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名皇家成员是著名的慈善家,她在非洲有好几个慈善基金,专门帮助一些非洲国家建立学校、医院,不断扩大她的慈善事业。说来好笑,她此行的目的和需要却是怎样善用合法的途径,通过SWAP来免交政府高昂的税额。
我们都知道,美国和加拿大许多法律的制定,全都出自于英国的习惯法(Common-Law),美加两国承袭了他们的高税率,英国的高税收制度就更免不了,那是劫富济贫的制度。而对于富人来说,自愿从一只口袋里摸出钱来做慈善,是出于一种优越的满足感。而像政府那样制定法律,要强行从富人的另一只口袋里去“抢”钱(或许也用在穷人身上),他们就不会心甘情愿。于是,富人们总要想尽办法绕过政府,在政府的眼皮子底下逃税,就像玩猫捉老鼠的游戏那样,逃税得法,心理上得到的畅快,大概也能达到极致的兴奋。
当我们公司接到任务后,会计师、律师和分析师全都大张旗鼓地发动了起来,帮她设计、计算、分析和研究,最后制定了一项十年计划的SWAP合同。在这笔SWAP交易中,她将在10年内合法地“逃避”五千万美元税款(听说这笔钱最后还是进入了慈善基金),我们公司会从这笔买卖里落袋一千万美元。
或许富人有他们逃税的理由:“我们越富有,捐赠给穷人的就越多;慈善事业做得越大,反馈给社会的也就越多。”他们以这样的幌子达到了内心的平衡。可颇具讽刺意味的是,这慈善的背后往往给社会制造了更大的贪心和竞争。富人之间会比较谁捐助的学校多,谁建造的医院设备更先进,谁对社会的贡献更大一点。贪心和竞争又助长了谎言和欺骗!施舍者们用逃税的“红利”将名字落款在医院和学校上,使他们高高地凌驾于穷人之上。而接受者在受益于施舍的同时,大大地削弱了对强占者的反感,慈善事业就是在这样的循环压迫中进行着,“平和”的社会也就这样持续了下去。
可以这样说,SWAP交易是华尔街专为富人设计的游戏。不然,起码一百万美元开一个账户,有多少穷人能玩得起呢?高回报,高风险,不是吗?在这样的游戏里,穷人才是最倒霉的。
13.金融界的“毒奶粉”
美国国际集团(AIG公司),这家全球最大的保险公司多年来一直排名全球前十强。然而,一个如此强大的集团公司,都经不住CDS(信贷违约掉期,衍生证券SWAP的一种)的侵袭。要不是美国政府出手几千亿美元紧急救助,连高盛都将被它拖垮,巴菲特也将亏损几十亿美元。
在2008年这个不平静的一年里,AIG这三个字母,几乎天天登上财经新闻版头条。对多数中国人来说,可能不知道AIG的意思,但只要提及友邦保险应该家喻户晓了吧。AIG公司发迹于上海,是以美国为基地的国际性跨国保险及金融服务机构集团,友邦保险只是它的一个子公司。
AIG曾名列世界500强的第十位,更是保险业的龙头老大,全球员工达11.6万。自从2004年4月8日起,AIG一直是道琼斯工业平均指数的成分股,但是2008年9月16日,由于受到金融海啸的影响,AIG的评级被调低,引致银行纷纷向AIG追讨债款,导致流动资金紧张,于2008年9月22日被道琼斯指数除名。真可谓Too big to fail(大到不能倒),无奈之下,美国联邦储备局宣布,向AIG提供850亿美元的紧急贷款,以避免因为资金周转问题导致AIG倒闭而引发恶性的连锁反应。这是美国历史上由政府收购私人公司事件中最大宗的交易,金额之大,仅次于事发前一星期向房利美及房地美提出的收购行动。
这么巨大的一家百年老店,怎么说倒就倒了呢?过去,AIG的主营业务是人寿和财产保险。在金融界,这是一项最“沉闷”和最“保险”(也就是说无厚利可图)的业务。但是,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他们将业务拓展到为债券保险:如果债券到期,债券发行人无法偿还钱的话,就由AIG全额赔偿,在承担风险的同时,也能收取一定的保费。原本这是一项非常好的业务,因为无论是公司债券还是政府债券,都是很保险的,很少有到期不还的先例。
可是2008年这次却不同了。
这次金融风暴的始作俑者,是华尔街的五大投行,它们将巨量的次贷掺人普通债券打包出售,就像掺了三聚氰胺的毒奶粉。他们对打包出售的债券风险,当然是心知肚明的,因此就想寻求一种能够保护自己利益的方式。于是,这些“极其聪明”的金融专家便发明了“CDS”新兴市场,将那些“毒债券”通过这种新兴市场,出卖给AIG来担保,于是AIG就像吃了毒奶粉那样得了“结石”,不得不寻求“医治”。
翻开历史来看,当债券的发行商无力还款时(一般是某一家公司,或者某一个政府),并不会大规模违约,保险公司完全有足够的能力支付赔偿金。但是这一次,当华尔街投行把游戏的内容改变后,次级贷款价格随着房价走,而房地产的周期相对较长,在一个连续几年的房地产下跌阶段,次贷违约率越来越高,虽然掺了次贷的债券并没有违约,但就像毒奶粉那样,这种有毒债券在市场上已无人问津,变成了有价无市。更糟糕的是根据会计即时市值计算债务的方式,投行所有债务都必须以市场的超低价格为准,使得他们的资产大幅缩水。
据纽约时报报道,拖垮AIG的罪魁祸首,竟然是该集团在伦敦的子公司AIGFP(AIG财务产品公司),仅有377名员工。AIGFP在1987年成立,向CDO(担保债权凭证)的持有者——也就是那些投行——提供保险,保证证券在一段时间内不违约。靠着AIG的金字招牌,AIGFP的业绩突飞猛进,从年赢利仅7.37亿美元,到2005年暴增为32.6亿美元。那时的AIGFP已成为AIG的金母鸡,总裁卡萨诺因此被视为AIG总裁接班人的热门人选。卡萨诺和手下的薪酬也跟着水涨船高,平均每人年薪超过100万美元。过去7年里,支付员工的薪水达35.6亿美元。
不过次贷吹起的金融风暴,让CDS产品开始出现了巨额亏蚀,由于AIGFP是投资银行而非保险公司,亏损需由母公司AIG负责,使AIG因此承受了3.52亿美元损失。而2008年年底的财报显示,这家子公司的损失达250亿美元,AIG的股票随之暴跌,终被美国政府接管。而在这一波金融海啸中侥幸逃过一劫的高盛,就是AIGFP最大的商业伙伴,说到底,AIG就是被高盛害的。
假如AIG不保,高盛可能蒙受200亿美元的损失。而2008年股神巴菲特向高盛伸出的“援手”——以50亿美元购得高盛的优先股,用另外50亿美元换取的高盛普通股的认股权证,也将打水漂了。
原本衍生工具的初衷,是用作保险做反窜对冲的,但随着杠杆的不断加大,已经演变成为赌博的工具。而美国国会对衍生产品的立法,被华尔街利益集团的“重磅金融核武器”,轰炸得无影无踪。
毋庸置疑,只要人性的贪欲一天不收敛,2008年的金融风暴还将一次次重演。
14.你看电影,我赌票房
2010年3月11日,有一条财经新闻引人注目:‘Beginning next month,movie lovers will be able to make that bet through a futures contract issued by New York broker Cantor Fitzgerald.’这条消息的意思是:从4月开始,电影爱好者可以通过期货合约,来下赌注电影票房的输赢,由华尔街上有名的Cantor Fitzgerald担当经纪商。
这条新闻中用了一个非常有趣、在赌场里听得到最多的词——bet(打赌、赌注),极其传神地点出了期货合约和赌场的共同点。
这种期货,一经美国商品期货交易委员会正式批准,便可在Cantor交易市场开张,全天候交易,届时任何人都能“投资”(更确切地是“投机”)。预计大众将对这个产品趋之若鹜。另据《纽约时报》报道,还有好几家华尔街公司也正筹划这项业务,Cantor只是领先一步而已。
Futures(期货)是买卖双方在期货市场上签订的一种契约合同。这种合同定时、定量、定价买(Long)卖(Short)某种货品,包括各种债券、外汇及具体某种实物。
比如,有个农场主每年收获100吨玉米,正常情况下应该能卖到1000元/吨。他生怕那年玉米丰收而跌价,就按1000元/吨的价,卖了一个100吨的玉米期货。要是那年玉米真的跌了,他的玉米当然卖不到好价钱,但他在玉米期货就赚了,正好弥补亏损。这个农场主所做的是Hedge(对冲)。和他签订期货合同的买方,如果玉米的价格超过1000元/吨就赚了,跌到1000元以下就亏了,就像在赌场里下注“大小”那样,完全是一种“冒险投机”,一方输意味着另一方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