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蓟县文化志(终)
3354500000050

第50章 人物(3)

刘相霖的拿手戏有《开店》、《占花魁》、《绣鞋记》、《花为媒》等。唱腔明快活泼,表演细腻传神,处理唱段板式多样,慢中有紧,柔中有刚,常常少用小过门,而用“黑红板”和“偷气”的技巧。念白清吐字真,亲切感人。教授徒弟严格、认真,沈阳评剧院的筱俊亭便出于其门。

吴兰 上仓镇东郭家庄人,1901年生。19岁投师蔡永发(蔡籽)学艺。工 “片儿”(旦),后改唱小生、老旦。其唱功深厚,依本人嗓音特点,创编一套唱腔,声情并茂,独树一帜,成为当时蓟县皮影界名旦。在蓟、玉(田)、宝(坻)三县民间流传着“金义不在刨(减去之意)钱十块,吴兰不来不用开台”等语。28岁开始在袁四班从艺20多年,致力于皮影艺术的发展和提高。1948年参加蓟县红星影社。

杨海(1902—1965)邦均镇大孙各庄人,自幼在蓟县同乐春河北梆子班坐科,工刀马旦,16岁改学板鼓,终生司鼓。

金义(1902—1975)大保安镇人,幼年家境穷苦,经其兄(皮影艺人)引荐皮影艺人蔡永发(蔡籽)为师,后又投师严庆,初学花脸,后改髯(老生),以唱武髯为最长。叩字讲究、唱腔高亢,声情交融,善塑造武将形象。如《五峰会》中的曹克让、《三侠剑》中的盛英等。24岁进袁四皮影班,在蓟、玉、宝三县红极一时。到1938年日军侵占蓟县以后,皮影活动停止,金义被迫到抚顺唱影谋生。1945年日本投降后,又回到袁四班。同年参加冀东十四专署滦西皮影社,后又在蓟县红星皮影社、蓟县皮影社从艺。

黄贵(1905—1993)蓟县官庄镇贾各庄村人。幼读私塾,聪颖伶俐,痴迷皮影。少学影艺,主上线,技艺精湛手法娴熟,以动作优美、声像逼真、配合默契著称;兼工丑,演唱风格诙谐幽默,以即兴发挥传为美谈;善誊写,四季抄卷不辍,以字迹工整清晰赢得同行赞誉。中年组班,闲时演出。1944年秋,日伪清乡,捣毁影箱。翌年夏,召集艺人合股重置影箱,成立“贾各庄民众影社”,每年夏秋之交及正月均搭台唱影,演出传统剧目20余部。为配合抗日救国运动,曾排演新编皮影剧《张月自尽》。老年时,倾心传授操纵技艺,一生抄写《瓦岗寨》、《杨家将》、《五峰会》、《张月自尽》等影书(剧本)50余本,大部赠与年轻艺人。

杨春(杨海弟),号三钻,生于1906年。10岁随兄、嫂在河北梆子戏班学艺,工文丑兼学武场(打击乐),先后随兄嫂在共和班、同乐春班从艺,后改唱评戏,成为蓟县名丑。其特点是动作干净利落,嗓音厚实宏亮,精通打击乐。50年代,参加蓟县评剧团,后随团调往滦县。

杨桂伶(杨海妻),承德人,1911年生。6岁在承德和长春河北梆子班坐科,工老生。先后在共和班(大金钟班)、同乐春班从艺。1949年后,在北京天桥群声剧团演唱河北梆子。1959年,在密云县教戏(今称导演),又先后受聘于天津小百花梆子团、湖南歌舞团、沈阳音乐学院等。

刘明全(1912—1976)字豁轩,下仓少林口村人,刘守荣之弟。1928年,任天津《益世报》总编辑,加强在北京、上海等地外勤记者阵营,《益世报》馆经营日见好转。九一八事变后,《益世报》先后聘请罗隆基、钱瑞升(清华大学教授)任社论主撰,连续发表社论,抨击国民党政府不抵抗政策,呼吁停止内战,联共抗日,揭露日本侵华罪行,《益世报》名声大振,销量剧增,同时,也遭到国民党政府的不满,于1934年被迫停刊。1936年初,刘明全因病辞去《益世报》职务,任燕京大学新闻系主任。1945年,再次任天津《益世报》总编辑,直到天津解放。新中国成立后,任中国科学院国外科技情报翻译。

韩怀清 1920年生,原名路从志,东二营人。1941年参加抗日工作。1942年,任冀热辽边区十四地委滦西影社指导员时,在冀东《救国报》发表皮影剧本《灯下劝夫》,内容是一青年妇女劝夫参军抗日。剧本《伪军反正》,写一个觉醒的伪军弃暗投明的故事。1943年秋,创作皮影剧本《枪毙杨山》、《顽固上当》、《参军》、《天堂地狱》等。1947年,移植改编歌剧《白毛女》为皮影剧本,丰富了皮影艺术的表现力。

王雪松 1921年生,马伸桥镇王官屯人,中国作家协会天津分会会员,中国民间文艺研究会天津分会会员,中国人民解放军文艺研究会理事。1941年参加革命,在日本侵略者制造的“无人区”内坚持斗争。创办《救国快报》、《搏斗》文艺月刊,曾任冀热辽边区十四地委机关报《救国报》滦西分社见习编辑。1959年,任蓟县档案馆馆长时,仿遍蓟境长城一线的深山绝壑,搜集到“整顿三风文献”等中央及地、县委反扫荡计划、指示、总结、宣传要点等原始文件600余件,还搜集到原十四地委书记李子光于1943年交给盘山“八路军母亲”杨妈妈保存下来的绝密文件“地委第一次扩大会议总结”等。同时,他还收集了不少古籍,有《里党艺文存略》、原刻《龙泉园集》、明嘉靖《蓟州志》(影印本)、清康熙《蓟州志》、《畿辅通志》、《盘山志》、清同治年间绘制的《盘山图》等共40余部,2000多卷。1967年,个别群众要炸毁盘山“誓雪国耻”抗日纪念石刻,王雪松闻讯赶到,在将要放炮时,伏于石上,用身体誓死保护,使纪念物得以保存。主要著述有:《蓟县革命斗争史》部分草稿、《盘山史话》初稿、《蓟县革命故事集》、儿童小说集《葫芦妙计》,在《天津民风》上发表《盘山天成寺》等6篇故事,在《唐山劳动日报》、《天津日报》等七个新闻出版单位先后发表11篇文艺和史料文章,撰写了盘山烈士陵园全部烈士传记。

王耀(1929—2004)县文化馆美术干部,天津市美术家协会会员。1944年,考取北平艺术专科学校,攻习油画,1947年毕业。1948年12月参军,1951年入朝,深入志愿军连队体验生活,创作完成了油画组画《彭总在朝鲜战场》、连环画《不朽的沈永福》。回国后,任《空军生活》社诗歌编辑、编审。其间,创作的油画《敌舰中正号正在毁灭》,被军委总政治部编入《解放军军史教材丛书》,发至连以下单位张贴。与人合作创作的油画《第一颗红星》,获空军政治部优秀奖。“文化大革命”中,被遣送回原籍,接受劳动改造。1979年落实政策后,王耀被安排在县文化馆担任美术干部,重新开始绘画创作。1982年,加入中国美术家协会天津分会。连环画《生产责任制好处多》,共38幅,获天津市连环画优秀作品二等奖、油画《引滦入津为民造福》,获天津市油画创作二等奖。

魏喜奎(1926—1996)蓟县侯家营镇西桥头村人,著名曲艺曲剧艺术家,“北京曲剧”主要创始人。曾任中国文学艺术工作者联合会委员、中国戏剧家协会北京分会副主席、北京市政协常委、北京曲艺曲剧团副团长。

魏喜奎自幼随父学艺,13岁在北京庆乐戏院正式登台。为谋生,她随父亲走南闯北,撂地摊,赶庙会,饱受旧社会艺人的辛酸、苦难,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她开始走上了崭新的艺术道路,自创“奉调大鼓”,并在此基础上吸收了其它曲种的音乐唱腔,创造出以北京语言为特征的新剧种—北京曲剧。1957年赴苏联莫斯科参加第六界世界青年联欢节,荣获东方歌唱比赛金质奖章。1984年应美籍华人赵如兰教授邀请,赴美国参加在华盛顿召开的东方说唱艺术研究会年会,代表中国曲艺、曲剧首次在国外交流,并在哈弗大学讲授曲艺课。1992年参加由台湾“海基会”组织的“海峡两岸艺术交流座谈会”并举办“海峡两岸鼓曲大展”演出,演唱“奉调大鼓”、“乐亭大鼓”、“单弦岔曲”及北京曲剧精彩唱段,获得巨大成功。

浩然(1932—2008)祖籍宝坻县单庄,1932年2月25日生于开滦赵各庄煤矿,后随母迁居蓟县王吉素村,原名梁金广,当代著名作家。历任《河北日报》记者、《红旗》杂志编辑、北京市文联副主席、北京作协主席、《北京文学》主编。中国共产党第十届全国代表大会代表,第四届全国人大代表。一生共创作作品1000余万字,部分小说译成蒙、朝、维等少数民族文字,其中长篇小说《艳阳天》、《金光大道》等作品,被翻译到英法日等多个国家出版。从1961年6月第一本小说集,到2005年12月,浩然共出版短篇小说集11部,中篇小说11部,长篇小说11部,儿童文学集17部,纪实文学和散文集8部,选集和全集21种43部,为人们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其中儿童小说《一粒砂》、短篇小说《战士小胡》、长篇小说《苍生》等17篇小说获得了不同类别的文学创作奖。从1963年至1980年,浩然创作的长篇小说《艳阳天》、《金光大道》、《花开花落》、《西沙儿女》被改编为同名电影,长篇小说《苍生》被改编为12集同名电视连续剧。

梁国栋(1935—2009)又名梁忠文,笔名梁巴图。辽宁省丹东市人。1951年,赴朝鲜参战,1954年归国后,在部队任文化教员、干事。1976年,转业到蓟县文化馆,任美术干部、美术组长、副馆长等职,副研究馆员职称。曾为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中国剪纸学会副秘书长,天津美术家协会会员、书法家协会会员、摄影家协会会员,天津市集邮协会理事,1995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民间工艺美术家”称号。上世纪50年代初开始发表美术作品。先后学艺于著名剪纸艺术家谢志诚和周永明等。1979年之后,登门求教黑龙江省付作仁、江苏省徐艺乙、广东省梁志炎等南北各派剪纸名家。其作品博采众家之长,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被誉为“津门山花”。1989年《十二生肖剪纸藏书票》参加了在日本名古屋举办的《中国百人剪纸家作品展》。1985年起,为天津市邮票公司设计生肖邮票剪纸系列首日封,封戳共13套销往国内外,每套3千至1万枚。1993年,《团孔雀》荣获中国旅游剪纸精品金奖,1996年,《花寿字》荣获中国旅游剪纸优秀作品展览金奖。梁国栋在勤奋创作的同时,积极推动和开拓剪纸事业。他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收集民间剪纸5000余件。1983年,他主持举办了大型《蓟县工艺品展览》。1985年,与湖南望城秦石蛟联合发起和组织了十市县剪纸作品联展,在全国引起了很大的反响,有力地推动了剪纸事业的开展。代表作《祖国颂》、《套马图》、《十二生肖剪纸藏书票》、《生肖邮票剪纸首日封》等作品均被国内外收藏家收藏,并远销日本、美国、英国、俄罗斯、法国 、奥地利、东南亚等国家和地区。1990年,应邀赴澳大利亚参加澳洲民间工艺品博览会,在墨尔本市澳华博物馆举办了《梁国栋剪纸作品展》。1990年春节期间,受中国剪纸学会委托,在天津发起和组织举办了《中国民俗剪纸大展》。40余年来,创作了剪纸作品近千幅,并多次在国内外展览和大赛中获奖。

金振东(1936—2004)1958年毕业于保定师范专科学校,曾为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中国作家协会分会、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天津分会会员、天津市哲学社会科学学会会员。主要作品有小说《卖马》、《羊眼圈》、《王婆骂鸡》、《凤峦》,散文《盘山松》、《金秋十月》、《访独胆英雄张山》,报告文学《黄花山下淘金人》、传记文学《威镇敌胆》,杂文《寻求批评的作家》、《斗牛图的启示》,故事集《古代文坛小故事》等。搜集整理有关盘山、独乐寺等名胜古迹传说25篇,水浒人物在蓟州的传说故事20余篇,并先后在《民间文学》、《天津民风》、《天津风物传说》、《中国地方风物传说选》等刊物上发表。《盘山革命斗争简史》被选用为中学乡土教材。多年来,发表各类文章600余篇,撰著出版文、史、哲著作26种,计500余万字。其著作、论文、作品20多次获国家学会、市、县奖励。所著《天津风物传说》、《盗图破阵》获鲁迅文艺奖金。撰写的故事《梅仙》被改编拍摄成电视剧;《红巾女》被改编成连环画。参与中央电视台盘山电视专题片《读盘山》的拍摄。2000年,被评为天津市老年文化之星,并获天津市作家协会文学创作成就“枫叶杯”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