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结语
那么,中国如何对它在世界各地区的利益重要性进行排序,并且实施其相关的战略应对呢?
(一)中国在世界各地区的国家利益的排序
中国作为迅速发展的大国,其影响力和国家利益已遍布世界的各地。但中国又是没有完全崛起的大国,在国际上面临着既有体系的制约,而在国内依然面对着持续发展的第一国务。争取和平稳定的国际环境尤其是周边环境以利于国内的改革、发展和建设依然是中国全球战略的根本目标和最终归宿。我们所处的时代尽管具有很多约瑟夫奈和罗伯特基欧汉所界定的复合相互依赖的特征,但不可否认的是我们仍处于威斯特法利亚体系之后的主权国家所构成的国际体系之中,国家尤其大国之间的利益博弈仍然是国际政治的基本逻辑。因此,大国在中国全球战略中具有无可置疑的关键地位,构成了全球大战略的粗线条框架。中国虽然融入了国际体系,但是这个体系从根本上讲依然是以西方为中心的,中国仍然受到体系的制约,并不符合中国的长远利益。在变革不合理的国际体系的层面上,中国国家利益在全球分布的利益排序谱系如下:
第一集团为东盟和南海地区、日本与东北亚地区和中亚地区。在这一集团中,由前两者构成的东亚地区是中国崛起的战略依托,而且汇集了众多的核心利益和战略两难,又排在中亚的前面。而在东亚地区,日本既是与中国积怨众多的邻国又是西方大国,在中国的国家利益谱系中占据了独特而重要的位置。第二集团依次为美国、俄罗斯、欧洲和印度。在这四国之中,美国作为世界的霸主,恰当地处理与美关系是中国能否争取到和平的国际环境的关键。俄罗斯是中国可资借重的准盟友,是中国发展大国关系的战略依托。中欧关系发展迅速但是分歧根深蒂固且难以从根本上消除,加强与德国、法国和英国的联系是中国发展对欧关系的重点。印度的大国之梦与中国的积怨,使得中印关系变数颇多,其在中国的利益版图上的重要性在不断增加。第三集团依次为非洲、中东和拉美。非洲现在是将来也是中国可以依靠的战略伙伴,也是中国现实大国抱负的理想之地。中东作为中国周边的延伸区,利益固然重大,但基于国际体系的压力尤其是美国的特别关注,中国尚不宜在本地区展示过多的影响力。拉美特殊的地缘位置,使得中国的利益提前在体系变革的语境下与美国相撞,为长远计,中国的国家利益更多的是集中于经济领域。
(二)中国全球战略的实践
战略成功的关键在于战略的具体实践。我们以为当前中国全球战略的展开至少应包含这些环节。
1.以经济手段为主,以军事手段为辅
中国的成功在于经济上的崛起,也在经济领域积累了更多的手段和力量,为全球战略的实施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当前,我们需要继续强化中国与世界各国尤其是与大国间的经济联系,形成更进一步的相互依赖体系。加快人民币国际化的步骤,使之成为国际主要储备货币。加强市场如何转化为国家行为能力的研究,在危急时刻要优先考虑经济手段的使用。加快军事力量的现代化建设,夯实国家安全的后盾,以军事威慑推进经济手段的实施。
2.经济上近交远联,军事威慑和对外交流上远交进攻
推进东亚的经济一体化进程,支持东盟的规范性领导地位,尽快形成与我有利的产业分工体系。加强并提高在非洲、拉美的经济联系和经济存在,使之在经济领域更多地依赖于中国。加强与世界大国的军事交流,提高国防力量的透明度,尽快形成对大国尤其是美国的有效的可信的战略威慑能力。在周边地区适度地展示军备和必要时使用之的决心与意志,有效震慑威胁中国核心利益的挑衅行为。
3.分化瓦解西方对中国的遏制
对于欧洲。在政治上继续发展与欧洲的战略合作关系,加强文化、社会间的交流,支持欧洲一体化的进程,增信释疑,给欧洲以心理上的安全保障。在经济上,深化中欧经济联系,拓宽双方市场准入的渠道和方式,支持欧元作为主要的国际货币,变中国威胁论为中国机遇论。对于美国在亚太的军事联盟体系。集中中国有效的战略资源,选择最佳的突破口,使其某一个盟友将联盟的定位由军事联盟转为政治或经济联盟,削弱美国在其亚太同盟体系中的政治信用。在这一方面,可将泰国作为战略争取的对象,一来中泰之间有着良好的双边关系,两国没有根本性的利益冲突,二来泰国在美国在亚太的联盟体系中与美最为疏离。依靠中国在地区经济一体化进程中的主导作用,用经济手段拉近与新加坡的距离,加强与新加坡的政治联系,消除新加坡对中国的急速崛起而带来的恐惧和疑虑,降低其对联盟体系的期望。对于日本,继续发展两国的政治经济关系,尤其是加强民间的交流,增加两个民族之间的互信和好感,有效管控两国之间的分歧和争端,确立以和平手段解决分歧的根本原则,积极弱化日本在联盟体系中的地位。对于美国,中国不与美国为敌,这是一个根本的战略原则,但是要坚决地抵制美国危害中国核心利益的行为,决不妥协,这是原则之上的原则。
4.做好战争准备,十年内打一次有限战争
基于菲律宾羸弱的国力和挑战中国核心利益的嚣张气焰,中国可以将之作为优先打击的对象,集中绝对优势的海空军力量在短时间内给予菲国防力量以致命的打击,彻底摧毁其挑衅中国的国家意志,在地区内决定性地树立起中国作为大国的威严。
(执笔:韩爱勇,周天勇补充)
参考文献:
一、中文文献
1.阿米塔阿查亚:《建构安全共同体:东盟与地区秩序》,王正毅、冯怀信译,王正毅校,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4年版。
2.Amna YusafKhokhar:《巴基斯坦视角下的中印关系》,《南亚研究》,2011年第2期。
3.彼得卡赞斯坦:《地区构成的世界:美国帝权中的亚洲和欧洲》,秦亚青、魏玲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4.程洪、于燕:《试述中拉关系中的美国因素(2011—2010)》,《拉丁美洲研究》,2010年第5期。
5.丁一凡:《中欧关系的不确定性来自何方》,《外交评论》,2010年第6期。
6.冯仲平:《盘点2011年的世界大事欧债危机及中欧关系》,《中国党政干部论坛》,2012年第1期。
7.冯仲平:《新形势下欧盟对华政策及中欧关系前景》,《现代国际关系》,2011年第2期。
8.冯仲平:《关于中国对欧政策的几点思考》,《现代国际关系》,2010年第11期。
9.韩琦:《中拉关系与重视拉美“无形资源”的开发》,《拉丁美洲研究》,2011年第1期。
10.黄大慧:《钓鱼岛争端的来龙去脉》,《求实》,2010年第20期。
11.胡艺、沈铭辉:《中韩贸易20年:回顾与展望》,《东北亚论坛》,2012年第5期。
12.肯尼思沃尔兹:《国际政治理论》,信强译,苏长和校,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13.李安山:《中国—非洲合作面临的新挑战与可持续性问题探析》,《当代世界》,2012年第10期。
14.李晨阳:《冷战后中国与东盟关系的反思》,《外交评论》,2012年第4期。
15.刘建飞:《中美俄日关系及其对东北亚地区安全的影响》,《国际关系学院学报》,2011年第6期。
16.刘海燕:《中国与中亚国家边界演变与思考》,《当代世界》,2010年第8期。
17.刘丰:《中国在非洲的利益存在》,《文化纵横》,2010年第3期。
18.刘宝莱:《应对奥巴马“新中东政策”的几点思考》,《阿拉伯世界研究》,2009年第5期。
19.刘鸿武:《论中非关系三十年的经验积累与理论回应》,《西亚非洲》,2008年第1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