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亲情与家庭(和谐中华知识文库)
3371000000014

第14章 健康家庭的营养品——持续的教育(4)

1.开放性

社会教育不像学校教育具有诸多限制。它没有年龄、时间、地点等局限,随时随地都可接受教育。同时社会教育己开始把教育同社会生活、生产劳动、休闲娱乐等沟通起来。社会教育打破了学校教育那种封闭式的教育体系,具有极大的开放性。

2.群众性

社会教育服务对象不仅是青少年,对各个年龄阶段,各行各业人员都有重要意义。以往对社会教育的认识仅限于对青少年的校外教育。现在已远远超出青少年,而扩展到了全社会。成年人的职业技术教育,老年人的老年大学等等,满足了社会各年龄阶段、各职业系统人员的学习要求,教育对象日益普遍。

3.多样性

由于社会教育对象非常广泛,各有不同条件和不同需要,因此,社会教育的形式和内容也具有极大的灵活性和多样性。从受教育时间上说有脱产式、半脱产式、业余式等等;就其教育形式来说有培训班式、讲座式、函授式、媒体传播式(如广播、电视、报纸、杂志、影院等)、展馆式(图书馆、博物馆、展览馆等)、自学式等等;就其内容来说有文化知识、科学技术、政治法律、伦理道德、文学、体育卫生,以及生活常识等多方面的教育。

4.补偿性

学校教育时间较长,在校所学知识有些容易过时,跟不上时代需要;许多新的知识不断涌现,需要新的学习;更有些东西是在学校没有学到的,如日常生活知识、用品修理等等。这些在学校尚不具备的知识,需要社会教育予以补充。因此,社会教育具有较强的补偿功能5.融合性现代的社会教育不仅具有独立形式,而且日益渗入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越来越表现出同社会的政治活动、生产劳动、社会生活、娱乐活动,甚至同宗教活动密切结合,融为一体,处处都可以发挥着社会教育作用。

社会教育的特点

其一,对象的全民性。随着社会的发展,社会教育对象日益扩大,几乎包括了社会的每个年龄阶段的所有成员。

其二,地点的广泛性。随着举办社会教育的单位和机构日益增多,社会教育的地点与场所也日益扩大和丰富起来。

其三,内容的实用性。人们选择能解决生活和工作中所遇到的实际问题进行学习。教材的编排和讲授,也不注重完整性和系统性,而注重趣味性和易接受性,因而其内容的多样性、及时性、实用性和补偿性是显而易见的。

其四,时间的终身性。在学习化社会、终身教育社会中,社会教育更是如此。

其五,形式的开放性。社会教育注重方式的灵活多样,注意运用先进的信息传递手段,为有各种需要的受教育者提供所有可能的机会。

教育与幸福

人生的所有问题都可以还原为幸福问题,幸福是人类生活的永恒情结,追求幸福是推动人类发展的原动力。以服务人的生活为使命的教育活动,自然也要以成就人们的幸福生活为使命。教育的目的就是要让学生成为一个快乐而幸福的人。

幸福需要教育

获得幸福是每一个人的渴望;追求幸福是每一个人的本能。恩格斯说:“每个人都追求幸福,这是无须加以证明的原理,是颠扑不破的原则。”然而,人人都有追求幸福的美好初衷,但并非人人都能实现。幸福的实现是需要条件的。而教育是实现幸福必不可少的途径和条件。

1.满足人的生存和发展所需要的吃、穿、住、用、行等生理需要,实现生理的幸福,必须依靠教育。因为在这个日新月异的社会里,工作已不再是简单的体力劳动,而是需要人们拥有知识和技能,去驾驭各种工具和机器,去创造劳动价值。受到教育越好,工作的能力就越好,也就越容易通过工作满足自己吃、穿、住、用、行等生理需要,实现生理的幸福。

2.教育为人的安全需要提供保障,进而实现稳定的幸福。人具有劳动安全、职业安全、生活稳定的需要,只有通过教育,才能懂得安全操作,知道劳动保护,了解医疗保健,拥有应付工作的信心和能力,才能使自己的生存和发展得到安全保障,实现稳定的幸福。

3.教育促使人的社交需要和尊重需要得到满足时,也实现社会身份的幸福。人不可能天生就拥有交际技巧,也不可能无缘无故就能受人尊重。一个人要得到家庭、团体、朋友、同事的关心、爱护和理解,获得亲情、友情、爱情、信任和温暖,需要自己本身有关爱他人、帮助他人的能力以及有效的交际技巧。而这些能力和技巧的获得,都需要通过教育来掌握做人处事的原则、方法和技巧。只有掌握了这些能力和技巧,才能跟他人保持友谊和忠诚的伙伴关系,得到相互尊重和爱护,并获得名誉和声望,受人尊敬,从而实现社会身份的幸福。

4.教育帮助人们获得真善美的幸福。人的自我实现的需要是最高等级需要。满足这种需要就是要求完成与自己能力相称的工作,最充分地发挥自己的潜在能力,成为所期望的人物。自我实现意味着充分地、活跃地、忘我地、集中精力全神贯注地体验生活。同样,人的一生都在追求真善美,真善美是贯穿于人一生的主题,真善美的幸福,是最高层次的幸福。这种幸福的获得,不仅要求人要有足够强的能力、良好的习惯,还要有不懈努力的态度和不断拼搏的奋斗精神。这些能习惯、态度以及精神都得通过教育区获得。

教育需要幸福

教育家尼尔说:为什么孩子们上学之后,自由、幸福和快乐就与它们无缘了?尼尔认为这是学校的原因,一般的学校都严重地束缚孩子们的思想。一直以来,我国的教育似乎都未能让受教育者感受到真正意义的幸福,我们经常忘记了自己的目的,反而把一些用来达到目的的手段本身变成了目的来追求。教材、教学方法、分数、作业、考勤管理等等,应是学校教育帮助人健康成长的手段。而目前手段蜕变为压抑人、控制人、折磨人、奴役人的异己物,成为剥夺人的幸福生活的“教育因素”。不少孩子被厌学情绪困扰,缺乏足够的学习兴趣,形成了“被动——厌学——被动”的怪圈。承受教学压力的教师,面对无心上学的学生,面对科研任务,也同样难有幸福之情。由于本末倒置的功利性教育思潮使得今天我国的校园变成了文明的监狱,师生变成了囚徒(学生——有期徒刑,教师——无期徒刑)。

难道教育过程与幸福真的是如此无缘?不,教育与幸福理应紧密联系在一起。教育过程必须使人体验到幸福,这样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教育过程中的幸福既包括学生的幸福,也包括教师的幸福,是师生双方的情感体验,即教师幸福地教,学生幸福地学。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要使孩子能成为有教养的人,第一,要有欢乐、幸福及对世界的乐观感受。教育教学方面真正的人道主义精神就在于珍惜孩子有权享受的欢乐和幸福。教育上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在于使每一个孩子的心都能受到人的崇高欲望的鼓舞,而给别人带来欢乐、幸福、顺利、好处和安宁。”教育技巧的特点就在于使教育的整个过程成为教师过问人的精神生活的整个过程。在教育过程中,学生的幸福主要是由教师“操纵”的,教师在这方面具有主导性,教师如果在创造幸福、感受幸福上不比学生强,那么就不能实现教育过程的幸福。因此,教师要创造充满爱心和民主的教育,尊重学生,尊重学生的个性,尊重学生心灵的自由、思想的自由、感情的自由和创造的自由。教师要让学生树立幸福学习、幸福教育的观念,多关心学生,给学生真挚的关爱,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学生也必然会给教师带来成功感、成就感,让教师感到快乐幸福。教育的过程需要幸福,只有让学生在教育的过程中体会到幸福和快乐,也让教师在教育中得到幸福和快乐,才能更好激发学生接受教育的热情,实现人生幸福。

教育的完美形式,就其本质而言,就是注重教育的结果,更注重教育的过程;强调学习成绩,更强调持续学习的能力;了解学生的智商,更不忽视学生的情商。

一句话,人的目的也就是教育的目的,教育无非就是要多快好省地实现人的目的。

那么,如何突破现有教育模式,给孩子一个快乐童年和幸福人生呢?那就是实施素质教育,构建幸福课堂。

构建幸福课堂

我们通常都会花上许多年的时间在教室里,而我们人生中很多的习惯,也正是在这些时间里培养出来的。教育就是要让孩子拥有一个幸福童年,同时还要拥有一个幸福人生。所谓幸福童年,指丰富多彩的、快乐幸福的课堂生活与校园生活;所谓幸福人生,就是为孩子今后人生走向夯实完整、和谐、可持续发展的基础,让每个孩子成为大器之人。

1.构建幸福课堂就是探索教师教的简单、轻松,学生学的快乐、幸福的方式和流程。

幸福课堂即教师幸福地教,学生幸福地学的课堂。在课堂上教师心情愉快的去进行教书育人,同时把幸福与快乐传寄给学生!

幸福课堂以“一切为了学生的幸福”为课堂价值追求,其基本特征是学生自主、合作地探究学习。学生是课堂的主人,是学习的主人,是发展的主人,是幸福的主人。幸福课堂重视学生交流和表达学习体验,激发和强化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欲望,从而使学生的学习保持在较高的动机水平,取得高效的教学效果。在幸福的课堂上,教师的职责是教学生学会学习,而不是仅仅把知识教给学生并掌握;教师的任务是组织学生学习,指导学生学习,激发学生学习。

评价一堂课是不是幸福课堂,不是看老师讲得多么华丽生动,而是看学生学得多么幸福精彩,看教师是否尊重学生,关注幸福。当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学到了知识,发展了能力,培养了习惯,解决了问题,提高了成绩,幸福学习健康成长的时候,学生的幸福无疑就是老师的幸福!这样,教师幸福地教与学生幸福地学,相互促进,良性循环,构成了一个生态和谐的幸福课堂,使我们的幸福课堂充满无限的生命活力!

2.幸福课堂关注学生的情感方式,构筑民主、平等、合作的师生关系。

目前广大教师常犯的七种致命习惯是:挑剔、责备、抱怨、唠叨、威胁、惩罚以及贿赂。它们都是试图让他人按照我们的意愿去行事的强制性手段。它们没有一个能教给人自律、责任或独立;它们只会破坏我们所需要的师生关系。因此,我们要用七种幸福习惯来代替:关心,倾听,支持,帮助,鼓励,信任以及爱。

课堂和谐的师生关系,宽松的学习氛围,能使孩子们把枯燥的课堂学习,视为一种快乐的享受。在轻松愉快的状态下,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发挥学习潜能,增强记忆效果和提高学习效率。

3.没有教师“幸福地教”就没有有学生“幸福地学”。

教师不只是在为学生服务,教育活动本身也是教师的主要生活方式,如果教师在教育中不能感受到幸福,则他的人生也很难是幸福的。教师是在自己的工作领域获得幸福感的。首先表现在教师对教材的创造性理解和个别化表达上。教师的作用是使“干瘪的”教材丰满起来、抽象的教材生动起来、统一的教材个别化起来。教师能否把自己的目的化成学生的目的便是教育是否成功、教师是否幸福的关键,教师的不幸常常是因为没有“内在统一”地处理好师生之间的关系。教育活动往往是最具个性魅力的幸福艺术。没有教师心灵的舒展,何以会有孩子们心灵的舒展?真正拥有完整幸福生活的人,不仅享受了物质幸福生活和精神幸福生活,而且享受了心灵幸福生活,他们不为财富多少而计较,能够宽容别人,知道感恩世界,拥有丰富的精神生活,放牧自己的心灵骏马,守护自己的田园嘉禾,平淡、平静、平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