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班牙无敌舰队为何覆灭?
无敌舰队是由西班牙国王腓力二世在1588年所派出,意图征服英格兰却最终失败的庞大舰队。无敌舰队之役是英西战争中最大的一场海战,也是战争过程之中第一个侵略性攻击战役。在这次海战中,西班牙船舰大败而归。这场力量悬殊的海战,为何占有明显优势的西班牙舰队会惨败呢?“无敌舰队”在西班牙语中即不可战败的舰队,是由西班牙国王腓力二世在1588年8月派出的,意图与英国争海上霸权。在这次旷日战争中,西班牙出动了约150艘的大型战舰,火炮2400多门,水手和炮手3000人,总兵力达30000余人。号称为“最幸运的无敌舰队”。而英国大小船舰加在一起才140艘,整个舰队作战人员也只有9000人。两军相比,力量悬殊。但是出人意料的是,这场海战竟以无敌舰队战败结局。据说无敌舰队被英军击败时本想南退,却因刮起强大的南风而不可行,残存的舰队只好随风北上,最后绕过大不列颠岛及爱尔兰岛西岸回国,到达西班牙时仅存43艘战舰,由于损失百艘以上的大战舰及超过14000名士兵,从此国势鼎盛的西班牙一蹶不振,英格兰则成为海上霸主,开启了伊丽莎白一世的盛世。为什么强大的无敌舰队会在寡弱分明的对手面前如此不堪一击呢?许多历史学家纷纷对这一问题表现了浓厚兴趣,各种观点也层出不穷。第一种说法是基础说。16世纪的西班牙,号称“日不落”帝国,其殖民地势力虽然广阔,但这种强盛只是西班牙表面的繁荣。腓力二世在位期间为加强专制统治,对内滥杀无辜,实行重税政策,搜刮民财,对外又穷兵黩武,连年征战。他还专横残忍,挥霍无度。在他统治期间,民不聊生,危机四伏。而他耗尽巨大国力和财力组织的“无敌舰队”自然是不得民心的,因而缺少战争获胜的基础。英吉利海峡第二种说法认为是指挥失当。也有学者认为“无敌舰队”的惨败主要是腓力二世用人不当造成的。虽然16世纪的西班牙正走向衰落,但是政治经济还是有一定的实力,而且从当时交战双方的军事实力来看,西班牙无疑是占有绝对优势的,并非没有获胜的可能。而在“无敌舰队”的总司令任免上,腓力二世选择了出身名门望族,有较高威望却毫不懂海战的西顿尼亚公爵。西顿尼亚公爵本是一个陆军将领,但他毫无海战经验,而且还晕船。西顿尼亚公爵听到任命后就立即上书恳请辞职,但没有获得批准。试想,这样的将领指挥海战,焉有不败之理?而西顿尼亚在海战中的指挥确实糟糕透顶。当无敌舰队进入英吉利海峡后,英国舰队就立即抢占了上风。在随后的战斗中,由于西顿尼亚指挥错误,无敌舰队损失惨重,最后不得以率残舰败卒,绕道返国。也有人说其实腓力二世对西顿尼亚打胜这场海战也是信心不足。据说,腓力二世曾下密令,如果西顿尼亚发生不幸时就由善于指挥海战的阿隆索接任,阿隆索在这次远征中担任分舰队司令,可是由于西顿尼亚的错误指挥,他也葬身海底了。但是为什么腓力二世在一开始不任命阿隆索为总司令呢?这是让后人迷惑的事情。第三种说法是天灾说。这种说法认为“无敌舰队”是毁于天灾,而不是人祸。它首先遇到的对手不是英军而是非常可怕且无法战胜的大西洋的狂风巨浪,这是进军时机选择不当造成的。无敌舰队在起航不久就遇到了大西洋风暴的袭击,许多船只被吹翻、吞没,淡水从仓促制成的木桶中漏出,食物大量腐烂变质,水手们疲惫不堪,步兵大多数因晕船失去战斗力。西顿尼亚一筹莫展,虽经多方搜寻、救援,仍然损失了33艘舰船、8449名士兵和船员。不得以,西顿尼亚还是带着这样一支战斗力很低的舰队去和英军交战,从而导致厄运发生。在战败回国时,无敌舰队在苏格兰北部海域再次遇到大风暴,一些舰船又被海浪吞噬,或触礁沉没。至此,“无敌舰队”几乎全军覆没。上述三说几乎都有道理,但是导致无敌舰队覆灭的根本原因又是哪一个呢?这一问题还有待进一步研究探讨。
考文垂被炸之谜
1940年11月14日夜晚,**德国的轰炸机对英格兰中部名城考文垂进行了长达7小时的狂轰滥炸。轰炸过后,考文垂全程被夷为平地,死伤无数,哀鸿遍野,考文垂成为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英国被炸受害最深的城市。战后这座城市在废墟中重建起来,修筑了无数的楼房,宽阔的街道;建成了步行商业区、环城快车道;开辟了大片绿地、公园和广场;以现代化的崭新面貌出现在世人面前,被誉为“灰烬中飞出的金凤凰”。考文垂是英格兰西米德兰郡城市,曾以纺织业驰名于世。地处英格兰中心,与伦敦、布里斯托尔、利物浦、赫尔各港距离大致相等,面积97平方千米,人口约30万。14世纪末制皂、羊毛、服装与皮革工业发达。15世纪中叶是英国重要的纺织工业中心。18世纪以钟表业著称。19世纪出现汽车等重工业。1896年,英国第一辆戴姆勒汽车在此诞生。20世纪初始发展人造纤维、电子和军火工业。但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考文垂破坏严重。1940年5月10日,德国在西线发动全面进攻。6月22日,法国败降后,德军沿着法国、比利时、荷兰、丹麦和挪威,形成对英国的三面包围。成为孤岛的英国以英吉利海峡为天堑,做殊死抵抗。希特勒深知自己的海军不敌英军,于是下令德国空军对英伦三岛进行大规模轰炸,企图以此摧毁英国的军工生产,打垮英国人的斗志,为渡海作战创造条件。11月14日夜间,德军按照预定的部署,出动449架飞机,向考文垂市投掷了爆破弹503吨、燃烧箱881个。在这次空袭中,德国空军在考文垂上空共计投下33万枚燃烧弹,考文垂市被炸成一片焦土,全市6万栋建筑被毁,一座有着600多年历史的老教堂也在轰炸中化为灰烬。空袭造成568人丧生,4800多人受伤。英国著名首相丘吉尔但是在此后却有人说丘吉尔事前知道考文垂将被德军轰炸,但是他知情不报,考文垂是丘吉尔的“牺牲品”。如果是真的话,丘吉尔这样做的原因是什么呢?有人认为,这是丘吉尔的政治策略,他想以此来激发英国人民的战斗热情和凝聚力,从而摆脱英国历届政府所奉行的欧洲大陆均势政策以及对德的绥靖政策。也有人认为,这是丘吉尔为了检验刚刚破译的德国情报是否可靠而付出的一次沉重代价。更为有力的说法是,丘吉尔是为了国家的长远利益,防止泄露英国情报机构的“超级机密”。当然,盟军为严守“超级机密”的安全,也付出了重大的代价。考文垂的毁灭就是这其中重大代价之一。但不少人对这一说法怀疑,他们认为“有谁愿意牺牲一个城市来赢得一场战争呢?”军事专家诺曼称丘吉尔事前根本没得到情报,因为据他所知,丘吉尔确实知道德军要对英国某个城市实施空袭,但丘吉尔始终认为德军的目标是伦敦。因此丘吉尔在考文垂被炸之前是否就已经获知此消息,还有待进一步的考证。
重建后的考文垂印度博帕尔毒气泄漏事件
进入20世纪70年代,为适应科技革命发展的需要,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把一部分耗能大、污染严重的工业转移到发展中国家去,给发展中国家人民带来无穷的灾难。这种例子举不胜数,其中最突出的是发生在1984年12月3日印度中部博帕尔的毒气渗漏事故,这是一起化学工业史上最大的悲剧,也是印度历史上最严重的工业事故之一。1984年12月2日午夜至次日凌晨,印度博帕尔市的居民们还沉浸在甜美的梦里,没有人知道一场大灾难即将来临。在没有任何征兆,没有任何警告的情况下,一片带有剧毒物体的“雾气”开始在博帕尔市弥漫。不久,方圆40平方公里,将近50万人都被笼罩在这片恐怖的毒气中。人们开始感觉呼吸不畅、咳嗽、眼睛被灼伤,一时间博帕尔市陷入一片恐慌之中。人们意识到了灾难的发生,但许多人还未来得及逃跑就已经倒地身亡,即使去了医院,也有许多人死亡。医院被中毒患者围得水泄不通,但是医生却对有毒物质的性质一无所知。在每一分钟都有人死去,连家畜也无一幸免,街道上横七竖八地倒着无数的尸体,空气中弥漫着死尸的恶臭。统计数据显示,到灾难发生的第三天,中毒死亡人数已达8000人,受伤人数达500000人。事件还造成122例婴儿的流产和死产,77名新生儿出生不久后死去,9名婴儿畸形。直到2003年死亡人数已升至20000人,成为迄今为止世界上最严重的中毒事件。到底是什么气体能够含有如此剧毒,导致如此惨重的后果?这种气体叫异氰酸钾,是一种剧毒物质。而一连串的证据表明,异氰酸钾泄露与美国联合碳化公司印度公司设在博帕尔市的一个杀虫剂工厂有关。危险是在灾难前的一天下午产生的。在例行日常保养的过程中,由于该厂维修工人的失误导致了水突然流入到装有异氰酸钾气体的储藏罐内,生成了一种极其危险的不稳定的混合物。其实,储存异氰酸钾气体就有很大的危险,所以一般人不敢管理和储藏大量的异氰酸钾气体。但是这家杀虫剂工厂却十分地自负,它从来没有担心这种气体可能会引发的重大灾难。而经过调查,该公司由于当时在杀虫剂销售方面出现一些问题,所以减少了在安全措施方面的开支。更为惊讶的是,这家公司对生命有着惊人的冷漠。
在灾难发生前,公司告诉工人要朝相反的方向跑,逃离城市,并且用蘸水的湿布保持眼睛的湿润,结果从这个工厂逃出来的人没有一个人死亡。但是他们却没有向当地居民做出任何的警告,通知当地居民这一基本做法都没有。而在灾难过后几天,为了将灾难的严重性和影响说得轻微些,他们竟称异氰酸钾“仅仅是一种强催泪瓦斯”,甚至在几千人死亡后还做着相同的做法。据悉,当时这个工厂泄漏了40吨的剧毒气体。事发后,当时唯一一所参加救治的省级医院海密达医院在对两万具受难尸体进行解剖时,至少找到了27种有害的化学物质。然而,这家工厂自始至终没有提供任何信息说明该气体含有哪些化学成分。由于有毒化学物质太多,即使到了今天,也没有人知道正确治疗异氰酸钾气体中毒的方法。在这场灾难中幸存的人们也注定了要面临过早去世的悲惨命运,他们的身体遭到了彻底性毁灭,几乎再也无法工作,但得到的却是低微的赔偿款。联合碳化向受害者总赔偿金只有47亿美元,和美孚石油公司在1989年阿拉斯加瓦尔迪兹石油漏油事件所付的50亿美元惩罚性赔偿金相比九牛一毛。而且在阿拉斯加瓦尔迪兹石油漏油事件中没有一个人死亡,但在印度博帕尔市确有两万人死于这场毒气泄露事故。更加悲惨的是,几年后联合炭化被美国陶氏化学公司购并,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化学联合企业,这个企业仍然从联合碳化的资产中收益,然而却拒绝为以前的过失承担责任。也由此,谁为印度博帕尔市毒气泄露事件继续负责成为至今仍未解决的问题。2004年12月3日,印度博帕尔市毒气泄露20周年之际,英国广播公司播出一个片段,一名声称陶氏化工的代表宣布公司愿意清理灾难现场和赔偿死伤者。但是陶氏化工立即发表声明指该名受访者与公司毫无关系。英国广播公司发出更正并播出道歉声明。该名受访者原来是恶作剧组织The Yes Man的成员。该组织表示他们这样做是为了向大众展示企业如何能够为事件作出补偿,以及将这件事曝光,因为该次灾难已渐被淡忘。现在印度博帕尔市毒气泄露事件引发的影响依然存在,没有人知道毒气对博帕尔市的影响会持续多久,还会有多少人和新出生的婴儿受到这次毒气事件的连累,在毒气中幸存的人们又该如何面对生活和绝望的生命。而更大的问题是,谁会为这次毒气事件继续负责,谁替那些受害者讨回公道。随着时间的流逝,这场灾难已经逐渐被人们淡忘,它带给受害人的巨大伤痛和无法解决的实际困难也会被人们遗忘吗?我们当然不希望这样。对于受灾难的人来说,在他们处于水深火热中,我们去关注他们,提供帮助是非常重要的,但更重要的是在灾难过后,又有几个人还会去关心这些受难民众的生活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