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投资彼得·林奇投资选股智慧全集
3343300000031

第31章 给投资者的忠告,成为投资专家并不难(8)

其实买股票难免有失误,要有敢于认赔和认错的勇气,争取小赔大赚。知错即改,防患于未然,切忌小错酿成大错,如此才有可能有效保存实力,也才可能会有翻身的机会。

对于投资者来说,一定要有正确的心态,坦然面对错过大牛股的情况。具体可从以下几点来做:

(1)不要过于后悔。后悔心理常常会使投资者陷入一种连续操作失误的恶性循环中,所以投资者要尽快摆脱懊悔心理的枷锁,才能在失败中吸取教训,提高自己的操作水平,争取在以后操作中不犯错误或少犯错误。

(2)不要过于急躁。错过大牛股,有些新股民中容易出现急功近利的赌气式操作。但是,不要忘记人无论怎么生气,过段时间都可以平息下来。如果急中出错,资金出现巨额亏损,则很难在短时间内弥补回来。所以,投资者无论在什么情况下,都不能拿自己的资金账户出气。

(3)要耐心等待。在投资过程中,投资者随意地增加操作频率或投入更多的资金,只会进一步加大亏损的概率。投资者应该总结错过大牛股的经验,努力做好上市公司的基本面分析,耐心寻找真正的大牛股。

股价上涨,所以我选的股票一定是对的;股价下跌,所以我选的股票一定是错的

只是根据股价上涨,并不能说明你是对的;只是根据股价下跌,并不能说明你是错的。

——彼得·林奇

彼得·林奇认为,对股票投资最最愚蠢的认识是:股价上涨,所以认为我选的股票一定是对的;股价下跌,所以认为我选的股票一定是错的。其实,当投资者说“看,这只股票两个月内就上涨了30%,这证明我选的肯定是一只大牛股”,或者说“太糟了,这只股票两个月内就下跌了30%,这证明我选的肯定是一只垃圾股”时,他们已经把公司的股票价格和公司的发展前景完全混淆在一起了。对于投资者来说,所选择的股票上涨或下跌,既不代表自己的选股是正确的,也不代表自己的选股是错误的。

当投资者购买了一只股票后,短期内股价上涨或者下跌只能说明有人愿意支付更多或更少的价钱去购买同一只股票而已。

但是,固执地持有这种想法的投资者却不这样认为。所以,当他们以6元的价格买入的某只股票上涨到8元时,他们就会洋洋得意,到处宣扬自己选股眼光的独到,好像股价上涨就证明他们买人这只股票有多么聪明。当然,如果此时他们马上抛出股票,就可以获得一笔不错的收益。但大多数投资者并不会在这种股价上涨内心得意洋洋的情况下抛出股票,相反,他们内心相信股价上涨证明这只股票是值得继续持有的,因此他们会一直持有这只股票,直到后来股价下跌到比他们买人的价格更低时,他们才意识到他们投资的股票其实并不是他们想像的那样好。

其实,股市是一个很难预测的市场,所以连巴菲特、彼得·林奇这样的投资大师,都会发出股市不可预测的感叹。而恰恰是有些投资者,总是喜欢去预测股市的涨跌,并认为股价上涨了,所以自己一定是对的,而股价下跌了,所以自己一定是错的。这种错误的认识误导了好多投资者,也成为造成损失的重要原因之一。所以,对于投资者来说,正确认识自己,正确认识股市才是最明智的。

投资者必须具备良好的品质

在投资市场上,真正的敌人是自己。要战胜自己,就必须不断地培养和锻炼自己的心理素质,培养独立的判断力,磨练自己的耐心,具备良好的期望心理,思路敏捷,性格坚毅,培养自我管理能力;还要正确地对待投资的成功与失败,冷静分析,总结经验,恰如其分地归因,以利再战。

如果投资者被过度的贪婪所控制,失败则是必然的。由于市场是由投资者组成的,情绪比理性更为强烈,贪婪和惧怕常使股价在公司的实质价值附近震荡起伏,所以购买股票时,不仅需要具备某些会计上和数学上的技巧,更需要投资者控制自己的情绪波动,以理智来衡量一切,并支配行为,独立思考,不受干扰。同时,对国家宏观经济要有一个清晰的认识,善于捕捉各种细微的动态变化和各种信息,从而克服投资的贪婪和狂热。投资应具有客观性、周密性和可控性等特点,在股票投资中绝对不能感情用事,投资者既需要了解股票投资的知识和经验,更需要具有理智和耐心。善于控制自己的情绪,不要过多地受各种信息的影响,应在对各种资料、行情走势的客观认识的基础上,经过细心比较、研究,再决定投资对象并且人市操作。这样既可避开许多不必要的风险,少做一些错误决策,又能增加投资获利机会。

彼得·林奇能成为投资大师,能取得如此的成就,和其所具备的勤奋、胆量、耐心、知错必改等可贵品质是分不开的。

要非常勤奋地工作

决定投资者投资成败的关键在于投资者的耐心、独立精神、基本常识、对痛苦的忍耐力、坦率、超然、坚持不懈、脑袋灵活、主动承认错误的精神,以及不受别人慌乱的影响,坚持到投资获得成功的能力。至关重要的是要能够抵抗得了你人性的弱点。

——彼得·林奇

彼得·林奇是一个非常勤奋的人,他的成功和此有很大的关系。他每天的工作时间长达十五六个小时,对自己所做的一切工作表现出着魔一般的狂热。

他是一个名副其实的工作狂,每天阅读几英尺厚的文件,每年旅行16万公里的路程到各地实地考察,每年与500多家公司的经理进行会谈,不进行阅读和访问的时候,就几小时、几十小时地打电话。在投资界,恐怕没有人比他工作更努力,也没有人比他阅览所及的范围更广了。

彼得·林奇1982年在回答电视台主持人什么是他“成功的秘密”时说:

“我每年要访问200家以上的公司和阅读700份年度报告”。不管怎样,数量够惊人的。彼得·林奇不仅调研美国的上市公司,而且还到海外去寻找好股票,他曾坦承,“除了约翰·坦普,我是第一个重仓持有国外股票的国内基金经理”。

在1985年9月中旬的一次国际调研活动中,彼得·林奇花了3周时间调研了23家上市公司,收获颇大。他在瑞典去了该国最大的公司沃尔沃,而瑞典唯一的一个研究沃尔沃汽车的分析员竟然没有去过该公司。当时,沃尔沃的股价是4美元,而沃尔沃每股现金也高达4美元。林奇的妻子卡罗琳也到了欧洲,但他俩却不能同去威尼斯,因为那儿找不到一家值得拜访的上市公司。由此可见彼得·林奇对工作的勤奋和努力。

结婚20年,彼得·林奇只度过两个专门假期,他曾对约翰·雷恩回忆是如何度假的:“我去日本,花了五天的时间考察公司,在香港见到卡罗琳,于是我们在中国逗留了大约两三天,然后我考察曼谷的公司,又在曼谷观光,接着我飞往英格兰,花了三四天考察那里的公司。那是一段美好的时光”。

彼得·林奇不断地奔波于各家公司,不停地寻找投资机会,根据有关的资讯寻找“明显的赢家”。也许众多的投资者也在这样奔波,然而,彼得·林奇和大多数的投资者不同,要不然他们怎么做不出和林奇一样的业绩来呢?下面才是彼得·林奇的与众不同之处。

首先,彼得·林奇每天要处理上千条资讯,在这些资讯中,有些资讯是他精心收集而来的,而有些则是在偶然的机会中无意得到的。通过对各种资讯的分析,他对资料保证充分的理解,在需要做出行动时才能做到快速敏捷。彼得·林奇有两个分析员助手:一个专门打电话及走访公司,另一个专门收集华尔街的资讯及出席各种会议。经纪人那里也是他获取投资资讯的重要渠道。每个月,他大约都要听取200个经纪人的意见,通常一天他要接10个经纪人的电话。一般情况下,彼得·林奇委派他的助手接电话,然后根据经纪人留下的简洁资讯,只选择他感兴趣的回电话。

其次,通过对公司的不断造访是彼得·林奇最获得可靠资讯的重要方式。

他认为:要想快速地了解多家公司的资讯,最有效的方法是参加由当地的经纪人组织的地区性公司会议。为了在这些会议上显露头角,各家公司都将派出他们最优秀的人才,用最精练、最富含资讯的方式介绍他们公司的情况,同时还留有专门解答各类问题的时间。除了参加这种地区性的会议外,他还亲自走访公司,并在走访结束后对这些公司的总裁所透露的信息进行归类。为了迎合机构股东的旨意和想法,这些公司总裁所披露的资讯有的谨小慎微,有的明显夸大,也有部分是诚信可靠的,在这种情况下,投资者必须要详细分析和归类,懂得如何解释听到的资讯,这样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彼得·林奇还积极地从同行那里获取信息,并且从不会感到厌烦。他认为,基金经理们一般都有或正式或松散的联盟,大家可以通过参加联盟定期举行的会议交换思想,并从中获取有价值的资讯。彼得·林奇说:“当然他们不会把眼下他们要购买的股票告诉你,但你跟他们进行广泛的交流,有时会获取丰富的资讯,甚至有些资讯是你想像不到的。”这是不难理解的,这些经验丰富的基金经理们,每个人背后都有数百位的经纪人为其提供资讯,甚至可以说他们是处于这种“智力食物链”的顶端,他们当然是比经纪人更丰富的资讯源。

在彼得·林奇看来,优秀的投资者善于利用他所能得到的每样工具、每种获取资讯的渠道,其中最为关键的一种就是获取第一手资料。林奇认为那些认为只要他们坐在载有电视荧幕和事件记录的桌旁,做充分的工作,然后“美元就会滚滚而来”的非职业投资者的想法太可笑了!或者习惯把自己想像成投资界的福尔摩斯,待在他们的俱乐部里,拒绝与任何人交谈,仅仅通过阅读和思考就可以“破案”,林奇也认为是毫不可取的。这些投资者把事情想像得太简单了。他们的做法看起来仅仅是专业人员的起点,而现在的专业人员也许正是他们的买主或卖主。

彼得·林奇是一个实干家,他最信赖的是自己的勤奋和腿功,他的投资理念和他的商战行动是一致的,为了充分地调查研究,他必须不断地工作、工作、再工作,一周工作六天,有时甚至牺牲了礼拜日,这对于一个虔诚的天主教徒是一件无奈的事。然而,这就是彼得·林奇,对于工作热诚而执着的彼得·林奇。

要有过人的胆量

每个人都有智力在股市中赚钱,但不是每个人都有胆量。要是你在恐慌中神经质地变卖一切东西,你不应碰股票,也不要碰股票共同基金。

——彼得·林奇

彼得·林奇拥有过人的胆量,只要看准机会就会果断出手,敢下大赌注。

这是他获得成功的重要品质。

彼得·林奇的胆量表现在重仓股的选择上。林奇是基金经理,当然要组合投资,可他更看重重仓股对基金的贡献。他说:“如果你有五种股票,三种下跌75%,一种上涨了10倍,一种上涨了29%,那么这五种股票仍然会令你干得很出色……因为这么去做,你在上涨10倍的这种股票上赚足了钱,远远抵消了你那些下跌50%、。75%-甚至90%的股票所带来的损失”。在选股方面,林奇和巴菲特一样,讲究常识,对高科技股一般不碰,碰了也不那么成功。不过,在选择时机上,他并不“常识”,20世纪80年代初,由于汽车工业不景气,股市对此反映明显,尤其是美国的第三大汽车厂商克莱斯勒被预期破产,股价只卖2美元,林奇却开始看好汽车业,他先调研了福特公司,但发现克莱斯勒更好,单单是公司有超过10亿美元现金这件事,就至少使它两年内不会破产。于是,1982年春夏之交,他果断地大量吃进克莱斯勒股票,其比例占到整个麦哲伦基金5%的资产,这是证监会所允许的最大持股比例。按林奇的说法,如果法规允许的话,他会把基金资产的10%~20%都投在该公司上。

彼得·林奇准确的判断和过人的胆量让他获得了巨大的回报。克莱斯勒后来快速上涨,林奇又在福特和沃尔沃上建仓,一直到这3只股票价值占麦哲伦总资产的8%,加上绅宝和丰田,汽车股作为一个板块,占到基金总资产的10.3%。在整个1984年,林奇一改从前频繁交易的做法,坚持买入——持有战略,基金的前10位股票的数量一直没有多少变化,其中就包括上述5只汽车股。

最终,彼得·林奇从福特和克莱斯勒两只股票上分别赚了超过1亿美元的利润。加上从沃尔沃赚的7900万美元,造就了麦哲伦基金出众的业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