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上哈佛从娃娃抓起
3338600000037

第37章 挫折教育——让孩子在挫折中成长(3)

宽容孩子的挫折

家教案例

一位母亲曾经讲述了她的经历:她读初中的儿子在一次期中考试中考砸了,因害怕大人责备和唠叨,就谎报了成绩。直到学校的分数通知发下来,母亲才知道受了骗,于是狠狠地教训了儿子一顿。以后,无论是测验还是考试,她都预先到老师那儿打听成绩,再找儿子核对。一次,老师偶尔报错了成绩,母子两人自然没能对上号。母亲于是勃然大怒,以为儿子又在撒谎。儿子当然不服,反问她:“您怎么知道我在撒谎?”母亲就将到学校打听成绩的事说了一遍。谁知儿子听罢扭头就走,从此,母亲再问成绩时,儿子死活都不开口了。

显然。这位母亲深深伤害了儿子的自尊心,因为她对儿子根本就不信任。非要想出与老师核对成绩的小伎俩。

挫折也是一种人生体验,父母应宽容孩子的挫折。毫无疑问,父母都希望孩子能成功,都希望孩子在成长的道路上能少些坎坷,但是孩子必须经历一个自我探索的阶段。因此,父母对孩子的这种所谓的挫折,要给予理解、给予宽容。只有不断经受挫折,孩子才能长大。

父母给予孩子的信任感对孩子的健康成长至关重要。父母善于向孩子表达这种信任,才可以使孩子有自尊、有自信,才可能使父母真正放心。父母对孩子该信任时一定要信任,不该放手时要谨慎,但又不能让孩子觉察到父母经常对他不放心,对他没有基本的信任。父母是否信任孩子,关键就是看在孩子出现过失或失败时,父母能否宽容他们的过失或失败。

很多孩子初次做事做不好,如洗的衣服不太干净,父母可以背着他再洗一遍,但不能让孩子觉察出对他不信任。

信任永远是相互的,父母首先信任孩子,孩子才可能信任父母。另外,即使孩子犯了错误,也应该告诉他,错的是事,不是人,不要因为一次过失或者错误就对孩子全盘否定。

在孩子失败时,父母要把事情本身和孩子个人分开,不要对孩子说:“这次你把事情又弄糟了,你怎么搞的?你怎么这么差劲?”这样说的父母是很不懂得如何教育孩子的,对孩子的教育也是不得法的。父母有父母的世界,孩子有孩子的世界。很多时候,孩子的思想行为在大人看来也许显得幼稚可笑,但不能否认,它们与孩子的年龄、心理和思维的发展阶段是相吻合的。

孩子是一个独立的个体,父母必须尊重孩子的个性、兴趣、需求及感情表达方式,当然也必须根据孩子的特点、条件予以恰当的指导。失败是孩子成长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也是孩子从学习到最终成功必须经历的。父母应当教育孩子有勇气面对不完美的结果,不仅允许孩子犯错误,还要善于让孩子从错误中获得经验和教训,不要让孩子因犯了错误而使自信心受到伤害。当父母看到孩子犯了错误,尤其是认为他们在有意调皮捣蛋时,往往会怒火万丈,大发脾气,而这恰恰会使孩子更加害怕犯错误,而越怕犯错误往往就越容易犯错误。

一般来说,孩子有过失或者失败,只是因为孩子没有足够的经验或知识,并不影响孩子本身的价值观。父母应把挫折的事与孩子个人分开,在教育中就事论事,切不可大而化之。父母和孩子之间要建立相互信任的关系,以下几点可供参考。

(1)父母要真诚地向孩子表达自己的思想、观点和感受

例如,父母可以直接对孩子说自己很烦恼、不高兴;如果对孩子的表现很不满,直接对他讲出来。

(2)父母出现过错应第一时间向孩子道歉

父母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难免会出现一些不妥的做法,甚至错误做法。父母如果能坦诚地面对自己的过失,用摆事实、讲道理的方法向孩子及时说明情况,纠正一些错误的做法,往往可以很好地弥补失误或错误带来的损失,而且孩子不仅能通过具体事件懂得一定道理、吸取经验,还能从父母身上学到敢于改正错误的好品质。反过来,如果父母文过饰非、坚持错误,那么就会给孩子留下“父母永远是对的”或“父母犯错后总是不承认”的不良印象。这样,父母给孩子树立了一个很不好的榜样,对孩子未来的成长极为不利。

(3)父母要永远对孩子保持信任感

父母对孩子的信任是孩子对父母信任的前提。如果孩子预先知道父母对他的行为将怎样对待时,他就会有较强的安全感,而这种安全感也是强化孩子对父母信任的重要因素。教育专家对父母的忠告

孩子遇到挫折时,父母一定不要雪上加霜,否则,孩子就会受到来自挫折和抱怨的双重打击。父母应该给予孩子遇到的挫折以充分的理解和宽容。

培养孩子抗挫折的能力

家教案例

著名的聋哑作家海伦-凯勒,在她两岁的时候,就被病魔残酷地夺走了视觉、听觉和说话的能力。看不见、听不见、不能说话,这对于一个两岁的孩子来说,真可谓是生活在三重苦难的地狱中,但是生活并没有抛弃凯勒。

正当她的父母为她将来的生活忧愁时,帮助他们的天使出现了。一位家庭女教师来到她家,教会了海伦如何与人打交道,如何表达自己。

海伦在老师的帮助下,刻苦学习,最后考上了著名学府——哈佛大学,用自己不健全的身体为自己的人生画上了圆满的句号。她还在老师的无私帮助下,在全世界旅行,献身于帮助全世界聋哑人的教育事业。

人的一生既有高潮也有低潮,既有峰顶也有低谷;不可能永远春风得意、一帆风顺,也不可能永远背时背运、道尽途穷。所有的困难都有被克服的一天,只要一个人努力攀登,就可以很快地到达顶峰;只要一个人主动奋斗,就可以很快地突破逆境。

当挫折来临时,我们没有选择,只能接受不可避免的事实并做自我调整。荷兰的一座教堂遗迹上面有一句发人深省的题词:“事必如此,别无选择。”消极逃避可能毁了一个人的生活,也许会使这个人的精神崩溃。叔本华也曾说过类似的话:“逆来顺受是人生的必修课。”惠特曼也说过:“让我们学着像树木一样顺其自然,面对黑夜、风暴、饥饿、意外与挫折。”既然遭遇挫折是人生必经的一道坎,父母就必须教孩子学会接受挫折。

挫折是指事情不如预期时的情境与感受。不同年龄的孩子会有不同的挫折经验,也有不同的表现。对幼小的孩子来说,他想要玩具,妈妈却把它收起来了;他想吃肯德基,妈妈不允许,这些都可能使他产生挫折感。面对挫折时,年幼的孩子通常是以哭闹或发脾气的方式表现出来。对学龄期的孩子而言,他可能是遇到困难无法解决,或无法达成预期的目标时,表现出生气、沮丧等情绪反应。

许多父母都认为,幼小的孩子心理承受能力差,应该对孩子保护有加。挫折会让孩子感到痛苦和紧张,不应该让孩子遭受太多的挫折。其实,一个人受点挫折,尤其是在孩子时期受一些挫折,很有好处。孩子遭受挫折的经历有利于培养人的良好品德,有利于发展人的非智力因素,有利于丰富知识和提高能力。所以,家长应正确看待挫折的教育价值,把它看成是磨炼孩子意志、提高孩子适应力必不可少的要素。

如果父母一味地把挫折教育看成是吃苦教育,专门让孩子参加一些以吃苦教育为主的夏令营,或者参加一些探险、到边远穷山村去体验的活动等,这是片面的挫折教育,或只能说是挫折教育的一个方面。

挫折教育的目的是让孩子在体验中学会面对困难并战胜挫折,培养孩子的一种耐挫折能力。它不仅包括吃苦教育、生存教育、社会教育、心理教育,也包括独立、勇气、意志及心理承受力等方面的培养。换言之,挫折教育的内容是多方面的,它的目的不只是让孩子吃点苦、受点挫折,而是从各个角度培养孩子的抗挫能力。

父母可以把自己事业和家庭生活中遇到的挫折和不如意告诉孩子,让孩子对挫折有一个全面的认识,为孩子正确对待各种挫折和不如意提供借鉴。因为父母对生活的热爱、执著、不怕困难的态度和坚强的意志,是孩子面对挫折最强有力的精神支柱。

每个人都经常会遇到困难和挫折。孩子在成长的道路上难免要遇到苦难、阻碍。如果孩子平时走惯平坦路、听惯顺耳话、做惯顺心事,那么一旦他遇到困难,就会不习惯,束手无策,情绪紧张,从而容易导致失败。所以,父母不妨在平时学习和生活中有意地给孩子设置些障碍,以此来培养孩子的抗挫能力。

例如,在外出游玩的时候,妈妈和孩子一起去爬山。山路高低不平,对于孩子来说是非常难走的。但是,妈妈却有意识地让孩子跌跌撞撞地走。当孩子踩到一颗小石子摔坐在地上时,妈妈不是赶忙跑过去扶起他,而是对他说:“呀,摔倒了?勇敢的孩子要自己站起来哦!”

父母要有目的、有针对性地组织障碍性活动,这样既有利于提高孩子的适应能力,增强孩子的韧性,同时又不会超过孩子的心理承受限度。例如,对于幼小的孩子,如果他拿不到想要的物品,父母不要马上拿给他,而要让孩子动脑筋,想想怎样才能拿到物品。对于稍大些的孩子,可让他参加各种劳动,在劳动中体验生活的艰辛;也可让他多参加集体游戏,在游戏中体验到失败和不如意。

有的孩子在逆境中易产生消极反应,往往会垂头丧气,采取退避的方式。要改变这种现象,父母就必须在孩子遇到困难时,教育孩子勇敢面对挫折,向困难发起挑战。例如,当孩子登山怕高、怕摔跤时,父母就应该鼓励孩子说:“别怕,你行的!摔一跤算不了什么!”

当孩子一次次战胜困难时,他便会增强勇气,激起战胜困难的愿望,害怕的心理就会消失,自信心就会增强。当孩子认为自己能行时,他就会主动克服困难,抗挫折能力也就培养起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