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中华喜事大观
3338300000032

第32章 喜花篇(5)

薰衣草在罗马时代就已是相当普遍的香草,因其功效最多,被称为“香草之后”。人们一直将薰衣草视为纯洁、清净、保护、感恩与和平的象征。薰衣草也寓意“等待爱情”。传说有一天,圣母玛莉亚将洗净的耶稣婴儿服,挂在薰衣草上,从此薰衣草就被赋予象征天堂味道的意义。也有传说,圣母玛利亚曾对着薰衣草祈祷,所以薰衣草不但有持续不散的香味,还有驱逐魔鬼的能力。“薰衣草代表真爱”是伊莉莎白时代最具代表性的抒情诗。因此,当时的情人流行着将薰衣草赠送给对方,以表达爱意。传说,一位少女在采花途中偶遇一位受伤的俊俏青年。一见倾心的少女将其留家疗伤。痊愈之曰,深爱的两人巳无法分离。由于家人的反对。女孩准备私奔到开满玫瑰花的爱人的故乡。临行,为检验对方的真心,女孩依村中老奶奶的方法,将大把的薰衣草抛向男青年,突然间紫色轻烟升起,男青年随之不见,只留下“其实我就是你想远行的心”。不久,少女也随着轻烟消失。

今天薰衣草的主要用途是用来制取薰衣草油,因为薰衣草油是生产高级香皂、化妆品必不可少的原料。民间通常所说的花露水,在生产过程中必须先有花露油,而花露油主要成分便是薰衣草油。这种植物油是一种无色或带黄色或黄绿色的易流动液体,它最大特色是具有一种舒适愉快的真质香气。河南、陕西、新疆都出产薰衣草。中国古代也有自己的薰草和薰香。历史上它们以为报春花是灵香草。不过与我们所说的薰衣草是不大相同的植物。薰衣草油除用作香料外。在医学上还可以用作兴奋剂和驱风剂。

合欢花

合欢花别名夜合树、绒花树、鸟绒树,是一种属于豆科的乔木,树高达二三丈,而枝条却是柔弱的,合欢花四散纷披,叶子自作羽状。关于合欢花的由来,唐代韦庄《合欢》里说:“虞舜南巡去不归,二妃相誓死江湄。空留万古得魂在,结作双葩合一枝。”相传虞舜南巡仓梧而死,其妃娥皇、女英遍寻湘江,终未寻见。二妃终日恸哭,泪尽滴血,血尽而死,逐为其神。后来,人们发现她们的精灵与虞舜的精灵“合二为一”,变成了合欢树。合欢树叶,昼开夜合,相亲相爱。自此,人们常以合欢表示忠贞不渝的爱情。合欢是一种可爱的花,除观赏外可作药用。合欢花入药始载于《神农本草经》:“合欢,安五脏,和心志,令人欢乐无忧。”中医认为,合欢花性味甘平,功效以舒郁、理气、安神、活络为主。主治郁结胸闷、失眠、健忘、风火眼疾、视物不清、咽痛、痈肿、跌打损伤疼痛等症。对于其功效后人有赞:“欢花甘平心肺脾,强心解郁安神宜。虚烦失眠健忘肿,精神郁闷劳损极。”

玉簪花

玉簪花属于百合科目。别名玉春棒、白鹤花、白萼内消花、白鹤仙、白萼、白玉簪、小芭蕉、金销草、化骨莲。是多年生长的一种宿根草本。玉簪因其花形酷似古代妇女头上戴的白玉簪而得名,关于玉簪花,有一个美丽的传说,天庭的王母娘娘在瑶池举行宴会,众仙女云集一起,玉液琼浆使仙女们爱不释手,当她们酒意飘然时,云发散乱,玉簪遗失,落下九天化为香气四溢的洁白花朵。由于它仍然保持了别头髻的条簪形状,就被称为“玉簪花”。宋代词人黄庭坚有诗为证:“宴罢瑶池阿母家,嫩琼飞上紫云车。玉簪坠地无人拾,化作江南第一花。”玉簪花洁白如玉,古人也用以比喻坚定的操守。唐代罗隐是一代才子,却屡试不第,他不愿阿附权贵以求进身之阶,反而写《谗书》讽世,为世道所不容,乃作《玉簪》以明操守:“雪魄冰肌俗不侵,阿谁移植小窗阴。若非月姊黄金钏,难买天孙白玉簪。”玉簪花的花瓣提取的芳香油,是制作高级化妆品的原料,香味自然,颇受人们的青睐。鲜花还可以食用和入药。

明代《遵生八筏》中所载玉簪花的食用方法是“采半开蕊,分作二片或四片,拖面煎食,若少加盐、白糖入面调匀,拖之味甚香美。”《本草纲目拾遗》上记载其治小便不通。《分类草药性》上说,玉簪花“治吐血、气肿、咽喉红肿”。《岭南采药录》上说,玉簪花“润肺,止咳血,又和水捣烂,饮之能解斑蝥毒”。

映山红

映山红又叫杜鹃花。要说杜鹃花,先说杜鹃鸟。世上花和鸟虽有连带关系,但花、鸟各有其名,几无雷同,唯有杜鹃,花、鸟同名。杜鹃鸟又称杜宇,其由来,出自杜宇化鹃的神话故事:传说古蜀国有一位皇帝叫杜宇,与他的皇后恩爱异常,后来他遭奸人所害,凄惨死去,灵魂就化作一只杜鹃鸟,每日在皇后的花园中啼鸣哀叫,它落下的泪珠是一滴滴鲜血。染红了皇后园中美丽的花朵。皇后听到杜鹃鸟的哀鸣,见到那殷红的鲜血,这才明白是丈夫灵魂所化,悲伤之下,日夜哀鸣着“子归,子归”,最后忧郁而逝,她的灵魂化为火红的杜鹃花开满野,与杜鹃鸟相栖相伴,所以,这杜鹃花又叫映山红,这便是杜鹃啼血、子归哀鸣的典故。这鸟与花终身不弃的爱恋,成为人世间不朽的传奇。从前古人诗中咏叹杜鹃花的,大多牵连到杜鹃鸟,比如,李白《宣城看见杜鹃花》有诗:“蜀国曾闻子规鸟,宣城还见杜鹃花:一叫一回肠一断,三春三月忆三巴。”

杜鹃花,古称红(或山)踯躅、山石榴。现人们所称的杜鹃花,主要是指广布江南的映山红。唐代诗人自居易对杜鹃花特别钟爱与推崇,简直如醉如痴,他写杜鹃花的诗也最多。“闻折两枝持在手,细看不似人间有,花中此物是西施,芙蓉芍药皆嫫母。”芙蓉、芍药就够好看了,可在他眼里,与杜鹃花相比,只能算是丑老太婆,惟有杜鹃花是天界仙地所化的美西施。杜鹃花盛开之时,恰值杜鹃鸟啼之时,此刻此花,便烂漫地开放起来,映得满山都红遍。

据传,镇江鹤林寺曾有一株千年杜鹃,被誉为“花中西施”。据白居易、苏东坡诗注,以后遍及全国的名花“映山红”,即是由此地杜鹃花传播开去的。映山红。其实是杜鹃花中常见的一种,因其花开时映得满山皆红而得名。映红素有“木本花卉之王”的美称,古今中外的文人墨客作了许多赞颂映山红的美文诗句,如宋代杨万里的一首“何须名苑看春风,一路山花不负侬。曰日锦江呈锦样,清溪倒照映山红。”颂扬了映山红质朴、顽强的生命力。

仙客来

仙客来别名萝卜海棠、兔耳花、兔子花、一品冠、篝火花、翻瓣莲,是紫金牛科仙客来属多年生草本植物。仙客来块茎扁圆球形或球形、肉质。叶片由块茎顶部生出,心形、卵形或肾形,叶缘有细锯齿,叶面绿色,具有白色或灰色晕斑,叶背绿色或暗红色,叶柄较长,红褐色,肉质。花单生于花茎顶部,花朵下垂,花瓣向上反卷,犹如兔耳;花有白、粉、玫红、大红、紫红、雪青等色,基部常具深红色斑:花瓣边缘多样,有全缘、缺刻、皱褶和波浪等形。由于仙客来花瓣下翻上翘,酷似兔子的耳朵,一片片盛开的仙客来盆花,从远处望去,犹如一群兔子在绿丛中玩耍,有的探头探脑,似跳似卧;有的静立,凝神远眺,别有情趣。所以,人们又称仙客来为“兔耳花”,并有“单花下垂瓣上翘,凝夜月宫仙兔来”之美喻。

水栀子

栀子花身形成为六瓣,而且又可以养在水中,所以就有了所谓的“清芬六出水栀子”名句。这也是宋代陆放翁咏歌栀子花的名诗。民间的栀与卮通,是一种酒器,因为花的形象是卮,所以古代时候称为“卮子”。现在民间统称为“栀子”了。栀子还有木丹、越桃、鲜支等等别名。宋代的谢灵运称栀子为“林兰”。佛经中又称栀子为卜。相传栀子来自天竺国。因它来自佛地,所以栀子与佛有缘。所以有人称栀子为禅客或者禅友。栀子可以盆植,高不过一二尺。山栀子生长在山野中,可以高七八尺。叶片很厚,色深绿而有光泽,形状优如兔子耳朵。栀子六月开花,初白后黄,花有复瓣有单瓣。山栀子就是单瓣的,花香浓郁。古人甚至歌颂栀子可以代替焚香。栀子花大多是白色的,古代有红色的栀子花在深秋开放。

报据古籍记载:蜀孟昶十月宴芳林园品赏桅子花,其花六出而红香如梅。蜀主珍爱它写于团扇,或绣在衣服上,或用绢素鹅毛仿制首饰。花落结实用以染素,成赭红色妍丽异常。可是自蜀以后就不大再有红栀子花了。栀子入诗早在齐梁时代。明代大画家兼诗人沈石田有诗云:“雪魄冰花冰气清,曲阑深处艳精神;一钩新月风牵影,暗送娇香入画庭。”宋代词人吴文英也有《清平乐·咏栀子画扇》云:“柔柯剪翠,蝴蝶双飞起。谁堕玉钿花径里?香带熏风临水。露红滴下秋枝。金泥不染禅衣。”清代的陈其年有二十字令。咏团扇上栀子花道:“纨扇上谁添栀子花?搓酥滴粉做成他。凝禅纱夭斜”。可是,栀子花在近代总不被人重视,以为栀子花是花中的下品。

康乃馨

康乃馨是一种西方泊来之鲜。它是英文camation的音译。康乃馨在中国有着母亲之花的美誉。康乃馨原产南欧,早在古希腊便在民间广泛种埴,古希腊人称康乃馨为“神花”。相传希腊有一位以编织花冠维生的少女,手艺精巧,深受画家、诗人的欣赏,却因为生意兴隆,招来同业的妒忌,终致被暗杀。太阳神阿波罗为了纪念这位少女,将她变成秀丽的康乃馨,因此在希腊,有人称康乃馨为花冠、王冠,推崇其神圣的地位。

今天植物学上常用康乃馨来指称“石竹”。古代的罗马人也很喜欢康乃馨,他们用这花来编制戴在头上的花环,以致有些英国作家将“康乃馨”与“加冕”(coronation)混为一谈,甚至认为后者是康乃馨的引申。实际上“康乃馨”得名于它的“肉色”。在古法语中“康乃馨”本是一种颜色名称。中国康乃馨的正式名称是“香石竹”。这种名称除专业植物学学者外,一般很少用它。

康乃馨与石竹同隶石竹科。康乃馨有袭人的芳香,所以在西方有一别名是“美酒浸染”,这是因为它芬芳四溢,令人陶醉。

花型秀丽的康乃馨,花瓣呈现不同变化,从任何一个角度看,都有特殊的美丽,像是一位温柔的女子,有着女性敦厚的美德,默默付出,不求回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