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慈善与公益
3370300000008

第8章 让慈善公益事业深入人心(1)

大学生社会公益实践

大学生社会公益实践活动由大学生发起或参与,以利他为内容,以公共利益为目标指向。大学生社会公益实践是服务社群的一种方式,也是大学生观察和研究社会的途径。经由这一渠道,有利于大学生把专业知识应用到社会服务之中,拓展了青年大学生的视野,也为社会公益事业带来了新的动力。大学生社会公益实践活动具有自愿性、社会性、利他性、学习性以及多方联动性等多重属性,体现了青年学子接触社会、参与社会、改善社会的良好愿望。

1.大学生社会公益实践的自愿性

大学生社会公益实践是大学生自愿参与的一种善意的举动,是以大学生的自愿自觉为前提,并不是出于政府或学校的强制。当然,政府部门或高校出于鼓励学生接触社会、了解社会、参与社会以及回馈社会的良好意愿,制定一些政策或采取相关措施来推动大学生进行社会公益实践,只要这些措施和办法是倡导性的而不是强制性的,并且大学生是可以根据自身实际选择参加与否的,就应多从正面的角度予以支持和理解。否则,政府和高校在大学生社会公益实践中就会成为不作为的相关方,资源的配置和公益生态系统也因此变得极不完整。

2.大学生社会公益实践的社会性

大学生社会公益实践是在社会领域践行,其活动平台是在社会,服务对象的指向也应具有社会方面的特征,而不是服务经济部门或私人部门。参与社会公益实践的大学生应该走出校园,在了解社会民情及环境特征的基础上参与服务活动。大学生社会公益实践的社会性,也意味着大学生公益实践将产生一定的社会影响,在一定程度上将改善社会某方面状况,或促成社会的发展进步。

3.大学生社会公益实践的利他性

大学生社会公益实践具有利他性,不以私利为目的,以更多人的公共好处为目标,从社会公益实践项目的设计初始便应确立“公益”这个核心价值。青年大学生群体普遍具有热心公益、胸怀理想、有所作为的心理特点,青春、理想、激情与公益的结合,将激发出大学生服务社会、奉献社会的强大动力,使得青年大学生成为推动社会福利发展的重要力量。

4.大学生社会公益实践的学习性

大学生社会公益实践是大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的一种方式。在这里,“实践”指的是学习实践,是把理论和专业知识在现实中加以应用,把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从而促进学生学习,也就是通过“做”来进行的“学习”。所以,在推动大学生参与社会公益实践活动时,应强调其“在做中学”的意涵,让大学生把社会公益实践活动和专业学习有机结合起来。大学生是在高等学校接受教育的人,他们的主要任务是学习。在推动大学生参与社会公益实践时,要从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高度让学生参与社会、服务他人并最终提升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因而,大学生社会公益实践无论具有多么重大的意义,但其最基本的还应回归教育的本质,促成学生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

5.大学生社会公益实践的多方联动性

大学生社会公益实践活动,既可以是大学生自身发起,也可以是大学生参与学校、政府组织、民间非营利机构等组织的公益活动中,最重要的是深入到基层民众中去。因而,大学生社会公益实践是多方联动的。不能误认为,大学生社会公益实践活动必须只能由大学生自己组织发动,而应从资源整合的角度考虑大学生社会公益实践活动,从整体社会系统的角度考量大学生社会公益实践项目的设计与实施。

无论发起者或组织方是谁,大学生参与社会公益实践活动主要是在帮助他人、服务社会的过程中开阔视野、提升能力和完善自我。因而,利他性和学习性是大学生社会公益实践最为根本的属性。社会公益实践可以把大学生个人发展与社会的整体繁荣紧密联系起来,通过两者的有效互动而相得益彰。社会公益实践的核心是“人”,既是服务“人”的公益行动,也是培养“人”的有效方法。通过促成大学生参与社会服务,可以达到促成大学生深入社会、了解社会的目的,从而实现培养他们的担当精神、探索精神、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的目标。

大学生村官

大学生村官是指到农村或社区担任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助理或其他村“两委”职务的具有大专以上学历的应届或往届大学毕业生。

大学生村官政策的萌芽,可以追溯到1995年江苏省丰县的“雏鹰工程”。1995年,为解决“三农”问题,江苏省率先开始招聘大学生担任农村基层干部。1999年,海南省推出大学生“村官”计划,定安、临高、东方等市县先后组织招聘大学生“村官”。同年,浙江省宁波市采用公开招考方式,成为全国第一个推行“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的地区。这一时期,大学生“村官”人数较少,但形式多样,逐步打开了改革开放以来知识分子回流到农村的正式渠道,为后来发展积累了重要的实践基础。

大学生村官政策的实施主要基于以下几个原因:

(1)宏观原因

中国农村的乡土性使农村治理主要依靠家长制、宗族制和人情关系,这与现代社会的民主、法制要求形成鲜明对比。

(2)现实原因

社会利益格局分化,村级领导综合素质参差不齐,导致基层治理危机频发。

(3)时势原因

随着城镇化步伐加快,农村精英流失造成农村工作缺乏人才支撑。

(4)直接原因

我国高等院校毕业生人数屡创新高,就业形势十分严峻。大学生村官政策的出台一定程度上缓解了这一不容乐观的形势。

选聘高校毕业生到农村任职,是继选派优秀大学毕业生到乡镇担任乡镇长助理后,中央及省委采取的又一项重大决策,这项工作既是中央和省市着眼于农村的改革深化,为农村输送培养新农村建设带头人而实施的“强基工程”,也是为党政干部队伍储备后续力量,培养造就有基层工作经验、对人民群众有深厚感情的高素质领导干部人才的“育苗工程”,更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就业压力,引导大学生转变就业观念,面向基层就业创业而开辟的一个重要渠道。

但是,毋庸讳言,由于工作性质及培养目标的不同,大学生村官显然有别于一般的大中专学生,更不能等同于一般意义上的村干部,因而,在以后的工作中,所受到的管理要比一般干部严得多,肩上的担子比别人也要重得多。在这种情况下,由于受年龄、阅历及心理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一些大学生村官尤其是未接触过农村工作的年轻同志就感到有些不适应,一时难以渡过角色转换的磨合期。

这就需要大学生村官在工作之中,做到以下几点:

首先,要找准自身的工作定位,时刻保持头脑上的清醒。

从走出校门到走向社会,每个人都会经历一段心理上的适应期和角色转换的磨合期。就大学生村官而言,如何适应从校园到农村生活的过渡,实现由学生到干部身份的转变,这是要面对和解决的首要问题。思想是行动的先导。要解决好这一问题,必须有一个明晰的认识和端正的态度,正确处理好理想与现实之间的关系,明确自己所肩负的职责。当前,农村正处于一个改革、发展的攻坚阶段,广大农村的发展潜力被逐步挖掘,孕育了大量的发展机遇,在这个时机,选派大学生到农村任职,目的是让他们在农村一线发挥聪明才智,锻炼提高自己的能力,并通过示范带动作用,进一步激发农村干部的整体活力和工作热情,深化改革,推进农村各项事业稳步发展。对此,大学生村官要有一种荣誉感和使命感。同时,身处农村这个大环境,许多事物还要靠自己去摸索、去分析、去解决和处理,因此要多看看别人怎么做,不要感染坏的习气,做到去粗取精,明确自己到农村究竟要去干什么,怎样才能干出一番成就,把自己的远大抱负与到农村一线的实践紧密结合在一起,摈除思想上自我定位过高、工作怕吃苦、依赖心理强等问题,不断地矫正自我,锤炼自我,在思想上自觉地把自己定位于一名基层工作者,做到身处基层更要心系基层,真正融入到农村这个大熔炉之中。

第二,要做到知不足而后学,处处留心皆学问。

人常说,选择了学习,也就是选择了进步。学习的过程不仅是一个单纯的知识积累的过程,更是自我境界、素养及对外界事物认识提高的一个过程。如果说,多年的学校生活已使大学生村官奠定了厚实的知识基础,那么农村这个广阔天地就是让他们学会如何为人处事、掌握工作方法的第一课堂。工作中,要切实克服急功近利的浮躁情绪、高高在上的骄傲情绪、不愿吃苦的悲观情绪,放下架子甘当小学生,时刻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学风,向基层干部学习,向农民群众学习,在一点一滴的实践中去认真感悟、细心体会,把学习作为积累知识、增长才干、提高水平的重要手段,当成加强修养、陶冶情躁,提高思想境界的重要途径。要紧扣当前农村改革发展的实际,认真学习党在农村的政策法规、农村改革的发展历史,以及所在乡情及村风民俗,掌握好第一手资料,以正确的理论指导工作的开展。同时,还应当学习科技、法律、文化等方面的知识,以不断增长见识,拓宽思路,有效地将经济、科技、文化等方面的知识,做到勤学善思,勤思多行,把所学的知识与工作实践紧密地结合起来,在与群众接触的过程中,去发现问题、总结得失,不断培养理论联系实际、调查研究的习惯,使自己成为知识全面、见多识广的“全才”。

第三,要树立良好的心态和作风面貌。

由于特殊的身份和较高的学识素养,大学生村官到村上工作以后,往往被别人高看一眼,成为基层干部群众关注的焦点。对此,大学生村官一定要有一个正确的认识,把群众的“高看一眼”化作工作上“更高一筹”的动力,以实际行动充分展示出当代大学生活力充沛、朝气蓬勃、昂扬向上的精神风貌。

一是个人心态要放正。大学生村官到农村工作,“劳其筋骨,苦其心志”也是题中应有之义,要通过农村一线的实践锻炼,去经受风雨,增长见识,最终在思想上得到磨练,精神上得到升华,成为一名经验丰富、素质过硬的优秀公务员。工作中,要做到“一日三省吾身”,守得住清苦,耐得住寂寞,不为名利所惑,不为浮华所动,切实克服高人一等的优越感,时刻保持谦虚务实的态度,不断完善自我,提高自我,增强对“三农”工作的理解和认识,贴近与群众之间的感情与交流。

二是工作态度要端正。大学生村官到农村工作,需要学的东西还很多。要想对农村工作有一个全面、深入的了解,掌握其内在规律和有效的工作方法,并不是一朝一夕所能达到的,这要靠平时一点一滴的学习和积累。常言道,“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成就任何一项事业,干好任何一项工作,都要靠一步一个脚印,脚踏实地去做的。因此,要克服心理上的急躁情绪和得过且过的敷衍态度,做到干一行爱一行,立足于基层,扎根于基层,踏踏实实干好组织分配的每一项工作,而不能拈轻怕重或就高就不就低。同时,要发挥自身思路清、眼界宽、善于创新的优势,把所学的特长更好地应用到工作之中,为群众搞好服务,不断增强独立思考、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是为人处事要公正。在学生在基层工作,与他们交往的人很多,其中既有上级领导,也有村上干部及基层群众。因此,要注重处理好各方面之间的关系,尊重当地的风俗习惯,自觉融入到群众之中,锻炼提高自己的社交能力和协调能力,处处以大局为重,以事业为重,以群众的根本利益为重,做到对上对下一个样,一碗水端平,尊敬领导,团结同志,做老实人、说老实话、办老实事,给自己营造一个严谨细致的工作氛围、团结和谐的生活氛围、奋发有为的创新氛围和平等宽松的竞争氛围。

如今大学生村官工作由酝酿计划到正式实施、从局部试点走向全面推开,这是保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后继有人的需要。大学生村官已成为当代中国社会的一个新群体,他们的努力与付出赢得了广泛赞誉。

大学生村官工作的扎实有序推进,有效地改善了农村干部队伍的结构。2008年至2012年四年间,全国已累计选聘大学生村官30万名,在岗21.2万名,有8.2万名担任村“两委”干部,5000多人担任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大学生村官工作打破了人才的城乡壁垒,推动了人才资源向农村的流动和倾斜,为农村基层干部队伍增添了新鲜血液,也改善了基层干部队伍结构老化的问题,夯实了党在农村的执政基础。

大学生村官工作的扎实有序推进,有效地增强了农村基层的组织活力。大学生村官们发挥自身优势,积极传播新思想、新观念、新文化,为农民群众提供政策、法律、信息、技术等服务,他们带领群众创业致富,成为新农村建设的新生骨干力量,有效地提升了基层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仅湖北开展的“扬帆计划”就投入近2950万元资助了1653个创业项目,使大学生村官创业成为村级经济发展的“种子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