书城宗教禅定养心
3338100000009

第9章 禅定的修习方法(1)

§§§第一节修习禅定的精神准备

修习禅定是很难的,若想在修习上减少障碍,要做好精神、行为和物质等方面的准备。精神上的准备,佛教养生认为,忏悔是非常重要的基础步骤。

修习禅定之前首先要忏悔业障,如果不经过忏悔就贸然静坐,很可能会障碍重重,纵使有小小境界现前,那也只是到此为止,难以更上一层楼。佛法讲因果轮回,不只是今生曾造下恶业,连过去生在广大无穷的时空中,每个人都曾造下无边的恶业,即使连菩萨都懂得忏悔的道理,在《华严经普贤菩萨行愿品》中说:“菩萨自念,我于过去无始劫中,由贪嗔疑发身口意作诸恶业,无量无边,若此恶业有体相者,尽虚空界不能容受。”菩萨再来人间,也必须忏悔业障,更何况我们一般人呢?

最简单的忏悔方法,就是行住坐卧中不断地念忏悔文:“往昔所造诸恶业,皆由无始贪嗔疑,从身语意之所生,一切我今皆忏悔;罪从心起将心忏,心若灭时罪亦亡,心灭罪亡两俱空,是则名为真忏悔。”

忏悔不是后悔,其目的是不再犯错,所以,在忏悔的同时,要在行为上严守戒律。佛教认为,戒、定、慧三学缺一不可,而且是要严格遵循其顺序的,这叫修行次第,必由戒而生定,由定而发慧。既然禅定的最终目标是“慧”,那么,自然要首先做到“戒”。但是持戒要有“善巧”,也就是不要把自己弄得精神紧张,总想着自己是不是犯了错误,给自己很大的精神压力,那样反而无法让心神“定”下来。

除了忏悔,禅定前的精神准备还有“去五盖”。

所谓“盖”,就是障碍。修习禅定之人必须具备良好的生理状态和心理状态。在最初开始修习禅定的时候,一定要经过一定的调节训练,以消除可能阻碍入定或对禅定有影响的障碍。

在《大智度论》卷十七中告诉我们,可影响禅定的障碍分为以下五种。

1.贪欲盖:贪欲,是指对色、声、香、味、触五类欲望的贪图和追求。《舍利弗阿毗昙论·禅定品》中说:坐卧中不断地念忏悔文:“往昔所造诸恶业,皆由无始贪嗔疑,从身语意之所生,一切我今皆忏悔;罪从心起将心忏,心若灭时罪亦亡,心灭罪亡两俱空,是则名为真忏悔。”

忏悔不是后悔,其目的是不再犯错,所以,在忏悔的同时,要在行为上严守戒律。佛教认为,戒、定、慧三学缺一不可,而且是要严格遵循其顺序的,这叫修行次第,必由戒而生定,由定而发慧。既然禅定的最终目标是“慧”,那么,自然要首先做到“戒”。但是持戒要有“善巧”,也就是不要把自己弄得精神紧张,总想着自己是不是犯了错误,给自己很大的精神压力,那样反而无法让心神“定”下来。

除了忏悔,禅定前的精神准备还有“去五盖”。

所谓“盖”,就是障碍。修习禅定之人必须具备良好的生理状态和心理状态。在最初开始

修习禅定的时候,一定要经过一定的调节训练,以消除可能阻碍入定或对禅定有影响的障碍。

在《大智度论》卷十七中告诉我们,可影响禅定的障碍分为以下五种。

1.贪欲盖:贪欲,是指对色、声、香、味、触五类欲望的贪图和追求。《舍利弗阿毗昙论·禅定品》中说:“若此五欲中,贪、重贪、堪忍、系着,是名欲。”对于五欲的追求,会使人心念杂乱不安而向外驰骋追逐,难以摄心入定。一心追求声色名利的人往往无法静坐下来而安心修禅,即使勉强坐下来,也会心猿意马。

2.嗔恚盖:对于修习禅定之人来说,嗔怒的危害是非常大的。正如佛书中所说:“嗔为心中火,能烧功德林。”坐禅的时候,如果想到了令人烦恼的人或事而心生愤恨,不仅会使得心气难以平静而无法入定,而且禅中之气还会滋长愤怒而令人难以自制。

3.睡眠盖:佛经中说到睡眠时讲:“如得重病箭入体,诸苦痛集安可眠?如人被缚将去杀,灾害垂至安可眠?”修习禅定之人懒惰嗜睡,不仅会使心神昏暗不明,而且还浪费了宝贵的光阴,极为可惜。佛教力劝修习禅定者,应减少睡眠、警觉无常、精进修禅。

4.掉悔盖:掉,意思是摇动不安分,包括三种:一为身掉,此类人喜好游走戏耍,不喜安坐;二为口掉,此类人喜好闲聊吟咏,虚度光阴;三为心掉,此类人杂念丛生,挂此思彼,不专注于一境。悔亦包括两种:一为掉后生悔,此类人常懊恼不安,为入定造成了一定的障碍;二为对往事悔恨不已,为已做而不应做的事悔恨,却没有做应该做的事情,这会使人心生不安而难以平静。

5.疑盖:疑有三种情况:一为怀疑自己罪业深重、善根薄浅,没有信心而对入定造成障碍;二为怀疑师父,密乘禅认为怀疑自己的师父为人定一大障碍;三为怀疑禅法,认为所修习的禅“若此五欲中,贪、重贪、堪忍、系着,是名欲。”对于五欲的追求,会使人心念杂乱不安而向外驰骋追逐,难以摄心入定。一心追求声色名利的人往往无法静坐下来而安心修禅,即使勉强坐下来,也会心猿意马。

2.嗔恚盖:对于修习禅定之人来说,嗔怒的危害是非常大的。正如佛书中所说:“嗔为心中火,能烧功德林。”坐禅的时候,如果想到了令人烦恼的人或事而心生愤恨,不仅会使得心气难以平静而无法入定,而且禅中之气还会滋长愤怒而令人难以自制。

3.睡眠盖:佛经中说到睡眠时讲:“如得重病箭入体,诸苦痛集安可眠?如人被缚将去杀,灾害垂至安可眠?”修习禅定之人懒惰嗜睡,不仅会使心神昏暗不明,而且还浪费了宝贵的光阴,极为可惜。佛教力劝修习禅定者,应减少睡眠、警觉无常、精进修禅。

4.掉悔盖:掉,意思是摇动不安分,包括三种:一为身掉,此类人喜好游走戏耍,不喜安坐;二为口掉,此类人喜好闲聊吟咏,虚度光阴;三为心掉,此类人杂念丛生,挂此思彼,不专注于一境。悔亦包括两种:一为掉后生悔,此类人常懊恼不安,为入定造成了一定的障碍;二为对往事悔恨不已,为已做而不应做的事悔恨,却没有做应该做的事情,这会使人心生不安而难以平静。

5.疑盖:疑有三种情况:一为怀疑自己罪业深重、善根薄浅,没有信心而对入定造成障碍;二为怀疑师父,密乘禅认为怀疑自己的师父为人定一大障碍;三为怀疑禅法,认为所修习的禅法有问题,这也对入定产生很深的障碍。

去除了这五种障碍,就是“去五盖”,它们有精神层面的要求,要求端正态度,用正确的观念对待禅定,同时,更有行为上的要求,要求将正确的思想落实在行动上。

§§§第二节修习禅定的身体准备

佛教认为,修习禅定的人,还必须做好身体上的调整,令身体安和,心情平静,这样才能使修习顺利,这叫“调五事”。

调五事即调节饮食、调整睡眠、调身、调息、调心。五事和合适中,则坐禅易取得进展,若有一事不调适,则会造成诸多妨碍,难以取得成就。

1.调节饮食:饮食与禅定的关系非常密切。修习禅定之人,必须保证充足而适量的饮食,既要保证足够营养物质的摄取,也要以适度为原则,不可食用秽浊不净及禁忌食物。

在((增一阿含经》讲到佛家如何调节饮食。经中说:“夫食之为法,本欲身进道。食若过饱,则气急身满,百脉不调,令心饔塞,坐卧不安。多食致若患,少食气力衰,处中而食者,如称无高下。若限少食,则身赢心悬,意虑不固。此二者非得定之道。若食浊秽之物,令人心识昏迷;若食不宜身物,则动宿疾,使四大违反。此为修定之初,须深慎之也。”

法有问题,这也对入定产生很深的障碍。

去除了这五种障碍,就是“去五盖”,它们有精神层面的要求,要求端正态度,用正确的观念对待禅定,同时,更有行为上的要求,要求将正确的思想落实在行动上。

§§§第二节修习禅定的身体准备

佛教认为,修习禅定的人,还必须做好身体上的调整,令身体安和,心情平静,这样才能使修习顺利,这叫“调五事”。

调五事即调节饮食、调整睡眠、调身、调息、调心。五事和合适中,则坐禅易取得进展,若有一事不调适,则会造成诸多妨碍,难以取得成就。

1.调节饮食:饮食与禅定的关系非常密切。修习禅定之人,必须保证充足而适量的饮食,既要保证足够营养物质的摄取,也要以适度为原则,不可食用秽浊不净及禁忌食物。

在((增一阿含经》讲到佛家如何调节饮食。经中说:“夫食之为法,本欲身进道。食若过饱,则气急身满,百脉不调,令心饔塞,坐卧不安。多食致若患,少食气力衰,处中而食者,如称无高下。若限少食,则身赢心悬,意虑不固。此二者非得定之道。若食浊秽之物,令人心识昏迷;若食不宜身物,则动宿疾,使四大违反。此为修定之初,须深慎之也。”

此段大意是说,坐禅时,一是饮食不能过饱,过饱则气血经脉运行不畅,郁结在心,坐立不安;二是进食不可太少,进食太少,则使身体赢弱,心如悬丝,动摇不定;三是忌食不洁之物,否则造成心识昏迷,诸如辣、炸、油腻、腥荤等,令人血气紊乱,心识因此昏迷,欲念转炽,易生嗔恚;四是忌进食不适宜的食物,否则会引起四大不调,导致疾病。

2.调整睡眠:佛家认为睡眠是由于无明困惑引起,修禅者不应放纵贪睡的欲望,应适量减少睡眠时间,通过调整睡眠,逐步让心念明净,精神饱满,以利于坐禅、入静。据说古代禅院中的个别人坐禅功力深厚,能够彻夜坐禅,让真气在体内运行,称作“不倒单”。但是,如果禅功浅薄而勉强减少睡眠,则不仅难以达到禅清气和,反而昏昏沉沉,因而又有以“熟睡一场治昏睡”的说法。

当然,佛教对睡眠的认识,未必与科学相符。对于一般坐禅者来说,我们建议,必须保证足够的睡眠,如果睡眠时间过少,即使勉强打坐,也会因昏睡影响效果。

如果说调节饮食、睡眠视作坐禅前的调试准备,那么调身、调息、调心三位一体,则可以算作正式进入坐禅阶段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