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蓟县非物质文化遗产
蓟县非物质文化遗产已被列入天津市级名录的有“蓟县北少林武术”、“邦均子火烧和一品烧饼制作工艺”、“独乐寺庙会”和“皮影雕刻技艺”。
一、蓟县北少林武术
2007年6月8日,天津市人民政府公布天津市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蓟县北少林武术”列入天津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杂技与竞技”类名录。
蓟县北少林武术形成于地处蓟县盘山的北少林寺,该寺始建于魏晋时期,元延祐二年(1315),元仁宗皇帝赐额“北少林寺”。元中统年间,嵩山少林寺雪廷福裕禅师住持北少林寺,传授寺中僧众习练少林武术,后经明代圆成禅师、明空长老(普照禅师)等高僧,逐步形成了北少林武术,至今已有近700年的历史。清嘉庆年间,蓟州城西公乐亭人商仕芝拜北少林寺武僧景礼禅师为师,尽学其技,精悟少林拳术之深妙,能力意合一,神形俱化。后又至嵩山少林寺寻师学艺,将北少林武术不断发扬光大,影响所及京津、河北、山东、山西等地区。商仕芝,字德周,幼年好武尚勇,臂力过人,以小指提24斤布袋,一气可行数里。清光绪六年(1880)卒。留有《同备拳谱》、《乌龙枪谱》、《青云刀谱》、《弹炮腿各十二路》传于世,人称“商家拳”。其后辈均精少林拳术,历代习武。现流传200余年的商门武术是被公认的北少林武术的代表,如今已传至第七代,其传人商绵辉已被嵩山少林寺释永信方丈收为俗家弟子。蓟县北少林武术在义和团运动中起到了抵御外辱的积极作用。在抗日战争中,为打击日寇、保家卫国作出了突出贡献。在和平建设时期,北少林武术成为人们强身健体、丰富业余生活和弘扬民族优秀文化的很好方式。
蓟县北少林武术是中国少林武术的分支和组成部分。它以攻防格斗的人体动作为核心,以套路为基本单位。套路由一系列动作组合而成,动作的设计和组合,以中国古代人体医学知识为基础,合乎人体的运动规律,可内强气血,外实筋骨。其系统完善,从基本功开始,套路由简到繁。其风格古朴无华,刚猛而沉静,强悍而机巧。现流传在商家的古拳谱为清咸丰年间版本。拳谱用语文辞雅俗得宜,理论体系完整。北少林武术在特定的文化环境中逐步形成,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种表现形式和组成部分。
二、邦均子火烧和一品烧饼制作工艺
2009年10月23日,天津市人民政府公布天津市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邦均子火烧和一品烧饼制作工艺”列入天津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技艺”类名录。
蓟县邦均的子火烧和一品烧饼,其历史可追溯到清康熙年间,至乾隆年间名扬京城,之后成为宫廷御膳食品,直到清末才流传到各地。邦均子火烧和一品烧饼集中体现了古老蓟州的饮食文化特点。“子火烧”有独特的制作工艺,它选用精制面粉、小磨香油,拌有芝麻、花椒盐为馅料。近年来,邦均食品厂继承了传统的制作工艺,精选原料,还增加了果脯、蜜饯、瓜子仁、山楂糕等原料,既增加了营养成分,又保持了传统的特殊风味,使子火烧具有味道纯正、酥香适口、食而不腻的特点,为老人和儿童所喜爱,亦为馈赠亲友之佳品。“一品烧饼”配方讲究,烧制精细,是蓟县传统的著名糕点。其外形扁圆,色泽麦黄,外粘一层芝麻,用油炸过,层次均匀,每个约重30克,具有味道纯正、香甜可口、脆而不硬、酥而不绵、口感细腻、饼馅清香等特点。20世纪八九十年代,邦均食品厂在继承传统工艺的基础上,不断创新,推出系列风味的子火烧和一品烧饼,市场十分红火。1987年,该厂的一品烧饼荣获天津市“群星杯”风味小吃比赛优秀奖。1988年,子火烧和一品烧饼均获首届中国食品博览会铜奖。
2011年5月30日,经天津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办公室批准,邦均子火烧和一品烧饼传承人蔚俊芝为天津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三、独乐寺庙会
2009年10月23日,天津市人民政府公布天津市第二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独乐寺庙会”列入天津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民俗”类名录。
独乐寺庙会起源于辽,明清时达到鼎盛,绵延至今千年有余,辐射蓟县及周边地区,历史上曾是京东最有影响的庙会。有史料记载:“……游阅之士,冠盖相望,不绝于阡陌,当昔全盛之时,砌叠龙幡,檐排凤翅,晨钟暮鼓,上闻兜率。”每年旧历三月中旬,独乐寺都要举行庙会,蓟县境内的老百姓跋涉几十里来参加盛会,希望“带福还家”。这样的盛况持续了几百年。
清乾隆十八年,独乐寺东院建行宫,寺院成为皇家禁地,直至民国。但每逢庙会之日,老百姓仍自发聚集庙前,没有间断。“文革”开始后,庙会废止,但蓟县人过庙的习俗延续至今。
2003年,在蓟县文化文物局的积极努力下,沉寂多年的独乐寺庙会重新恢复,当年即列入蓟县春节文化活动重要内容。2004年,被市政府列入春节活动项目,2005年,又被列入天津市冬季旅游的重要活动之一。
独乐寺庙会历史悠久,内容丰富,规模大,影响力强。它集宗教活动、民俗表演、地方风味小吃展卖于一体,在整个京东地区庙会中占有重要地位,堪称京东庙会之缩影,是古老庙会的遗存,对于研究蓟县地方民俗乃至京东地区的民俗具有重要意义。
四、皮影雕刻技艺
2009年10月23日,天津市人民政府公布天津市第二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皮影雕刻技艺”列入天津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技艺”类名录。
蓟县的皮影雕刻已有数百年的历史,尤以现蓟县别山镇翠屏山的张家皮影雕刻最具代表性。张家雕刻皮影已是五代相传,师承于蓟县别山镇十百户村贾连海。从清代恭王府学成雕刻技艺,至今有100多年的历史。张家皮影雕刻第一代贾连海,皮影雕刻技艺为其师父传授,曾在皇宫里为西太后雕刻和表演皮影。第三代在世传人张奎,是全国剪纸协会会员。他自幼喜爱皮影,能唱会耍,尤以雕刻影人见长。他刀功娴熟,技艺精湛,在津京唐地区颇有影响。他雕刻的影人最长的2.5尺,最短的1.2尺,有驴皮、塑料和纸质3种。皮影雕刻主要用驴皮做原料,雕刻成各种人物、动物、建筑、兵器等,然后涂色、刷上桐油。皮影雕刻成品要经过选皮、画样子、雕刻、着色、刷油等37道工序。作品造型生动,形象逼真,高度0.65尺至2.5尺不等。皮影雕刻的人物,主要从头饰、服饰区分;道具有山、石、云、水、车、船、轿、马、城、房、桌、椅,树木、动物、兵器等。
皮影戏历史上是蓟县地区群众文化生活中的一项主要活动,皮影爱好者自发组织的皮影队很多。逢年过节或冬闲时,凡是有条件的村镇都邀请皮影队唱上几出皮影戏,往往一出长篇连本戏一唱就是一个多月。张家雕刻的影人不但满足了本县皮影表演活动的需求,而且被皮影爱好者和国际友人喜爱和收藏。
2011年5月3日,经天津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办公室批准,蓟县皮影雕刻传承人张奎为天津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第二节民间习俗
蓟县自古就有重视风俗的传统,独特的地理环境和地域风貌,造就了优秀的民间文化,形成了具有地域特色的民间风俗。
一、饮食习俗
蓟县地区传统饮食习俗是以植物性食料为主。主食五谷,间吃杂粮,辅食蔬菜,外加少量肉食,且品味偏咸。形成这一习俗的主要原因是蓟县以农业生产为主要的经济生产方式。
一日三餐,以热食、熟食为主。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人民生活水平低下,一般能吃到小米、高粱和玉米,能填饱肚皮,也属不易。春荒时节,多数农家靠白菜帮子、白薯、南瓜(倭瓜)和玉米面做成的稀粥度日。农忙时,一日只吃中餐与晚餐,有的只吃一餐,有的三餐喝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人民的吃饭问题逐步得以解决,饮食习俗也随之改变。改革开放以来,食品种类日渐丰富,有蔬果类、肉食类、米面类等品种。随着经济社会的进一步发展,大多数由以米面为主的主食型结构,向主、副食型结构发展,高营养食品有所增加,并逐步向高热量、高蛋白、营养型、方便型食品结构发展。
1.饮食特点
主食:以大米、小麦为主。过去,蓟县人以玉米、高粱、谷子、大豆、白薯为主食,家常便饭多以饼子、窝头、稀粥为主。
早餐:自家制作,或到街头购买,比较简单。喜食稀饭或粥,一般多自家熬制。秋、冬、春三季,用小米或大米熬粥;夏天则多在大米中加绿豆。外购的早点有豆浆、馄饨、豆腐脑、馃子(油条)、煎饼馃子、烧饼、包子、锅贴、八宝粥、小豆粥、羊汤、年糕、盆糕、粽子等,还有各式小馅蒸食、麻酱烧饼、炸糕、朝鲜面等。
午餐、晚餐:比较讲究,各种副食的制作,也多在这两餐。日常食用的面食有米饭、饺子、馒头、花卷、包子、合子、糖饼、玉米面窝头、烙饼、发面饼、肉饼、葱花饼、韭菜饼、捞面、“塌锅”、“懒龙”等。米的吃法一般是吃米饭或粥,蓟县除用稻米煮粥外,还用小米或玉米面熬粥,用玉米面熬的粥,又称棒子粥。
副食:主要有猪牛羊肉、鱼、鸡、鸭和各类蔬菜、鸡蛋及豆制品等。
猪肉的一般吃法是红烧和蒸煮,牛羊肉大多是清炖,有时也加进土豆、山药或大白菜,牛羊肉还可以加进胡萝卜、葱头之类。肉类清炒多切成肉丝、肉片。鱼类有鲤鱼、青鱼、鲢鱼、鲫鱼、鲶鱼等,吃法很多,一般是红烧或清蒸。虾有对虾、青虾、河虾等,吃法除烹炸外,还用于包饺子、做捞面打卤、做虾圆等。
大白菜是蓟县人过冬的主要蔬菜。其他如小白菜、土豆、豆角、茄子、冬瓜、南瓜、倭瓜、黄瓜、葱头、圆白菜、芹菜、菠菜、茴香、菜花、各种萝卜、芥菜、荷兰豆、蛇豆、辣椒、洋姜、豆芽、香椿、蒜苗、姜、葱、蒜等等,随季而食。家庭也盛行腌菜,常腌的有疙瘩头、芥菜、萝卜、白菜、黄瓜、雪里蕻等。还有一些豆制品,如豆片、豆腐、粉皮、豆腐丝等,可直接或烹制食用。
豆制品尤以桑梓的豆片最为著名。其特点是佐料齐全,做工精细,口感筋道。俗称“桑梓豆片”,远近闻名。
2.特色小吃
除了早点外,蓟县还有不少小吃,在人们日常生活中占有重要位置。如一品烧饼、子火烧、碗坨、凉粉、炸臭豆腐、花生蘸、切糕、大枣蒸饼、驴打滚、油酥烧饼、螺丝饼、爆玉米花、崩豆、脆萝卜、糖瓜、棉花糖、糖炒栗子等,不胜枚举。
3.宴宾习俗
敬烟。旧时吸烟用烟袋,烟袋杆上拴个荷包袋盛放烟丝,敬烟时先把烟袋锅伸进荷包里装满烟丝,拿出烟锅将烟袋嘴一头朝向被敬者递出,以示敬重。等被敬者接过烟袋后,随即打火镰石取火为被敬者点烟。后来有了香烟(旧称“洋烟),人们就模仿自卷纸烟,把装在烟荷包里的烟丝取出,均匀撒在纸条里,卷成喇叭状,递向被敬者,由被敬者自己用唾沫将“喇叭筒”尾端粘牢,然后为其点烟。现在人们大都吸香烟,敬烟者将打开的烟盒伸向被敬者,对方取出烟卷,再为其点燃。
敬茶。过去用茶壶、茶碗沏茶,后来也有用搪瓷缸,现在则用茶壶或者茶杯,茶一般要满到七成,以示对客人的尊重。
宴席。婚丧嫁娶或遇重大节庆招待贵客,有摆宴席的习俗。
古代宴饮礼仪,一般的程序是,主人折柬相邀,到期迎客于门外;客至,互致问候,延入客厅小坐,敬以茶点;导客入席,以左为上,是为首席。席中座次,以左为首座,相对者为二座,首座之下为三座,二座之下为四座。客人坐定,由主人敬酒让菜,客人以礼相谢。宴毕,导客入客厅小坐,上茶,直至辞别。
现代的宴饮礼仪:一般左(或东)为上席,右为次席,主家坐在下席。农民家宴设在炕上,用炕桌,以客对房门者为上席,上席对面为次席,主或陪客者坐次席或炕下。
宴席上斟酒倒茶,习惯酒要满,茶要浅,酒满代表盛情,茶浅表示礼貌。斟酒先主宾,后主人;先女宾,后男宾。敬人喝酒,有自己先喝的,叫做“先喝为敬”,也有同喝。上菜要先冷后热,热菜应从主宾对面席位的左侧上;上单份菜或配菜、席点和小吃先宾后主;上全鸡、全鸭、全鱼等整形菜,不能把头尾朝向正主位。
饭菜有四、六、八、十或十二个凉菜和热菜。四菜寓意“四喜”或四季发财、平安,六菜称为“六六大顺”,再高层次的或八碟八碗,或十碟十碗、十二碟八碗不等,均有不同美好含义。一般酒菜与饭菜分上,酒菜用盘,饭菜用碗,分别一次上齐。所上饭菜盘、碗或碟宜双忌单,一般最后一道菜上鱼,寓 “有余”之意。
“十二八”为六个凉菜,六个炒菜和鸡、鱼、肘子、条肉、墩肉、瘦肉,丸子汤和蘑菇吊子八个大菜。
“八碟八碗”为四个凉菜,四个热菜;鸡、鱼、肘子、条肉、墩肉、瘦肉,丸子汤和蘑菇吊子。
4.饮食禁忌
蓟县民间在饮食习俗上有不少避讳禁忌,这些禁忌习俗大都与卫生、礼俗有关。
日常饮食禁忌较为典型的有:不可用手直接拿食物,不能自己把多余的饭菜再放进锅中,不可喝得满嘴淋漓、吃得喷喷作声,不可将吃咬过的菜再放回到菜盘里,不可边吃饭边喂家畜,不可以大口囫囵地喝汤,不可当着主人的面调和菜汤,不可反手盛汤或粥,不要当众剔牙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