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生活的幸福(现代人生成功方案丛书)
3377600000019

第19章 坦然地面对批评(1)

他人的技巧

1931年5月7日,历经警方几个星期的搜捕,令纽约市警察大伤脑筋的“双枪杀手”克罗里穷途末路,被围困在西尾街他情人的公寓里。

当时,150名警员和侦探包围在他顶楼的藏身之处。他们在屋顶穿洞,要以催泪弹把这位“警察杀手”熏出来。同时,在周围的建筑物上,架上了许多挺机枪。

大约过了一个多钟头,这幢纽约高级的住宅区内,不断地响着清脆的手枪声和哒哒的机枪声。克罗里伏在一张堆满杂物的椅子后,不断地朝警方开火。许多胆大的好奇的市民,涌上街头看这场枪战。要知道,在纽约,这种激烈的枪战只在电影中见过,现实生活中还前所未有。

当克罗里被捉到的时候,警察局长莫隆尼宣布,这位双枪恶徒是纽约有史以来最危险的罪犯之一。“他动不动就开枪杀人,”局长说,“连眼都不眨一下。”

让我们看看这位双枪恶魔是怎样辩驳,证明自己是无辜的。当警方朝他藏身的公寓开火的时候,他写了一封信给“有关人士”。克罗里如此写道:“在我的衣服之下是一颗疲惫的心,但这颗心是仁慈的——一颗不会伤害任何人的仁慈之心。”

当克罗里在写这封信的时候,鲜血从他的伤口涌出,在信纸上留下一道红色的血迹。

事情真相又是如何的呢?在搜捕发生之前,克罗里在长岛一条郊外的道路上跟女友在汽车里温存。出其不意的,一位警员来到车旁,敲击车窗说:“请出示你的驾驶执照。”

克罗里一言不发,而后拔出手枪朝那位警员连开数枪。那位可怜的警员瞬间倒在血泊中。克罗里跳出来,又朝尚末断气的警员打了一枪。这难道就是克罗里所谓“在我的衣服之下是一颗疲惫的心,但这颗心是仁慈的——一颗不会伤害任何人的仁慈之心”吗?

克罗里被判坐电椅。当他抵达辛辛监狱的死刑室时,他是否说“这是我杀人的下场”?没有。他反而说:“这就是我防卫自己所得到的结果吗?”

毫无疑问,从始至终,“双枪杀手”克罗里都不曾悔恨过,因为他认为自己根本没有什么错。

这是匪徒中一种不寻常的态度吗?如果你这样想的话,那么听听这段话:“我把一生中最好的时光,都花在提供别人轻松的娱乐、帮助他们得到快乐上,人们回报给我的却只有辱骂。是他们的恩将仇报把我逼成了之命之徒。”

这是阿尔·卡朋所说的。是的,美国昔日的第一号公敌——横行芝加哥最阴险的匪首。卡朋不曾责怪自己。他真的自以为是大众的恩人——一个不受感激却受误解的大众恩人。

达奇·舒尔茨也是一个活生生的例子。达奇是恶名昭彰的“纽约之鼠”。当他在纽瓦克被枪手击倒之前,也自认为造福群众。在一次报纸访问中,他说他是一名大众恩人。他相信自己真的是一名恩人。

在这一方面,辛辛监狱的监狱长刘易士是最有发言权的。他在其中的一封信中这样写道:“在牢里的罪犯,几乎没有一个人自认是坏人。他们跟你我一样都是人,都会为自己辩解。他们会告诉我们,为什么要撬开保险箱,为什么随时要扣动板机。他们中的大多数人,不论是有理还是无理,总要为自己破坏社会的行为辩解一番。因此,他们总是得到这样的结论:罪责不在他们,下地狱和伏法也不应是他们。”

如果阿尔·卡朋、“双枪杀手”克罗里、舒尔茨以及监狱里的那些亡命之徒,他们从不为自己的行为自责过,那么,又何必强求你我所接触的那些人呢?

过世的约翰·华纳梅克尔一度承认:“我30年前就学到,责怪别人是愚蠢的行为。我不责怪上帝对智慧分配不均,因为要克服我自己的缺陷,都已经非常困难了。”

华纳梅克尔早就领会到了这一点,但我却必须在这个冷酷的地方碰撞了三分之一个世纪,才开始领悟到:100次中有99次,没有人会责怪自己任何事,不论他错得多么离谱。

世界著名的心理学家B·F·史金勒通过动物实验证明:在学习方面,一只因良好行为而得到奖励的动物,要比一只因行为不良而受到处罚的动物学得快得多,而且更能够记住它所学的。进一步研究显示,人类也有着同样的情形。批评,并不能够改变事实,反而常常会引起愤恨。

另一位伟大的心理学家席莱说:“我们极希望获得别人的赞扬,同样地,我们也极为害怕别人的指责。”

大多数情况下,批评所引发的后果,只能是愤恨,常常使员工和朋友的士气低落,而状况却不会有丝毫改善。

俄克拉荷马州恩尼德市的江士顿,是一家工程公司的安全检查员。他的职责之一是监督在工地上工作的员工是否戴着安全帽。据他说,他最初一旦碰到没有戴安全帽的人,就官气十足地告诉他们,要他们必须遵守公司的规定。员工虽然表面上接受了他的纠正,却满心不高兴,而且常常在他离开以后又把安全帽摘掉。

后来江士顿决定改变方式。当他再次发现有人不戴安全帽的时候,他就问他们是不是安全帽戴起来不舒服,或者有什么不合适的地方;然后用一种关切的语调提醒他们,戴帽子的目的并不完全是遵守制度,更重要的是对他们负责,保护他们的生命不受到危胁和伤害,并建议他们为家人、自己,工作时一定要戴安全帽。这样做的效果果然比以前好得多,遵守规定戴安全帽的人愈来愈多,而且不会造成愤恨或情绪上的不满。

这类事件真是不胜枚举。西奥多·罗斯福和塔夫脱总统之间有段广为人知的争论——他们的不和睦导致共和党的分裂,而将伍德洛·威尔逊送进了白宫。

1908年,罗斯福搬出白宫,共和党的塔夫脱当选为总统。然后,罗斯福到非洲去猎狮子。当他回到美国后,看到塔夫脱的保守作风,很是震怒。罗斯福除了公然抨击塔夫脱,还准备再度出来竞选总统,并打算另组“进步党”。这几乎导致老共和党的瓦解。果然,紧接而来的那次选举,塔夫脱和共和党只赢得了两个区的选票——佛蒙特州和犹他州。这是共和党有史以来遭受的最大失败。

罗斯福谴责塔夫脱,但是塔夫脱承认自己有错吗?他曾含着眼泪说道:“我不知道我所做的一切有什么不对。”

再来看看“茶壶敦油田”舞弊案。在20世纪20年代早期,报界为这件事遣责了好多年,并震撼了整个美国。在那一代人的记忆里,美国的政治界还没有发生过这一类的事情。

那桩丑闻的实情是这样的:哈丁(美国第29任总统)政府的内政部长亚勃·佛尔受权主掌政府在艾尔克山丘和茶壶敦地区油田的出租事宜——那些油田是留给海军日后扩建壮大使用的。

佛尔部长有没有让别人公开投标呢?没有。他干脆把那份丰腴的合同交给他的朋友艾德华·杜黑尼。而杜黑尼又做了什么呢?他给了佛尔部长他所谓的10万美元“贷款”。佛尔部长还命令美国海军进入该区,驱逐了在艾尔克附近掘油的其他油商。

面对不合理的命令和恐怖的枪弹刺刀,这些油商离开油田冲进了法院,揭发了10万美元茶壶敦油田舞弊案。结果引起了轩然大波,毁了哈丁总统的执政,激起全国的公愤,几乎弄垮共和党,佛尔也落入铁窗。

佛尔被斥骂得狗血淋头——还没有一个政客被斥责得如此凄惨。他反悔了吗?一点也没有!好多年之后,胡佛在一次公开演讲中,暗示哈丁总统之死是由于一个朋友出卖他,令他焦心和忧虑过度。

而当佛尔太太听到这段话时,她从椅子上跳起来,泪流满面,双手握紧拳头,尖声叫道:“什么,哈丁被佛尔出卖了?绝对不会,我先生从来没有做过这种事,即使整屋子的黄金也无法使我先生起歹念。相反的,他才是被出卖而落得如此狼狈下场的。”

在这里人性表现得淋漓尽致做错事的人只会责怪别人,而不会责怪自己。每个人都是如此。因此,当你明天想批评别人的时候,不要忘了阿尔·卡朋、“双枪杀手”克罗里,以及亚勃·佛尔。毫无疑问,批评就像家鸽,它们总会回来的。

另外,我们也要明白这样一个道理:当我们指责和纠正某个人的错误时,他可能会为自己辩护,反咬我们一口;或者,像文雅的塔夫脱那样,他会说:“我不知道我所做的一切有什么不对。”

1865年4月15日,林肯奄奄一息地躺在福特戏院正对面一家廉价客栈的卧房里。有人在戏院里开枪击中了林肯。林肯那瘦长的身子斜躺在那张对他来说太短的床上。床的上方挂着一张罗莎·波南的名画《马市》的廉价复制品,还有一盏煤气灯发出惨淡的黄晕。

当林肯咽下最后一口气时,战争部长史丹顿说:“这里躺着的是人间有史以来最完美的元首。”

林肯待人处世的成功秘诀是什么?林肯喜欢批评别人吗?林肯也同大众一样,年轻的时候也犯过很多的错误,但他却从严重的事件中学到到了待人处世的成功秘决。他年轻的时候住在印第安纳州的鸽溪谷,当时的他不仅经常批评别人,还写信作诗讽刺别人,并把那些信件和诗丢在一定会被那个人发现的路上。

林肯在伊利诺伊州春田镇执行律师业务的时候,甚至投书给报社,公开攻击他的对手。其中有封信所导致的后果使他刻骨铭心,永生难忘。

1842年秋天,林肯在春田时报刊出了一封未署名的信,意在讥刺一位妄自尊大、名为詹姆斯·史尔兹的爱尔兰人。信的内容极具攻击取笑意味,语言十分尖酸,令镇上的人捧腹大笑。

史尔兹是个敏感而骄傲的人,气得怒火中烧。他查出写那封信的人是谁后,跳上了马,去找林肯,提出要跟他决斗。对方给他选择武器的自由,因为他的双臂很长,他就选择骑兵的长剑,并跟一名西点军校的毕业生学习击剑。

决斗的那一天,林肯和史尔兹在密西西比的一个沙滩碰头,准备决斗至死为止。幸好最后一刻有人阻止了他们,才终止了这场决斗。

这是林肯一生中最恐怖的私人事件。这件事彻底改变了林肯待人的态度和处事方式。他从此再没有写过一封侮辱人的信件,他不再取笑任何人了。从那时候起,他不再为任何事批评、指责任何人。

南北战争的时候,林肯一次又一次任命新的将军统帅北军,而每一个将军——马克兰、波普、伯恩赛德、胡克尔、米地——相继惨败,使得林肯几乎陷入绝境。全国有一半的人都在痛骂那些差劲的将军们,但林肯没有一句怨言,一直保持着沉默。他喜欢引用这样一句名言:“你不论断他人,他人就不会论断你。”

当林肯太太和其他的人对南方人士有所非议的时候,林肯回答说:“不要批评他们。如果我处在同样情况之下,也会跟他们一样。”

1863年7月1日,盖茨堡战役打响了。在7月7日晚上,李将军开始向南撤退的时候,天突然下起了倾盆大雨,他冒雨带领部队撤逃到波多梅克时,被一条高涨的河流挡住了去路,而身后又是一支胜利的北军。进退无据,李将军陷入了绝境。

林肯见了,知道这是一个天降的大好时机;只要打败了李将军的军队,战争很快就可以结束了。因此,林肯满怀希望地命令格兰特不要召开军事会议,而立即攻击李将军。林肯不但以电报下令,还派出一名特使去见格兰特,要他立即采取行动。

格兰特将军接到命令后是怎么做的呢?他并没有立刻执行命令,而是召开了一次又一次军事会议。他迟疑不决,一再拖延。他举出各种藉口,拒绝攻击李将军。最后,河水退去,李将军带着他的士兵从波多梅克逃脱了。

林肯勃然大怒。“这是什么意思?”林肯对他的儿子劳勃特吼叫起来,“老天爷!这究竟是怎么回事?他们在我们的掌握中,我们只要伸出手来,他们就是我们的了;但我无论说什么或做什么,都无法使我们的军队移动一步。在那种情况之下,几乎任何一位将领都可以击败李将军。如果我在那儿的话,我自己就可以把他歼灭。”

在痛苦、失望之余,林肯坐下来,给格兰特写了一封信。当然,这时的林肯在言论措词上都非常保守和克制。因此,他在1863年所写的这封信,算是最严厉不过的了,表达了林肯内心的极端不满。

我亲爱的将军:

我不相信你能体会李逃脱所引起的严重不幸。他本来在我们的轻易掌握之中,当时如果一拥而上的话,加上我们最近的一些其他胜利,就可把战事结束了。结果现在呢,战事可能会无限期地延长下去。如果你上星期一不能安全地攻打李的话,又怎么能在渡河之后,在你只剩下少部分的兵士——不到你当时手边的三分之二兵力——去攻击他呢?我无法期望你能改变形势,若要期望你能的话,也是一种不合理的期望。你的良机已失去了,因此我感到无限的悲痛。

你想不想知道格兰特将军看过信后的反应如何吗?

格兰特一直没有看到这封信,因为林肯根本没有把它发出去。这封信是在林肯死后,在他的文件中找到的。

据猜想——这只是一个猜想——写完这封信之后,林肯看着窗外,对他自己说:“等一下,也许我不应该如此匆忙。我坐在这安静的白宫里,命令格兰特出击是举手之劳的事;但假如我当时在盖茨堡,假如我在上星期,也跟格兰特一样,见到遍地血腥;假如我听到伤兵的悲号哀吟,也许我也不会如此急着去进攻了。假如我也像格兰特一样畏缩,我的做法可能就会跟他的相同了。不管怎样,现在事情已经这样了,即使我发出这封信也丝毫不会改变局势,只能引发坏的影响——格兰特会为自己辩护,会反过来责备我。这将会造成恶感,破坏了他身为指挥官的效力,而且也许会迫使他辞职不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