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心理男人二十几岁要懂的心理学
3342300000028

第28章 爱情心理学(1)

人们自古以来就在探索爱情.但从心理学角度对爱情进行专门研究,是近代才开始的。

爱情心理学是研究男女恋爱中的心理现象及其发生与发展规律的科学,即探讨男女在恋爱、婚姻中,爱情的获得及稳固的心理规律,它是一门应用心理学。爱情不仅受社会、思想伦理等因素影响,也受许多复杂心理因素的制约。

掌握好爱情中的心理问题,将会使爱情甜蜜、美满。

什么是真正的爱情

古往今来,“爱情”这个瑰丽的字眼,使多少小伙子为之心醉,又扣动了多少姑娘的心弦……什么是真正的爱隋?马克思和燕妮用他们对爱的真诚作了解答。马克思在给燕妮的信中说:“在这爱情上集中了我的所有精力和全部感情;我又一次感到自己是一个真正的人,因为我感到了一种强烈的热情。”燕妮则这样对马克思说:“我对你的爱是无止境的,永恒的和无法衡量的。”

恩格斯对爱情有着更明确的阐述。他指出:爱情是人们彼此之间以相互倾慕为基础的关系。有心理学家对爱情做出如下概括:爱情,就是一对男女基于一定的社会关系和共同的生活理想,在各自内心形成了对对方的最真挚的倾慕,并渴望对方成为自己终身伴侣的最强烈的感情。

具体地说,爱情有如下基本特征:

1.爱情是经过人类社会文明所净化的美好的感情

爱情包含性欲的因素,但并不归结为性欲,它是经过人类社会文明所净化的美好的感情。德国著名社会活动家倍倍尔对爱情的这一特征作了比较全面的分析,他指出,男女结合才形成一个完全的人,人类健全的发达以两性的正当结合为基础。性欲的满足是男女健康的身体和精神发达的要素。但是人类不是禽兽,肉体的满足已不能够满足人更强烈的欲望和更高的要求。在此,非要有和他的结合者之间的精神调和与吸引不可。假若没有以精神上的吸引和感情上的联系为前提,性爱只成为机械的活动,因而那也是不道德的。

2.爱情是一种高级的心理现象

曾获得过真正的爱情的人都会说:“爱情只可意会,不可言传。”这就不自觉地指出了爱情是一种微妙的心理现象,是一种复杂、纯洁、高尚的感情交流。这种把男女联结起来的高级感情,有着多种多样的表现、体验的方式。其中包括温柔、体贴、共同生活的快乐和分离的苦闷等等。具体地说,爱情具有排他性、热烈性和持久性等心理特点。即爱情存在于一种异性之中而排斥其他任何人。爱情是十分热烈的,它一经形成,就渴望与所爱的对象结成终身伴侣,并努力把个人生活纳人爱情的领域;同时,热恋双方的心理倾向,总是要求把彼此间的爱情巩固发展下去,所以在实际生活中,爱情能经受住种种考验而放射异彩。

3.爱情是一种高尚的道德感情

为什么说它是一种道德感情呢?这是因为真正的爱情,其中必含有高尚的品质。“……它不只停留在性欲上,而是显出一种本身丰富的高尚优美的心灵,要求以生动活泼、勇敢和牺牲的精神和另一个人达到统一。”爱情中蕴含着对对方的强烈的义务感,这是爱隋的道德性最突出的表现。尽管在实际生活中,不是每个人都能从周围选定最好的情侣,人们心灵上的特征不会完全同理性上的特征相协调。但是,由于爱情是一种道德感情,人们在恋爱过程中,几乎都会为对方着想,为对方做出牺牲,使人更强烈地意识到生活的美好和自己的责任。

爱情,受心理支配,而心理又受道德和情操的制约。人们在爱情生活中的表现,也正反映了他们的道德和情操。事实上,只有具备崇高情操和道德的爱情,才能给人们带来幸福。因为,爱情并不总是月下的漫步、花间的悄语;它往往会遇到狂风暴雨的袭击、雷鸣电闪的考验,即使在和平的日子里,也会有个人的意外不幸的隐伏。有崇高情操的真正爱情才能冲破这一切灾难和不幸。

4.爱情具有丰富的社会内容

爱情作为一种特殊情感,不同于一般的阶级感情和社会感情。但由于产生爱情的双方都处于一定的社会生活中,处于特定的社会关系中,因此,爱情的内涵,以及追求爱情的方式等等又必然要受到社会关系,其中包括阶级关系及其思想的制约。这就使得看起来仅仅是一对情侣之间的私人感情蕴含着丰富的社会内容。

青年男女应该将自己的爱情建立在共同理想的基础上。这样,双方才能找到社会生活和个人生活的共同语言,为培养健康、纯洁的爱情打好基础。

5.爱情在两性关系中具有巨大的能动性

爱情基于一定的社会关系和心理活动而形成,爱情形成以后又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并对两性关系发挥着巨大的影响。这种能动作用,在婚前表现为双方强烈要求缔结婚姻;婚后则表现为不断调节夫妻双方的各种关系。在严峻的生活考验面前,它甚至可以转化为物质力量,成为巩固婚姻,发展幸福家庭生活的基本保证。

择偶需用正确的思想动机和健康的审美意识为指导

大凡刚刚叩响爱情大门的男女青年,都会遇到择偶问题的挑战。它搅动着无数个青春的心扉,或激动欣喜,或苦恼迷茫。它使情窦萌发的心撞碰在一起,爆出爱的闪光;它也导致爱情的悲剧,制造着痛苦和悔恨。

毫无疑问,选择好终身伴侣,与男女青年的毕生幸福密切相关。但如何正确地认识选择配偶,并非为人尽知。现实生活中有些青年在择偶中屡受挫折却茫然不知所措,就是由于没有正确地认识择偶,不能科学地掌握择偶方法所致。

寻觅终身伴侣。是一种以心理意念为主要活动方式而进行的选择。绝大多数适龄青年心中都存在着一个要选择的异性形象。这种形象的获得,一方面通过欣赏电影、小说、绘画等文艺形象;另一方面通过耳闻目睹前人或同辈人的婚恋现实形象。青年人往往对这两个途径留下的深刻印象进行再创造。这种再创造渗透了男女青年本人的思想、感情、理想、性格等因素之后,形成比较清晰的概念条件。这种在心理意念促使下产生的异性形象,尽管形成因素和种类各不相同,但大都具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即或多或少、或浓或淡地带有浪漫的主观幻想色彩,它往往同现实生活中活生生的人不相吻合。

一般说来,青年男女在恋爱初期选择伴侣时,常常用主观的想象去类比现实中的对方,自觉不自觉地把所要选择的配偶理想化。一旦对方不适合自己的主观想象,同自己心中的异性形象出现差异时,有的青年就会感到不能如愿而产生迷惑,甚至陷入苦恼和失望。还有个别青年,他们自身条件比较优越,或具有几分姿色,或有几分才华,但却不能正确地认识自己。他们从心中的异性形象演化出来的择偶条件苛刻过甚,使人望而生畏。显然,要选择这样的配偶,很难如愿以偿。结果岁月如流水,婚事成蹉跎。时光日复一目地抹去了他们容貌的美丽,时间和年龄使他们同那理想中的模特儿的距离越来越远,最后有的不得已草草完婚,有的甚至心灰意冷,关上了心中爱情的大门。

显而易见,这些青年男女择偶不能如愿的主要原因,就是没有正确认识和把握住心中的异性形象,把主观和客观割裂开了。我们说,异性形象的产生是一种正常和自然的心理意念,无可非议,更不能一概妄加否定。重要的是,在择偶过程中,要不断对其进行必要的调整,丢掉浪漫的幻想,使之最大限度地接近现实,达到主观和客观的一致。俗话说:“尺有所短,寸有所长,金无足赤,人无完人。”现实生活中是找不到至善至纯的人的。张三擅长音乐,爱好文学,但并非精通数理化;李四事业心强,工作出色,但管家理财不见得是内行,春兰秋菊,各有芬芳。因此,青年人选择终身伴侣时,一味幻想,用对号入座、按图索骥的方法是不足取的。

择偶,也是一种特殊的心理审美活动。择偶的过程,就是审美意识在男女双方思想感情的泥土里互相渗透的过程。明白地说,青年男女对异性的倾慕,不外乎钟情于对方内在的素质美和外在的形体美,因此,择偶过程中的审美活动都是围绕这两方面进行的。

从美学的观点看。美是内在因素和外在因素的和谐统一。否认或贬低外在形体在择偶中所处的重要位置是片面的和不切实际的。随着社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日益提高,容貌、仪表、服饰等的美化,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和追求。大凡描写爱情题材的文学作品,作者都不惜在男女主人公的容貌、体态上泼洒笔墨。所谓“一见钟情”,吸引力也往往先来自外形。所以,青年人在择偶过程中希望对方长得相对漂亮一些,也是符合正确的心理审美意识的。

然而,一个极为浅显的道理是:外在的东西既容易被人接受。也容易被人遗忘。一个人美丽的容貌是经不起时间磨损的。半老徐娘,只能风韵犹存,容貌必定不如青春妙龄时俊俏。而只有内在素质的美(包括思想、道德、情感、修养),才是一个人本质的美,这美才具有经久不衰的生命力,才是爱情幸福的坚实基础,才是青年人在择偶中心理审美的主攻方向。如果在选择配偶中,被对方漂亮的外表所迷惑而弃内在素质于不顾,把个人终身幸福全盘押在外表这个极缺乏稳定性的因素上,以致做出轻率的选择,到头来势必后悔莫及。

因此,用正确的思想动机和健康的审美意识为指导,从实际出发。客观的调整心理意念,立足内在素质,参考外形因素去结交终身伴侣。这才是正确的择偶之道。

不同个性心理所表现出的恋爱类型

对令人心驰神往的爱情,有人勇于追求,有人则喜欢期待;有人采取攻势去获取,有人却依凭守势而得到。考察那些进入爱情伊甸园的人们,我们不难发现,恋爱的双方,总有一方居于主动,而另一方处于被动。只不过有的明显一些,有的不那么明显罢了。一般说来,男子是进攻型的,而女子则是保守型的。但也不尽然,在现实生活中。相反的情况也屡见不鲜。

追求爱情的人们,由于个性心理特征不同,大致可分为如下几种类型:

1.冲动型

冲动型者对爱情的内涵往往不假思索,对幸福的理解尚处朦胧之中,便盲目追求起来。他们热情有余而理智不足,对爱情的追求大胆而热烈,但多半是一厢情愿。比如,某甲看中了本单位的某乙,在缺乏理智思维,没有认真考虑有无成功可能性的情况下,便心血来潮,贸然向对方求爱。

在表达爱情的方式方面,他们往往过于直露。其第一封情书向对方表现心迹的话常常是“我爱你”、“我喜欢你”、“我们交个朋友吧”之类的词句,单刀直入,开门见山;一旦进入恋爱阶段,则情感会显著地形之于色。

他们一般没有耐性,在恋爱过程中,不善于对对方作持续性的观察,急于定结论,下决心。

这种类型的人很容易迅速落人情网。他们会拿出自己的全部热情投人恋爱;对自己倾慕的对象,在恋爱的短时间内便会达到迷恋程度,其情绪活动异常强烈,可谓如痴如狂,难于用意志控制,仿佛整个身心都被爱情支配着。

他们喜欢急于求成,在恋爱过程中,过早地把自己的感情依附于对方,并且发自内心地说出一些“没有你我就不能活”之类的真诚的“傻话”。由于希望得到对方爱情的动机非常强烈,因而,为防对方日后变卦,往往拔苗助长,过早地对对方采取亲昵的举动。

此外,他们的挫折容忍力小。所谓挫折容忍力,是指人对挫折的适应能力。冲动型者在爱情上受挫以后,往往心灰意懒,意志消沉,甚至采取偏激行动,如向对方报复,或者轻生。

冲动型者在爱情上的结局多半不佳。由于求偶的主观随意性太强。很少考虑客观基础,因之,成功的可能性就很小。而他们那过于直露的求爱方式往往不能使对方接受,就更容易碰钉子;即使对方愿与之交往,但由于未经深入了解便匆忙定情,日后发现双方的志向、性格、情趣迥异,难于相处,则后悔不迭。当今一些恋爱悲剧、婚姻悲剧的当事人,属于冲动型的不在少数,这是值得人们引以为戒的。

2.活动型

活动型者易于获得对方的好感。他们天性活泼,热情开朗,善于交际,能很快适应新环境;他们机智敏锐,反应灵活,在与异性相处的过程中,善于捕捉有利时机向自己的意中人传递爱情信息。倘若追求顺利,那么,他们容易醉心于爱情,经常陶醉于自己的情感和表白自己的情感;如果追求碰钉子,那么,他们一般不会穷追不舍,而是很快转移目标。

他们喜欢追求爱情的浪漫性。有时甚至浪漫到不切实际的程度;他们往往把对方设想得完美无缺,对未来的生活憧憬得神乎其神。

他们的独立性差,易于盲目地接受他人的暗示或环境的影响;在恋爱过程中,往往仅仅由于别人或对方的某一句话,某一个暗示性动作,他们便会改变初衷。情感的不坚定性是这种类型的人最显著的特征;情绪起伏波动,可塑性大;情感易于产生也易于改变,热得快,冷得也快。如果追求的对象不能投其所好,或未能保持原有的魅力,那么,他们的热情可能会冰消瓦解,瓦解的速度就像他们当初醉心于对方一样迅速。

这种情感的不坚定性,表现在道德修养稍差的一些人的身上,就是人们常常谴责的“喜新厌旧”、“水性杨花”。之所以如此,乃是因为他们的爱情主要不是由于对方内在的因素即人品等的作用引起的,而是由于对方的容貌、身材、财产、地位等外在的东西引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