哭嫁
土家族的哭嫁尤有民风特色。有的姑娘在出嫁之前三个月就开始“学哭”。至少也在半月前必须哭。哭嫁期长是一大特点。哭嫁不仅是出嫁姑娘个人哭,而且是氏族性和群体性的哭,即有人陪哭对哭。你哭一声我哭一句,顶针滚腔哭成一团。这又是一大特点。哭的内容繁杂项目多,至少有二十多个部分,比如哭父母、哭舅爷舅娘、哭兄嫂、哭姊妹、哭梳头、哭戴花、哭背出闺房、哭拜别祖宗、哭撒筷子、哭穿露水衣、哭上轿,甚至上轿后,沿路还在哭,所谓叶艮到郎家今在望,悄悄才住唤娘声。”最有趣的是出嫁姑娘哭骂媒人,媒人反过来也擦着眼泪回哭劝新娘,给新娘诉之以理慰之以情。这在其他民族哭嫁中是罕见的奇事。土家族姑娘出嫁把哭嫁作为一种“荣耀”,群众作为评价一个姑娘才华是否出众。是否知礼规、贤德的标准。因此一个十三四岁少女就要外出参加“伴嫁”,学哭词,懂哭规,长见识,经世面。有的甚至请歌娘去教授。若身为个土家族姑娘不会哭嫁,将遭到族人的鄙视和责骂,被认为没有教养,不懂礼规,不配为土家族姑娘,所以连父母都不光彩。土家族姑娘哭嫁与婚姻礼仪是紧密相联在一起的。有强烈的祭祀性。表现在出嫁前夕的礼仪、开脸、梳头、簪花、祭祖等项仪典。出嫁晚上,哭嫁到了高潮。按照出嫁礼仪一项一项哭,且都是哭一项,有人陪哭一项,几乎哭个通宵。传说,哭了才会家道兴盛,哭了娘家郎家才红火。土家族认为:婚嫁不哭不发。只有哭才能使出嫁的新娘日后人丁兴旺,家业发达。
花带
花带是畲族民间传统丝织品之一,又是畲族人的护身符。畲族花带是取各种颜色的民间丝线用手工编织而成。一条花带上编着多种或单一的花纹图案,花带样式有长有短,长的一百来尺,短的只有八九,宽的有二寸多,窄的不到半公分。有的是蓝底红花,有的是绿底白花。花带大约有四种规格。
比如第一种“七根”,不管带子有多宽或多窄,穿梭编织花纹图案的只能在正中七根上,其余的编成平面花边,颜色自己选择,花纹图案是“田”字,这类带子一般为布腰裙带。第二种“八根”取中间八根基线织花。织出的图案是“井”字和胭脂花。第三种“十三根”这种规格的带子织的花纹图案较多,同一条带子上可交叉织出“蝴蝶”、“蜻蜒”、“梅花”和“田”、“井”、“日”等字形。这类带子一般用来捆扎衣服和包袱。也是姑娘定情定亲时所必备的。第四种“十七根”和“十九根”编成后有一至二寸宽,这种花带编织周密,花的工夫大,一般为装饰品。花带是畲族男女青年的定情信物,一个姑娘到了出嫁的年龄,总要织上十几条称心如意的彩带,一旦找到了可心王子,就要把衣袋里的花带束在他的腰上。如果日后分手花带也不能索回。正式定亲时给男家红漆篾丝篮子里的礼物,必须有两双新布鞋和两条“十三根”。畲族人遇到不顺心的事后。在一个月夜里走向山岗,从衣带里掏出花带,一只手抓住一端,把另一端抛向空中然后低头默祈,获得安慰。畲族女子喜欢用自己织的花带,认为只有自己亲手织的带子才有意义。有一首《织带歌》中唱道:“蝴蝶成双翅膀翘,织条给郎束身腰,太短阿妹接上织,太长连妹一起绕。”
走婚
从前,有个别的少数民族,存在着一种男不娶,女不嫁的婚配方式。男女之间采用互相走动的形式来维持他们的婚姻关系。所谓“走婚”顾名思义是走而成婚。一旦不走了,就不成婚姻。从理论和形式上看,“走婚”在有些地方称作“安达”,意思是“朋友”。所谓“安达”婚姻的基本特点,就是男不娶女不嫁。晚间男子主动走访女子,偶居生活后悄悄返回。偶居双方各居母家,不承担经济责任。偶居所生子女一般由女方抚养,血统从母,世系也按照母系计算。所谓“安达”的途径有几种。一是通过一定的节日,创造了男女青年社交的条件。男女双方通过对歌跳锅庄等社交活动相互认识,然后悄悄地离开人群,结交安达。另一种是通过上山砍柴和下地劳动等集体生产活动建立感情结交安达。又一种是托人介绍或帮助寻找建立安达关系。再有一种是几个人把女子弄到家中,强行建立安达关系。
结交安达是不公开的,男子走访安达或者女子在家接待安达,都要回避自己的父母和兄弟姐妹,对有家室的安达特别还要回避自己的配偶。安达事先双方要商量好联系的时间、地点、暗号,男子往往在夜深入静悄悄来到女家用暗号联系。女子悄悄与男子外出或打开屋门让安达悄悄进来同居,天亮之前又悄悄离去。男女建立安达关系之后,维持安达关系的时间有长短。有三五天的也有二三年的甚至更长一些。女方一旦怀孕生子,就要受到许多指责。从而被迫割断安达关系。那些终生不出嫁的女子,才有可能结交时间更长的安达。维持长时间安达关系的男子会主动给安达一些礼物。历史上的走婚是族外婚的早期形式,是对偶婚前期的一种普遍性的婚姻形态。新中国成立后。有的民族已经放弃了走婚的习俗。
花腰带
花腰带是彝族姑娘送给自己情郎的信物。这是一种用各种颜色的丝线绣着花朵、蝴蝶、小鸟的腰带。小伙子们在节日时都要系上它,表示自己已经有了中意的情人。当姑娘与小伙子恋爱后就要背着长辈,利用业余时间精心绣制花腰带,送给自己所爱的人,如果小伙子也接受了,就证明两个人确立了恋爱关系。相传,从前有一对彝族青年男女相爱,但姑娘的阿爸阿妈嫌小伙子穷,要女儿嫁给有钱人家的儿子。在有钱人家抢亲的那一天,小伙子悲愤死在他俩经常约会的溪水旁边,化作了飞舞彩蝶。姑娘得知情人死去,也在抢亲的路上死去了,姑娘死后变成了美丽的花朵。森林中的鸟儿同情他们,便给他们传递消息,他们又能相聚一起了。从此每当花儿开放时,蝴蝶就会飞到花朵上窃窃私语。
所以彝族姑娘在花腰带上绣上了花朵、蝴蝶和小鸟,预示着拴住情人永不分离,表达不朽的坚贞爱情。
恋爱洞
这是黔南“青裤瑶”的一种谈情风俗。所谓恋爱洞是指,民居的未婚姑娘卧房的门之上,有一个拇指大小的小洞洞,洞的高度与居室的床相同高低。
每当到了夜晚,有情的小伙子们就可以用小竹棍捅醒姑娘,跟心上姑娘隔门谈情说爱。此风俗称“闹门洞”或者“恋爱洞”。
三登门
畲族的婚俗里面有“三登门”风习,当男方看中某一家的姑娘时,就会托媒人带上一斤面条去到女家说亲。可是人家女方父母并不正面回答。招待饭菜以后,如果对媒人这样说:你回去就不要再来了,这就是表示人家不同意这桩事情。如果对媒人说:你回去以后再来一下吧,这就表示大概同意了。但是这个时候女方家还不要收下面条。媒人再一次带上面条登门求亲时,女家仍然不收面条,只是说:“你再来吧。”而且一定还要求媒人第三次登门,这才收下了面条。经过一些面上的推三攘四,表示足了女方人家的矜持,还有男方一面求亲的诚意等等。连续登门三次之后,女方的家也就收下面条了。
吃银饭
“吃银饭”是含族青年男女在订婚之前的一种风俗。当畲族青年男女自己恋爱差不多了,女青年一定要请男青年到她自家吃饭,见一见女方父母。
让女方父母最后拿主意嫁不嫁女儿。,在饭桌上面,如果畲家女方的父母看中了未来女婿,便会在他的饭碗里埋入一枚银戒指。一旦被青年吃到了,这一门婚事也就成了。
挑金水
湘西苗族的新媳妇在新郎家做客后的第一天上午,要由寨里一位儿女双全、品行良好的妇女带到村头寨口的井边去挑水,这在风俗中叫做挑“金水”。
新娘挑水时。水不能泼出也不能换肩,因此一般每只桶只装两三瓢水,只是表示个挑水的样子而已。当地人认为,挑水是表示新娘从外边为夫家挑来金钱财宝,从此后会使夫家发财兴旺,天天和水,日日富裕。如果挑水时水泼出去就表示金银财宝流跑了,人们就会认为这个新娘招不了财甚至会败家,也会惹得夫家不高兴。因此大多数的新娘子挑水时都小心翼翼,不让水泼出一点点。新娘挑“金水”的习俗,实际上也是一种护身之法,不仅保护自己和新婚家庭,还保持着丈夫家未来的好运。
撑伞新郎
阿昌族民间的小伙子在娶亲的时候,事先要请一两个手脚麻利、动作敏捷的陪郎帮着自己撑雨伞。因为当新郎要进姑娘家的堂屋时,新娘寨子的年轻姑娘们都要从廊檐两旁向他泼洒清水,如果新郎被淋湿了,就会被人看不起。如果新郎身上滴水未沾,陪郎们也会得意骄傲许多。根据当地民风说,这把伞就是保护新郎免遭淋雨的保护工具。撑伞新郎的故事是这样的:在很久以前,有一个阿昌族的小妹妹名叫腊咪,她六七岁的时候父母双亡,她跟着哥哥过着穷苦日子。她16岁时候,两个哥哥分家,她跟看大哥在一起生活。有一天。外寨一家名叫腊纳的人,来向腊咪的哥哥提亲。腊纳家的财礼十分丰厚。兄弟俩没跟妹妹商量就爽快答应了。可是妹妹腊咪却看不上这一个小伙子,她喜欢上了一个名叫腊舍的年轻人。在一次对歌之后,腊咪与腊舍互相交换了定情物,并且约定下次见面的日子。可是,收了人家财礼的腊咪的两个哥哥就想害死腊舍。于是在认亲的那一天,腊舍到了惜咪的寨子。但是腊咪的两个哥哥白天不让腊舍进家门,说天黑才能让腊舍进家门。好不容易等到天黑了下来,腊舍的伙伴们放着鞭炮吹着唢呐,热热闹闹地进了腊咪的家,腊舍高高兴兴地地走上厅头,正想拱手作揖,突然几盆冷水劈头盖脑地泼下来,眼前闪过两条白光,腊舍一声惨叫倒下去了。腊咪听到这个消息以后自杀了。后来,人们为了保障新郎的人身安全,就在新郎到达新娘家门口时候,先撑起伞来遮住新郎身体,这叫做雨伞护新郎。再后来,这种特殊用处的雨伞就成了阿昌族新郎的护身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