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短期负债只要保证有能力偿还不致破产就行了,没什么别的意义。
(7)对于股东来说,派发股息比公司业务发展或净资产中的现金都更具确定性,因此派息的股票估价涨跌幅度都小得多。另外派息可以避免愚蠢的多元化。但彼得·林奇一般不太青睐这类公司(因为增长缓慢)。
(8)除了关心股息的发放情况以外,还应该关心一下股息占收益的比率,如果很高的话,当经营不景气时就会发不出那么多股息。
(9)由于盈利在统计上存在较大偏差,自由现金流是比盈利更实在的衡量盈利能力的指标。很多人用现金流估值。
(10)有些现金流其实就是隐蔽资产的体现:如设备按会计准则已经折旧为0但实际上还可以继续使用。
(11)存货开始积压(存货增长速度高于销售增长速度)是一个十分危险的信号。反过来,经营不景气的公司如果存货开始减少,是情况好转的第一个信号。
(12)财报中的账面价值往往严重偏离真实价值。虽然种种会计制度的目的都是希望会计报表能尽量反应真实情况,但这个目的往往很难达到。造成会计偏差的因素有:
①固定资产。按会计制度,固定资产按最初取得时的价格和额定使用年限每年计提折旧费。可是有些资产的折旧比算的快得多,几年下来就只能卖废铁了,而有些资产不但不用折旧反而应该升值才对(如贵金属、自然资源、土地)。
②存货。存货越接近最终制成品,出售价格越难以预测。
③无形资产如品牌和专利。会计制度总是用一条规则涵盖所有情况,比如品牌价值按40年摊销,但每个企业的情况显然是千差万别的。
④研发费用。按会计制度研发费用是计入当年成本的,表面上看盈利不高,实际上是盈利很高只不过利润用来投资未来了。
⑤控股子公司。按彼得·林奇的描述,似乎美国的会计制度规定公司拥有的股票价值不计入资产,因此会出现每股净资产12美元但实际上光其中所含的子公司股份市价就有18美元,买股东公司的股票成为了便宜买到子公司股票的方法。
⑥税收。这一项造成的不是资产偏差而是收益偏差。美国对用来低偿亏损的盈利免税。
彼得·林奇认为,便宜的统计数字也可能是真正的陷阱,而且账面价值也可能误导投资人。投资人尽管必须熟记一家公司的各项数字,然而只以资产负债表来分析是不够的。
比方说,波音公司的资产负债表不会列出其商标与名字的价值。也许投资者所买的公司有2000亿美元的资产与l亿美元的负债,这个数字看似不错,但有时候资产净值只会有5000万美元。数字都有主观的成分。
彼得·林奇说:“不过,购买拥有良好资产负债表的公司仍有极大的好处。
如果它没有好转,我可以损失三分之一的投资额。若好转,我将大捞一笔。”
彼得·林奇也曾经有过几乎全部赔光投资额的经历,通常是因为他过分忽略资产负债表。
财务指标的运用
仔细考虑市盈率的高低。如果股票价格被严重高估,即使公司其他情况都很好,你也不可能从这种股票上赚到一分钱。
——彼得·林奇
>;>;>;市盈率(PE)
市盈率是一个反映股票收益与风险的重要指标,也叫市价盈利率。它是用当前每股市场价格除以该公司的每股税后利润,其计算公式如下:市盈率=股票每股市价÷每股税后利润。一般来说,市盈率表示该公司需要累积多少年的盈利才能达到目前的市价水平,所以市盈率指标数值越低越小越好,越小说明投资回收期越短,风险越小,投资价值一般就越高;倍数大则意味着翻本期长,风险大。
彼得·林奇把市盈率看做是一家上市公司获得的收益可以使投资者收回最初投资成本所需的年数,前提当然是要假定公司每年的收益保持不变。假如投资者用5000美元购买了某公司100股的股票,目前该股票的每股收益是5美元,因此投资者购买的100股股票1年后应该获得的收益为500美元,而投资者最初投资的5000美元则需要10年的收益才能完全收回。但是如果投资者知道股票的市盈率倍数,那么就根本不用进行上述计算就可以得出答案,一看该公司股票的市盈率为10倍,也就马上能知道收回最初投资需要10年时间。
市盈率是衡量股价高低和企业盈利能力的一个重要指标。由于市盈率把股价和企业盈利能力结合起来,其水平高低更真实地反映了股票价格的高低。例如,股价同为50元的两只股票,其每股收益分别为5元和l元,则其市盈率分别是10倍和50倍,也就是说其当前的实际价格水平相差5倍。若企业盈利能力不变,这说明投资者以同样50元价格购买的两种股票,要分别在10年和50年以后才能从企业盈利中收回投资。但是,由于企业的盈利能力是会不断改变的,投资者购买股票更看重企业的未来。因此,一些发展前景很好的公司即使当前的市盈率较高,投资者也愿意去购买。预期的利润增长率高的公司,其股票的市盈率也会比较高。例如,对两家上年每股盈利同为l元的公司来讲,如果A公司今后每年保持20%的利润增长率,B公司每年只能保持10%的增长率,那么到第10年时A公司的每股盈利将达到6.2元,B公司只有2.6元,因此A公司当前的市盈率必然应当高于B公司。投资者若以同样价格购买这两家公司股票,对A公司的投资能更早地收回。
彼得·林奇主要采用市盈率进行股票估值,但是他比较灵活。他认为,在根据市盈率判断股票高估还是低估时,一定要进行充分、全面的比较。一是将目标公司的市盈率与行业平均市盈率比较;二是将行业市盈率与市场整体市盈率进行比较;三是将目标公司不同年份的历史市盈率进行比较。
彼得·林奇还非常重视股票市场的整体市盈率。他认为一家公司股票的市盈率并非独立存在,而是相互依存的。所有上市公司的股票共同组成了一个整体,作为这个整体的股票市场本身也有一个自己的市盈率。股票市场整体的市盈率水平对于判断市场整体上是被高估或是低估是一个很好的风向标。整体市盈率的具体计算方法是用全部上市公司的市价总值除以全部上市公司的税后利润总额,即可得出这些上市公司的平均市盈率。
当投资者发现有一些股票的价格相对于其收益水平明显已经上涨到非常不合理的高度时,很可能市场上大多数股票的价格相对于其收益水平也已经上涨到非常不合理的高度。1973~1974年的股市大跌之前整个股市就属于这种情况,同样在1987年的股市暴跌前同样属于类似的情况。
还有,在1982~1987年持续5年的大牛市中,投资者可以看到股票市场整体的市盈率逐渐从8倍左右上升到了16倍,这表明在公司收益不变的情况下,投资者在1987年为所有上市公司同等的收益水平所支付的价格是其在1982年时所支付价格的两倍,这是一个投资者本来应该注意到的大多数股票已经过于高估的警告信号。
影响一个市场整体市盈率水平的因素很多,最主要的有两个,即该市场所处地区的经济发展潜力和市场利率水平。
一般而言,新兴证券市场中的上市公司普遍有较好的发展潜力,利润增长率比较高,因此,新兴证券市场的整体市盈率水平会比成熟证券市场的市盈率水平高。欧美等发达国家股市的市盈率一般保持在15~20倍左右,而亚洲一些发展中国家的股市正常情况下的市盈率在30倍左右。
另一方面,市盈率的倒数相当于股市投资的预期利润率。因此,由于社会资金追求平均利润率的作用,一国证券市场的合理市盈率水平还与其市场利率水平有倒数关系。例如,同为发达国家的日本股市,由于其国内的市场利率水平长期偏低,其股市的市盈率也一直居高不下,长期处于60倍左右的水平。
彼得·林奇认为,利率水平对市盈率水平有着非常大的影响,这是由于在利率较低时,债券的投资吸引力降低,投资者愿意在购买股票时支付更高的价格。但是除了利率之外,在牛市市场中形成的令人难以置信的乐观情绪能够把市盈率哄抬到一个令人匪夷所思的水平,比如EDS公司股票市盈率达到了500倍,雅芳公司股票市盈率达到了64倍,宝丽来公司股票市盈率达到了50倍。
那时,快速增长型公司的市盈率上涨到了一个高入云霄虚无飘渺的高度,而缓慢增长型公司的市盈率也涨到了在正常情况下快速增长型公司才具有的市盈率水平,在1971年整个市场的平均市盈率上涨到了20倍的最高点。这种市盈率的快速上涨,往往会带来巨大的风险,1973~1974年的股市大跌就是证明。
市盈率除了作为衡量二级市场中股价水平高低的指标,在股票发行时,也经常被用作估算发行价格的重要指标。根据发行企业的每股盈利水平,参照市场的总体股价水平,确定一个合理的发行市盈率倍数,二者相乘即可得出股票的发行价格。从我国几年来新股发行情况看,新股发行时的平均市盈率水平大致维持在15~20倍左右。
彼得·林奇运用市盈率衡量股票的具体标准如下:
(1)股票类型:成长型;
(2)投资年限:1~10年;
(3)对于销售额大于10亿美元的公司,林奇认为其市盈率应低于40,他之所以选择这一数字,是因为如此大型的公司很难保证支持市盈率大于40的高成长性。不过这一指标对小公司并不适用;
(4)市盈率<;40,则该公司通过此项检验;
(5)公司销售额<;10亿美元,不需运用这一条件进行检验;(6)计算时采用最近的每股市价和过去12个月的每股收益,其中收益为剔除非正常经营损益前的净值,如果收益为负值或0,则市盈率不再适用。
>;>;>;市盈率增长比率(PEG)
投资者应该关注公司市盈率和增长率的比,因为这是一种迅速考察市价合理性的方法。
所谓PEG,是用公司的市盈率(PE)除以公司未来3年或5年的每股收益复合增长率。比如一只股票当前的市盈率为20倍,其未来5年的预期每股收益复合增长率为20%,那么这只股票的PEG就是1。当PEG等于1时,表明市场赋予这只股票的估值可以充分反映其未来业绩的成长性。如果PEG大于1,则这只股票的价值就可能被高估,或市场认为这家公司的业绩成长性会高于市场的预期。通常,那些成长型股票的PEG都会高于1,甚至在2以上,投资者愿意给予其高估值,表明这家公司未来很有可能会保持业绩的快速增长,这样的股票就容易有超出想像的市盈率估值。当PEG小于1时,要么是市场低估了这只股票的价值,要么是市场认为其业绩成长性可能比预期的要差。通常价值型股票的PEG都会低于1,以反映低业绩增长的预期。投资者需要注意的是,像其他财务指标一样,PEG也不能单独使用,必须要和其他指标结合起来,这里最关键的还是对公司业绩的预期。由于PEG需要对未来至少3年的业绩增长情况做出判断,而不能只用未来12个月的盈利预测,因此大大提高了准确判断的难度。事实上,只有当投资者有把握对未来3年以上的业绩表现做出比较准确的预测时,PEG的使用效果才会体现出来,否则反而会起误导作用。此外,投资者不能仅看公司自身的PEG来确认它是高估还是低估,如果某公司股票的PEG为1.2,而其他成长性类似的同行业公司股票的PEG都在1.5以上,则该公司的PEG虽然已经高于1,但价值仍可能被低估。所以PEG本质上还是一个相对估值方法,必须要对比才有意义。
用PEG指标选股的好处就是将市盈率和公司业绩成长性对比起来看,其中的关键是要对公司的业绩作出准确的预期。投资者普遍习惯于使用市盈率来评估股票的价值,但是,当遇到一些极端情况时,市盈率的可操作性就有局限,比如市场上有许多远高于股市平均市盈率水平,甚至高达上百倍市盈率的股票,此时就无法用市盈率来评估这类股票的价值。但如果将市盈率和公司业绩成长性相对比,那些超高市盈率的股票看上去就有合理性了,投资者就不会觉得风险太大了,这就是PEG估值法。PEG虽然不像市盈率和市净率使用得那样普及,但同样是非常重要的,在某些情况下,还是决定股价变动的决定性因素。
用。PEG可以解释许多市场现象,比如一家基本面很好的公司估值水平却很低,而另一家当前业绩表现平平的公司股票却享有很高的估值,而且其估值还在继续上涨,其中的缘由就是这两家公司的成长性不同。前者虽然属于绩优公司,但可能已经失去了成长性,用PEG来衡量可能已经并不便宜,投资者不再愿意给予它更高的市盈率。后者虽然当前盈利水平不高,但高成长性可以预期,当前价格不见得很贵,只要公司能不断实现预期的业绩增长,其高估值水平就能保持,甚至还能提升。这就是股市的重要特征,股价的表现最终都要靠公司的成长性预期来决定。对高成长的公司就可以出更高的价钱,低成长性的公司就只能匹配低价,PEG很好地反映了这一投资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