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三天读懂金融学
3339200000030

第30章 用政策手段调整市场—关注金融政策应懂的金融学(6)

金融促进经济增长论

有关货币流通对经济增长起促进作用的讨论,可以追溯到经济学鼻祖亚当·斯密。他认为,慎重的商业活动可增进一国产业,但增进产业的方法不在于增进一国资本,而在于使本无所用的资本大部分有用、本不生利的资本大部分生利。瑞典经济学家魏克塞尔早在19世纪末就认识到古典货币中性论的不足,指出在信用制度条件下,货币对经济活动起着积极的作用。只有在货币利率等于自然利率、一般物价水平稳定的状态下,货币才是中性的。熊彼特则从信用创造的视角突出了银行体系对经济发展的强大推动力。他认为,经济发展的实质在于创新,而功能健全的银行可以对企业家进行筛选,为创新活动提供资金支持。20世纪30年代,凯思斯指出,未来的不确定性是货币经济的主要特征,通过利率对投资的诱导作用,货币就能影响国民收入的产出水平。凯恩斯还通过总量分析,把实体经济和货币经济理论结合起来,克服了古典经济学“二分法”的不足,实现了对早期货币中性论的质的突破。20世纪50年代,约翰·格利和爱德华·肖阐述了金融中介在储蓄一投资转化机制中的重要作用,揭开了金融理论研究的序幕。此后,金融因素逐渐在经济理论中得到重视,并凸显成为同土地、资本、劳动同样重要的经济增长因素。1969年,现代比较金融学的奠基人戈德史密斯指出,以初级证券和次级证券为形式的金融上层结构加速了经济增长,改善了经济运行,为资金转移到最佳的使用者手中提供了便利。20世纪70年代,爱德华·肖和罗纳德·麦金农分别在金融深化论、金融压制论的分析中,将货币与非货币资产、银行与非银行金融机构统一起来,阐述了一国金融体制与该国经济发展之间存在互相刺激、互相制约的关系。之后,卡普尔等人把麦金农和肖的静态分析发展成为动态分析,进一步阐明了金融深化对于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20世纪90年代以来兴起的内生金融理论强调,资本效率的改进得益于金融中介和金融市场在把资本分配到最佳可能用途上所起的关键作用。

金融从属于经济增长论

一些经济学家认为,金融对实体经济发展所起的作用十分有限,金融发展只是经济增长的一个结果。琼·罗宾逊反对熊彼特关于金融部门引导产业部门并激发技术创新行为和企业家精神的论断,强调经济发展为某种特定形式的金融安排创造了需求,而金融体系只是对这些需求作出反应,从而否认了金融体系对经济增长的积极作用。多恩布什认为,金融储蓄与真实利率并不相关。

现代金融理论对金融与经济增长关系的讨论目前仍然没有一个统一的结论,但可以肯定的是,一个有效率的金融制度是实现经济持续、稳定、健康发展不可缺少的基础性条件。实际上,金融与经济增长关系的百年论争,正是金融体系从低级到高级、金融功能从简单到复杂发展过程的反映。在传统商品经济条件下,金融活动局限于较小的范围,金融功能也仅限于“信用中介”,因而金融对经济发展的影响极为有限。在现代信用经济条件下,社会对金融服务的需求趋于多样化和复杂化。在这种情况下,金融体系日趋复杂,金融活动不仅渗透到社会经济的各个领域,而且开始在某种程度上脱离实体经济而独立运行。与之相适应,金融因素成为了与土地、资本、劳动同样重要的经济增长因素。

金融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

当金融得到健康有效的发展时,它积极促进着经济发展。与经济水平相适应的金融发展水平,能够保证整个社会资金流的合理流动,为企业提供扩大再生产所需资金,同时促进企业优胜劣汰,提高资源使用效率。

一、货币的运用降低了交易成本,促进了经济的发展。

货币的产生是金融发展的最初形态,在原始社会末期由于生产力的发展人们有了剩余产品,从而产生交换的需求,最初是进行物物交换,由于刚开始需要交换的东西非常少,物物交换的弊端并不太明显。但是随着分工的发展交换的需求越来越多,而物物交换中需求和时间的双重巧合困难的存在增加了交易成本,货币的出现解决了这种双重巧合的难题。随着经济货币化程度的提高,单位交易成本和信息成本不断下降,这一作用更为加强。这是金融对经济发展的最基本的作用。

二、金融的存在为经济发展提供资金支持。

金融为企业提供资金支持主要通过两种方式,一种就是以银行为代表的中介服务,通过收集社会闲散资金向银行提供资金支持,银行充当资金余缺的调剂者,把资金从盈余者手中转移到资金短缺者手中。银行充分发挥规模经济和专业优势能以最低的交易成本和信息成本转移资金,有效避免信息不对称的弊端,极大地降低企业筹集资金的成本。另一种方式是提供完善的金融市场,允许企业通过发行股票、债券等形式直接向社会筹集资金,随着信息技术的日益完善,由信息不对称引发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得到了初步解决,从而这一筹资方式获得了迅猛的发展。完善的金融通过降低信息和交易成本为经济发展提供资金支持是经济快速发展的重要条件。

三、金融发展实现了资金的合理流动,优化资源配置,提高资本效率。

首先,金融能降低长期投资的流动性风险。高收益的投资项目需要长期的资金占用,为此储蓄者必须承担因资金长期被占用而产生的资金流动性风险,以致不愿长期投资。发达的金融市场为企业筹集长期资金提供了很好的方法,通过发达的证券一级、二级市场,成功实现了企业融通长期资金并降低了流动性风险,而银行类金融机构通过部分准备金制度,也能够为企业提供长期资金需求。

其次,金融的存在能大大节约信息成本,金融中介具有较个体储蓄投资者更强的获取和处理众多企业、管理者和经济环境方面信息的能力和专业评估技术,这使它为其成员提供投资信息服务的成本比个体储蓄投资者通过个人努力获取信息的成本要低得多。

再者,金融体系能降低监督成本,有效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加强了对资金使用者的监督。资金所有者在投资时需要核实项目质量和项目回报,这需要支付一定的费用,提高了投资成本,同时资金使用者夸大投资收益、掩盖经营问题的内在倾向又会使这种监督成本加大。银行类金融机构凭借其专业技能和规模优势来代理资金所有者对资金使用者的监督,提高了监督的有效性,降低了社会成本。

金融对经济发展的阻滞作用

金融在经济运行中所处的重要地位不仅体现在其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金融危机的爆发对整个经济体系正常运转的冲击也显示出它对经济的负面影响。

一、经济活动中的不确定性导致金融风险客观存在。

风险就是未来发展的不确定性,银行类金融机构是高负债经营的行业,自有资金所占比重小,资金来源主要依靠将其对零散储户的负债转化为对借款人的债权来实现,是靠信用来维持的,银行业要稳定发展必须具备两个前提条件:一是储蓄者对金融机构有信心;二是金融机构对借款人的筛选和监督高效准确。由于信息不对称和经营能力问题,不能充分地达到这两个条件,因此金融风险是客观存在。一方面,由于市场信息不对称性和市场经济主体对客观认识的有限性,即使银行经营稳健,储户能认识到全体不挤兑更利于集体利益,但在面临“囚徒困境”时仍可能为降低预期风险而参与挤兑;另一方面,根据经济人的假设,道德风险问题很难有效解决,金融机构管理者趋于采用高风险、高收益的投机策略,以致金融资产质量下降。同时贷款者也可能采用不正当手段,如欺骗、违背合约以及钻制度的空子来不合理占用资金,致使金融机构对借款人的监督有限。所有这些都会增加金融风险。

二、当今世界金融与经济紧密联系使金融风险破坏性更强。

首先,银行类金融机构作为资金盈余的调剂者,它的经营失策必将造成众多储蓄者蒙受损失,同时金融市场的不完善也会损害投资者利益,引发经济甚至社会动乱。其次,银行创造存款货币扩张信用的功能也使金融风险具有数倍扩散的效应。再者,银行同业支付清算系统把所有银行联在一起,任何一家银行的支付困难都可能酿成全系统的流动性风险。最后,信息不对称会使某一金融机构的困难被误认为全金融业的危机,从而引发恐慌。金融的这些特殊性令其风险相对其他行业而言具有快速、面广的特点,使局部性金融困难能快速演变成全局性金融动荡甚至经济危机。

三、金融资产的高度流动性、金融风险的隐蔽性以及金融危机的突发性导致金融风险易于剧变成金融危机并严重危害经济。

全球经济金融一体化、离岸金融市场的迅猛发展以及科技进步令各地区金融资源融合和互动的规模加大、速度加快,直接导致金融监管更加困难,一国或一地区的金融风险能很快传染到别国或别的地区。金融危机的巨大破坏性增加了政府对金融的控制力度。但是银行垄断或政府干预等外在因素又很容易掩盖金融业的内在风险,使其得不到及时解决并日益累积,待到这种金融风险渐进累积到一定程度才爆发时破坏性将非常大。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来势之猛,使马来西亚的人均国民财富水平倒退了10年,使泰国的国民财富损失近一半。

这场危机还使1998年全球经济增长率降低1个百分点,而危机的成因就在于长期累积的金融风险的最终爆发。

总之,金融业是与商品经济相伴随的经济服务型行业,随着经济的发展,金融业的作用日益增强,而大力发展以金融业为核心的第三产业是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要求。进入21世纪金融业竞争力的强弱直接决定着一个国家的经济竞争力的强弱,因此我国要大力发展金融,增强金融企业的国际竞争力。另一方面由于金融危机的巨大破坏性,尤其是在开放经济条件下其破坏性更强,所以金融的发展必须处于严密的监控之下。我们不能只看到金融自由化的好处,尤其是作为发展中国家,我国金融体系、相关的法律、法规都不健全,因此我国金融业必须以国有控股银行为主体,加强国有控制,以政府行为、监管部门来部分替代银行的自我防范能力,然后随着经济环境的成熟有步骤地退出,逐步发挥政府、监管部门、金融机构、债权人的相互弥补作用,只有这样才能促进金融与经济的协调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