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家小姐看到王安石字体刚劲,对仗工整,就应下了这门喜事。马员外对王安石说:“这副上联是我独生女为选婿挂出的,悬挂半年尚无人应对。现在被王相公对出,联句成对姻缘成双呀!”于是双方当即决定三日后完婚。第三天是结婚日,忽然门外人欢马叫,两个报子高声报道:“王大人官星高照,金榜题名,头名状元。明天一早皇上亲自召见,请赴琼林宴!”王安石情不自禁。挥笔连写两个大喜字,以表达喜上加喜的心境。从此双喜就成为喜庆之事,尤其是婚娶的吉庆护符。如今嫁娶的人家都要在门口左右或窗户上贴大大的双喜字,娶亲的汽车上贴出双喜字,新房中也贴很多双喜字。贴在屋顶四角的双喜字倒置,以“倒”谐“到”俗称“喜到”。新婚用的被褥面中织“龙凤双喜”者为龙凤围绕双喜的图案。除此之外,由于喜庆欢乐是人们始终追求的目标,因而双喜在日常生活中也很为常见,图画、衣料、建筑、家俱及其他日用品中到处都有双喜可见。
爆竹
民间在祭祀、傩仪、庆贺、丧葬等郑重场合喜好燃放爆竹,认为这样可以驱逐邪恶,免灾祛祸。在新年节日里燃放爆竹避邪,是最常见的避邪方式。春节是汉族传统节日中最盛大最热闹的节日,每当农历十二月三十日夜十二点时,无论是繁华的城市还是僻静的山村,爆竹声声此起彼伏,人们在爆竹声中迎来了新的一年。
爆竹迎新年的习俗始于两干多年前。早在《诗经雅·庭燎》中就有“庭燎之火”的文字记载。《荆楚岁时记》也说:“正月一日,是三元之一日也,春秋谓之端日。鸡鸣而起,先于庭前爆竹。以避山魈恶鬼。”《帝京岁时记胜》中也道:“除夕之次,夜子初交。门外宝炬争辉,玉珂竞响,闻爆竹声如击浪轰雷,遍于朝野,彻夜不停。”爆竹迎新年还有一个古老的传说。相传上古时候,有一种凶恶的怪兽叫“年”,每隔365天的晚上,就要出来伤害人畜毁坏田园。因此老百姓这个时候都要熄灭灯光避难躲灾。有一次,“年”来到一家门口,恰巧这家人穿着红衣服,点了一堆竹子取暖。这时孩子不小心将一个盆碰到地上。
“年”
听到响声,同时看到火光和红色吓得赶紧逃跑了。后来,人们相互效仿,每逢年末岁首,就燃烧爆竹来驱邪消灾,祈望五谷丰登,人畜兴旺。其实爆竹(鞭炮)是唐以后才发明的。孙思邈在《丹经》中说,有一个姓李的人发现将某些炼丹原料放在同一容器里燃烧,便发出震耳的响声。到了南宋,有人把火药用纸卷起来燃烧,这便是鞭炮的原型。再后来,人们把这些包药的纸卷捆扎起来或用药线串在一起,燃烧时连响不绝,这就是类似于今天的鞭炮了。再后来,经过人们的不断加工改进,爆竹的品种样式越来越多,并被冠以形象化而又富有诗意的名字,如“孔雀开屏”、“仙女散花”、“双龙戏凤”、“飞雪迎春”
等。如今,人们燃烧爆竹消灾避邪的意义已越来越小,更多的是为庆贺新的一年到来,增添节日的欢乐。
回纹
回纹是被称为“富贵不断头”的一种吉祥纹样,因为由横竖短线折绕组成的方形或圆形的回环状花纹,形如“回”字,所以称做回纹。它由古代陶器和青铜器上的雷纹衍化而来。到了宋代,回纹被当做瓷器的辅助纹样,饰在盘、碗、瓶等器物的口沿或颈部。明清以来,回纹广泛地用于织绣、地毯、木雕、漆器、金工以及建筑装饰上。由于这种图案整齐划一,而且绵延丰富,后世便赋予它诸事深远绵长的意义。
印章
印章早在春秋时代就已经使用了。在现代考古发掘出来的古玺印中。有许多是战国时代的。根据《周礼·司市》记载,“凡通货贿,以玺节出入之”,就是说货物通行的时候,印章就是凭证。印章最早时叫“玺”,作为一种信物,不分贵贱人人通用。秦始皇统一中国以后,规定天子的印章称为“玺”。臣以下则称“印”,并且规定了许多等级的印章。从此,“玺”便成为皇帝专用的印。
明太祖时,发现官场中在使用印章时有作弊的现象,就规定了使用半印的办法,即要两个半印相吻才有效。后来将这种半印称为“关防”。现在的介绍信为防止伪造,会在存根与介绍信之间盖一个骑缝章,也有类似的“关防”作用。最初的印章只是作为物品交换交接时的凭证,后来手工业者在制造某一种器物时将自己的名章烙在上面,用来表示负责或区别于别人的同类产品。随身佩带的印,则是中间有孔,可以穿带子,在印上刻有吉祥语或迷信语,作为避邪之物。古代还用印章殉葬。也就是说,生前用过什么印,就用这枚印殉葬。真的官印上缴了,或留给子孙用,就再制一方印作为殉葬品。到南北朝时代,由于纸张和绢的生产和发展,印章的使用变得日益广泛。
盘长
盘长是佛家的八宝之一。佛家八宝是法螺、法轮、宝伞、白盖、莲花、宝瓶、金鱼、盘长。典籍《雍和宫法物》里面记载,盘长是回环贯彻一切通明之谓。不仅如此,盘长象征着“事事顺,路路通”的意思。同时由于它的图案本身盘曲连接,无头无尾,无休无止,显示出绵延不断的连续感,因而用它来表达世代绵延、福禄承袭、寿康永续和财富源源不断。盘长的图案在建筑、衣物上应用最广,大到建筑的窗格、桥头的栏杆,小至衣着纽扣、装饰的系带,多有做成盘长纹样的。
盘长有单独应用的,也有多方连续的。有用作角花的,还有变形的双盘长、梅花盘长、万代盘长、方胜盘长等等,还有的是将盘长的外形变化成葫芦样子,或者与篆体寿字组成花边。不管是那种形式或用在何处,人们都把它作为吉祥护符来使用,同时寄寓幸福绵长的美好祝愿。
珠
珠是中华民间八宝之一,往往象征着神奇和纯洁。宝珠在月夜里能够发光,便妖邪不敢侵近它。而行善积德者常常能够得到明光宝珠。相传,隋侯出宫巡行时看到一条小蛇头上出血,在热沙中转来转去,于是便让人给它包扎,然后把它放它走了。两个月后,隋侯又经过这里,看见一个小孩手捧一颗明珠站在道路中间。要将明珠送给他。隋侯说小儿的东西我不能接受,便走了。晚间隋侯梦见白天看到的那个小孩,又将珠子送给他,并且说:“我是蛇,您以前救了我,我现在报答你,一定请你接受。”早晨,隋侯果然看见床头有一颗明珠,便收藏起来,感叹地说:“受伤的蛇都知道有恩重报,人又岂能不知恩呢!”今天,宝珠常常被作为装饰品佩带在人的身上,用来避邪,保护人们平安吉利。
镜
相传,镜子最初由黄帝所造。镜子又被称为“鉴”,到了唐代时候,镜子又被叫做“菱花”。这是因为镜的六菱造形或背刻菱花。占代的镜用铜制作,多为圆形,正面磨光发亮,背面大多铸有钮和纹饰。战国时期铜镜开始盛行起来,而且制作更为轻巧,纹饰变得简单或无纹饰无铭文。西汉至东汉前期。铜镜逐渐厚重起来,纹饰有几何图案、神人和禽兽等,钮多为半球形或柿蒂形。铭文多为通俗的吉祥语。到了唐代,镜的形状除圆形外,还有菱花镜、八棱镜、带柄手镜。纹饰多为花蝶、葡萄、鸟兽、人物故事、缠枝花草、牡丹等。直到清代乾隆以后,铜镜才逐渐被玻璃镜所代替。
镜从产生开始,就被当作神秘之物。道家认为镜能照妖。葛洪在《抱朴子》当中说:“万物之老者,其精悉能记人形惑人,唯不能易镜中真形,故道士入山,以明镜九十以上者背之,则邪魅不敢近,自见其形必反却走转。镜对之视,有踵者山神,无踵者老魅也。”因而民间就有了“照妖镜”之说。唐代诗人李商隐有:“我闻照妖镜,及于神剑锋”的诗句。百姓一般也认为镜可以驱邪避祟,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说:“镜乃金水之精,内耳目外暗,古镜如古剑若神明,故能避邪魅仵恶。凡人家宜悬大镜可以避邪魅。”一般道士往往随身带着照妖镜,邪魅见之必现原形。佛教僧人相信,从镜中可以看到人的来世。过去民间建屋多在房脊上面嵌上镜子,也有把镜子嵌在住宅用以避邪的。现在多是把镜子挂在门上方或窗子的上方。从前,还有在婚娶迎亲时新娘子怀里揣镜的,也有在天地桌上米斗中放置镜子的,更有在新房的寝帐饰镜的。这时镜的功用不仅是用来照人,更重要的是用来驱魔避邪除魅,保佑人们平安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