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经济敢教日月换新天:毛泽东与当代中国经济
3345700000023

第23章 毛泽东指引全党探索中国式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5)

1957年12月,召开了全国手工业合作社第一次社员代表会议。朱德在会上作了《发展手工业生产,满足人民需要》的讲话。他指出:“手工业不仅过去和现在,而且在今后很长时期中,都将是国营工业不可缺少的助手”。他还说:“为了办好手工业生产合作社,必须贯彻执行民主办社和勤俭办社原则,还必须根据统筹兼顾、适当安排的原则,协调国家、集体和社员三方面的关系,正确地处理国营企业和手工业合作社之间、农业合作社和手工业合作社之间的矛盾。”他强调指出:“各级国家机关必须注意使手工业合作社的集体所有制长期地固定下来,除了极端必要并且经过省(市)人民政府批准的个别情况以外,不应当把手工业合作社转变为国营企业,否则就会影响到手工业合作社的巩固和进一步发展。”“现有的手工业合作社,还担负有协助政府团结、教育、改造个体手工业户的任务。由于手工业合作社还没有充分巩固和发展起来,一部分手工业者留在合作社以外和出现一部分新的个体手工业户,是难以避免的。只要他们不从事违法的经营,他们的个体生产是允许的。”

经过这一年的调整,根据不同的具体情况,使大社、小社、小组等同时并存,集中生产与分散生产同时并存,统一核算盈亏和分别核算盈亏同时并存,个体手工业仍有发展,由1956年54.4万人到1957年发展为64万人。手工业的调整使产品数量和质量都不断提高,社员积极性进一步调动起来,满足了人民生活和生产的需要。但是,还要看到,由于我们长期以来对公有制的认识存在片面性,对在我国实现了社会主义改造的条件下,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的历史必然性缺乏正确的理解,因此对手工业合作化过程中的缺点和偏差纠正不力,对保持个体经济作为公有制经济的一种补充长时间来没有认识,这对手工业生产的发展造成相当的影响。

第三,对公私合营企业内部改革和加强对原工商业者的思想改造。

1956年基本实现了全行业的公私合营,但这并不是国家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任务的全部完成。实现全行业以至全面的公私合营改变了私营企业私有制的性质,使我们取得有利条件,即可以在全国范围内,能够按照社会主义原则来改造企业,并在企业改造的基础上,在企业改造的实践中,把资产阶级分子改造成为社会主义的劳动者。只有实行双重改造,把私人资本主义企业彻底改造成为社会主义国营企业,把凡是有劳动能力的资产阶级分子真正改造成为自食其力的为社会主义服务的劳动者,才能顺利地完成社会主义改造的任务。

企业改造是改造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继续。这就是说,必须按照社会主义的原则,把企业改造成为适合于我国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适合于社会主义的新的生产关系和经营管理制度,这样一种新的社会主义企业。这是一项很艰巨的任务。因为,资本主义工商业在1956年的社会主义改造高潮中,实现了全行业的公私合营,而企业内部的改造还没有来得及进行。然而,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生长起来的中国资本主义工业,在经营管理上是落后的混乱的。这种状况突出地表现在:资本家独揽资本主义企业大权,在生产经营上陷于极其混乱的境地。他们的大多数人把资金和精力放在投机活动上,不注意企业内部的生产管理。解放后,尽管投机活动被取缔了,但是,他们的注意力只放在如何加强剥削,至于企业的生产、管理的种种落后和混乱的状况,他们是漠不关心的。所以,在公私合营后,不进行企业内部的改造,那就无法使社会主义改造彻底完成,也不能使生产力进一步从落后、混乱的资本主义经营管理方式下解脱出来。

公私合营企业的经营管理方式的改造,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①在管理制度上,把原来由资本家独揽大权的经营管理制度,改变成为以社会主义成分为领导的民主集中的经营管理制度,当时实行在党委领导下的厂长(经理)负责制,同时建立有职工和公私各方代表参加的民主管理机构。这样,既可以加强企业中党的领导,又有利于发挥各方面的积极性。②建立生产计划、技术、财务、原料管理等方面的责任制,改变过去那种不合理的和混乱不堪的无人负责的现象。使公私合营企业的生产经营成为国家统一经济的组成部分,在国家统一计划之下进行有节奏的活动。在企业内部逐步实行经济核算。③实行计划管理。把企业原来以唯利是图方针的盲目生产,改造成为纳入国家计划轨道的生产,使整个企业成为国家计划生产的一个组成部分。④重新修订企业内部的规章制度。废除资本主义的厂规、店规,通过民主讨论,重新订定各种规章制度和操作规程,在这个过程,注意总结和保留原有经营管理方法和经验中合理的、有用的部分。要做好公私合营企业的内部改造,必须从搞好生产人手,不能脱离生产来进行企业内部的改造。否则,无法实现。

我们党为了完成改造资本主义工商业和消灭资产阶级的历史任务,不但要进行企业改造,并且要以企业改造为基础,对资产阶级分子进行团结、教育、改造工作。我们党一贯坚持消灭作为剥削阶级的资产阶级,同时又改造人的方针。毛泽东曾反复指出:人是可以改造的,消灭资产阶级不是讲把人消灭掉,而是把这个阶级消灭掉,人要改造过来。刘少奇在八大的《政治报告》中指出:要“采取教育的方法,逐步地改造资本家,使他们由剥削者改造成自食其力的劳动者”。并说:“在社会主义改造完成以后,民族资产阶级和上层小资产阶级的成员将变成社会主义的劳动者的一部分。”1957年,党中央向资产阶级工商业界提出:以政治思想教育为统帅,以劳动和实践为基础,以企业和工作岗位为基地,按照社会主义标准进行根本改造,我们党十分重视对资本家进行社会发展规律的教育,改造他们的世界观。根据刘少奇的建议,中央统战部还专门编写了一本供工商界学习的历史唯物主义课本。通过办训练班、讲习班、政治学校等形式,组织工商界人士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此外,还组织各种业余的政治学习。当时,还组织吸收资本家和非资本家的工商业者参加社会主义竞赛,人数达76万人之多。我们还重视促进资产阶级分子通过工作实践进行思想改造。实践表明:消灭阶级,改造个人,是我国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过程中一个突出的特点和优点,也是我党和毛泽东对马克思列宁主义一个新发展。

3.胜利完成第一个五年计划

1957年是我国社会主义改造和社会主义建设继续取得重大成就的一年,也是圆满地完成第一个五年计划的一年,这是正确贯彻执行八大路线的胜利成果。全面地、超额地完成第一个五年计划,使我国国民经济面貌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第一,提前完成了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任务,在我国基本上消灭了非社会主义经济成分。

第一个五年计划规定的基本任务之一是“发展部分集体所有制的农业生产合作社”。具体来说,即参加初级形式的农业生产合作社的农户将占全国农户总数的1/3左右。与此同时,要发展手工业生产合作社。基本上把资本主义工商业分别地纳入各种形式的国家资本主义的轨道。

到1956年我国基本上实现农业合作化之后,1957年继续完成生产合作社的巩固和整顿工作,参加农业生产合作社的农户占全国农户总数的98%,其中参加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的户数,占全国农户总数的96%。在手工业方面,到1957年底,全国参加手工业生产合作组织的人数达589万人,占手工业者总数的90%左右。农业、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提前胜利地完成了。

在1956年私营工商业出现了全行业公私合营的高潮之后,经过1957年的企业内部改造,基本上把资本主义工商业分别纳入了各种形式的国家资本主义的轨道。

社会主义改造的胜利完成,使我国社会经济结构发生了根本的变化。社会主义经济成分占了绝对的优势,非社会主义经济成分基本上在我国消灭了。1952年和1957年的国民收入中,国营经济所占的比重由19%提高到33%,合作社经济由1.5%提高到56%,公私合营经济由0.7%提高到8%,个体经济则由72%降低到3%,资本主义经济更由7%降低到0.01%以下。

第二,基本建设进展比较顺利,建成一大批重要工程。

5年内,全国完成基本建设投资总额550亿元,其中国家投资为493亿元,超过原定计划的427亿元的15.3%。新增加固定资产460亿元,相当于1952年底全国拥有的固定资产原值的1.9倍。5年后,施工建设的大中型工业项目921个,比计划规定的数目增加了227个。到1957年底,有595个大中型建设工程全部建成投产。由于大批新建和扩建企业投入生产,开始改变了旧中国工业的落后面貌,出现一些新的工业部门,包括飞机、汽车制造业、重型的精密机器制造业、发电设备制造业、冶金和矿山设备制造业,以及高级合金钢和重要有色金属冶炼业,从无到有地建设起来了,从而初步建立起我国基础工业的实力。这五年内,我国国民经济各部门所需要的机器设备的自给能力已经达到60%以上,金属材料自给能力已经达到80%以上。从地区看,以鞍钢为中心的东北工业基地已经基本建成,上海和其它沿海城市的工业基础大大加强,华北、西南地区以及河南、湖北等省也建立了一批新的工业企业。

第三,工业技术基础得到加强,生产水平有了较快提高。

5年内,工业总产值平均每年增长速度达到18%,比原定计划的14.7%还高。其中,生产资料的生产平均每年增长25.4%,消费品生产平均每年增长12.8%,1957年工业总产值超过原定计划21%。五年计划规定的46种主要产品中,生铁、钢、钢材、水泥、纯碱、烧碱、内燃机、棉纱、棉布等27种产品的产量提前一年完成了五年计划规定的任务。这5年内工业生产水平提高是很快的,例如5年中钢的产量共达1656万吨,等于旧中国过去半个世纪钢总产量的218%。到1957年生产的钢材品种已经达到4000种,钢材自给率达86%。由于工业的迅速发展,轻、重工业在工农业总产值的比重大大增长,1949年农业总产值占工农业总产值达70%,到1957年降为43.5%,1949年轻工业总产值占工农业总产值的22.1%,重工业为7.9%,到1957年轻工业上升为31.2%,重工业上升为25.5%。工业产值在工农业总产值中的比重显著地提高了。

第四,农业生产稳定发展,主要农产品有了较多增长。

由于农业合作化运动的基本完成,又由于国家在农业生产上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帮助农民大力发展农业生产,这五年中,农业建设和生产都有了巨大的发展。5年内,扩大耕地面积约6000万亩,扩大播种面积1.24亿亩。灌溉面积增加7380公顷。主要农产品产量有了较快的增长,5年内,农业总产值平均每年增长4.5%,比原计划规定的平均每年增长4.3%要快一点,到1957年粮食总产量达3099亿斤,比1952年增长19%,棉花产量3280万担,比1952年增长25.8%,这都超过了旧中国的最高年产量。此外,猪、牛、羊肉的产量达到398.5万吨,比1952年增长17.7%。其他一些农产品产量都有较大幅度的增长。

第五,以铁路为中心的交通建设取得了重大的进展,运输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

这5年期间,我国新修铁路33条,恢复铁路3条,共4600公里,超过五年计划指标12.8%。1957年,全国铁路通车里程达2.99万里,比1952年增加22%。1957年铁路货运量达2.7亿吨,比1952年增加1倍多。新修建公路长达13万公里,包括修建了在“世界屋脊”——青藏高原的康藏、青藏、新藏公路,打破了这些边远地区交通闭塞的局面。1957年全国公路通车里程25.46万公里,比1952年增加2倍多。1957年公路货运量达3.7亿吨,比1952年增加近1倍。此外,航运、空运和邮电事业都有巨大的发展。

第六,在工农业生产增长的基础上,市场繁荣,物价稳定,人民生活得到显著的提高。

工农业生产的发展,不断增长的商品供应。1957年社会商品零售额比1952年增长71%。5年来,市场物价基本稳定。如以1950年的平均物价为100,则1953年为98.7,1954年为99.1,1955年为92.4,1956年为99.2,1957年为100.1。物价稳定是生产发展、物资供应充足的结果,它又成为进一步发展生产建设的重要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