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由于这种数学原理的存在,投资要成功,需要一点直觉:降低专家费用,最大限度地减少开支,使你从市场获得最大化的回报份额,让你获得高于市场平均水平的回报的可能性增大。
一言以蔽之,故意的无知胜过投资专长。
3.衍生品——富人们玩的游戏
华尔街有句俗话,富人买固定收益的产品,穷人才会去炒股,因为股票是高风险的东西,富人已经有足够的钱,富人要保值。
其实不然。
大家常听闻的对冲基金,都是富人在投,但都是交给专业人士操作。这在美国是一个比较特殊的情况,和普通基金不一样,对冲基金最早的时候开户至少要一百万美元。
玩对冲基金的基本上都是金融大鳄,像索罗斯的老虎基金、量子基金,这些都是对冲基金。金融大鳄的胜算很大,因为它是在金字塔的塔尖,它总是先入市,它想买什么东西,就会通过新闻媒体炒作,先把它唱衰,以便低价杀进。
比如2005年的时候,国外的对冲基金已经看中了中国的房地产,它们经过分析以后觉得有一波涨势,海内外媒体就开始唱衰中国房市。
大量的对冲基金就在这时进来了,包括摩根斯坦利同时有三四个对冲基金,四五百亿美元的钱进来;高盛也有几个对冲基金,也是大概两三百亿美元的金额,在中国圈地,买房子。
等到中国房地产高位的时候,它们就高位撤出。据我所知,摩根斯坦利两个对冲基金就赚了1300多个亿美元,就把中国人民的财富1300多亿美元哗一下就吸过去了。
20世纪80年代起,美国政府逐渐放松金融监管,不仅放宽了对对冲基金参与者的限制,也不断降低对冲基金的进入门槛,使对冲基金获得了完全的解放。可以说对冲基金是富人玩的游戏,在美国不受监管。
对冲基金本质是由金融专才仅针对富有人群和专业机构私下募资的小众金融产品,为达成持续绝对回报目标,其交易手段和资产配置无所不用其极。
富人投资这些对冲基金,一百万进去,两三百万就出来。对冲基金是华尔街最可怕的东西,到处兴风作浪。
华尔街推销的金融产品,越复杂的东西,你听上去越光怪陆离,吹得神乎其神,其实,这时你越不要去玩它。特别是那种衍生证券、期权期货,离开它本品越远的东西越不要去玩,因为越远的话,杠杆越大,杠杆越大,风险也就越大,远不是穷人所能玩得起的。
华尔街有一句名言:“我的姥姥或者我的奶奶,如果我能够把她打包成一个18岁的漂亮大姑娘,我也可以把她卖了。”这个就叫金融创新——只要有钱赚,管她老奶奶还是婊子,一律可以把它改造得漂漂亮亮卖掉。
《阿凡达》的投资是四五个亿美元,票房在全世界突破25个亿,赚了5倍以上。就因为这事儿跟投资有关,是个很好的赚钱衍生产品。一开始,华尔街就看到了电影的票房是一个很好的投资产品,就开始金融创新了,于是,就有了电影票房的期货。美国商品期货交易委员会(CFTC)都批准上市了,但其东家Cantor期货交易所主动放弃。主要是迫于最主要反对者——美国电影协会(MPAA)对国会施加的压力。
金融创新的目的是什么呢?在华尔街内部,每次金融创新都会获得最大的利润,金融创新现在衍生化越来越厉害,一衍生化就有杠杆,一有杠杆就可以把泡沫吹大,吹大以后它就可以“剪羊毛”,赚得老高了。
金融创新当然也有有利的一面,其他人都讲过了,我单独谈谈弊,这次次贷危机就是一个金融创新闯的祸。
有人说穷人炒股,越炒越穷,富人玩衍生品,越玩越富。如巴菲特表面上坚决反对衍生品,一再警告大家要敬而远之。他的经典名言:'Derivatives are instruments of financial mass destruction.(衍生品是大规模金融杀伤性武器)'可讽刺的是,他的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却是衍生产品最大的玩家之一,公司天文数字的金钱全都下注在衍生证券上,目前巴菲特依然持有620亿美元的衍生产品合约!
4.杠杆——金融魔术的根基
近年来,华尔街的金融政客远赴中国不断展开游说,寻求中国进一步开放金融市场,以期将华尔街的资本游戏搬到中国。
他们来中国想干吗?说穿了,就是赚钱呗,这才是华尔街的本质。他们拿的武器是什么?就是证券衍生化。证券衍生化,真可谓华尔街独创的“吸钱大法”。狼群总是跟着肥羊走,目前全球最肥的“羊”,在“狼”眼里就是中国。证券衍生化的结果,便是财富被神不知鬼不觉地转移到华尔街。我们在和华尔街玩之前,一定要高度警觉,做好与狼共舞的准备。
在揭开华尔街的神秘面纱之前,我们有必要来温习一下阿基米得的名言:“只要给我一个支点,我将撬起整个地球。”而华尔街所有金融衍生产品,就是从阿基米得的杠杆原理发展而来。
其实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杠杆原理应用得非常广泛。譬如,打开瓶盖子的开瓶器,使用的就是杠杆原理,起到省力的功效;再譬如火车、轮船和汽车上的方向盘,也是运用杠杆原理产生的。或许你平时没在意,事实上,目前中国百姓使用的购房支付方式——房屋按揭贷款,使用的也是杠杆原理,不过前面需要加上“财经”两个字,也就是华尔街人常说的'Leverage'(“财经杠杆”或“资金杠杆”)。
话说几年前回国探亲,为了感受一下中国火暴的房屋市场,于是走进一个新楼盘。售楼小姐热情洋溢地介绍:“先生,如果购买一套这个楼盘的房子,只需支付20%的首付款,剩下的我们可以帮你申请银行贷款,你可以先住进来,钱嘛以后慢慢还。”
“哇,听上去不错!”我随意应道,接着反问:“那我以后要是付不起贷款怎么办呢?”
“那有什么关系?!这房子非常好销,行情见涨。万一付不出贷款的话,卖了就是了,肯定是一笔只赚不赔的买卖。你要当机立断啊,过了这个村,可就没这个店了。”
那位售楼小姐所言或许是实情。因为在前几年,中国的房价似乎只涨不跌,即便天价房,也照样有人抢购。但众所周知,绝大多数买房子的人,都不是一笔付清的。聪明的投资人(准确地说,应该称炒房者),即便怀揣100万(假如一套房子为100万),他会非常聪明地买五套,每套房子支付20%首付款,自然而然运用了财经杠杆的原理,然后等待房子上涨。
如果首付款20%,他就运用了5倍的财经杠杆,假如房价增值10%,他的投资回报率就是50%;如果首付是10%的话,那么财经杠杆就变成了10倍。如果房价增值10%,他的投资回报率就是100%,那可是涨一倍啊!
这下该高兴狂欢了吧!慢着,别高兴太早。
凡事有一利就有一弊,常言道“甘蔗没有两头甜”,财经杠杆也不例外。财经杠杆可以把回报放大,同样也可以把亏损放大。同样以那100万的房子做例子,如果房价下跌了10%,那么5倍的财经杠杆,亏损就是50%,用10倍的财经杠杆,就等于本钱尽失,全军覆没……金融危机以来,美国1200万套房子被强行拍卖,其主要原因,就是以前使用的财经杠杆倍数无度放大所致。而国内的房产也在2011年年底呈连续下跌趋势,看来噩运同样难免。
减少财经杠杆就像戒毒瘾一般,极其痛苦。房价跌,房屋净值(Home Equity)消失,拍卖房一上市,房价更跌;房价跌,拍卖屋则越多,恶性循环……因此,美国现在面临20世纪30年代以来最严重的经济危机,并非危言耸听。
的确,在房市景气的年月里,我们听说了无数个房价翻番的幸运者的故事。但房价不会永远朝上涨,美国、加拿大、日本、中国香港、爱尔兰等国家和地区就是明证。火箭般上窜的房价越高,对于真正想购房居住的普通百姓而言,从银行贷款的金额就越高,他们支付的利息也就越多。而一旦购房者还不起房贷,银行就索性将房产一并收回。它们收得名正言顺,谁叫你欠钱不还?
现在,美国很多家庭和银行都深受减少财经杠杆之痛,所以只好转向政府救助。政府从全国经济发展的角度,除了救助以外别无选择。美国政府救了贝尔斯登、“两房”、AIG,接下来还要救联邦存款保险公司(FDIC)、救学生贷款保证金……
如果说以前是个人大量使用财经杠杆的话,那么现在是政府大量使用财经杠杆。政府使用财经杠杆的结果,将是通货膨胀和美元贬值。从这个角度来看,美国政府的长期债券回报(3.75%)扣除了税收和通货膨胀率以后,几乎没有任何回报。
这次美国及世界的“去财经杠杆”过程,将会是一个非常漫长而痛苦的过程。因此,中国在开放金融市场之际,必须先修筑防护栏,以保护国家财产不落入金融霸权——华尔街的囊中。
5.“麻筋”——玩到最后要抽筋
财经杠杆能玩出多大的动静?说出来你不相信,听我给你讲两个真实的故事。
众所周知,由美国这次金融海啸演变成的经济危机,像癌细胞般蔓延全球,其始作俑者是害人不浅的次级信贷。然而,多家犯愁却有人大喜。美国有一位对冲基金经理,他与前一任美国财长同姓,叫约翰·保尔森。当华尔街各家公司愁云惨淡、人人担心工作不保之时,他掌管的基金却从中大赚一笔,把1.5亿美元变成了280亿美元!为此,他“荣获”了一个35亿美元的大红包!这可能是华尔街史上最牛的一笔个人收入。
这位保尔森先生是怎么做到的呢?模式非常简单:就是做空。
2006年年初,这位在纽约皇后区长大的保尔森,灵敏地嗅到了房市泡沫的异味,于是开始下注做空楼市。他设立了一个“信贷机遇”对冲基金,筹资1.5亿美元,买入信贷违约掉期,做空房屋抵押贷款债务。他当时这样做,是与市场95%以上的投资者背道而驰的。但保尔森觉得没有一种商品会只涨不跌,既然房子也是商品,自然也不例外,房市不会永远牛市。
虽然房市不会永远朝上涨,却很难判断其具体何时会跌。保尔森设立基金后的头几个月,美国房市依然看好,房价一路上升,他的基金因此赔钱。在华尔街,一般的投资都设有止损点,一旦到了止损点,基金经理为了减少损失会选择全身而退。亏损并没有击退保尔森,他意志坚定力排众议,那时他的压力非常巨大。为了减轻压力,他每天在曼哈顿的中央公园长跑5英里,每晚都告诉他的太太,目前是“黎明前的黑暗”,成功即将来临。
保尔森“赌”对了,“真理”似乎往往只掌握在少数人手里。没过多久,美国房价从高位突然下滑,随着房价的下降,他基金里的房屋抵押贷款债务,由于高杠杆效应,价格犹如雪崩般下跌,使得他管理的基金止跌回升,反窜向上“疯涨”不止。到了2007年,他的对冲基金便狂赚150亿美元;金融风暴期间,又狂赚了130亿美元。
这简直太神奇了!短短十几个月,一支基金由1.5亿一下子变成280亿美元,只要看准了,赚钱好像并不难。可现实往往是残酷的!为何绝大多数人都输得一败涂地,更多的人连赌注都不敢下,而保尔森却敢放开手脚豪赌呢?关键一点,他的赌资并不是从他的腰包掏出来的,那是广大投资人的钱,赌赢了,他赚,赌输了,大不了关门大吉。
不过,话又说回来了,对于市场走势,有人看多,就有人看空。有一定数量的做空者,对平衡市场来说,也具有一定的益处。假如20世纪末的网络泡沫,或者在前几年的房产泡沫中出现更多的卖空者,可能会给市场增添一些稳定性和理智,使泡沫不至于被吹得如此之大,说不定会令泡沫早些被刺破。特别对于机构投资者,适当地利用做空,可以起到反窜对冲,减少投资风险,以达到避险的作用。
但像保尔森那样的“幸运者”毕竟寥若晨星,押注于价格下跌来做空的时机,非常难以掌控。如果美国房市再晚三个月下跌的话,保尔森就不一定还能够撑下去。连他这样的资本大鳄都有可能翻船,那对于散户来说,输钱更是普遍了。
我朋友莉莉的老公就是个失败的例子。
华尔街发明了各种金融产品,全都是以财经高杠杆为基础。比如最典型的Margin账户(保证金账户,发音同“麻筋”)。莉莉的老公就是在这上面栽了跟头。
记得我初进华尔街的前几个月,懂得了期权期货的皮毛之后,便如“学艺三天,上山打虎”,有些飘飘然。逢人便吹“以小博大”、“杠杆作用”、“只赚不赔”。有一次遇见太太的朋友莉莉,我又口无遮拦吹嘘开了,还加了一大堆英文专业术语。见莉莉听得一愣一愣的,心里特爽。没想到言者无心,听者有意。过了三个月再见莉莉时,她狠狠地瞪眼发牢骚说,上足你的当,都是因为你,害我老公亏了十几万美元!
“什么!亏了十几万!不会吧?”莉莉的老公虽然富有,但十几万美元毕竟不是“小钱”!便赶紧追问莉莉,“你能告诉我,你老公是怎么亏的?”
莉莉说:“我也不清楚。我就告诉他,有一种方式炒股票,不用花大钱。如果做好了,是能赚大钱的。老公问我什么方式,我就学着你说的,什么'Options'啦、'Call'啦(都是期权期货的术语),这类东西。”
我说:“是啊,没错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