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父母不要过分宣扬孩子的优势和特长
俗话说:“孩子是自己的好。”不少父母对自己的孩子表现出来的天真、天分往往给予过分的肯定、赞扬和宣扬,比如对他们“超常”的演算能力、背诵能力、音乐、美术方面的技艺等,不光是在家自我欣赏,还在亲戚朋友面前让孩子表演。这是很不好的做法,容易助长孩子的骄气、傲气和虚荣心,导致孩子过早地走上被迫学习的道路,从而影响了身心健康和全面发展。
4、当孩子与不如自己的人比
“爱比较”也是嫉妒心理的一种表现。
我们有时发现,孩子常常会与不如自己的人比。譬如说,孩子考试得了七十五分,父母不满意批评他。孩子却说,班上还有很多人不及格呢?有的父母对这种情况无可奈何,不知怎样给孩子讲清楚这个道理。
不少资料表明,喜欢与“不如自己的人比较”的孩子是比较普遍的。很多父母认为,这是孩子没有上进心的表现。要解释这个问题,让我们先来研究一下孩子之所以这么想的原因。
每个人都有一种得到他人认可的欲望,孩子也不例外。也就是说,每个孩子都期望得到父母的认可。但是,孩子考试不理想时,就会本能地害怕得不到父母的认可。孩子说:“还有比我差的呢!”其实就是在说:“我还是好的呢。”这是孩子在进行自我表扬,这是孩子在尽力维护自己的形象。这种情况也常常出现在父母的身上,这叫“自我安慰”。
“知足常乐”,这是人之常情。孩子是比较容易满足的,只要知道有人不如自己,心里就会感到满意,所谓“比上不足,比下有余”嘛。应该明白,孩子在寻找自我心理上的平衡点,从心理健康的角度来看,这也不是大坏事。
二、三年级的孩子还小,对学习的目的和任务还是不很明确的,有的孩子甚至认为学习不是自己的事,是“父母的事”。因此,对学习不是很上进,这也常常是会造成“爱比较”的原因。
父母要改变孩子的这种状况,千万不要性急,这是需要一定时间的。随着孩子年龄和经历的增长,他们对事物的认识是会不断提升的,自觉性也慢慢加强,这种“比较”的现象会逐渐减少。
对此,以下几条建议可供父母参考:
1、在孩子同意的前提下,从班里找一个各方面情况都与自己孩子差不多的但成绩上又稍高一些的同学作为竞争对手,帮助孩子设定一个目标。这样就可以充份调动孩子的积极性,把原来的“向下比”变成“向前看”了。
2、在平时的学习中,父母可以引导孩子自己与自己比。培养孩子的竞争意识,不是一天两天的事情,在孩子每一步的学习过程中,都可以让孩子把自己的过去当成一个超越的目标。这样孩子就会真正体会“进步”是什么涵义了。
3、父母要及时对孩子进行表扬,这样孩子就不会有“总跑不到头”的感觉。
父母必须经常和孩子在一起,充份地与孩子进行感情交流。
大多数的孩子是比较活泼好动、敢说敢为的。但也有为数不少的孩子胆小怕事,平时沉默寡言,不愿意跟别人一起活动,没有同龄孩子那种那爱动、贪玩、好奇的特点、他们比较腼腆,说话声音低微,主动要求少,被动接受多,不敢一个人外出等。
多数父母并不了解自己孩子最害怕什么,遇到事情往往处理不好,影响了孩子健康的成长,甚至影响了孩子的性格和他们的前途。毫无疑问,为人父母有必要了解孩子。因为孩子胆小退缩,的确让父母放心不下,怕他们受欺负,怕他们得不到平等机会,怕他们将来不能适应社会的激烈竞争等。
以下就是大多数孩子所最惧怕的事情:
1、孤独一人在家
孩子喜欢人多热闹,特别害怕孤独,他们在这种情况下总是担心发生什么可怕的事情。
曾经有过一个极端的案例,有一个小女孩,出生后的一年多就被父母关在洗手间里,像动物一样“饲养”,到十多岁的时候才被人发现。这个孩子的身体发育和智力发育只相当于几岁的孩子,连说话都不会。调查发现,现在有些父母担心孩子出外不安全,把孩子关在家里,孩子因此感到很孤单,寂寞的心灵让孩子的心理受到了极大的伤害。这样的孩子到了幼儿园、小学阶段就常常会受到人际关系等方面问题的困扰。
因此,父母必须经常和孩子在一起,充份地与孩子进行感情交流,这就是对孩子的鼓励和爱护。
2、父母吵架
几乎所有的孩子都害怕父母吵架、打架。见到这种场面,他们就恐惧的不得了,总会急得大哭。
美国心理学家赫茨曾经在世界五大洲二十多个国家进行了一次最广泛的调查,调查对象是8—14岁的五万名儿童。赫茨将这些儿童分门别类进行分析,他惊奇地发现:在这么多国家、这么多民族中,孩子们对父母的不满和要求大同小异。
从这次调查中可以看到孩子们对家庭的经济水准和社会地位并不重视,能否使孩子幸福并不取决于家庭的贫富程度,而在于孩子是否感到自己是属于这个小家庭并得到长者的最大关怀。
家庭是否温暖,对孩子的学习有着很大的影响,对父母没有什么不满的学生的学习成绩比对父母有着极大不满,以及心里隐藏着很大痛苦的学生好的多。
3、受了委曲不准哭
许多父母在训斥或惩罚孩子时,不管对与错都不准孩子哭,这是很不好的。孩子受到训斥,特别是受到了不公正的训斥,只有哭才能发泄心中的“委屈”。孩子有泪不能流,憋在心里,会造成心理压抑,严重的还会影响健康。
4、父母不听自己的意见
不少父母总以为自己做的一切都是正确的。一旦孩子有了“过失”,不是先问明原委,而是对孩子妄加指责。这对孩子的自尊心打击很大,因为不论老少都有自尊心的。
5、考试成绩不好
几乎所有的孩子都怕自己考试成绩不好。一方面他们认为这是不光彩的事情,更重要的是害怕父母训斥。其实,孩子成绩不好,有多方面的原因,主观努力程度,客观天赋条件,父母家教与老师教学方法,考试试题太难或者太多等都会影响考试成绩。所以,孩子考试成绩不理想,父母不要不问青红皂白就训斥或打孩子,仔细分析原因,找到办法帮助他们提升才是上策。
孩子胆小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缺少交往
自从出生以后,任何人都不是生活在真空里,而是生活在一个复杂的社会关系当中。首先是父亲和母亲,然后扩大至亲友、邻居和小伙伴。孩子在这些活动中逐渐产生了和别人交往需要,并且在这种过程中形成自我意识。换言之,这是他们走向社会而自身也不断社会化的过程。
与别的孩子交往是孩子的本能需要之一,因此,如果父母不能满足孩子这种欲望,整天把他关在家里,不让他与周围的人接触,那么他们的社会交往能力就会萎缩,最终就会影响到心理的正常发展。
2、自主性没有得到发展
心理学研究表明,孩子从出生八个月到三岁之间,是实现自主性的关键时期。在这个时期,孩子学会了走路,说话,生活范围更加扩大,并且表现出心理的能动性,如喜欢提问,爱模仿、爱做游戏,产生了最初的自我意识。在行为上,喜欢争着去做自己喜欢做的事,而且总是按自己的想法去做,表现得顽皮、不听话。这些都是自主性发展的表现,也是儿童心理发展过程中的“第一个反抗期”。
孩子是开朗自信还是胆怯懦弱,也是决定于这个时期。
这是孩子独立意识形成的黄金时间,如果父母不认识这一特点,总是不让孩子去做一些他们自己能力所及的事情,心疼孩子小,怕孩子做不好,事事代劳,结果就会压抑孩子自主性的发展,使他怀疑自己的能力,形成胆怯心理。有一句俗话叫做“穷人的孩子早当家”,就是因为贫穷家庭的父母为了衣食奔波,没有机会来为孩子事事代劳,就避免了孩子形成胆怯心理。
3、父母不恰当的批评
这可以表现为:孩子主动擦桌子,由于他们没有经验而做不好,父母任意指责,不肯定孩子积极性的一面。这样也会造成孩子怀疑自己的能力而变得胆怯。
还有一种情况,就是父母对孩子一些生理上的毛病或不良行为习惯不喜欢,又不从爱护的角度去关心和帮助孩子,而采取责备和取笑的方法,这就会挫伤其自尊心,使他们形成胆怯的心理。
总之,造成孩子胆小怯懦性格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主要因素是环境与教育的影响。父母过度限制孩子的活动,不准孩子单独外出,不让孩子多接触同龄伙伴,这样就会造成孩子不合群,缺乏一定的交往能力;父母过分娇宠孩子,什么事情都由父母包办,孩子因此丧失了锻炼的机会:或者父母过分严厉,孩子整天就战战兢兢……等等。
不过,知道了这些原因,就可以找到解决的办法,然而方法是什么呢?这也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
对胆小的孩子应该采取以下措施:
1、自由的环境
父母要为孩子创造一个温馨祥和的家庭环境,让孩子能够比较自由地生活和学习,并且要给孩子留不能够充分发挥他们潜力的余地。
2、正确的态度
父母的教育态度必须端正,从观念上真正明白,溺爱和娇宠孩子,就会造成孩子怯懦、任性的性格。父母要树立起纠正孩子怯懦性格的信心,要认识到只要教育得当,就能使年幼的孩子得到健康发展。
3、培养孩子的能力
父母要处处注意培养孩子的独立办事的能力、坚强的毅力和良好的生活习惯,放手让孩子去做他们能力所能及的事情,让他们学会自己照顾自己。孩子遇到困难的时候,父母不要一味代劳,而要让他们自己去想办法解决。当然,开始的时候,父母应该给予必要的指导,让孩子逐渐学会自己处理各种事情。如果父母一开始就撒手不管,孩子就可能一下子感到手足无措,胆子反而更小了。
4、开阔眼界
经常把孩子带到大自然去,开阔孩子的胸怀,开拓孩子的眼界,陶冶孩子的情操。在大自然中,还可以教给孩子适当的技能,如唱歌、绘画、手工等,使孩子坚定自己的信心,认识自己的能力。孩子的自信增加,能力加强,就敢于参加各种活动了。
5、鼓励交际
父母应该鼓励孩子与其它人广泛接触。父母可以多带着孩子到各种公众场合去,当别人表示对孩子的友好和尊重时,孩子就会感到快乐,就会逐渐与人交往了。当然,最主要的是让孩子跟同龄的伙伴多多接触,还可以邀请一些小朋友到家里来,让自己的孩子做小主人。平时,父母还可以帮助孩子结交一些新朋友。
6、内向孩子的优缺点
胆小内向的孩子生活空间比较小,他们精力就会相对集中,对事物的观察一般都仔细认真,做事情相对也比较有耐心,喜欢做深入一些的思考。
父母和他人与胆小内向的孩子更容易建立温和的关系。这样的孩子不愿意与人竞争,不会对他人产生威胁,所以更容易获得他人的信任。
胆小内向的孩子感情一般都比较细腻而深刻,这种个性常常给人一种婉约的美。
另一方面,胆小退缩的孩子容易导致情绪压抑,逐渐形成一种自卑的心理。孩子胆小,一般都会缺乏足够的创造力,不利于孩子更多能力的发展。总之,孩子胆小是多种因素的作用下形成的,父母的责任是因势利导,让孩子树立起足够的信心。
一个怕羞的人,如果能够在陌生场合勇敢地讲出第一句话,紧接着的就是流利的语言了。
有的孩子很怕羞,一见到人就喜欢紧紧抓着爸爸、妈妈的衣角,然后躲在爸爸妈妈身后,害怕陌生人。有的孩子甚至赖在爸爸妈妈的身上不愿下来,其它人休想接近,即使是很熟悉的人,孩子也会将脸庞藏在爸爸妈妈怀里。对害羞的孩子,我们应该更加小心地帮助他们,否则,就很容易触动他们敏感的心灵,引起他们对人或环境的惊恐。
有些孩子,对人群总会敬而远之,对学步的孩子来说,这是最常见的状况。不过大可不必过于紧张,以为这会成为孩子将来人际关系上的一大障碍。其实这只是他们对于环境的一种观察方式,等他们准备好了,就会愿意从父母的身后走出来,将脸庞从父母的怀里抬起来。
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个性,有的孩子内向,有的孩子外向,父母千万不要用一种标准去要求自己的孩子。只要按照以下方法去做,你的孩子就不会怕害羞了。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会看到这样的现象:有的人在路上碰到熟人因怕羞故意躲避,有的人不敢在大庭广众之中讲话,讲话就会脸红心跳。这些行为,心理学上称为怕羞心理。如果孩子有这样的行为举止,就应该注意了。
怕羞心理的形成与儿童时期缺乏父母的抚爱或很少与外界环境接触的关系很密切。这种人的性格一般都比较内向,这种人的神经系统较脆弱,一般来说,女性比男性多。
研究证明,怕羞心理产生的原因,除了与人的特质有关外,环境和教育起着很重要的作用,如果父母在社交上是积极的,那么他们的孩子一般都不会怕羞。如果在日常生活中过分怕羞,那么就对工作、学习和人际交往不利了。因为过分怕羞的人常常比较拘谨,很难与其它人建立亲密的关系。怕羞的人常常比较怯懦、胆小。怕羞心理随着年龄的增长和交往的增多,是可以逐渐减轻的。但是如果到了婚恋年龄还怕见生人,不敢与人接触和交往,这就变成了一种病态心理了。因此父母要注意让孩子从小就不要怕羞。
孩子既然怕羞,就可以让他在熟人的圈子里多说话,然后再到熟人多、陌生人少的范围内去练习。另外,每到一个新场合,事先都作好充分准备,这样可以增强信心,提升勇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