达盖尔的研究有着前人的基础。早在1727年,德国的舒列茨博士就发现了硝酸银和石灰粉的混合物具有感光性。他曾将这种混合物装在无色玻璃瓶里,在瓶的外面帖上刻有镂空图案的黑纸,然后把瓶放在阳光下照射一会儿。把黑纸剥去时,瓶内的白色混合物变成了花的:黑纸遮盖的地方仍是白的,镂空处却变成了黑色。不过,剥去黑纸后的瓶子见光后会很快继续变色,最后整个瓶子全变成了黑色的。用舒列茨的办法当然不能将图像永远保留下来。
1802年,英国的韦奇伍德做了一个实验,他把一片树叶放在涂了硝酸银的硝化过的羊皮上,经过太阳光曝晒后,阳光把羊皮晒成了黑色,而叶子遮住的地方仍然是白色,树叶留下了它的影像。不过,树叶的影像仍无法长期保存下来。
比较成功的是尼布斯的发明。1820年,法国人民布斯在锡板或玻璃板上撒上沥青粉末,上面再敷上一层油或蜡,使之成为半透明体。在阳光下,经过长时间照射,可以留下实物的白色影子,制成永不消逝的照片。1827年,尼布斯将他拍的一张长8英寸(约20厘米)、宽6英寸(约15厘米)的风景大照片赠给了英国皇家学会,一直保存至今。这是他留下的惟一的一张照片,也是人类历史上的第一张照片。
不过,用尼布斯的方法每拍一张照片,就要在阳光下曝晒8个小时,不要说拍摄活动的物体根本不可能,即使拍风景照片也很成问题。尼布斯决心继续研究。这时他听说达盖尔也在研究照相,便找上门去要求合作。正有志于此的达盖尔欣然同意。1832年,67岁的尼布斯和45岁的达盖尔携手研究仅2年,尼布斯就去世了。告别了他怀有父亲般感情的尼布斯后,达盖尔毅然重新跨进实验室,孤独地继续那看似容易成却难的发明研究,一直到7年后那两桩偶然的事件发生。
1839年,达盖尔无意中将一把银匙放在用碘处理过的金属板上,过一会儿发现这银匙的影子居然印到了板上。这一偶然发现使他大为惊奇,他设法重现这一现象获得了成功,果然拍下了淡淡的影子,这使他看到了成功的曙光。
又是一个偶然的发现使达盖尔解决了显影这一关键性的问题。一天,达盖尔打开药品箱找药品,突然发现过去曾经曝过光的底片上,影像已变得十分清晰。细心的达盖尔是不会放过任何偶然现象的,为了找出这种现象的原因,他进行了探讨:“也许,是药品箱中的某一种药品起了作用。”为验证这一点,每天晚上,达盖尔将一张曝过光的底片放在药品箱里,第二天早晨在取出底片的同时取出一瓶药,然后再放进一张底片。
使达盖尔大感意外的是,当他连续试验了10多天,将箱子里的药品全部取完后,底片仍然显像清晰!达盖尔并未轻易放弃试验,他坐下来冷静地回顾了整个过程,认为最初的判断还是有道理的。于是他把箱子翻来覆去反复检查,终于发现了箱子角落里有一些小小的水银珠,立刻意识到,奇迹一定是水银造成的,是水银蒸气起的作用。为了验证自己的推断,达盖尔把曝过光的底片放到暗室里用水银蒸气进行处理,果然底片显像异常清晰。以后,他又解决了定影技术,从而彻底解决了照相技术问题。
1839年8月15日,法国科学院大厅展出了达盖尔拍的照片,立即轰动了整个巴黎。绅士淑女在如画的照片前流连忘返,他们纷纷找到达盖尔,要求拍摄自己的肖像照,尽管为此他们要被绑在椅子上,脸上涂上白粉,在太阳光下曝晒也心甘情愿——达盖尔的照片曝光时间虽然仅是尼布斯的十六分之一,可仍要半小时。
由于科学院院士们的联合举荐,政府决定对达盖尔予以奖励,这才有了本文开头提到的任命。鉴于照相术在人类生活中所起的巨大作用,这样的奖励是绝不过分的。
录音机的发明
人类开始设想并研制录音机可追溯到1888年,当时美国工程师史密斯提出了采用磁性媒介物录音、放音的设想,并建议用含有铁粉的纤维丝带记录和重播声音,但因效果不佳而告暂停。
不久后,丹麦人波尔森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波尔森是一位电话工程师,他认为让一条长形的磁性体一边移动一边以电话电流来磁化的话,磁性体的各个部分就会被磁化,而磁性体的磁化特性则可以把声音以剩磁的形式长久地保存在磁性体上,实现录音和放音的目的。1898年,波尔森制造出了世界上第一台磁性录音装置,由于录音磁性体用的是钢丝,因而称为钢丝录音机。在1900年的巴黎博览会上,波尔森展出了他的录音机,引起了极大的反响。
早先的钢丝录音机发出的声音小、失真大。在20世纪初发明电子管后,波尔森采用了直流偏磁法和电子管放大技术,使录音机的灵敏度和声响都大为提高。1927年,美国的卡尔森和卡本特利用交流偏磁法明显地改善了钢丝录音的质量,这在磁录音技术上是十分关键的一步。
1926年,美国人奥内尔发明了在纸带上涂铁粉的“纸基磁带”,但由于纸基机械性能不好,容易折断,不久就被淘汰了。可奥内尔的方法却给人以重要的启发。1930年起,德国的弗劳伊玛产生了在机械性能好的塑料带基上涂磁性材料的想法。1936年,弗劳伊玛的“塑料磁带”诞生了。磁带代替了钢丝后,极大地提高了记录密度和记录性能,而且便于剪接和编辑,是录音技术上的重大革命。以后,磁带录音机便渐渐取代了钢丝录音机,使录音机进入了与留声机竞争的时代。
使磁带录音机确立它不可动摇的地位,最终淘汰留声机的最大功臣当推美国人马文·卡姆拉斯。
马文从小就好动,他喜欢自己动手制作各种有趣的小玩艺儿,尤其对新奇的东西十分感兴趣。以后,他迷上了当时处于科技发展前沿的无线电技术,他曾制作过灵敏的晶体管收音机,还自制了火花式发射机。马文每次在试验时,都会干扰周围邻居的收音机使用。每当收音机发出“劈里啪啦”的杂音时,邻居就要抱怨说:“这一定又是马文在搞他的发明了,有这样的邻居真是不幸。”许多年后,当马文成了发明名人时,邻居们常常会自豪地说:“我们有幸与马文为邻,他的许多重大发明,都是我们最先获得信息的。”
马文曾在1937年改造过钢丝录音机,使它的音质有很大提高。当弗劳伊玛的塑料磁带录音机问世后,马文发现由于在塑料带上涂的铁粉材料不很理想,影响了声音的保真。马文的发明神经立即被触动了,他进行了数千种不同材料的试验,最后找到了较为理想的磁性颗粒——针状伽玛型氧化铁粉。他将这些粉末用凡立水调和后涂抹在塑料带上,在涂料未干时即放入磁场处理使所有的铁粉颗粒按一定的方向排列起来。这种又轻又薄的塑料磁带录音质量很好,至今还在被人们使用。
如果说新型铁粉的发明是马文刻意追求的结果的话,那么录音高保真技术的发明,则可说是他无意中获得的成果。
在一次试验中,马文试图录下一个高频信号,未能成功,但在放音时却听到了平时无法录到的频率很低的声音,他甚至还听到了真空电子管中灯丝振动而发出的轻微的丁当声。马文的心狂跳了起来,这不就是自己一直在追求的高保真录音吗!马文立即动作起来,将磁带用高频进行处理,然后录下自己的声音:“一、二、三、四。”重放时,这声音果然极其清晰。后来马文说:“录音时有一张纸片被我不小心带落到地板上,放音时我甚至都听到了纸片落地的声音。”
后来马文又发明了有几个声道的真实的立体声录音技术。他在录音时采用可录不同频率的装置录下,再用适应不同频率的喇叭播放。这样,人们就是在家中也能得到与剧场相近的效果。这也就是今天录音机的“高保真多频道立体声”技术了。
初期的塑料带录音机都是开盘式的,比较笨重。1964年,荷兰的菲利浦公司发明出盒式封闭型磁带录音机,这一发明使老式开盘式录音机迅速被淘汰,录音机开始步入普通家庭。现在,它几乎已是家家户户必备的家用电器了。
打赌引出的发明
1872年的一天,在美国的加利福尼亚州,有两个人为一桩事打起赌来。这并不稀奇,因为美国人似乎有爱打赌的天性。但那天的打赌对我们来说却有着重大的意义,因为它最终导致了电影的发明。
在一家酒吧里,斯坦福与科恩发生了激烈的争论,争论的并不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马奔跑时蹄子是否都着地?斯坦福认为奔跑的马在跃起的瞬间四蹄是腾空的;科恩却认为,马奔跑时始终有一蹄着地。争执的结果,谁也说服不了谁,于是就采取了美国人惯用的方式——打赌来解决。他们约定了打赌的金额后,请了一位驯马好手来作裁决,然而,这位裁判员也难以断定谁是谁非。这很正常,因为单凭人的眼睛确实难以看清快速奔跑的马蹄是如何运动的。
裁判的好友、英国摄影师麦布里奇知道了这件事后,表示可由他来试一试。他在跑道的一边安置了24架照相机,排成一行,相机镜头都对准跑道;在跑道的另一边,他打了24个木桩,每根木桩上都系上一根细绳,这些细绳横穿跑道,分别系到对面每架照相机的快门上。
一切准备就绪后,麦布里奇牵来了一匹骏马,让它从跑道的一端飞奔过来。当跑马经过这一区域时,依次把24根引线绊断,24架照相机的快门也就依次被拉动而拍下了24张照片。麦布里奇把这些照片按先后顺序剪接起来,组成了一条连贯的照片带。根据这组照片,裁判终于看出马在奔跑时总有一蹄着地,不会四蹄腾空,从而判定科恩赢了。
按理说,故事到此就应结束了。但这场打赌及其判定的奇特方法却引起了人们很大的兴趣。麦布里奇一次又一次地向人们出示那条录有奔马形象的照片带。一次,有人无意识地快速牵动那条照片带,结果眼前出现了一幕奇异的景象:各张照片中那些静止的马叠成一匹运动的马,它竟然“活”起来了!
生物学家马莱从这里得到启迪。他试图用照片来研究动物的动作形态。当然,首先得解决连续摄影的方法问题,因为麦布里奇的方式太麻烦了。马莱是个聪明人,经过几年的不懈努力,在1888年发明了被后人称为“马莱枪”的枪形摄影机。它的“枪管”实际上是一只能够伸缩的用来调整距离的镜筒。“枪托”上的圆盒里装有4米长的胶卷。扣动开关,它就能以每秒12幅的速度把影像拍摄进去。
1889年8月,巴黎举行世界博览会,著名发明家爱迪生应邀参加。在那里,爱迪生见到了“马莱枪”。这新奇的发明给爱迪生留下极深的印象,他马上想起小时候曾玩过的旋盘玩具。那是比利时的普拉多在1832年根据“视觉暂留”原理发明的:在一个能转动的旋盘边缘,画上各种连续变化的人和动物图像,当旋盘旋转起来以后,从旋盘外壳的一个小小开口望进去,这些图像上的人和动物好像突然有了生命,竟然活动了起来。
“如果能把马莱的发明和普拉多的玩具结合起来的话,那一定是一样更有趣的东西。”爱迪生开始了研究。1891年,爱迪生的“活动影戏”问世了。它是一只高1.5米的长方形大柜,上面装有透视镜,里面装有电灯。胶卷绕在两只大圆盘上,用手柄摇动使胶卷以每秒16格的速度在电灯前移动,观众则坐在透视镜前观看。与普拉多的旋盘一样,它每次“放映”只能供一人观看。
爱迪生的发明可视为原始的电影放映机。经过许多科学家接力式的创作发明之后,电影呼之欲出了。终于,电影发明史上关键性的人物——吕米埃尔兄弟出场了。
这兄弟俩出生于法国贝桑松的一个油漆工家庭里,两人从小就有钻研精神,当他们一起从里昂的马蒂里埃工商学院毕业后,坚持在一起搞科学发明。
1894年初,他们见到了爱迪生的“活动影戏”,极感兴趣,不但反复观看,还把它拆开来作详细的研究。他们有一个想法:这么好的东西,每次应让许多人同时观赏。
他们很快找到了办法:让电灯将胶片上的影像放到幕布上去。但有一个难题却让他们的发明止步不前:爱迪生的放映机用人力摇动手柄作动力,速度很难控制,放出的影像质量也由此大打折扣。
一天,弟弟用缝纫机缝制窗帘,看着缝纫机针一上一下的运动过程,他突然醒悟:机针往下插进时布料停一下,机针拉上时布料进一下。这一停一进,不是可以运用到放映机上去控制速度吗?高兴的弟弟和哥哥苦干了一个月,在放映机上安上了一组能动能停的抓片结构,终于使电影活灵活现地走上了银幕。
1895年12月28日下午,巴黎的一些社会名流应吕米埃尔兄弟的邀请,来到卡普辛大街14号“大咖啡馆”的地下室,观看了他们的发明。室内的灯熄了后,一道白光直射到银幕上,观众被惊呆了。有位记者曾这样报道当时的情形:“一辆马车被飞跑着的马拉着,迎面跑来。我邻座的一位女客看到这一景象竟害怕得突然站了起来。当白布上的火车头喷着烟、吐着火开过来时,一位先生竟失声惊叫起来……”
这一天,成了电影的生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