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中华喜事大观
3338300000069

第69章 喜迎门(2)

福笊篱

朝鲜族在除夕夜或正月十四的半夜里面,都要把买来的福笊篱挂在个人出入的门壁上面,以避鬼祛邪。朝鲜族传说,每逢到了大年的这天半夜,夜光鬼要到人间偷合自己脚的鞋穿。如果谁的鞋被夜光鬼穿一次,谁就会在这一年里不吉利。因为笊篱有很多的眼,当夜光鬼要进门时,看到笊篱就会去数那些笊篱眼直到数完,这样会耽误很多时间,再没有时间找鞋穿。一旦鸡鸣天亮,鬼就得赶回去,人们也就不会因此而有灾难了。

五毒符

五毒符是民间普遍使用的一种驱虫避邪符。在每年农历的端午节或者谷雨日,家家户户都会用五彩纸剪成五毒的图案贴在门楣或者寝室,从而叫人们相信这种画符能够驱除毒虫并且避邪祛病。

红绫与房梁

陕西关中一带盖房立木时,都要点香鸣炮,给大梁披红。据说,给大梁披红是为了求得吉利顺当,驱邪保平安。相传,秀才武新良上京应试未中,因无钱食宿,走出东门,猛然看见城东南角有一棵大杨树,有半亩地大的树荫,他便靠着大树很快睡着了。忽然有人唤他,他睁眼见是一个漂亮女子。女子问他为何睡在这里。武新良说了自己的经历。姑娘也说自己父母双亡,挑担送豆腐为生,并邀武新良到自己家休息。从此以后,武秀才借住在姑娘家,读书之余帮助姑娘做豆腐送豆腐。还教姑娘识字。时间久了两个人结了婚。婚后夫妻恩爱,辛苦劳动,日子越过越好。这一年皇帝要修建一座宫殿,急需一根很粗很粗的大梁,监修的头目就派了几十个木工到城东砍那棵大杨树,他们费了很大的力气怎么也砍不倒这棵树。白天砍个豁口,夜里就长全了。样子有点像吴刚伐树。人们不敢再砍,于是上奏给皇上。皇上下了一道圣旨:谁能把这棵杨树砍倒,赏黄金五千两,并且提拔到朝廷当宰相。武新良送完豆腐看到这张圣旨,回家后说给妻子。姑娘说这棵树是伐不倒的,要想伐倒有一个秘诀,但万万不能泄漏。这个秘诀就是树砍需在三月三,时辰为鸡叫头一遍。原来这姑娘就是这棵树变的树精。原先她一心想到人间作害,后来看到善良的武新良就发了善念。三月二日武秀才又挑豆腐来到京城,他将公文撕掉告诉公差他能砍树。三月三日鸡叫头一遍的时候,他带着木工去砍伐,果然将这棵树砍倒了。皇上知道后很高兴,当面赏给黄金和封官,同时又把一个漂亮的宫女许配给他做妾。

从此,武新良就在宫里吃喝作乐。把家里的事忘得一干二净。木工们把那棵大杨树抬回来做成大梁,可是立木那天却怎么也抬不起来。一天有一个仙女在梦中告诉皇上,要想把大梁架上去,须要武新良人皮扶梁架。皇上醒后便命武新良负责把大梁架上去,否则就剥他的皮。可是武新良怎样努力,大梁就是架不上去,终于他被剥了皮。当武新良的皮披在杨木梁上后,大梁自动腾空而起稳稳地架上了。从此以后,民间盖房立木时就把兽皮披在大梁上代替人皮。再后来,人们觉得兽皮血淋淋的很吓人,就改用红绫子披木梁,求得吉利无邪。

壁鞋符

从前农村人家的墙壁上,常常有用鞋制成的装饰符,因“壁鞋”谐音为“避邪”,所以“鞋符”也成为了大受欢迎的护身符,具有驱妖避邪的神秘吉祥意义。这种护符的制作材料一般都是塑料的,也有的是由布料制作成的。

桃树枝

遇到红白喜事、过年过节、有病有灾时,人们常在门首插桃枝,用来驱避邪鬼。“桃”谐音“逃”字,因此可以逃脱灾难。在河南,旧时在家门里面常常栽上一棵夹竹桃,认为它能驱除一切邪祟,作用与插桃枝一样。

槐木不上房从前,山东聊城东昌府一带方圆百余县的农村,盖房子用的木料不能使用槐木。这里有两个原因:一个是槐字由木与鬼两个字合成,如果用槐木建房,将会有鬼作乱使主人不安。另一个是东昌府一带的大多数农民是在明永乐年间,从山西洪桐大槐树迁居而来的,为纪念先祖,尊重故乡,爱惜大槐树。就不让槐树经受任何压力,所以他们盖房用的木料都不怎么使用槐木。

新桃换旧符

每逢年终岁尾,为了增添节日的浓郁气息,家家户户都要在大门上贴一副吉利的红色春联。北宋王安石在《元曰》诗文中,比较生动地描绘了当时民间张贴春联的热闹情景:“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干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诗中所说的“桃符”。就是现在的“春联”。春联的前身,就是人们用来驱灾压邪的桃符。相传很久以前,东海的度朔山上有棵很大的桃树,根向四周伸开,方圆足有三千里。桃树的东北一头有一根拱形的枝干,弯弯的树梢挨到地面就像一扇大门。度朔上住着各种魔鬼,经常通过此门出山,下山伤害百姓。天帝知道此事后,就派神荼、郁垒两个神将把守,如果有恶魔出来就把它们抓去喂老虎。

魔鬼知道神荼、郁垒住在桃树洞里,从此不仅不敢出来伤害凡人,甚至见到桃树也害怕。老百姓知道魔鬼怕桃树,就用桃木雕成神荼和郁垒的像挂在门上。用来驱灾压邪,保护家人的平安。这种用桃树制成的木片就叫“桃符”。人们为了不使桃符因风吹日晒而褪色,保住其功力,每年的岁末要换上新的桃符。也就有了总把新桃换旧符的节日气氛。

公元964年的除夕,蜀国后主孟昶与文人赋诗时所写“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应当是我国最早的一副春联。从此贴春联便成了一种较普遍的习俗。

但是改用红纸书写春联则始于明朝。直到今天贴春联仍是重要的年俗之一,并且保留了原来避灾驱祸求得庇护的意义。今天的春联内容归结起来无非是求吉祥福寿荣华富贵,反映了人们追求美好生活和愿望。

今天人们贴春联时,还要在左联与右联之间倒贴一个大大的“福”字,俗称“福到”。关于在在门上贴“福”字,还有一个有趣的来历:传说朱元璋有一年腊月三十微服出行来到一个小镇上,看见许多人正在观看一幅漫画,画面上绘着一个淮西赤脚女人怀抱一个大西瓜。朱元璋看后以为是有意取笑他的马皇后。朱元璋回宫后马上吩咐军士到镇上调查,这幅画出自何人之手。对没有参与的人,一律在他们的家门贴上一个福字。“福”字以示安分守己。从此民间就把这种由“避嫌”变“祝福”的行为流传了下来。到了清代有人又把“福”字倒贴起来了,据说这一习俗起源于清代恭亲王府。有一年的春节前夕大管家为讨主子的欢心,写了几个斗大的“福”字,叫人贴在库房和王府的大门上。有一个人因不识字把大门上的“福”字贴倒了。恭亲王很生气想鞭罚这个人。大管家是个能言善辩的人,怕恭亲王怪罪下来受牵连,忙说奴才常听人说,恭亲王寿高福大造化大,如今福气真的到(倒)了……恭亲王一听也合情理,心想怪不得过往行人都说恭亲王福到(倒)了,吉语说干遍金银增万贯,没学问的奴才还真想不出这种招式呢!于是赏管家和家丁各五十两银子。后来倒贴“福”字的习俗便广传民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