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当经济快速发展时,人们的想象力被激发,那些与新技术相关的标的物会伴随媒体的大肆渲染,泡沫被吹大起来。如百多年前的铁路股、20世纪末的“点COM”及相关的高科技股、甚至与未来“绿色概念”相关的股票,都曾经飙升或未来会飙升,人们总以为这些股票会无视地心引力一直往上涨。
第二,泡沫的形成与人们的必需品相关。譬如人们坚信对房子的刚性需求永远都存在,所以房价可以只涨不跌。前几年的油价也是如此,从30美元一路上涨到147美元一桶,华尔街大鳄和部分经济学家还预测:石油将会涨到200美元甚至400美元一桶。
对这两项引发泡沫的诱因,使得人们蜂拥而上,推动商品的价格不断地走高。因为人性雷同而且千年不变,不管是美国人还是中国人,不管是100年前的人还是当下的人,都会拼了命去追赶有利可图的快车,绝不想被车上的人挤在门外。那些传统的预测泡沫的理论,早就被抛到九霄云外,人们往往从最初的疑惑,转变为好奇,然后升级为狂热。每次泡沫都会无情地破灭,留下一地鸡毛。过去的事就不再提了,20世纪90年代末的高科技股大跌,令股价至今都恢复不到最高点的25%。如今,美国各地的房价跌去了30%到60%,而且还在继续下跌;2008年,油价最高时接近150美元一桶,却硬生生一路下跌至30美元左右,目前依然徘徊在70美元上下,连最高位的一半都不到。
第三,稀少的古董古玩、名家名画类。
最近,美国一位著名画家的三幅现代画,拍出了超过一百万美元的高价,后来他透露其中的两幅画是他女儿四五岁时的涂鸦之作。还有一幅更离谱,是他家一条小狗的大作!前些日子被炒得沸沸扬扬的圆明园兽首拍卖事件,一位收藏家披露说,10多年前他曾收藏过一个,只花了2000美元。
第四,对所谓名牌和限量版奢侈品的迷恋。
这几年,名牌手包的价格,以每年15%左右的速度迅猛攀升,留意到这一泡沫的人恐怕不多。我太太的一个女友就是品牌包的狂热追风者,每隔几个月就会买一两种新款式。设计师就是抓住了跟风者的心理,给手包取的名字就像名车的那样,什么'Uptown'、'Downtown'、'Mulberry',价格动辄上千乃至数千美元,还美其名曰限量供应能保值。一次Party,这位大小姐提着一个透明的包,包里的物件依稀可见。我定神瞧了瞧,发现包的质料跟我家浴室的浴帘相似,便故意开玩笑对太太说,你怎么拿家里的浴帘给她做手包了呢?那位大小姐一听不高兴了:“胡说!我这是香奈儿的最新款式,800多美元,比你家浴帘不知贵了多少倍!”我心想,这位大小姐缺乏幽默感倒也算了,都被名牌忽悠成这样还不自知就太可怜了。
对于古董名画、名牌奢侈品,如果有闲钱买来玩赏一下倒也无妨,不过这些商品本身无法带来收益,真可谓“无价”之宝,也可以说它一文不值。它们的“价值”在于下一个买家愿出多少钱(心理价位),就像我们小时候玩过的击鼓传花那样,得祈祷下一个傻瓜出现了。富人的钱已多得发霉,就让他们去把玩好了,而普通百姓如果指望那些东西能保值增值,就绝对不靠谱了。
泡沫就是这样,你方唱罢我登场。近来,无论是国内还是国际上,黄金保值的呼声甚嚣尘上,真是“满城尽带黄金甲”,黄金突破1500元美元一盎司,创下历史新高。
有一个寓言,说有两个探宝者甲和乙,经常结伴去探宝。在一次探宝途中,突然下起大雨,他们躲进一个山洞,不料走进山洞深处,竟然意外地发现了一堆金币。他们欣喜若狂,于是两人将金币一分为二,各自放进了自己的背包。金币太重了,而想要带走金币就必须穿过沙漠,两人不得不扔下随身物件,只带了珍贵的水与食物。他们出发了,他们走过三分之一的沙漠时,太阳高照,躲也无处躲,每走一步都变得非常艰难,但谁都不想抛掉金币。甲取出水壶抿了一口水,一不小心,水壶掉地上了,眼睁睁让水流走了。他口渴难忍,不得已用金币跟乙换水喝。为了得到更多的金币,乙把珍贵的水换取了金币。不幸,在走出沙漠之前,乙背着沉重的金币倒在地上,走进了天国。甲却两手空空地走出了沙漠,活了一命。
听到这儿,或许读者会说,故事很老套,没啥新意。慢着,故事还没有结束。一百年之后,另外三个探宝者在沙漠中发现了乙的骷髅和一堆金币。那三人见到金币一点都不兴奋,因为百年后的黄金就像普通的金属一般,毫无珍贵可言。他们根本不明白,乙怎么会死在一堆金币的边上。
从近代货币发展史来看,黄金遭此命运毫不令人生奇。在资本主义的发展初期,采用的货币是银本位,随着生产力的迅速发展和提高,对货币的需求猛然增长,逐而更换了金本位制。所谓的“金本位”制,就是每单位的货币价值,等同于若干重量的黄金(货币含金量)。
因为金属货币毕竟有限,财富越来越集中在少数人的手里时,社会流通的货币少了,这就阻碍了经济的发展。以20世纪大萧条为例,因为生产出来的商品无法兑现,形成所谓的产能过剩,生产力大大超过了黄金的总量。说那是金本位惹的祸,大概也不为过,就因为金本位制,当年无法大量发行货币来缓解压力,致使无数银行倒闭,最终受害的还是普通百姓。据大萧条前后两次人口普查推算,大萧条期间,美国饿死的人占当时其总人口的7%!虽然这个数字没得到官方的确认,可能有点夸张。不过,从官方正式披露的对大萧条描述的文件来看,也足可见金本位之恐怖。
近期,黄金保值的流行观点促使人们狂热地投资金条和纸黄金(“纸黄金”是一种个人凭证式黄金,投资者按银行报价在账面上买卖“虚拟”黄金,个人通过把握国际金价走势低吸高抛,赚取黄金价格的波动差价——编者注)。黄金又飞入了寻常百姓的家,出现“金本位”复活的迹象,不禁令人产生了时空错觉。
当今世界,世风日下,有人居心叵测地忽悠大家入市,有人懵懵懂懂地推波助澜。只有在泡沫破灭,烟雾退去之后,人们才会看清幕后真正发生了什么事。为避免上当受骗,普通百姓唯一能做的是多看历史,因为历史往往会一次次地重演,而且有惊人的相似之处,无论是人类史还是金融史,如出一辙。
11.GDP,空心的财富蛋糕
中国过去数年惊人的GDP(国内生产总值)增长成为全球最热的话题之一。而作为经济回暖数据标尺的GDP,其可信度正受到越来越多的质疑。
先讲个小故事。在巴黎,一个研究GDP的年会上,经济学家聚首一堂。休会时,美国的甲教授和英国的乙教授在大街上散步,瞧见地上有一堆狗屎。甲教授说:“仁兄要是吃一口狗屎的话,我就给你100万美元。”乙教授反问:“真的吗?”
“那当然!不过,我要看着你吃下去。”甲教授说。
没想到,乙教授真的趴到地上吃了一口,眉头一皱,咽了下去。甲教授大惊失色骇然不已。但君子一言,驷马难追,只能开出一百万美元的支票给乙教授。可乙教授拿到支票并不高兴,他心想,这要是传出去我吃过狗屎,那岂非一世英名毁于一旦?他见甲教授一脸的后悔,就说道:“这样吧,你如果也吃一口,我也给你100万美元。”甲教授听罢也毫不犹豫地吃了一口。乙教授也当即给他一张支票。然后,两人发誓谁都不准说出去。
他们俩在回宾馆的路上还谈论着这件事,并得出了一个结论:“就在前10分钟里,我们共同创造了200万美元的GDP。”
地球人都知道,GDP是指国内生产总值,这一指标是20世纪30年代,由经济学家西蒙库兹涅茨应美国商务部的要求,负责编制的一种反映经济全景的指标(Gross Domestic Product,GDP)。到了90年代,世界银行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策划了一套政策,和美联储一起与华盛顿达成共识,包括放松银行管制和市场自由化、私有化和缩小政府规模,强调GDP,使GDP增长率成为衡量经济发展最权威的指标。
可是,近15年来,每隔几年发生一次金融危机和经济衰退,使人们越来越质疑GDP的可靠性。特别是这次百年不遇的金融危机,在其爆发前,美国人的生活水平就已经不如10年前,但GDP却显示美国经济在蓬勃增长,说明GDP数据被不真实的资产泡沫所掩盖。特别是房地产泡沫扭曲了,就像那两位教授各吃一口狗屎GDP便产生200万美元。事实上,房地产的不断转手根本未产生任何财富,却占了GDP中很大一个比例。
在法国,由于2001年到2006年房屋价格猛升,住房成本大幅增加,使法国家庭的可支配收入在短短五年间减少了近50%。实际生活水平明显下降,而GDP却显示这五年间,法国的整体财富增加了20%。
事实证明,GDP只是一个量的指标,而不是一个质的指标。GDP的增长和整个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变好,以及能否持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没有必然的联系。这次美国金融危机的原因是:以往的投资多半儿去了房市、车市和股市,GDP虽然上升了,但不能显示出这是可持续的。人类的可持续发展恰恰是最重要的,CDP却无法衡量。
基于GDP未考虑财富分配,更没有道德价值观,只计算政府的投入而不考虑产出,只计算规模而不考虑效益,各国之间的GDP比较,则好似拿大象的重量和兔子的重量比较一样可笑。联合国早已试图采用新的指标,能更全面地衡量社会经济的发展水平,评估出世界各国真正的生活质量——“人类发展指数”。在这个指数中,包括了资源消耗和环境退化的绿色净国民产出,社会中位收入而不是平均收入,体现社会平等的基尼系数和预期寿命,及教育程度在内的综合指标。
希望不久这个指标能代替GDP作为衡量各国发展的指标。
12.金融逻辑:欺诈加绑架
经常听到同行们讲一个故事。
在中国的东北,有一对夫妇育有两个儿子。说来也奇怪,同是一母所生,又在同在一个屋檐下生活,老二和老大截然不同。老大很有出息,去了美国留学并在那边工作,老二打小读书就不努力,读完中专进了工厂,发下来的工资,一个人吃喝,并花一部分交女朋友,父母对他也没要求,总觉得老大在美国前途无限,但老二就有点“可怜”了。因此老二交了女朋友之后,老人主动把多年的积蓄替老二交了房子首付款,让他买房子结婚。这下可好,有了房子就要家具,于是老人又把老大孝敬他们的钱也拿了出来,买了大屏幕的家庭影院。这还不算,还缺一辆私家车,两老的钱已啃得差不多了,只得开口问老大要。念在亲情的分上,老大汇了两万美元。可老二觉得钱太少,刚刚够买普通的车,那样的话还不如不开车呢。于是贷款买了一辆名牌车,反正贷款慢慢还呗。
父母和老大看不过去,劝老二量入为出,老二不以为然:“现在都什么年代了,怎么这么老土,要跟国际接轨,向美国学习,连政府都鼓励我们消费保持经济增长。大哥也算是美国人吧,怎么一点儿都没有学会。我不过是问你们借钱,又没有说不还,小样。”
金融海啸来了,对中国出口企业影响很大,海外订单少了,不久老二下岗,合适的工作没找到,失业金无法同时养车,养房子,老二只好将车子卖了,但他坚决不卖房子。到底是哭叫的孩子有奶喝啊!父母和老大被“亲情”绑架了,只能继续“借”钱给他,总不能让他流落街头吧。
这个故事所映衬的就是美国的现状,甚至可以说是全球经济的缩影,国内的许多年轻一代就这样被钱“奴”了。
大多美国人过着提前消费的生活,许多向金融机构借了钱给他们享受,其实他们根本买不起房子和车子。他们想,一旦无法偿还,宣布破产就是,政府肯定会用纳税人的钱去救助他们的。从全球视角来看也一样,这些年由于华尔街玩弄衍生证券杠杆越来越大,使得泡沫一个接一个,直到这次大危机闯下大祸。华尔街以至美国非但不彻底反省:是否自己的经济模式出了问题,信贷消费的生活方式是否应该彻底改变?反而,继续发行国债,四处借贷,提前消费。特别指着中国,说中国如果不买美国的国债,他们的经济一旦崩盘,美元变废纸的话,中国的损失同样巨大。意思就是中国人必须省吃俭用借钱给美国人消费,否则,大家都吃不了兜着走。换句话说,现在美国人成了故事中的老二,中国成了故事中的老大。
目前经济的不景气迫使欧洲人和日本人削减开支。发展中国家的新兴市场,花费数年,好不容易才从1997年到1998年的金融危机恢复过来,他们的消费需求刚刚开始回升。只有形成大手大脚消费习惯的美国人,才会在疲软的商业期内,疯狂消费,毫无节制。经济学家更宣称,美国是“消费者最后的圣地”。
美国老百姓,如果不再继续消费,中国的出口业不也将受到牵连吗?比中国人平均收入高30—40倍的美国人还在大手大脚,住豪宅开名车。这种状况要是一直维持下去,美国就会像那家的老二一样,更有恃无恐,马照跑,舞照跳,反正没钱了,还可以向父母和大哥伸手,不用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