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心理让生活更快乐的哈佛实用心理学
3347600000033

第33章 占卜师真的能预知未来吗?——哈佛人的演化心理学(3)

其实在现实生活中,一些人往往不能正确地认识自己,而仅仅依靠外界的一些信息认识到自己的特征。这些人接收到外界的信息后就会迷失在环境中,并不自觉地受到周围信息的暗示,将别人的言行举止当作自己的行动准则,而这就是被称为“巴纳姆效应”的一种心理倾向。也就是说,人们非常容易受到外界环境和信息的暗示与影响,从而让自身的知觉出现偏差,心里对别人笼统的、一般性的描述加深了印象,并认为这些描述就是自身的特点。

“巴纳姆效应”是美国心理学家伯特伦·福勒在20世纪40年代末提出的。在他看来,这种心理效应主要表现为:一个人会非常容易地接受或相信外界对他笼统的描述,有时即使描述十分空洞,他还是会认为这些描述反映了他的人格特征。

20世纪80年代,哈佛大学心理学研究中心就针对“巴纳姆效应”做过这样的实验:心理学教授将以下这些话写在一张卡片上,然后让被测试者选择这些话是否符合他们的人格特征。其中,卡片上的话语有:

你是个有完全主义倾向的人,你非常渴望能得到别人的喜欢或尊重;现实中,虽然你是个才华横溢的人,但由于一些因素,你有很多能力没有正常发挥出来,同时你也有一些缺点,但这些缺点不足以让你心烦意乱,一般情况下你是可以克服掉缺点的;你喜欢多变的生活,非常不喜欢被限制在一个固定的生活模式中,如果有人限制了你的生活模式,你会毫不犹豫地进行反击;你是个敢于担当责任的人,因此别人对你的感觉都不错。

当读完卡片上的这些话时,被测试者会认为这些话将自己刻画得准确至极且细致入微。

然而,如果仔细思考就会发现,卡片上的这些话具有“万能”功能,因为这些话是一顶套在任何人头上都合适的帽子。而这种效应和日常中的占卜十分接近。一些人在请教过占卜师后都会认为占卜师说得“非常准”,而且对他们的话语也没有一丝的怀疑。殊不知,那些接受占卜的人自身就具有容易受别人暗示的特性。当这些人情绪低落时,他们对生活就会失去控制感,同时自身的安全感也会受到影响。而一个缺乏安全感的人,心理的依赖程度也会在无形中增强,也更容易受到外界的暗示,再加上占卜师非常善于揣摩这些人的心理感受,稍微理解到求助者的心理变化后,占卜师的话就会使求助者的心里感到一丝慰藉,并使其深信不疑,认为占卜师具有超能力。

无独有偶,法国的心理研究人员也曾做过这样一项测试:测试的内容是将臭名昭著的犯罪分子的出生年月等资料交给一家借助高科技软件进行人格测试的公司,并支付给这家公司高昂的劳务报酬。一个星期后,当这家公司的测试人员把人格报告交给法国的心理研究人员时,心理研究人员从报告中读出了这样的信息:

此人适应能力非常强,可以在任何环境中保持清醒的头脑。

由于其自身可塑性强,因此这个人可以比别人更容易获得成功。此外,这个人在生活中充满了活力,社会交际也非常频繁。他是个具有智慧的头脑和创意之人,是个生活富足的中产阶级。

不仅如此,该公司还根据人物的出生年月预测出这个人会在1988年取得事业上的大发展。可令人哭笑不得的事实是,这个在测试公司看来“具有正义性”的人曾进行过种种危害社会发展的犯罪活动。后来心理研究人员又故意将“二战”发起者希特勒的生日信息交给测试公司。数天后,测试公司给出的答案是:他是个完美主义性格的人,而且他是个喜欢小动物且富有爱心和热爱和平的人。可事实上,这些特征与希特勒根本没有关系。

其实,以上类似的预测除了有心理方面的原因外,还可以用概率学来解释。哈佛大学心理学研究中心的研究人员认为,事物大多具有两面性,也就是说,任何预测的结果要么是正确的,要么就是错误的。而像“你是个具有同情心的人”这样大众化的描述,对于大多数人来说都是适用的。

6. 为什么总有人喜欢扎堆儿买比萨?

哈佛大学社会心理学教授杰尔姆·卡根喜欢向他的学生们讲述这样一个心理学方面的故事:

一位富豪死了以后去了天堂,在天堂,他看到有很多人在大声地说笑,而这些说笑声让他感觉到非常疲惫,于是他灵机一动,对着他们大声喊道:“前面的房间里有大量的珠宝,你们不想拥有吗?”听到这话,人们都急忙向“装满珠宝”的房间跑去。很快,天堂里就只剩下这位富人了。然而一个小时过后,那些跑进“珠宝房间”里的人都没有出来。此时富人心想,难道那里真有珠宝?于是他也来到了这个房间,可当打开门踏进该房间时,富人才看到这里根本没有珠宝,有的只是无底的黑洞。

杰尔姆·卡根认为,这种现象就是典型的从众心理。从众心理是指一些人在受到外界人群行为的影响后,自身的知觉和判断以及认识上发生了改变,并在外界的影响下失去独立思考的能力,也就是“随大溜”。心理学家曾进行过一些从众心理的测试,结果表明,在被测试的人群中,仅有不到五分之一的人没有产生从众心理,而是继续保持自身独立思考的习惯。由此可见,从众心理是一种较为常见的心理现象。

从众是人们缺少独立性的意志体现,是不加分析地接受别人意见的集中体现。一般来说,有从众行为的人大多具有跟从群体的倾向。当这些人发现自身的行为以及意见与群体行为和意见不相同或者与群体中大多数人产生意见分歧时,他们的心里就会产生一种压力,这种压力就会促使他们改变自身的想法而做出与群体一致的行为。其实,从众心理在现实中随处可见。比如,原本平静的街道中有人起了争执,争执本身并不是什么大事,可一些人却来看热闹,结果人越来越多,甚至还阻碍了交通。出现这些情况后,如果不及时予以疏导,就会有越来越多的人停下脚步,向人群里张望。

可见,从众心理对人们的影响确实相当大。而人之所以会产生从众心理,其原因是多方面的。在群体中,当人的行为、态度与意见同别人一致时,这个人就会有一种“没有错”的安全感。从众源于一种群体对个人的无形压力,迫使一些成员违心地做出与自己真实意愿截然不同的行为。杰尔姆·卡根研究后发现,具有不同性格特征以及不同特性的人,从众行为的程度也有所不同。一般,性格内向的人大多从众于性格外向的人,学识低的人大多从众于学识渊博的人,阅历浅的人大多从众于阅历丰富的人,娇小的女性大多从众于具有领袖气魄的男性。可以说,从众行为表现在社会的方方面面,无论是在生活中,还是工作上都可以看到从众心理的表现。比如有一家新开业的比萨店,店面环境和地理位置都非常不错,可前来光顾的人就是很少。为此,比萨店店主绞尽脑汁思考如何让比萨店生意好起来。想来想去,他由从众心理得到了启发。于是他找来自己的亲朋好友,在比萨店门前排起了长长的队伍,以便给自己制造出一种“生意兴隆”的假象。而路人看到比萨店前排起长长的队伍后,也加入到了队伍中,因为他们不由自主地认为该比萨店的比萨饼口味一定会很独特。久而久之,比萨店的生意就变得越来越好了,而且还赢得了很多顾客的频繁光顾。

显然比萨店的生意之所以能快速好起来,借助的就是人们的从众心理。或许有人会对从众心理持否定态度,但其实任何事情都有两重性:消极的一面和积极的一面。杰尔姆·卡根认为从众心理消极的一面是抑制个性发展,束缚人的思维,扼杀一个人的创造力,使人变得无主见和墨守成规;但它也有积极的一面,即有助于学习他人的智慧经验,扩大视野,克服固执己见、盲目自信,改正自身不正确的思维方式,并减少不必要的烦恼等。当然,现实中要极力宣扬“从众”的积极面,规避掉“从众”的消极面,努力培养和提高自己独立思考与明辨是非的能力,使自己主动融入到社会生活中,这样才能拥有一个真正属于自己的人生,而不至于随波逐流。

因此,当人们再次发出“为什么总有人喜欢扎堆看热闹”的疑问时,你就可以用从众心理来解答他们心中的困惑了,而这也是哈佛大学社会心理学教授杰尔姆·卡根带给学生们的一堂趣味心理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