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上哈佛从娃娃抓起
3338600000003

第3章 快乐学习——让孩子在快乐中学习(1)

学习不应成为令孩子苦不堪言的煎熬过程,而应成为使孩子接受新知识的享受过程。不少为人父母者,由于受到自身已有的不如意的求知经历的影响,存在着对学习的不正确看法。不得不说的是,之所以出现如此的局面,通常情况下,是因为他们在学习中注入了过多的功利因素。

让孩子健康地成长是每个为人父母者都梦寐以求期望做到的,但孩子健康的成长离不开学习,当然,这里所说的学习是指把它作为启迪心智的过程而言的。

激发孩子的求知欲

家教案例

伟大的生物学家达尔文之所以能够发现被马克思盛誉为“19世纪最伟大的三大发现”之一的进化论,得益于他对生物界进行了长期坚持不懈的观察。

达尔文从小就喜爱观察植物。他注意到花的颜色并不是单一的,而是五颜六色的,就试图使用不同颜色的水浇灌以使它开出自己想要的颜色。当然,他的这种尝试以失败而告终,但也使他明白了花的颜色不会因为用水的颜色不同而改变,也就是说,使他对观察到的现象的认识又深入了一步。

达尔文在广泛游历世界各地和数十年日积月累的观察基础上,完成了划时代巨著《物种起源》。他在谈到自己所取得的成就时,谦虚地说:“我能够完成《物种起源》这部著作,不是因为我有杰出的理解能力,也不是因为我有敏锐的思维能力,而是因为我有对瞬息即逝的事物进行精细的观察的能力。”

激发孩子求知欲最直接的方式是引导孩子观察事物,培养孩子的观察力。

那么,什么是观察呢?

所谓观察,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比较持久的知觉活动。每个人都能对事物进行观察,所不同的是每个人对事物观察的细致入微的程度不同。这种对事物细致入微的观察的能力就是观察力。因此,父母要想提高孩子的智力,就应该考虑如何提升孩子的观察力。

提升孩子观察力的途径多种多样,但大体上是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的:

第一,使孩子明确观察目的。观察目的不明确,犹如走马观花一样,通常会导致一无所获;观察目的明确,观察时就容易做到细致入微,观察的效果就会较为明显。父母不仅仅要让孩子明确观察的目的,而且要使孩子树立观察意识,知道观察对于思考的重要性。

父母通常都会带着孩子到动物园游玩。不懂得如何培养孩子观察能力的父母,一般是带着孩子在动物园内到处闲逛,往往向人多的地方靠拢。而懂得如何培养孩子观察能力的父母,就会在来之前先告诉孩子他们来观察什么,进入动物园后引导孩子寻找到被观察物体,让孩子由远及近,从前后左右各个不同的角度观察物体,获得对该物体全方位的不同状态下的认识。这样,离开动物园后,前者的孩子就只可能是疯玩一天,后者的孩子不仅对自己的观察所见欣喜不已,而且更重要的是观察能力也在无形中得到了提升。

第二,开启孩子的好奇心。因为孩子经历过的事物不多,他对绝大多数事物都会感到陌生。从某种程度上说,人类的进化史也就是人类的好奇心不断得到满足的历史。换句话说,人类从不缺少好奇心。孩子对陌生事物存在好奇心也是自然而然的事情。明智的父母总会引导孩子开启好奇心。

一个孩子通过对阳台上的花和卧室里的花进行观察,发现两处花的叶子颜色不一样,就向父亲请教。这位父亲为了让孩子彻底明白原因,就找来碘酒做实验。父亲先将碘酒滴在从卧室里采摘下来的叶子上,叶子没改变颜色,然后将碘酒滴在从阳台上采摘下来的叶子上,叶子变成了蓝色。

父亲向孩子解释说:“碘酒遇淀粉变蓝色。从卧室里采摘的叶子没有变蓝色,是因为叶子上没有淀粉。从阳台上采摘的叶子变成了蓝色,是因为叶子上有淀粉。那么,为什么从卧室里采摘的叶子上没有淀粉,而从阳台上采摘的叶子上有淀粉呢?这是由于植物的光合作用。从阳台上采摘的叶子,受到阳光的照射,能够进行光合作用。光合作用能够产生淀粉,但需要一定的条件才能进行。这条件就是空气、水和光照。空气、水和光照对于植物光合作用来说不是可有可无的,而是不可或缺的。这也就是在从卧室里采摘的叶子上滴加碘酒后不变色的原因。”

这位父亲通过实验和解说,不仅使孩子得到了问题的答案,而且也使孩子眼界大开,知识大增。孩子的好奇心一旦得到满足,就会增强求知欲。

第三,让孩子在观察中思考。知识的获取,需要在观察的基础上进行思考,否则便难以实现。丹麦天文学家第谷耗尽大半生观察行星,积累大量有关行星的数据,但他没有思考这些庞杂的数据,没能从中发现任何有价值的规律。而第谷的助手——德国天文学家开普勒则不然,他在第谷去世后,对第谷积累的庞杂数据进行了严谨细致的思考,终于发现了行星运行的轨迹是椭圆形这一规律。

父母不能让孩子为观察而观察,应该使观察为进一步思考打下基础。例如,父母让孩子观察一棵幼苗。孩子只看到了有一棵刚刚破土而出的幼苗,没有再深入思考幼苗为什么能够破土而出,破土而出需要什么条件,幼苗的继续成长需要什么营养,幼苗的健康成长需要什么样的环境之类的问题。这时,父母要以恰当的方式引导孩子思考,使孩子在观察的基础上思考获得更多的知识。

第四,向孩子说明不同的观察方法。同种事物可以运用不同的观察方法进行观察,但是不同的观察方法观察的结果往往不尽相同,有时甚至会是截然相反。观察不同事物可能需要使用不同的观察方法,但也可能只需要使用相同的观察方法即可。由此可见,观察方法对于孩子正确观察来说是至关重要的。

父母应该告诉孩子不同的观察方法。通常使用的观察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1)全面观察和重点观察

全面观察是从各个角度、各个方面、各个层次对事物进行观察,以获得对事物尽可能全面的认识。重点观察是根据特定的目的和要求,对事物的某个或某些方面进行专门的观察,以获得对事物某个或某些方面比较深入的认识。

(2)直接观察和间接观察

直接观察是本人亲自接触事物,对其进行观察,可以得到比较令自己信服的信息。间接观察是在他人直接观察的基础上进行的活动,可以快速获得大量信息,但有些信息不太可靠,需要进一步证实。

(3)自然观察和买验观察

自然观察是在自然条件下进行的观察,但由于自然条件往往千变万化,自然观察的可重复性不太强。实验观察是在人工控制条件下进行的观察,适合于观察变化因素少的事物,通常可以重复进行。

(4)长期观察和短期观察

长期观察是在较长的时期(如数周、数月甚至数年等)内对事物进行的持久观察,主要用于观察存在时间或变化历时比较长的事物。短期观察是在较短的时间(如数秒、数分钟或者数小时等)内对事物进行的短暂观察,主要用于观察存在时间或变化历时比较短的事物。

每种观察方法在观察事物时都有自己的优势,但同时也存在着劣势。只有综合运用各种方法,才能获得对事物全面的科学的认识;也只有运用合适的观察方法观察事物,才能获得想要的观察结果。

教育专家对父母的忠告

孩子的求知欲是无限的。父母应该做的是激发孩子的求知欲,使其不断得到激发,而不至于使其被埋没,更要避免使其受限制。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家教案例

老威特教育卡尔.威特的独特方法是值得父母深思和借鉴的。

老威特没有像其他父母那样,对小威特进行填鸭式教育,而是先唤起小威特学习的兴趣,然后让他自己主动去接受新知识,从而达到教育小威特的目的。

在小威特三四岁时,老威特就每天带他散步一两个小时。老威特这样做,不只是为了让小威特锻炼身体,更是为了让小威特能够从野外获得更多知识。老威特一边同小威特散步,一边同他交谈。

看到花朵时,老威特不仅会向小威特介绍花的名称、颜色等浅层次的知识,而且还会向小威特说明花的来源、颜色变化的原因等深层次的知识。遇到昆虫时,老威特也不仅仅局限于告诉小威特昆虫的名字、外形等一般性的知识,而且还会向小威特解说昆虫大家族演变、昆虫的外形是为了适应环境才形成的等较为专业性的知识。

日复一日,年复一年,老威特选取自然界中生动的素材,扩大了小威特的视野,增加了小威特的知识,培养了小威特的兴趣。

如果说小威特在生物方面的知识是得益于老威特每天带他散步时与他进行的交谈的话,那么,小威特在地理方面的知识则是来自于老威特有目的地让他进行的观察思考。

老威特经常带小威特到附近的村庄去。在小威特对附近的村庄有了初步的了解之后,老威特便带他登上村里的一座高塔,让他俯视周围地理环境。在此基础上,老威特让小威特试着画出周围的地图,并与书本上的地图进行比较,不断修正有误的地方。在有目的的观察思考下,小威特不断获得了有关地图的正确概念,也积累了丰富的地理常识。

老威特在小威特提出问题时,总能够及时地回答,并表示鼓励。当然,老威特也不是什么知识都懂。在老威特不能解答小威特提出的问题时,老威特总能坦诚地告诉小威特:“爸爸也不懂这个问题。让我们一起查找资料找到答案吧!”随后,老威特就会带着小威特不辞辛苦地到图书馆查找资料,直至找到满意的答案为止。

宇宙有多大范围?宇宙有多大年龄?宇宙中都有些什么?诸如此类的问题,几乎每个孩子都曾经提出过。老威特为了帮助小威特解决这些问题,请来了塞肯得罗夫做小威特的天文学老师。塞肯得罗夫早就得知了小威特的过人才华,也很乐意传授给小威特知识。塞肯得罗夫在自己家里,手把手地教小威特用望远镜观察太空,向小威特介绍星系的构成,还不失时机地讲述有关星座的传说。塞肯得罗夫不仅将他那渊博的知识传授给了小威特,也使小威特养成了以学问为乐的态度。

通常情况下,孩子到了三四岁的年龄,对世界有了一个基本的认识后,会觉得不理解的地方越来越多,提出的问题层出不穷,常常令父母烦不胜烦。但是,父母切记,父母此时不可敷衍孩子的问题,应该不厌其烦地解答孩子的问题,并且时常鼓励孩子自己解决问题,引导孩子获得正确答案。

如果父母面对孩子提出的各种问题,很少给予理睬,甚至大加斥责,就会使孩子提出来的问题变得越来越少。渐渐地,孩子对见到的事物习以为常,不再觉得身边有什么新鲜的事物,即使见到新鲜的事物也不加理会。这种情况的出现,就是父母扼杀了孩子求知的兴趣导致的。

父母要意识到呵护孩子兴趣的重要性,意识到随着年龄的增长,孩子越来越难以产生对事物的兴趣。如果在成长的过程中,孩子对事物产生的兴趣一再遭到蹂躏,那么随着孩子越来越大对事物会渐渐失去兴趣。现在普遍实行的早期教育,也正是要避免对孩子造成这方面的不利影响。对孩子实施早期教育,能够培养他们产生对事物的兴趣,同时尽可能地发掘孩子的潜能。教育专家对父母的忠告

如何能够让孩子在既轻松又愉快的氛围中获得丰富的知识,是为人父母者常常思考的问题。但是,从何入手来解决这个问题,却又令很多为人父母者颇感困惑。其实,要解决这个困惑并非难事,那就是培养孩子学习的兴趣。

不要厌烦孩子的“为什么”家教案例

一位工作一天精疲力竭的父亲回到家,刚坐在沙发上准备小憩一下再吃晚饭。这时,几岁的儿子看到父亲回来了,赶忙兴高采烈地向父亲跑去,手里还拿着一本小人书。 。

“爸爸,鸟儿为什么在天上飞呀?”儿子没容父亲有太多喘气的时间,就问起父亲来。

“鸟儿本来就在天上飞,没有什么为什么。”父亲一脸疲惫地回答。

“鸟儿最高能飞多高?”儿子对父亲的答案显然不是太满意,但还是接着问了下面一个问题。

“我不知道。你去问鸟儿它能飞多高吧。”父亲有点不耐烦地说。

“鸟儿为什么有羽毛?鸟儿为什么有尾巴?……”儿子没有看出父亲的不耐烦。又问了一连串的问题。

“你哪来的那么多为什么啊!要是真想知道,就在学校问你们老师。”父亲被儿子烦得实在受不了,就对儿子发起火来。

儿子被父亲发火的样子吓坏了,满眼含泪地跑到母亲身边后才敢哭出声来。

自从父亲向儿子发火后,儿子几乎不再向父亲问这儿问那儿,而且儿子和父亲交流的次数也变得越来越少。

我们知道,婴儿都喜欢将拿到手的东西往嘴里放,也喜欢用手去感受物体,这是他们不会说话时的表现。当婴儿慢慢长大了,会说话的时候,他们就会常常问东问西,对不认识的东西总喜欢问是什么,对不理解的事情也总喜欢问为什么。

这些正是婴儿对这个变幻莫测的世界充满好奇的表现,也是他们不断学习知识的动力所在。然而,很多父母认为婴儿的问题是非常幼稚的,常常懒得理会。这样的父母常常以“哪来那么多为什么”“不知道”“烦不烦啊,自己去查资料”之类的回答来搪塞。

然而,父母有没有时常站在婴儿的角度来看待和思考婴儿提出的问题呢?恐怕不少父母没有做到这一点。父母倘若能够放下所谓大人的架子,以婴儿那个年龄段的知识储备和生活经验为基础来看待婴儿提出的问题,那么就会惊奇地发现婴儿提出的很多问题都是值得表扬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