敲门而入
入户敲门,是民间必知的访友礼节。前往友人家拜访当然要先敲门为礼。
访者通常轻敲门三下。若是主人家门大开,也须要事先呼喊,主人应声后进入,否则会被视为不礼貌。长沙出土的唐代青瓷壶上有首无题诗道:“客来不可直入,直入主人嗔,打门三五下自有出来。”民间有用彗光比做古代迎宾礼仪,即扫帚之礼。宾客归至,家中仆人双手拿着扫帚躬身门前迎接,意思是说家中已打扫干净,欢迎客人光临。这一礼俗早在汉代的石画像和砖画上都有反映。
客来敬茶
“敬茶”是一种待客传统礼节,古今流行。客人来到,家人捧茶以示礼貌热情,其敬茶方式因地而异。或以“元宝茶”敬之,或行送“七家茶”之礼。结婚礼仪中有“下茶”、“定茶”、“合茶”之称。敬客斟茶通常以斟半杯为礼貌,俗谓之“茶七酒八”。有的地方实行三道茶仪式。各代诗人咏茶诗颇多。比如唐代颜真卿《春夜吸茶联句》有:“泛花邀做客,代饮引清言。”宋代杜丰《寒夜》里说:“寒夜客来茶当酒,竹炉汤沸火初红。”
敬元宝茶
“敬元宝茶”是一种传统的待客礼俗。流行于江南一带。过年时候家中来客,主人在茶杯中放两棵“青果”或“金橘”,俗称元宝茶,意思是祝福客人新春吉祥如意。
茶七酒八
待客礼俗的一种。客人来到家中,主人如果敬茶,以斟七分为敬,不宜过满。客人喝茶通常以留少许为有礼貌。如果以酒敬之,斟酒应斟八分,以不溢出来为敬。客人须少饮,以免喝醉,对主人失礼。
尝一留三
民间江西、湖北某些地区的待客习俗。客人来到时刻,主人多先捧一碗粉或挂面于前,杂以鸡蛋和大块肉或者油煎豆腐等。如果时逢正月,会有大米做的“过年粑”和鸡腿等捧上。民俗以碗满为敬。如果只看不吃,主人会不高兴。但是如果客人不是本家的女婿外甥等等至亲,而将一碗东西全部吃光的话,民间又俗称“翻碗底”,恐怕也为一种失礼。客人通常一吃二看。尝一留三,以此表示主人诚心待客,客人力食不尽。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这一不大卫生的留碗底习俗正在逐渐改变。
忌留碗底
民间风习做客时的一种禁忌。餐桌之上独用餐具尚剩有食物,俗称留碗底,这是做客时的大忌。上古即有食必尽之讲究。只有尊长才能留碗底。其未尽之食,子女一般要替其食尽。故多视留碗底为对主人不礼貌之行为。汉族及柯尔克孜等少数民族均有流行。亦有以留碗底表示主人诚心待客。客人力食不尽的。
祝酒陪饮
社会交往礼节,始于殷周。《诗经·大雅·既醉》里面讲道:“尔酒既清,尔肴既馨,么尸燕饮,福禄来成”,这仅仅是贵族宴饮时的一种应酬。而那首“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则是表达对好友即将离去的一种眷恋惜别之情。人们通常在喜庆佳节以酒助兴时,以健康有益的祝酒辞来表达良好祝愿。在招待外宾时,外宾初到也多设宴洗尘,宴会伊始即向客人致祝酒辞。上古时代也称“扬觯”、“举觯”,今天又称“陪客”和“作陪”。宴饮时刻若让客人自酌自饮则为失礼。而主人不宜反复敬献,所以多令亲邻陪饮,以尽酌酒酬宾礼遇。男客由男子作陪,女客由女子作陪。通常是一客一人陪,或有两人以上陪酒。
宴饮座次
民间宴饮有礼,上古时代已有流行。因为时代或者地区不同,因而各有差异。大体上遵循以下原则。
排序原则:以远为上,面门为上,以右为上,以中为上;观景为上,靠墙为上。
座次分布原则:面门居中位置为主位;主左宾右分两侧而坐;或主宾双方交错而坐;越近首席,位次越高;同等距离,右高左低。
人们团聚饮茶,比较讲究论资排辈,并且还要以尊卑长幼划界。一席之上通常八人。必待上座入席后,其他人才可以轮流入席落座,否则视为失礼。
进门三杯
这是土家族人待客的一种礼俗。家中来客主人边热情寒暄,边斟三杯酒敬之。意为祝客人吉祥如意。
筷摆十字
在土家族人家里作客时,主人的亲友通常轮流向客人送菜敬酒。按照习惯。杯中酒和碗里饭菜都要喝光吃尽。如果客人不吃了,最好把筷子在碗上摆成一个十字,意思是实在吃不下了,用来表示对主人的尊敬。
敬嚼槟榔
这种待客礼俗多流行于傣族和黎族。在湖南长沙、湘潭一带也常见。胡朴安在《中华全国风俗志》记载,从前湖南一带过年时若有客来,以放爆竹迎接,入座之后送上槟榔两枚,谓之元宝,取发财之意。槟榔有消食健胃作用。
家中如果来客,主人请吃槟榔以表示尊敬,民间有谚日:“客人到我家,一口槟榔一杯茶”,足见主人一片盛情。如果远来客人不习惯,就要加以说明,求得到主人原谅。否则被视为不懂礼貌。
站立陪客
东乡族人十分好客,客至家中,主人必要殷勤陪伴。用餐时候男宾由男主人招待,但其只站立一旁侍奉,自己不坐不吃,妇女一概避而不出。女客人则由女主人热情招待。但她们可以随同客人一同坐吃。
礼品赠答
以礼品相馈赠古今皆为盛行,节日更是如此。这是亲戚朋友和邻居乡里联络感情的重要方式。比如亲友结婚,探视良朋,有访友送礼品的风俗,还有春节送年历年画、贺年片,端阳节送团粽,中秋节送果饼等等。这些正常的礼尚往来,对加强彼此情谊起到积极作用。
送礼必六
云南大理白族地区礼俗。赠送礼品必带“六”字。比如订婚送钱或一百六、二百六、六十、六十六等等。订婚的盐、糖、茶、酒等均带“六”。茶一斤六两或二斤六两,糖六斤或六盒,盐六斤或十六斤,酒六斤或六瓶。祝寿或新房落成送礼不能离开“六”。如果送一百六十元钱,主人会很高兴。若送五百元主人反而以为不吉利。“送礼必六”的民间成因有三种说法:第一说白族是六诏后裔祖先年年要给大唐帝国送礼,各诏均出一份共六份,大唐回赠礼品亦为六份,各诏均得一份。往来礼品必带“六”字;第二说取汉字“有福有禄”之义。“禄”与“六”同音。白族自古用汉字。有福有禄表示有福气,有钱财。所以视“六”为吉祥如意之兆。第三说汉语方言“六”与白族语言中“足够”一词音相似。因此不管送的礼是多少,只要有“六”就已足够了。
送七家茶
礼品赠答“送七家茶”流行于浙杭一带的民间。立夏之目家家户户煮新茶,配以各色细果,送亲戚朋友。南宋时即盛此风。明代田汝成《西湖游览志余》记录:“立夏之曰,人家各烹新茶,配以诸色细果,馈送亲戚比邻,谓之七家茶。富室竞侈,果皆雕刻,饰以金箔,而香汤名目,若茉莉、林禽、蔷薇、桂蕊、丁檀、苏杏,盛以哥、汝瓷瓯,仅供一啜而巳。”
喜事礼篮
“喜事礼篮”属于民间礼品赠答的一种方式,曾经流行于景颇族地区。礼篮景颇语称为俪,此礼多行于婚事、集会、过节和走亲戚之时,在办喜事时尤为突出。礼篮内装白水酒一筒、米酒一筒、熟鸡蛋两包、糯米饭团两包,其数皆成双。办喜事时由中年妇女担负待人接物之事,先安排客人住宿,之后几个妇女背礼篮,双手捧出两筒酒,拜见客人中之长者。客人接礼后长者吟唱祝颂词,而后裔饮水酒;接着将饭团一人一份,把鸡蛋切成两半,放在饭团里一起吃。最后派人把礼篮送给主人家表示回礼。篮中礼物各有寓意:比如酒筒代表男女两性,水酒是女性,米酒为男性,本意是让客人饮水酒解竭,以饮米酒驱散疲劳。比如糯米团意为要像糯米一样互相粘在一起,紧密结合友好团结。鸡蛋表示纯净,平安圆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