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人际的运用(现代人生成功方案丛书)
3377300000012

第12章 人际亲近的秘诀(5)

顾全他人的名誉

如果原来的一个技术尖子突然变成粗制滥造的工人,作为管理者会怎么做?或许会解雇他,但这并不能解决任何问题。也可以责骂那个工人,但这常常只会引起怨恨。

印地安纳州洛威一家卡车经销商的服务经理亨利·韩克手下有一个工人,出现了类似情况,而且工作每况愈下。亨利·韩克没有对他吼叫或威胁他,而是把他叫到办公室里来,跟他坦诚地交谈。

亨利说:“比尔,你是个很棒的技工。你在这条线上工作也有好几年了,你修的车子都很令顾客满意。其实,有很多人赞美你的技术好。可是最近,你好象出现了一些问题,完成一件工作所需的时间加长了,而且你的质量也比不上你以前的水准。你以前是个杰出的技工,我想知道,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也许我们可以一起想个办法来改正这个问题。”

比尔回答说他并不知道他没有尽到他的职责,并且向他的上司保证,他所接的工作并未超出他的专长,他以后一定会改进它。

虽然没有雷霆之怒,但那些温和的赞誉还是使比尔受到了震憾。他曾经是一个快速优秀的技工。有了韩克先生给他的那些美誉,他会比以前做得更好。

纽约市的琴德夫人,她雇了一个女仆,并告诉她下星期一上工。在这期间,琴德夫人打电话给女仆以前的女主人了解情况。对方告诉她,这个女仆办事不能让人满意。当女仆来上工的时候,琴德夫人说:“艾莉,我那天打电话给你以前做事的那家太太,她说你诚实可靠,会做菜,会照顾孩子,但她说你不整洁,从不将屋子收拾干净。现在我想她是在说谎,你穿得很整洁,人人都可以看得出。我打赌你收拾屋子一定同你的人一样整洁干净。你也一定会同我相处得很好。”

她们后来真的相处得很好。艾莉要顾全名誉,并且她真的做到了。她把屋子收拾得清清爽爽,干干净净,她情愿多费一些时间打扫,而不愿使琴德夫人对她的期待落空。

包汀火车厂的董事长撒姆尔·华克莱说:“假如你尊重一个人,一般人是容易诱导的,尤其是当你显示你尊重他是因为他有某种能力时。”

总之,若想在某方面去改变一个人,就把他看成他已经有了这种杰出的特质。莎士比亚说:“假如你没有一种德行,就假装你有吧!”

更有成效的是,公开的假设或宣称他已有了你希望他有的那种德行。给他们一个好的名声来作为努力的方向,他们就会痛改前非、努力向上,而不愿看到你的希望破灭。

吉欧吉特·勃布朗在她的书中——《我与马依得荷录的生活》——描述着一位比利时的灰姑娘惊人的变化:

“隔壁旅馆的服务生送来了我的餐点。她的名字叫‘洗盘子玛希’,因为她刚开始时是做洗碗盘助手。她简直是个怪物——斜眼、外八字腿,既没姿色又没头脑。”

“有一天,她的红手端着通心粉的盘子,我直截了当地对她说:‘玛希,你知不知道自己有什么宝藏呢?’”

“她惯于压抑自己的情感,迟疑了一会儿,害怕有什么灾难似的,连动都不敢动。后来她才把盘子放在桌上,叹了口气,纯真地说:‘我永远都不相信我有。’她一点都不怀疑,连一个问题都不问。她只是喃喃地重复着我所说的话回到厨房去了,而且她深信没有人会和她开玩笑。从那天起,大家开始尊重她了。但最奇怪的变化在谦卑的玛希身上发生了。她确信自己确实有些内在宝藏,她开始打扮起来了,她饥渴的青春似乎开始奔放了,并谦逊地隐藏着她的朴实。”

“两个月以后,她宣称她要和大厨师的侄子结婚了。她说‘就要当一名淑女了’,并说谢谢我。一个小小的赞许,改变了她的一生。”

吉欧吉特·勃布朗给了“洗盘子的玛希”一个美誉去努力,而这份美誉改变了她。

比尔·派克是佛罗里达州得透纳海滩一家食品公司的业务员,他决心把公司的新产品挤进一家大食品市场,但不幸的是,大食品公司的经理对他的产品不感兴趣。这令比尔很泄气。他对这件事想了一整天,决定这天下午回家前再去试试。

他找到这位经理说:“杰克,我今天早上走时,还没有让你真正了解我们最新系列产品的优点,现在,我很想为你介绍我漏掉的几点。我非常敬重你有听人谈话的雅量,给我几分钟的时间,也许你会改变你的决定。”

杰克被他的话打动了,最终经过这次交谈,杰克的新产品顺利地进入了市场。

有一天早晨,苏格兰都柏林的一位牙医马丁·贵兹与夫的病人指出他用的漱口杯、托盘不干净时,他非常震惊。不错,他用的是纸杯而不是托盘,但生锈的设备显然表示他的职业水准是低下的。

当这位病人走了之后,贵兹与夫医生关了诊所,写了一封信给布利基特——一位女佣,请她一个礼拜来打扫两次卫生。他是这样写的:

亲爱的布利基特:

“最近很少看到你。我想该抽点时间向你做的清洁工作致意。顺便需要提的是,一周两小时,时间并不算少。假如你愿意,请随时来工作半个小时,做些你认为应该经常做的事,比如清理漱口杯、托盘等等。当然,我也会为这些额外的服务付钱的。”

第二天,当他走进办公室时,看见桌子和椅子,擦得几乎跟镜子一样亮,他几乎从上面滑了下去。当他进了诊疗室后,看到从未见过的洁净,光亮的铬制杯托放在储存器里。他给了他的女佣一个美誉促使她去努力,而且就只为这一个小小的赞美,她便使诊所的卫生状况大为改观。她用了多少额外的时间呢?对了,一点都没有。

鲁丝·霍普斯金太太是纽约布鲁克林一所学校四年级的教师。在新的学期,当她看过班上的学生名册时,她对新学期的兴奋和快乐却染上忧虑的色彩:今年,在她班上有一个全校最顽皮的“坏孩子”——汤姆。他三年级的老师不断地向同事或是校长抱怨,渲染这个孩子的种种劣迹:他爱恶作剧、跟男生打架、逗女生、对老师无礼、在班上扰乱秩序,而且愈演愈烈,丝毫没有改变的迹象。他唯一的优点是:他很聪明,能很快学会各门功课并融会贯通。

霍普斯金太太对汤姆产生了极大的兴趣。当她见到她的新学生时,她发表了如下讲话:“罗丝,你穿的衣服很漂亮。爱丽西亚,我听说你画画很不错……”当她念到汤姆时,她直视着汤姆,对他说:“汤姆,我知道你是个天生的领导人才,今年我要靠你帮我把这班变成四年级最好的班级。”

在头几天,她一直强调这点,夸奖汤姆所做的一切,并评论他的行为正代表着他是一位很好的学生。老师的夸奖使汤姆端正了学习态度。这个9岁的男孩没有令她失望,他变成了品学兼优的好学生。

当吕士纳要影响在法国的美国士兵的行为时,他也采用了同样的办法。哈伯德将军——一位最受人欢迎的美国将军,曾经告诉吕士纳说,按他的意见,在法国的200万美国兵,是他曾接触过的最清洁、最合乎理想的人。

过分的称赞吗?或许是的,但且看吕士纳如何应用它。

“我从未忘记告诉兵士们哈伯德将军所说的话,”吕士纳写道,“我一刻也不怀疑它的真实性,但是,即使不真实,哈伯德将军的意见必然将激励他们努力达到那个标准。”

有一句古语说:“给狗一个恶名,不如把它吊死。”但给它一个好名——看有何结果!

差不多每一个人——富人、穷人、乞丐、盗贼——保全所赐予他的这诚实的名誉,他必定会有新生的希望。

“如果你必须应付盗贼,”监狱长劳斯说,“只有一个可能的方法可以制约他——待他好象也是一个很体面的君子,假定他是规规矩矩的,因之他会有所反应,并把有人信任他引以为豪。”

尊重他人的意见

西奥多·罗斯福接过总统的权杖后,对新闻界说,如果他的决策能有75%的正确率,就达到他预期的最高标准了。像罗斯福这么一位20世纪的杰出人物,最高希望也只有如此,我们更不能自夸了吧?

如果你有55%的胜算把握,大可以到华尔街证券市场一天赚100万元。如果没这个把握,你凭什么说别人错了?

不论你用一个眼神、一种说话的声调、一个手势或其他什么方式指责别人,你告诉他他错了,他都不会同意你。因为你直接打击了他的智慧、判断力、荣耀和自尊心。这会使他想反击,但决不会使他改变心意。即使你搬出所有柏拉图或康德的逻辑,也改变不了他的己见,因为你伤了他的感情。

永远不要争强好胜地说这样的话:“好,我证明给你看。”这句话大错特错,等于是说:“我比你更聪明。我要告诉你一些事,使你改变看法。”那是一种挑战。那样会使双方剑拔弩张,如临大敌,剌刀见红。

即使双方都有很好的教养,要改变别人的主意也不容易。我们为什么要给自己制造难题呢?为什么要使你自己处在难堪的境地呢?如果你要证明什么,不要让任何人看出来。技巧到家,使对方察觉不出来不是更好吗?

“必须用若无其事的方式教导别人,提醒他不知道的好象是他忘记的。”

意大利天文学家伽利略在300年前就告诫我们说:“你不可能教会一个人任何事情;你只能协助他学会这件事情。”

正如英国19世纪政治家查斯特·斐尔德爵士教育他儿子时说的话:“如果可能的话,要比别人聪明,却不要告诉人家你比他聪明。”

苏格拉底在雅典对他的门徒说:“我只知道一件事,就是我一无所知。”

你认为自己比苏格拉底高明吗?如果回答是否定的,就不要再告诉别人他们错了。这么做会有很大收获。

如果有人说了一句你认为错误的话——也许确实是错的——你用这种说法可能会收到更好的效果:“的确是这样的!我倒另有一种想法,但也许不对,我常常会弄错,如果我弄错了,我很愿意被纠正过来。我们来看看问题的所在吧。”

用这种句子——我也许不对,我常常会弄错,我们来看看问题的所在——确实会得到神奇的效果。因为无论什么场合,没有人会反对你说自己不对。

假如你肯定别人弄错了,又率直地告诉他,可知结果会怎样?我举一个特殊的例子来说明。施先生是一位年轻的纽约律师,最近在最高法院参加一个重要案子的辩论。案子牵涉到一大笔钱和一项重要的法律问题。

在辩论中,一位最高法院的法官对施先生说:“海事法追诉期限是6年,对吗?”

“庭内顿时安静下来,”施先生讲述他的经验时说:“似乎气温一下就降到冰点。我是对的;法官是错的。我也据实地告诉了他。但那样就使他变得友善了吗?没有。我依然相信法律站在我这一边。我也了解我讲得比过去都精彩。但我并没有使用外交辞令。我铸成大错,当众指出一位声望卓著、学识丰富的人错了。”

杰出的心理学家卡尔·罗吉斯在他的《如何做人》一书中写着:

“当我尝试去了解别人的时候,我发现这非常有价值。我这样说,你或许会觉得很奇怪。我们真的有必要这样做吗?我认为这是必要的。我们在听别人说话的时候,大部分的反应是评估或判断,而不是试着了解这些话。在别人述说某种感觉、态度或信念的时候,我们几乎立刻就作出判断,‘说得不错’,‘真是好笑’,‘这不正常吗’,‘这不合道理’,‘这不正确’,‘这不太好’。我们很少让自己深思熟虑去了解这些话对其他人具有什么样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