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经济华尔街金融真相
3350900000032

第32章 老百姓怎样保卫财富(2)

由上面的例子可见,钱放在家里不断地贬值,而放在银行的普通账户上也是不行的,因为利息赶不上物价的上涨。那钱究竟放在哪儿最好呢?

这里告诉你,我看到的一份统计报告。该报告统计了美国前80年各种投资工具回报率的排行榜。在这80年中,美国有过多次的股市狂飙,多次的房地产高涨的美景;也经历过大萧条,经历了9·11事件,经历了几次股市大崩盘和房地产泡沫的破灭,可谓上上下下几多沉浮。这份总结统计报告应该非常能说明问题,什么问题呢?

投资回报率最低的是银行的普通存款,以国内来看,平均年利息只有3%(活期更是少得可怜),抵不上通货膨胀率3.5%的速度;稍微高一些的是政府债券,平均回报率每年5.5%,统计结果表明,1925年投入1千美元买政府债券,到2005年增值至7万多美元;房地产还要高一些,1925年市值1千美元的房产,到了2005年价值10万美元左右,平均增值率是每年6%。投资房地产和政府债券差不多,可以超越通货膨胀。

再来看股票投资的回报率。这个统计在每个不同阶段选100家有代表性的大公司股票平均值。假如1925年投入1千美元的话,到2005年的市值是200万,平均年回报为10%;而最高的是投入不同阶段的1000家小公司的股票,每年平均的回报率是14%,当然是那些有潜力成长为大公司的小公司!

所以归为一句话,钱生钱,是在流动中生钱,1元钱流动10次就变成10元钱。关键还是要有正确的投资和机遇。当然,投资和风险是亲兄弟,要赚钱就要看个人本领了。

4.最佳投资品究竟是什么

CNN有好几期“今晚摩根”的节目,大谈开通微博的好处,大家一致认为,微博使人与人之间的距离拉近了,大家可以就所关心的问题进行探讨,各抒己见。对于这一点,我的感触颇深,使我在写作的时候有的放矢,非常不错!

比如好多网友时常问我,最佳的投资品是什么?为了回答这个问题,我首先问他们什么是投资?虽然答案很多,但几乎没有令我满意的,因为绝大多数人显然把投资和投机的概念混淆了。

前文我说到投资和投机的区别。投资的收益是来自投资产品所产生的财富;而投机的收益是来自于另一个投机者的亏损。也就是说,投机是参与一种零和游戏(不计算交易成本和税收,亏损的钱和赚取的钱之和为零)。进一步来说,只有投资才能够产生财富,而投机只是财富的再分配。

从上述的定义可以看出,全球这些年最热的炒房、炒股和炒金的热潮根本与投资无关,实际上都只是一种低买高卖的投机行为,哪里谈得上是最佳投资。当然,对有丰富市场经验的人来说,投机当然也能赚钱,也能发财。但对于普通百姓来说,由于信息的极不对称,在这场零和游戏中多半儿只能是输家。因此,除非你有过人的第六感觉,否则尽量少做投机,最多小赌怡情,玩玩即可。

明白了投资和投机的区别,于是又有人发问了:“是自己选择投资产品呢,还是请专业人士(所谓理财专家)来理财?”

正好洪晃(中国互动媒体集团的CEO)在其微博上提到,她在德意志私人银行开设的个人投资理财账户“越理钱越少”,她指责“我快被他们给理成无产阶级了”。

无独有偶。我想起了2008年,那时的利比亚总统卡扎菲把13亿美元交给高盛来“理财”,短短2年的工夫不到,这笔巨款亏损超过98%,只剩下不到2%。不禁感叹高盛真“牛”!如此的巨款,即便去赌场豪赌一场,也很难输成这副模样。这也难怪,因为洪晃和卡扎菲都没有看过《金融让谁富有》。如果他们读过这本书就会明白,他们的钱不越“理”越少的话,“帮”他们“理财”的“专家们”,口袋里的钱怎么会越来越多呢?

华尔街经典名著《客户的游艇在哪里》,是曾任华尔街交易员的施维德写的。当初施维德从外地到纽约碰运气时,最后找了份华尔街的差事,成为交易员。初入行的他什么都不懂,听说有人从股市中赚了钱,就四处询问周围的同事,股民为什么赚了钱,钱是怎么赚的?结果出乎他的意料,大家众说纷纭,居然没有一个人能说清到底为什么会赚钱。但是从他的书名《客户的游艇在哪里》,应该可以看出端倪了。

施维德在书里写道,有一位理财专家向他的表弟炫耀,他休闲的豪华游艇就停泊在南码头旁,他表弟随口问了一句:那么客户们的游艇在哪儿呢?这句问话的潜台词是:那些个经纪人、理财专家、交易员啦,都号称在帮着客户赚钱,但到最后,为何游艇却没客户的份。其实很简单,因为在华尔街的金钱游戏中,客户只是任人宰割的小绵羊,就像洪晃和卡扎菲,钱只会被越理越少。

或许,这些都只是比较极端的例子,但从中不难看出,投资理财“求人不如求己”。其实,发财本无秘诀可言,只能靠奋斗和机遇获得财富。即使真有什么秘诀的话,知道发财秘诀的人也绝对不会与你分享,除非这个人是活**,而**恰恰是发不了财的。记住,意外之财是没有的,鲜花背后多半儿是陷阱。美国人的老生常谈说得好: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如果这件事听起来美好得不像是真的,那就不是真的。

现在大家要问了,什么是最好的投资呢?

其实最佳的投资品就是你自己,要把宝贵的时间用来投资你的大脑,因为大脑里的知识是任何人都无法剥夺的,特别是在今天的商品社会,要像经营企业那样来经营你自己,把自己变成最有价值的商品,随时为你带来财富。

这里先说一个小故事。我有个朋友10年前存了5万元,他没有以5万元作为购房的首付款,也没有用来买股票,而是看到一则新闻说,未来对同声传译的需求将大增。他用供求关系一分析,相信同声传译未来能够赚大钱。于是,我那位朋友就把5万元花在进一步学习外语和练习同声传译上。那时周围的朋友都笑他傻,可渐渐地他成了大家羡慕的对象。现在中国同声传译的价码高达每小时250美元!而且越来越供不应求。想想看,这是一笔何等划算的投资啊!

进一步而言,美国有一位前国务卿曾说过:“具有创新能力,才能带来长期稳定的回报”。是的,众所周知,在一个蓬勃发展的企业里,其创新发明能力一定是活跃的。因为创新发明可以帮助人们发现新世界、开发新资源和提高生产力;创新发明能提供治愈疾病的新方法,使人们减少烦恼和享受最完美的人生……在注重发明创新的企业里,新发明意味着新科技,意味着新的就业机会,进而意味着高额利润,而高额利润能带动公司的股票增值,从而推动公司的持续发展与壮大。

而作为个人而言,具备创新能力的基础,就是健康和大脑。如果说大脑是财富的来源,那么健康就是一切的本钱。有形的财富如房子,经过地震、海啸瞬间即垮,而股票一崩盘也即刻变成废纸一张,只有自身拥有的无形财富——健全的大脑和健康,是任何人都无法剥夺走的。再借用我们老祖宗的一句话:“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看来东西方在这点上,倒是高度一致的。

我的结论是,最好的投资品就是你自己!作为个人而言,具备不断创造财富的基础,就是健康和大脑。请随时投资你的大脑和健康,做好了这两点,财富便由你随时创造。

5.信贷制造的“后天”房价

2000年后,美联储连续11次降低利息,信贷进一步放松,大量“明天的钱”涌入,房价再次调头向上。直到2006年年底,大家都在用明天的钱,买下了明天的房价,甚至是后天的房价,加上利息因素。假如,明天的钱没有了(如泡沫的破灭,影响到实体经济,失业率上升),贷款人该如何自处?

2006年下半年,美国房价开始下跌。四年多过去,至今仍难说是否见底。据美国房地产市场研究网站Realty Trac2010年4月15日公布,三月美国遭查封房产数量大增,使第一季度遭查封房产数量创下了有史以来最高纪录。美国政府为救房市推出了一系列计划,但仍无法减缓房贷违约的速度。根据Realty Trac预估,2010年全美遭查封房产数量可能打破去年280万的纪录,将冲破300万件大关。预期法拍屋将继续大量出现,至少将持续到2013年甚至2015年为止。很显然,更多的美国人将失去自己的家园,美国房地产价格还将持续下跌。

这些丧失家园的人有一个共同点:当时都是向金融机构借贷买下的房子。

在不断得知无数美国百姓购屋成家的美梦转眼成为梦靥,无数借款人身陷房屋价值暴跌,与房贷金额高昂的双重压力之后,相信很多中国人会不禁问道:“美国今天的情景是否会出现在明天的中国?”

人性雷同。不管是美国人还是中国人,大都觉得拥有自己的房产是成功的象征。不过,中国百姓长期以来秉承着传统观念,赚十分起码存七分,视寅吃卯粮为败家子。20世纪90年代初,当商品房刚刚兴起之时,杭州一套70平方米的公寓只需10来万人民币,按目前房价来看简直是便宜得不可思议,可当时房子竟然还滞销,为什么呢,因为那时普通百姓还不习惯借贷买房。

然而,没过不久,一个诱人的故事传进了中国大地:“某一天,一个美国老太和一个中国老太在天堂相遇。她们互相询问起人间的生活,美国老太自诩以借贷的方式,住着大房子开着大汽车,在人间潇洒地走了一回。中国老太听了之后,悔恨自己一辈子节衣缩食,临死前才刚刚存够买房子的钱,还没享受一天就进了天堂,简直冤死了。”

这个“美国老太”的消费方式,顿时令中国民众大开眼界,更羡慕不已。几千年来,中国百姓节俭过日子,日常生活围绕一个字——省,从不花费不属于自己的钱。现在“美国老太”的榜样放在眼前,一样的人生,不一样的生活,如果可以选择,为什么不呢?人们无可抑制地向往复制“美国老太”的消费模式,提前得到“美国老太”式的享受。于是,“用明天的钱圆今天的梦”这一诱人的口号,在这恰当的时候,堂而皇之响亮地呼喊起来,颇为迎合民众的口味,完全颠覆了中国人“量入为出”的古老传统。

观念的改变,立刻带来行动的变化。“美国老太”式的消费模式一出现,中国民众连五六年都不愿再等了。他们逐渐放弃了以往的谨慎态度,盲目跟从,一哄而上,好像要豁出去了。

如果大家都不靠借贷,那么房价的涨跌就只能随着收入的涨跌上下起伏,反映的是合理的供求关系,就像房租那样。比如上海,这10年来平均房价上升了4倍,而房租的上升连一倍都不到,显然和收入的增长成相应的比例。这是因为租金不能借贷,必须支付现金,租金所反映的是真实的供求关系。

杭州那套70平方米的公寓,按当时普通民众的收入水平,只不过相当于普通家庭平均三年的收入。一般家庭省吃俭用五六年,不必借钱就有能力购买。而现在呢,中国一线城市的房价如火箭发射,一路升天。不到二十年,杭州的房价便涨了10~15倍!当年10万的那套公寓,涨到了120万元,甚至150万。

那些豁出去的人可能从未想到过,金融机构又不是慈善家,“用明天的钱”是要偿付利息的,借得越多,还得越多,说不定要子子孙孙来偿还。结果,大多数人都成了房奴,将用一辈子的钱去供那一套房子。

事实上,“美国老太”的消费方式,也只是近30年才开始的。美国从英国的殖民地,到独立,直至1971年之前的300年间,几乎没有通胀,房价一直维持在平均家庭年收入的1.6到1.8倍,普通家庭一般不用借贷,只需存款几年,就能买下一栋属于自己的房子。

然而,到了1971年,美元和黄金脱钩,从理论上来说,美国可以无限制地印钞票。政府作为监管功能的角色开始丧失。解禁放松金融管制的国策,始于里根政府,并伴与恢复自由市场的口号,被称为里根“革命”。这一“革命”又被布什和克林顿政府进一步推向了高潮。金融机构知道发大财的机会到了,于是一改严格审批贷款的政策,开始忽悠百姓借贷买房,“用明天的钱圆今天的梦”的口号开始出现。从1971年开始,美国房价的上升逐渐超过了收入的上升,从1.6倍,一路上升到3倍、4倍、5倍……

20世纪90年代初,美国房价曾经巨幅下跌了几年。2000年后,美联储连续11次降低利息,信贷进一步放松,大量“明天的钱”涌人,于是房价又调头向上,直到2006年年底。

“用明天的钱圆今天的梦”正是这30年来大大小小泡沫产生的根源。为什么呢?其实非常简单。大家都知道,在市场经济中,物价由供求关系而定。一旦人人都可以借贷了,当大家手中都有了“明天的钱”,这时人的购买力已经和他的实际收入脱离了,市场的供求关系立刻被扭曲。用尚不存在的明天的钱去购买房子时,那种不实的“求”便无限增大,房价自然急剧上升。

租房子呢,只要留意一下就知道,这些年来并没有随着房价的上升比例而上升,只是随着收入的比例而增加。因为租房子必须付现金,是不能用借贷来支付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