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次要利益
根据摩根索关于利益的划分,次要利益是指有助于增进根本利益的其他利益。1992年美国国家安全报告中指出,次要利益是指那些受到危害时不会影响美国根本利益的利益。然而根本利益和次要利益都是相对的。一般而言,国家在不同环境下对利益的排序也有所不同。在战争时,在国家安全面临危机的情况下,安全利益成为国家最高的、最根本的利益,发展则成为次要的东西;在和平时期,国家的基本利益是安全利益,而最高利益则是经济利益。
26.核心利益
核心利益即一国的安全利益,集中体现在保护国家有形本体的存在上,包括维护本国主权的独立、领土的完整、人民的生存、不受外来势力的控制和破坏,以及维护国家战略安全等方面。长期以来,国际社会处于无政府状态,一个国家的安全难以得到国际社会的保障。这也就决定了一个国家为了自己的生存发展,不能不把本国的安全利益作为核心利益。
27.国际体系
在国际社会中,各个国际行为主体之间相互影响与作用所形成的有机统一整体。其中,国际行为主体分为国家和非国家两类。相互影响与作用主要表现为行为体之间的相互冲突、竞争、合作和依存。在国际体系中,基本状态是无政府状态。国际体系是随着资本主义在全球的扩张而逐步发展起来的。资本主义的殖民行为将世界各地原本相互隔绝的地域连接起来,从而使国际体系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以世界殖民体系的最终确立为标志而最终形成。国际体系按照地域范围和规模分为局部结构层次和总体结构层次两类。国际体系的主要特征包括:①整体性,所有国家与非国家行为主体都被包括在国际体系中;②相互联系性,在体系中的所有行为主体之间不可避免地都卷入直接或间接的相互联系中;③非对称性,在国际体系内,国家之间综合实力的不同导致了国家之间的权力差距,大国和小国之间是不平等的;④客观性。国际体系客观存在,任何国际行为体都须依据国际体系来制定自身的安全和发展战略。
28.卡普兰国际体系六种模式
美国学者莫顿·卡普兰在其代表作《国际政治的系统和过程》中,把系统理论这一新方法引入了国际关系研究之中,提出了国际体系的六种模式,被称为“卡普兰六模式”。具体如下:
模式一:均势体系。特点是,通过结盟,反对任何企图在体系内取得优势地位的结盟国或霸权国;对在体系内形成威胁的国家行为者进行限制;允许被打败的国家行为体重新加入体系。
模式二:松散的两极体系。主要指二战后初期的两极格局。其特点是,运作机制是调解性质的,而非对抗型的;跨国家行为体参与国际体系的运作;核武器的出现带来“核恐怖平衡”。
模式三:紧张的两极模式。主要指20世纪50年代到60年代的冷战格局。是松散的两极体系的继续和强化,趋势是不稳定,出现高度紧张的态势。
模式四:环球体系。主要指20世纪60年代末以后世界格局的多极趋势,相对稳定是其根本特点。
模式五:等级体系。主要指一种民主型或霸权型的体系,特点是稳定性强。
模式六:单位否决体系。基本特点是,联合国的作用将得到加强;在这种体系内战争可能发生,但是不会使用核武器;战争的地域和手段受到限制;大国外交出现孤立主义倾向。
29.国际格局
国际格局是指在国际社会中,国际战略力量在一定历史时期内相互联系与作用而形成的一种结构状态。国际格局是国际战略力量之间的综合实力对比关系与结果。其中,国际战略力量主要指,在国际舞台上能够独立地发挥作用,具有强大综合实力,并能对国际政治的运行产生巨大影响的大国。
国际格局主要分为三种类型:①单极格局,即在格局只有一个主要战略力量存在,占有支配地位,如19世纪英国所谓的“不列颠治下的和平”;②两极格局,即在格局中拥有两个战略性力量相互对立,如二战后的美、苏对抗就是典型的两极格局体制;③多极格局,即在格局中存在着多个战略性国家,如威斯特伐利亚体系下的欧洲就是这样。
国际格局的特点包括:①相对稳定性。作为一种系统,国际格局一旦形成就会具有一定的惯性存在。②历史性。国际格局并不是不变的,随着格局内主要战略国家综合实力对比关系的变化而变化。③客观性。国际格局的形成标志是各个战略国家在建立、参与与维护这种国际格局上取得共识。当今的国际格局呈现出一超多强的局面,美国作为唯一的超级大国,受到欧、日、中、俄、印等强国的挑战。
30.两极格局
国际体系中存在两个主要战略性力量相互对立与制约,并对整个国际事务起决定性影响的格局状态,其中两极可以是两个国家之间、一个国家和一个国家集团之间以及两个国家集团之间。这种国际格局在历史上曾多次出现。比如,在欧洲,16世纪时的法国和哈布斯堡帝国、拿破仑时期的法国和反法同盟、一战时的协约国和同盟国以及二战时的轴心国和反***同盟,其中最为典型的就是冷战时期的美国与苏联。在两极格局中,双方为了维护自身的安全与利益,不断地提升自己的实力和扩大自己的权力范围,从而陷入了“安全困境”之中。
31.多极格局
国际体系中存在两个以上主要战略性力量相互制衡,支配国际事务的格局状态。其中,各个战略性力量之间各自独立地执行对外政策,在国际社会中基本平等,相互之间并不存在领导与被领导的关系。在格局中,作为战略性力量的既可以是国家也可以是国家联盟。在多极格局中,均势原则起着主导作用。均势原则指导战略性力量之间对抗、协调及联盟。多极格局在历史中多次出现,比如威斯特伐利亚体系下的欧洲国际格局、维也纳体系下的欧洲国际格局及一战后的国际格局模式。
32.战略
战略一词原是军事术语,即指挥艺术,具体说就是指挥、领导军队、制定和实施作战计划的学问。战略具有高层次、全局性、统筹性的特点。目前,战略已由对战争全局的谋划的单一特殊概念变成对事物全局的谋划的多元一般概念。在《世界大百科全书》中,战略被认为是为了实现特定目标而运用力量的科学与艺术。
33.国家战略
根据《美国军事辞典》,国家战略是指在和平或战争条件下,为实现国家目标,如同发展和使用军事力量一样地发展和使用国家政治、经济和心理威力的艺术和科学。国家战略依据本国的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及国内国际环境,以促进国家的建设和发展、维护国家安全为基本目标,对国家各方面、各部门活动进行总体规划和指导,以实现国家的安全与发展。国家战略研究可以包括:对当前和今后国际格局的分析、认识与判断,对国家利益的分析与判定,国家目标的设定,实现战略的途径与手段。
34.国际战略
国际战略,也称国家对外战略或全球战略,是一国对较长一个时期内整个国际格局、本国国际地位、国家利益和目标,以及相应的外交军事政策等的总的认识和谋划。国际战略与对外政策不同,对外政策是一国根据其国际战略,对处理具体国际问题和对外关系中各种问题的方针、政策、立场和原则;而战略主要是形势判断和目标规定,是总体思维与谋划。
35.大战略
由利德尔·哈特提出,在《历史上的决定性战略》和《战略论》中,他提出大战略就是为了实现国家目标而最有效地发挥国家全部力量的艺术。它包括采取外交措施、施加经济压力、与盟国缔结有利的条约、动员全国工业和分配现有的人力以及使用陆海空军协调作战。二战后,美国人引进大战略的概念,在其基础上创立了国家战略,并使其成为官方语言中最常用的概念之一。约翰·克林斯在《大战略》中认为,大战略是在各种情况下运用国家力量的一门艺术与科学,以便通过威胁、武力、间接压力、外交、诡计以及其他可以想到的手段对付敌方,以实现国家安全利益和目标。
36.外交政策
外交政策是一国处理对外关系和国际问题,进行外交活动所遵循的基本原则和行动方针。其结构包括:政策目标、外交政策的基本原则、达到外交政策目标的行动方案、具体手段。按照时间角度,外交政策目标可分为短期、中期、长期的目标;按作用的对象,可分为对俄政策目标、对美政策目标等;按涉及的问题,可分为对外安全、经济、援助目标等。制约外交政策的因素包括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
37.外交决策
外交决策是一种对各种外交政策备选方案进行抉择的行为,是一个受到多种因素制约和影响、包括若干环节的复杂的动态过程。外交决策对一国来说相当重要,特点是专业性、程序性和计划性。从层次来讲,可分战略决策、战术决策;从性质来讲,可分非危机决策和危机决策。美国哈佛大学教授格雷厄姆·哈利森在《决策的实质》中提出了外交决策三种模式:理性决策模式、组织机构决策模式和政府(官僚政治)模式。
38.国际危机
国际危机是指国际关系行为体的冲突不断激化,导致现有关系发生质变的恶性状态,一般指从严重对抗到国际战争的临界状态。美国学者把国际危机分为三类:第一类是某国蓄意挑起的为战争寻找理由的危机;第二类是作为冲突升级结果的继起性危机,其结果可能导致战争;第三类是战争边缘政策引起的危机,其结果的伸缩性很大。
39.国家目标
国家目标是根据国家利益所确定的国家在一个时期内所要达到的目的、计划、愿望和要求。国家目标是国家战略的重心内容,因为一个国家必须首先知道它所要求的是什么。国家目标多种多样:可以有长期目标,也可以有短期目标;有根本的大目标,也有比较具体比较小的目标。国家目标的特点是常性和弹性,目标一经确定,就不应该轻易改变,但目标又必须具有弹性,以适应客观环境的变化。国家目标的选择受到各种因素的制约,但是目标的选择永远都不会背离国家的根本利益。
40.外交
通常人们认为外交既是一个过程,又是一个工具或手段。外交是在国际关系运作中居中心地位的沟通过程,是国际行为体通过谈判与对话解决冲突,并且是沟通过程的制度化与职业化。从另一个角度来说,国际行为体要实现对外政策目标,总要有一定的手段,而外交就是其中的一种重要手段。当前,人们对外交的界定实际发展成两种不同的概念:狭义界定指的是“纯外交”,即外交是不使用暴力的过程,广义的界定则认为外交过程可以包括以一种非常有限和有选择的方式运用暴力。
41.双边外交
双边外交指两个国家对共同关注的问题进行磋商、协调、谈判,以促使两国在这一问题上取得一致的外交活动。双边外交的实现形式包括两国外交代表谈判、首脑互访、就相关问题召开两国之间的会议,以及两国之间签订条约、发表声明等。其优点是:双方交流更加直接、便利;由于是当事国之间的交涉,更易于取得成果;最重要的是双边外交仍然是当代外交的主要方式,其他各种新型外交都无法取代双边外交。
42.多边外交
多边外交是指三个或更多国家共同参与的外交活动,其中绝大部分是在正式的国际组织或论坛之内,如联合国、世贸组织、阿盟等。同时,也存在各种国际组织外的多边外交,如六方会谈等。在多边外交中,第三方参与是一种重要形式。在当代,多边外交之所以成为一种常见的和普遍的现象,有三个推动因素:①世界各国面临着日益增多的全球性挑战和各种地区性问题,②各种国际组织日益增多,③世界上的各类国家都日益重视多边外交的作用。多边外交作用是:国家间广泛交往的重要渠道;在和平解决国际争端,消除地区热点,缓和紧张局势方面有特殊作用;加强国际合作,开展国际援助,解决人类共同面临的全球问题。
43.首脑外交
首脑外交是指就国际问题或对外关系问题所举行的政府首脑间面对面的直接对话和谈判。国家元首通常是一国最高外交决策的制定者,因而首脑外交是实现本国外交政策目标的重要途径,并对整个国际关系的调整具有重要作用。二战期间,罗斯福、丘吉尔和斯大林的首脑外交,对战争进程和战后安排起了决定性的作用。除了双边的首脑外交以外,还有各种由首脑出席的国际会议。而联合国召开的有世界各国首脑出席的大会,可以说是范围最大的首脑外交。
44.公共外交
1987年,美国国务院把公共外交定义为:由政府发起交流项目,利用电台等信息传播手段,了解、获悉和影响其他国家的舆论,减少其他国家政府和民众对美国产生错误观念,避免引起关系复杂化,提高美国在外国公众中的影响力,进而促进美国国家利益的活动。我国学者将公共外交定义为:以公众(主要是他国公众)为受体的外交活动,公共外交的主体必须是一个国家的中央政府及其领导或支持的相关机构。公共外交的主要手段有国际广播电台、电视、教育和文化交流、电子媒体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