锦衣卫桥苏家胡同是苏家的老宅,胡同内几座高大的门楼大都是苏氏各房的宅院,各房均以正骨扬名天下。金家窑大街也有苏氏宅院。后来又在西头、东马路等处设苏氏正骨诊所,他们个个医术高超,颇为天津人所推崇与信服。就拿苏少权(1885─1960)来说,他15岁即随其父学习家传正骨医术。1912年随其父开业应诊。1920年在东马路设正骨诊所行医,以正骨科苏家第五代见称于一时。1930年曾担任天津比商电车电灯公司附属医院医师,兼任天津市警察局消防大队常年医师。1941年移至金家窑开私人诊所。新中国成立后,曾参加中西医联合诊所。苏幼堂(1886─1969)名鸿鹰(号幼堂),为“正骨苏先生”另一支系,住金家窑三条胡同,自幼随父学医,继承祖传秘方,人称“苏八爷骨科”。后在东南城角开健德堂药铺,专卖正骨科的丸散膏丹。其膏药全由苏幼堂亲自熬制,用上等香油,加乳香、末药、铅粉等专治跌打损伤的真材实料,疗效甚佳,且能健髓强骨。1952年,全国足球赛在津举行,大会规定在苏家私人诊所就医也可报销,一时患者盈门。1963年秋,天津市政府批准苏家成立联合诊所。
天津卫有三桩宝,永利、南开、《大公报》
“永利”指的是永利碱厂,它是中国首家制碱生产企业,该厂生产的纯碱是中国首个荣获万国博览会金奖的化工产品。
19世纪,国际纯碱市场由英国卜内门股份公司垄断;90年代,独霸中国市场。1917年冬,范旭东决定在塘沽办碱厂。1919年,破土动工。蒸吸、碳化二楼为当时东亚最高建筑。1920年,农商部批准注册永利制碱公司。1921年,侯德榜博士出任工程师。翌年,聘孙颍川博士为黄海化学研究社社长,该社是中国首家私营化工研究机构。1926年6月29日,生产出雪白纯碱,商标为“红三角”。两个月后,荣膺费城万国博览会金奖;1930年,获比利时工商博览会金奖。
据有关资料记载,1926年6月29日,永利碱厂庆贺生产出优质纯碱的那一天,全厂职工激情澎湃,热血沸腾。一位创办人代表大家攀到高楼屋顶上点燃了一串鞭炮,兴奋地高呼:“成功了!成功了!”无数双手臂高高举起,欢庆艰辛拼搏取得的丰硕成果。
“卜内门”欲挤垮永利,永利即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不足一年,英商求和。1928年,购置恒丰码头,自办运输。1930年,发行债票100余万元(银洋),月息1分,半年付息1次,8年还清。1933年,侯德榜《纯碱制造》问世。1936年,产量55410吨,资本550万元,职工1000余名。“七七”事变,永利沽厂被敌侵占;永利川厂在四川乐山五通桥建立。1941年,侯氏制碱法(联合制碱法)研制成功。日本投降后,因重建塘沽永利碱厂向美国贷款问题得不到国民党政府的批准,范旭东忧愤成疾,于1945年10月病逝。毛泽东挽范旭东:“工业先导,功在中华。”
20世纪中叶,大作家老舍、戏剧家曹禺就曾说过:“知道中国的,便知道有个南开。”他们说的“南开”,就是著名教育家严修、张伯苓创办的南开学校。
南开学校源自严氏家馆。1898年严修礼聘刚刚从海军退役的张伯苓来家馆教授其子侄西学。严馆内的学生可以学到西学知识,实乃开近代天津以至中国新式教育之先河。1901年天津“八大家”之“益德王”(王奎章、王益孙父子)家,也聘请张伯苓前来任教。张上午授课于严馆,下午授课于王馆,用他自己的话讲,那一段时间是“南开之胚胎时期”。1904年8月,严、张东渡日本考察教育,归国后,将严氏家馆和王益孙家馆合并,招收新生,于当年10月17日正式成立中学。这就是“南开”的由来。
1917年至1918年张伯苓赴美考察大学教育。1919年严修、张伯苓等筹建南开大学,校址在城南八里台。南开中学、南开大学成立后,张伯苓等人又先后于1923年成立南开女中,1928年设立南开小学,1936年创办重庆南渝中学(1938年改称重庆南开中学)。到抗战爆发之前,南开学校已经发展成为一所完整的系列学府,包括大学部、中学部、小学部,分布于天津、重庆等地,各部都是南开“大家庭”中的一员。1938年,南开大学与北京大学、清华大学迁往昆明,改称西南联合大学。从此,该校由私立改为国立。
南开走出了几位功绩卓著的党和国家领导人,走出了一批令人景仰的院士,走出了一批让人赞叹的文化名人。周恩来是南开大学第一届学生,温家宝也毕业于南开,南开出了两位共和国总理。
在旧中国,《大公报》是创刊较早、影响较大的重要报纸之一。它于清光绪二十八年五月十二日(1902年6月17日)创刊于天津,创办人是英敛之。
英敛之(1866—1926),名华,满洲正红旗人,天主教徒。此人是影视名家英若诚的祖父、英达的曾祖父。1901年他来到天津,与一个天主教徒柴天宠合作,集资开设报馆。主要股东除总管紫竹林天主堂产业的柴天宠外,还有安福系的王郅隆、德商荣华洋行买办张连璧、天津法国领事馆的高级翻译李敬宇、北京天主堂主教法国人樊国梁和法国驻华公使鲍渥,北洋水师学堂总教习严复也入了一千股。报头“大公报”三个字和报馆大门上的“大公报馆”牌匾都是严复题写。报头上加印一个法文的报名L’Impartial(意为“无私”)。英敛之自任总理、撰述、编辑。
当时,《大公报》在“开风气,牖民智”方面传播了不少进步思想。比如它主张开工厂、兴实业、办学校、立宪法等。它不遗余力地倡导报纸应用白话文;宣传禁止妇女缠足,并设立天足会,提倡放足。1905年5月为响应上海的抵制美货运动,《大公报》特辟“抵制美约要闻专栏”,6月11日还刊登启事:“本报不登美商广告”。为此,8月间,《大公报》被袁世凯以“有碍邦交,妨害和平”的罪名,下令封闭。因为报馆在租界内,未能执行,仅在租界以外禁阅、禁邮。《大公报》反在一篇《说官》的评论中讥骂高官,博得“敢言”之名。
1916年9月,《大公报》售给王郅隆;1926年9月,吴鼎昌、胡政之、张季鸾三人合作,以“新记公司”名义接办《大公报》。如今《大公报》已创刊100多年,仍在香港继续发行,这在中国报界是极为鲜有的。
永利、南开、《大公报》,这“三桩宝”真可谓名副其实!
中国大学堂,首家看北洋
1895年10月2日,这一天,是清光绪二十一年八月十四日。北洋西学学堂由光绪帝钦准成立,这是中国近代第一所大学。首任督办盛宣怀定下了“实事求是”的校训。40年后(1935年)该校校歌称:“花堤蔼蔼,北运滔滔,巍巍学府北洋高,悠长称历史,建设为同胞,不从纸上逞空谈,要实地把中华改造。穷学理,振科工,重实验,薄雕虫。望前驱之英华卓荦,应后起之努力追踪,念过去之艰难缔造,愿一心一德共扬校誉于无穷。”
北洋大学堂不仅是中国第一所新式大学,而且从她创建之始就是一所正规的国立大学。首先,开办北洋西学学堂的奏折是清光绪皇帝亲自朱笔御批的;其次,更重要的是从办学经费来看,头等学堂和二等学堂每年共需经费白银5.2万两左右,全部来源于国家收入的重要部分——关税及电政收入。
学堂所设基础课有几何学、三角勾股学、微分学、结构学、化学、物理、笔绘图、机器绘图、测量学、天文工程学、金石学、地学、花草学、研究禽兽学、万国公法、理财富国学、英文写作、英文翻译等。专业课都是仿照美国著名大学的现代科学门类分工程学、电学、矿务学、机器学、律学五个专业。在教学形式上,“论文不做八股文试帖,专做策论,以备考试实在学问经济”。据曾做过北洋大学校长的李书田先生介绍,初创时期的北洋大学堂就在“课程安排,讲授内容,讲授进度,教课用书”上,均与美国最著名的哈佛、耶鲁大学“不相伯仲”,也有人称该校为“东方康奈尔”(康奈尔为美国著名大学)。
该校自建校以来,已为中国培养了大批高级专业人才,也涌现出一批为中国革命作出突出贡献的杰出人物,如著名经济学家马寅初、数学家秦汾、矿冶学家王宠佑等。中国共产党早期活动家张太雷,八路军山东支队司令、革命烈士马跃南(方晟),新四军总政治部秘书长黄诚等,也都是该校的优秀学生。
北洋西学堂是天津大学的前身。最早校址在天津梁家园,1896年学校更名为“天津大学堂”。1900年八国联军入侵天津后,校址被德军占领改做兵营,于是另在天津西沽武备库创建新校。1903年建成,改称“北洋大学堂”。1912年更名“北洋大学校”,1914年改为“国立北洋大学”。天津大学现在的校址在六里台。
天津人说:中国最早的私立大学(南大)在天津,中国最早的公立大学(天大)也在天津。这确是天津值得夸耀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