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知海泛舟
3341400000038

第38章 医药卫生(10)

基督教各教派共同遵守的第二大圣节。据《福音书》记载,耶稣为救赎世人在十字架上受难后的第三天复活,这一天是犹太教“七日的第一日”,即安息日后的第一日。基督徒把这一天定为“主日”,在“主日”举行礼拜,逐渐取代了安息日。公元325年第一次尼西亚大公会议规定每年春分月圆后第一个主日(3月21日—4月25日之间)为复活节,如果春分后第一次月圆恰好是主日,则复活节顺延一周。所以,复活节的准确日期要每年推算一次,不像圣诞节那样是确定不变的。推算复活节日期非常重要,这天因为很多基督教节期是根据复活节日期为标准来推算的。基督徒要在复活节举行隆重的礼拜或弥撒来庆祝耶稣复活。

复活节早晨信徒们见面第一句话就是彼此报告:“主复活了!”日出时,信徒们聚集在一起面向太阳高唱复活节赞美诗,另外还要在树丛或草丛中寻找象征生命、幸运的复活节彩蛋。

感恩节

感恩节是美国人民独创的一个古老节日,已有300多年的历史。

17世纪初,英国的一批清教徒为了躲避宗教迫害,逃往荷兰,后又于1620年11月21日到达了马萨诸塞州的普利茅斯。

这批英国移民们初到普利茅斯,就遇上寒冬,传染病流行夺走了过半数人的生命。第二年春天,普利茅斯来了一位附近村落的印第安人,教移民们捕鱼、狩猎,种南瓜、玉米、笋瓜、蚕豆和饲养火鸡等。这一年,移民种的庄稼获得了丰收,移民怀着愉悦感恩的心情,特地在11月底的一天,大办筵席,邀请印第安人一起共同庆祝丰收的成果。这一天除了相互欢宴外,还举行多种活动,如摔跤、赛跑、唱歌和跳舞等,搞得喜气洋洋。从此以后,这个习俗在普利茅斯流传下来,并逐渐推广到美国各地和北美一些国家。当时的一些食物,如烤火鸡、南瓜派、玉米面包等食品,也逐渐成为节日的传统菜肴。

1789年,美国第一任总统华盛顿宣布每年的11月26日为美国的感恩节,然而在1863年,林肯总统又把感恩节定在每年11月的最后一个星期四:“二战”期间,罗斯福总统与有些州的州长在感恩节的日期上发生争执。最后,经过国会讨论,1941年以法令的形式确定每年11月的最后一个星期四为感恩节。一直沿用至今。

母亲节

母亲节创立人是安娜·贾维斯。据说,美国南北战争结束后,安娜·贾维斯的母亲,当时是美国格拉夫顿城教会学校的总监,并兼职在教堂讲述美国国殇纪念日的课程。当讲述到在战役中英雄捐躯的故事时,她不禁感慨万分,认为应该给予失去儿子的母亲们一种慰藉,一个纪念日。同时也衷心希望有人会创立一个母亲节来赞扬全世界的母亲,她的想法得到越来越多的人的认可。

安娜·贾维斯的母亲死后,她继承了母亲所遗留给她的一笔庞大的财产,她为母亲的离去感到难过。为此她向社会发出呼吁,结果她获得各方面热烈的支持和良好的反应,并纷纷邀请她前往演讲。至1914年,美国参众两议院终于通过决议案,将每年5月第二个星期日定为母亲节。在她的努力推动下,一共有43个国家公认这一伟大的母亲节。现在它已经成为世界性的节日了,每到这一天,人们都会想起辛勤操劳、哺育儿女的母亲并为母亲做点什么。

父亲节

美国人多德夫人早年丧母,她有5个弟弟,姐弟6人的生活负担全落到了父亲身上。父亲每天起早贪黑,无微不至地关心着孩子们的成长,既当父亲又当母亲,自己则过着节衣缩食的节俭日子。多德夫人切身体会到父亲的关爱,感受到父亲的善良与伟大。她长大后,深感父亲这种自我牺牲的精神应该得到表彰,做父亲的也应该像母亲们那样,有一个让全社会向他们表示敬意的节日。于是,她给华盛顿州政府写了一封言辞恳切的信,建议以她父亲的生日6月5日做为父亲节。州政府采纳了这一建议,只是把日期改在每年6月的第三个星期日。目前,这个节日受到东西方世界许多国家百姓的认同。每到这一天,子女们总是不忘向辛劳的父亲表示敬意。

送灶

旧的民间风俗。“灶”,指社神爷。

古人认为社神爷是主管人间膳食的,祭灶神就有饭吃。人们把每年腊月二十三日当作灶爷上天向天帝“奏事”的日子。这一天,人们用粮食、纸马等物品祭送灶神,目的是让灶神爷多说好话,少说坏话,从而保证下年的平安吉祥。

春节

在我国汉族,每年农历正月初一是春节,又叫阴历(农历)年,俗称过年,这是我国民间最隆重、最热闹的传统节日。

春节起源于殷商时期的祭祖活动。我国古代先民经过一年辛勤劳动,在岁尾年初之际,便用他们的农、猎收获物来祭祀众神和祖先,以感谢大自然的赐予,这就是“腊祭”。

另外还有一种说是:过年的“年”字,就是年景好、五谷收登的意思。几千年来,人们一直把农历收成好叫做“年成好”,把正月一日作为“年日”,每逢这一天,到处锣鼓喧天,喜气洋洋。

《谷粱传》说:“五谷大熟为大年”;《尔雅·释天》说:“年者,禾熟之名,每岁一熟,故以为岁名。”甲骨文中的“年”字是果实丰收的形象;金文中的“年”原是预祝丰收喜庆的日子。人们为庆贺丰收,迎接新一年的生产,就在立春前后的正月初一这一天,欢聚庆祝,一起过年。

关于过年,民间还有另外的说法,也很有趣:古时候,有一种叫做“年”的凶猛怪兽,每到腊月三十,便走村串户,觅食人肉,残害生灵。

有一个腊月三十晚上,“年”到了一个村庄,适逢两个牧童在比赛牛鞭子。“年”忽闻半空中响起了啪啪的鞭声,吓得望风而逃。“年”又窜到另一个村庄,迎头看到了一家门口晒着件大红衣裳,它不知其为何物,吓得赶紧掉头逃跑。

后来,“年”又来到了一个村庄,朝一户人家门里一瞧,只见里面灯火辉煌,刺得它头昏眼花,只好夹着尾巴溜了。

由此,人们摸准了“年”有怕响、怕红、怕光的弱点,便想到了对付它的方法,最后逐渐演化成今天过年的风俗。

除夕

除夕就是一年最后一天的晚上,又称除夜,是我国古老而隆重的节日。它源于先秦时期的“逐除”。据《吕氏春秋·季冬纪》记载,古人在新年的前一天,击鼓驱逐“疫疠之鬼”。

这就是除夕节令的由来。除夕有很多有趣的习俗:“岁晚相与馈问为‘馈岁’,酒食相邀呼为‘别岁’,除夕夜达旦不眠为‘守岁’。”我国还有除夕全家聚餐吃年饭的习俗,这顿年饭,鸡、鸭、肉、鱼,样样具备。人们欢聚一堂回顾旧岁、祝福新的一年。

元宵节

我国农历正月十五夜,是传统的元宵节,又称上元节,灯节。元宵节的来历,据说与汉朝时期的汉文帝有关。

汉高祖刘邦死后,吕后独揽朝政,把刘氏天下变成了吕氏天下。吕后病后,诸吕惶惶不安,害怕遭到伤害和排挤。于是,在上将军吕禄家中秘密集合,共谋作乱。

此事传至刘氏宗齐王刘囊耳中,刘囊为保刘氏江山,决定起兵讨伐诸吕。随后,刘囊与开国老臣周勃、陈平等,一起设计剪除了吕禄,“诸吕之乱”在正月十五被彻底平定。平乱之后,众臣拥立刘邦的第二个儿子刘恒登基,称汉文帝。汉文帝深感太平盛世来之不易,为纪念平息“诸吕之乱”,每年正月十五夜,他都要出宫游玩,与民同乐。

“夜”在古语中,又叫“宵”,正月又叫元月,汉文帝就将正月十五定为元宵节。

清明节

清明节又称寒食节、祭祀节。其实寒食节在清明节的前一天(也有的说是前两天),只是由于时间相近,人们便习惯地把两个节日当作一个节日。

春秋时期,晋公子重耳未继位之前,遭遇晋献公的迫杀,被迫流亡国外。介之推与狐偃、赵衰等一批老臣.与重耳患难与共,吃尽了苦头。

有一次,重耳又累又饿。跟随他的大臣们找了半天也找不到一点吃的。

此时,介之推走到僻静处,从自己的大腿上割下了一块肉,煮了一碗肉汤给重耳。当重耳得知肉的来历后,不禁流下了眼泪。

19年后,重耳回到晋国,做了国君,也就是著名的五霸之一晋文公。

他重赏了有功之臣,唯独忘了介之推。很多人为介之推鸣不平,然而介之推却不申辩,背着老娘隐居深山。

晋文公听说后,羞愧莫及,便派人四处寻找介之推母子。打听了很久,听说在绵山一带隐居,然而绵山山高路险,树木茂密,找寻两个人谈何容易。有人献计,用火烧绵山,逼出介之推。大火烧遍绵山,却没见到介之推的身影。火熄后,人们发现介之推与母亲紧抱一棵大树,被活活烧死。

晋文公见状,恸哭不已,便下令厚葬介之推,并将此山易名为介山。为了纪念介之推,晋文公下令将这一天定为寒食节,家家户户禁烟火,吃三天寒食。第二年,晋文公率众臣登山祭奠,并晓谕天下,把寒食节的后一天定为清明节。后来,发展为追念故人、寄托哀思的风俗节日。

端午节

每年的阴历五月初五,是我国的传统节日端午节。端午节是我国民间三大节之一。因“午”与“五”通,端午节又名端五、午阳、午日、重午、重五、地腊、中天等。在端午节这天,人们吃粽子表示庆祝。

战国时期,诗人屈原很受楚王器重。然而上官大夫靳尚不断在楚王面前诋毁屈原使楚王渐渐疏远了屈原。

后来,楚怀王将屈原逐出郢都。屈原在途中,接连听到楚怀王客死和郢都被攻破的事情,万念俱灰,投入了滚滚的泪罗江,这一天正好是五月初五。

闻讯后,人们纷纷来到汨罗江,奋力打捞他的尸体,并拿出粽子投入江中,据说是为了黏住鱼嘴,使鱼不吃屈原的尸体。

后来,楚国人民每年在屈原投江这天,都到江上划龙舟,往江里投粽子,以示纪念。久而久之,就留下了端午节划龙舟、吃粽子的习俗,并流传到日本、朝鲜和东南亚等地。

中秋节

中秋节是我国又一大传统节日,每到这天,人们都要赏月、吃月饼,祝福团圆。

中秋一词最早出现于《周礼》,但它不是指中秋节,而是秋季的第二个月;汉代有秋节,时间定位在立秋的那一天,也不是八月十五日。

唐初,中秋节才成为固定的节日。

《唐书·太宗记》记载有“八月十五中秋节”。宋朝时,中秋节已经盛行,至明清时,成为我国的主要节日之一。

这是我国仅次于春节的第二大传统节日。

重阳节

我国古代把九做“阳数”,农历九月九日,两九相重,都是阳数,因此称为“重阳”。

这一天人们登高望远,思念亲人。

相传,汝河里住有一个瘟魔,每年都要出来到人间走走。它走到哪里就把瘟疫带到哪里。汝商县一个叫桓景的人决心访师求友学本领,战胜瘟魔,为民除害。九月九那天,桓景将妻子儿女、乡亲父老转移到附近的一座山上,只身带青龙剑杀死瘟魔。此后,汝河两岸的百姓,再也不受瘟魔的侵害了。

九月九登高避祸、桓景剑刺瘟魔的事,父传子,子传孙,流传至今。从那时起,人们就过起重阳节来,有了重九登高的风俗。

元旦

现代意义的“元旦”,是指阳历新年的第一天。“元旦”是合成词,按单个字来讲,“元”是第一或开始的意思;“旦”字是个会意字,表示太阳刚刚从地平线上升起,即早晨的意思。因此。“元旦”即为一年的第一个早晨。

我国历代的元旦,日期并不一致。

夏代是正月初一;商代是十二月初一:周代在十一月初一;秦统一中国后,又以十月初一为元旦;汉武帝时恢复夏历,以正月初一为元旦,自此相继未改。

辛亥革命后,孙中山为了“顺农时”、“便统计”,定正月初一为春节,而以西历(公历)1月1日为新年。

1949年9月27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通过使用“公元纪年法”,将农历正月初一改为春节,将公历1月1日定为元旦。

一直沿用下来。

国际植树节

我国最早在1915年规定每年的清明节为植树节。1929年又把植树节改为每年的3月12日。这是为了纪念孙中山先生。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和政府对植树造林十分重视,于1979年五届人大常委会第六次会议决定,仍以

3月12日为全国植树节,规定每人每年植树3—5棵。

国外也有植树节:古代犹太人把每年1月份后半月的一天作为植树节;美国规定每年4月份的最后一个星期为全国性的植树节,日本则把每年4月份的1至7日称为“绿化周”;有些国家和地区还规定凡婚嫁或生了小孩,都要植树,称为“新婚林”、“添口林”等等。据统计,目前世界上已有四五十个国家规定了植树节。“五一”国际劳动节

5月1日,是全世界无产阶级和全国劳动人民团结战斗的节日。简称“五一节”或“劳动节”。

19世纪80年代随着美国资本主义的迅速发展,无产阶级队伍日益壮大。他们每天的工作时间,长达12—16个小时。1884年,美国和加拿大的8个工人团体在美国芝加哥开会,决定1886年5月1日举行大罢工,以争取实现工作、教育、休息各八小时的“三八制”。5月1日那天,美国芝加哥等地近50万工人举行了罢工和示威游行。由于坚持斗争,这次示威游行取得了胜利,争取了八个小时工作制的权利。

为了纪念美国工人这次罢工,显示“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起来的伟大力量,1889年在恩格斯领导下召开的第二国际成立大会上。决定以象征工人阶级团结、斗争和胜利的5月

1日,为国际工人阶级和劳动人民的响应。从此,5月1日就成为世界工人阶级的伟大节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