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科普中国地理未解之谜
3369600000007

第7章 迷雾重重的湖泊(2)

人们推测,大约在六千年到一万年前,太湖地区是一片低平的平原,人们曾经在这里生活和居住过。由于地势较低,终于积水成湖,人们还没有来得及搬走他们的家当,就被洪水淹没了。最近,一批年轻的地质工作者用全新的观点解释了太湖的形成。他们大胆地假设,可能是在遥远的古代,曾有一颗巨大无比的陨石自天外飞来,正好落在太湖的位置上。也就是说,偌大的太湖竟然是陨石砸出来的!他们估计,这颗陨石对地壳造成的强大冲击力,其能量可能达到几十亿吨的炸药爆炸产生的能量,或者等于一千万颗在日本广岛上空爆炸的原子弹的能量。另外,还有人提出“泻湖说”,这种说法一直占据着主导地位。早在20世纪初,我国地理学家丁文江与外国学者登施丹就著文认为,是大江淤积导致了太湖的形成。著名的地理学家竺可桢与汪湖桢等则提出了泻湖成因论,即以后广为流传的太湖经“海湾——泻湖——湖泊水网平原”的演变模式而成。这一学说认为,六千年前长江口还在镇江,海岸线还在奔牛、溧阳、宜兴、吴兴一带,以后由于长江南岸沙嘴、钱塘江北岸沙嘴和东部海岸沙堤合围封淤,出现“泻湖”,才逐渐形成了碟形的太湖平原。然而,泻湖说虽然可以解释太湖平原的地形、地质上的海相沉积,却无论如何不能解释另一个更重要的事实:太湖平原上的一百多处新石器文化遗址,如果是分布在半咸水的“泻湖”之中的话,那么当初先民们又是怎么生活的呢?“三山岛人”的发现,推翻了这一说法,在客观上有力地支持了“非泻湖说”。“非泻湖说”认为,东、北、南三面为沙冈和沙嘴所包围的太湖平原,是一块古陆,而不是一个海湾泻湖。近年来历史地理学研究的进展和一系列新的考古发掘,为此提供了越来越多的证据。三山岛旧石器遗址的发现,就进一步证实了这一判断:三山岛以石灰岩为主,是三亿到二亿五千年以前海底沉积的水成岩,含有多种古生物化石等,以后约在六千年前,被海洋泥沙沉积包围,淡化水质而泻成湖泊。三山清风岭旧石器遗址位于岛的湖滨,相对湖面高程不过一米左右,含石制品的文化层就在表土层下,据初步估计石器年代为距今一至二万年之间。现在太湖湖底高程为-0.25米。一万年前即使更低些,也绝不可能是一个后来被封淤合围成泻湖的海湾。三山的化石动物群也证明当时的气候要比现在寒冷,而且三山周围环境呈疏林草原地貌,因此一万年前三山、西山、东山等都应和陆地连成一片,也许在最洼处会有一些积水,但绝不会有浩淼的太湖。三山遗址的发现再一次证明关于太湖成因的泻湖说是不能成立的。太湖平原是一块古陆。早在大陆冰期就已成陆地并有人类在这里生活了。距今一万至七千年间,太湖地区气温继续升高,但年平均温度仍比现在低1℃~2℃,气候温凉略干,海平面继续上升,在距今八千年时达到今海平面下二十米左右,沙冈和沙嘴也尚未形成,因此可以断定,古太湖这时还没有形成,太湖古陆不可能是一个海湾,更不会是一个泻湖。目前对于太湖的成因还没有形成统一的认识,但所有这些不同的观点,均有助于推动人们作进一步的调查和研究。随着不断的深入研究,人们最终一定能揭开扑朔迷离的太湖成因之谜。

鄱阳湖是中国的“魔鬼三角”吗?

人们都知道大西洋上有一个“百慕大三角”,你可知道我国鄱阳湖也有个“魔三角”吗?科研人员将带您走进鄱阳湖,了解“中国魔三角”之谜。鄱阳湖是中国最大的淡水湖。古称彭蠡泽、彭泽或彭湖,在江西省北部。汇集赣江、修水、鄱江、信江、抚江等水经湖口注入长江。湖盆由地壳陷落、不断淤积而成。形似葫芦,南北长110公里,东西宽50公里~70公里,北部狭窄仅5公里~15公里。在平水位(14米~15米)时湖水面积为3050平方公里,高水位(21米)时为3583平方公里。但低水位(12米)时仅500平方公里,以致“夏秋一水连天,冬春荒滩无边”,使数百万亩湖滩地不能大量耕种,还易孳生草滩钉螺。

鄱阳美丽的鄱阳湖

湖在雨季来临的时候,碧波千顷,天水相连,渺无边际。在它的北部,有一处令当地渔民船工闻风丧胆的神秘三角地带,这便是被称为“魔鬼三角区”的老爷庙水域。老爷庙水域位于鄱阳湖区的江西省都昌县,南起松门山,北至星子县城,全长24公里。在湖东岸上有一座破旧的庙宇,称老爷庙——水域由此得名。相传元末年间,朱元璋与陈友谅在鄱阳湖展开决战。一次,朱元璋遭受困顿逃亡,遇上一老神仙。老神仙便派遣一只乌龟将朱元璋救至老爷庙处。朱元璋从此时来运转,后来终于打败了陈友谅,当上了皇帝。当地的老百姓为了感谢救人命的乌龟,便在湖岸边一高地建起一座庙宇,称“老爷庙”。也有另一种传说:在元代时,这里有只巨龟经常兴风作浪,掀翻过往船只。为求平安,人们在湖旁建了一座庙宇,就是老爷庙。然而几百年来在这里葬身鱼腹的生命却不计其数,仅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该水域已有一百多条船只神秘般地葬身湖底,数十位船工的生命被狂暴的浊水吞噬。仅1985年就有20多条船只遇难,死伤40余人,因此人们把该处称为“魔三角”。自从老爷庙建起以来,船行此地,渔民们便站立船头,遥望着老爷庙,宰杀随船带来的公鸡,用鸡血滴于湖水之中,以祭乌龟。不宰杀公鸡或不烧香拜佛者,将遭到船没人亡之灾,从历史上就形成习俗。然而烧香磕头、宰杀公鸡等并未改变渔民们的悲惨命运,沉船翻舟之事依然从未间断过,而且日趋频繁,老爷庙水域对渔民来说简直就是“鬼门关”。有一起意外事件引起了人们的注意。20世纪70年代中期,曾有人在鄱阳湖西部地区黄昏时,目睹一块呈圆盘状的美丽的鄱阳湖发光体在天空游动,长达八九分钟之久。当地曾将此情况报告上级有关部门,而有关部门亦未做出清楚的解释。有人猜测,是因为“飞碟”降临了老爷庙水域,像幽灵般在湖底运动,导致沉船不断。问题似乎越变越令人不可捉摸,令人费解。然而,“魔鬼三角”之谜究竟是什么?湖水底下到底有何种鬼怪出没?已成为亟待解开的谜团。究竟为何这里多灾多难呢?难道真的是飞碟降临?还是湖底下面有水怪在作怪?为解开这个奥秘,许多气象、地质科研人员亲自来到此地进行实地勘察与研究,希望解开潘阳湖魔三角之谜。经过对鄱阳湖的气象观测,对得到的气象资料进行研究发现,在历史上这块水域的大风就十分频繁。这与20世纪70年代“飞碟”的传说没有关系。那么,老爷庙水域的大风何以如此之大,且持续时间长?于是有人认为,鄱阳湖就类似于传说中的魔三角的形成原因即可能是大风导致的。“老爷庙”水域位于鄱阳湖咽喉要道,中等水位时,水面约350平方公里,该水域上方,是星子到湖口之间长40多公里、宽仅3公里~5公里的狭长水道,西北面是与水道平行、连绵起伏的庐山诸峰,东西两旁及南部,为高低起伏的沙丘,植物稀少,地面开阔,“老爷庙”水域好似一个喇叭口。“老爷庙”全年的大风(≥8级)日数就有163天,平均两天多有一天大风,而且每年都会出现龙卷风。无风不起浪。波浪的冲击力是强大的。经计算,鄱阳湖水面刮6级大风时,也就是属大风日,波浪高达2米。而此时每平方米的船体将遭到6吨冲压力的冲击。也就是说,一艘载重量20吨的船舶,其船侧面积按20平方米计算,波浪对其的冲击力则达到120吨,超出船重量的5倍。在水陆交界处,由于湖面与陆地的热力差异常在水域周围形成积雨云。在陆地上形成的积雨云移到湖边时,也大多沿着湖边移动,因此有不少停泊在港内的船只被雷雨大风打翻。也有人认为,可能是由于特殊的水文状况导致的灾难。潘阳湖水域的水文情况也相当复杂。赣江、修河等几股强大的水流在“老爷庙”水域交汇,水流紊乱,形成旋涡。“老爷庙”水域是鄱阳湖咽喉要道,赣、修、信、抚、饶五大水系都要经过这里,注入长江。到了“老爷庙”水域后,水道骤然狭窄,造成水流的狭管作用,使流速逐步增大到1.54米/秒~2.00米/秒,且在主槽带还产生涡流,这就更增加了该水域的危险性。那么,究竟哪个是导致潘阳湖屡屡出现翻船灾难的主要原因呢?在没有搞清楚之前,大自然的神秘莫测之处让每个人不禁生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