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已经过去了5年半,现在我再度身体检查,医生认为我脊椎骨的情况生长良好,看起来可以继续维持另一个5年。医生要我保持愉快的心境、对生命充满信心,并且继续向前行。这正是我的信念。只要我身上的肌肉还能活动,我一定不会放弃。”
赫德里太太的故事,证明了信念的力量,她的成熟是信念支撑起来的,并且根据这个信念采取行动。
当然,要想变得成熟,仅有信仰是不够的。信仰的好处是能增强勇气,使我们在接受考验的时候,不至于临阵退缩。我们只有以信仰做基础,然后付诸行动,才能达到我们理想的目的。
有位会计师,他在应聘一家公司的职位时,曾受到品格的考验。由于这个职务须处理极大的款项,公司便派了一名心理学家来与他面谈,借此详细观察他的品格与诚实度。那名心理学家问了他一个问题:“假如你有机会可溜进一家戏院看电影,不用付钱,你会这么做吗?”心理学家知道,假如一个人不能在小事上表现诚实,则在有机会获取大利益的时候,他的举动就更加令人惊讶。
每个人的思想都会借他的行动表现出来。耶稣曾说过:“凭他们所结果的果子,就可以认出他们来。”是的,行动是检验思想的试金石。如果没有行动,其哲学理论叫得震天动地,对我们也没有丝毫益处。我们所结的果子将是苦的,我们的生命也是假冒伪善的。
只要有了坚定的信念,就应当付诸行动。
夏威夷有一名叫保罗·玛哈的建筑承造商,面对任何艰难困苦都不轻言放弃。因此事业做得十分成功。
1931年,玛哈先生在建筑和工业界四处打听,想要找一份工作。当时因为他年轻没有经验,因此处处碰壁,好久都没有一个企业录用他。当时各行各业都很不景气,没有公司需要增聘工程或制图人员,就是经验丰富的老手也是朝夕不保。
“我感到非常失望。”玛哈先生很坦诚地说,“但后来我决定,假如没有人愿意雇我,我就自己来做。我从亲友那里借了500美元,然后成立了一家小小的建筑承造公司。”
“就这样起步,当然有很多困难,想要盖房子的人,谁会愿意找一名没有经验又没有名气的人来做呢?但无论如何,我鼓起勇气,下定决心要干到底。就凭这么一种信念和坚持,我终于找到了几份小生意做。”
“我的第一单生意是承造一栋2600美元的房子。由于缺乏经验,估价不准,结果赔了200美元。但是,有了这次失败的经验,接下去的几桩生意便弥补过来了。由于我坚定信心,不言放弃,终于度过了一生中最大的难关。”
是的,人不会因为没有信心而跌倒,但是若不能把信念化成行动,并且不顾一切地坚持到底,理想就无法实现。
你是独一无二的
玫瑰花粗看起来都十分相像,其实不然,只要仔细看,便会发现它们朵朵不同,甚至连属于同种的类别,开出来的花都彼此不太一样——如生长的速度、花瓣曲卷的程度、颜色的均匀与否等等,只要仔细分辨,便可以发现它们身上的细微差别和独特风姿。
自然界如此,人类的情形更是如此。亚瑟·吉始博士对古代的生活及民欲极有研究,他曾说过:“没有两个人的生活遭遇是完全相同的……每个人均有他与众不同的生活。”不错,每个人的生命轨迹都按照自身的规律发展,决无雷同之处。
走向成熟的首要条件,就是我们须要了解并接受这个事实,因为这便是我们与他人沟通的基础。除非我们真正把他人视为一个独立的个体,正如我们本身的情形一样,否则,要想与他们建立起有意义的关系是不可能的。
这听起来很容易,但做起来却困难重重。例如,我们常自认是个没有阶级歧视的国家,实际上,却到处充满了阶级歧视。我们常常把别人定位在某个阶层——如,普通百姓、中上阶级、中下阶级、大众市场、低收入人群、街头流浪者、白领阶级、蓝领阶级、上流社会,等等——这些都反映出我们不愿或不能把别人视为独立个体,而只能把大家看成层层叠叠的缺少特色、没有个性、没有姓名的群体之一。
我们自己何尝不是别人归类的对象。许多社会研究或调查人员,几乎对我们无所不知:每天喝多少咖啡、有几辆车子、什么品牌、喜欢看什么电视节目、收听什么电台等等。
社会学的这种归类通常强调“定位”、“无藩篱”、“社会流动性”等,以顺应我们评定某族群的需要,而完全忽视个人的独特性。个性主义已遭到破坏,甚至已濒于灭亡。无怪乎人们在对自已的独特性已愈来愈没有概念,甚至没有了自己的思想,更不敢标新立异。
现代人对如何使自己变得“独特有个性”这方面的知识,充满了渴求。姑且不论社会对我们的评定归类、对我们顺应群体的要求带来什么压力,在内心深处,我们却希望自己能与他人有所区分。为了表达这种渴求,解除这种束缚,许多人被送进心理分析家的诊所或精神治疗师的病院里,还有人用酒精、药物来麻醉自己,使自己完全堕落。到底用什么方法来治疗这些疾病呢?要如何才能使我们更清楚地意识到自己的独特性?要如何才能以更成熟的态度去认识自己?这里有3点建议:
第一,每天抽出时间独处,对自己进行反思。
现代生活的忙碌紧张,使我们愈来愈少有时间给自己深思的机会。我们应该想办法抽出时间来面对自己、认识自己。
对此,不同的人通常有不同的独处方法。詹姆森通常在人群拥挤的街道上,一面散步,一面冥思。“这种方法,可以使我达到忘我的境界,所想出的许多解决问题的方法也比较独特。”
卡耐基喜欢到附近的教堂去,以寻求片刻的宁静。这种方法可以安定神经,恢复精神,并使自己的心灵变得清澈起来。此外,他还喜欢接触大自然。他虽然并没有充裕时间可以散步或从事什么户外活动,但他可以独自到花园里走走,甚至只坐在窗旁偶尔眺望窗外的蓝天或树木,这些都可以让心灵得到极好的休息。每次见到季节的变迁,无论是面对一望无垠的风景,或只是一片小小的土地,我都会感受到大自然的神奇与美妙,甚至想象自己也融入其中,成为大自然的一部分。
更多的人却喜欢静室独处,或用其他自我隔离的方式。总而言之,每天抽一小段时间出来,不受干扰地自我反思,能够对你自己的生活、信仰和种种行为进行深刻探索。历史上许多哲学家或思想家,便时时独处静修,他们都获益匪浅,如耶稣、佛陀、施洗约翰、笛卡儿、蒙田、拜扬等。
第二,勇于挣脱习惯的蕃篱。
我们都生活在习惯的蕃篱或习以为常的无聊事件里而不自知,非用火药或极大毅力难以将之破除。想想看,我们有多少人每天都不断重复相同的行为,生命因此而变得迟钝、单调和毫无创新。
下面,一位家住俄克拉荷马州的年轻妇女把自己如何突破习性束缚的经过:
“我和丈夫都爱看电视,每天傍晚一下班回家,第一件事就是打开电视,然后一面吃速食餐,一面看节目,直到就寝时为止。我们很少去拜访亲朋好友,或阅读书报,或到外面去参加其他活动。因为做那些事会因此错过一些电视节目,就是有人来拜访我们,我们也常常心不在焉,只盼望赶快回到电视机面前。一天,我和几个老朋友一道吃午餐,发现自己很难和他们打成一片,因为他们所谈的话题我都不清楚。我很少到别的地方去,也很少阅读什么报纸杂志,我几乎很少做其他事——我唯一的嗜好就是看电视。”
“我把自己遇到的尴尬告诉了丈夫,并对他说,我们得想办法把这个习惯改掉。他表示同意,我们便开始计划要如何去做。我们先报名参加某些成人教育的晚间课程,也开始偶尔去打打保龄球;我们到朋友家拜访,或到图书馆借书来看,并大声念出来给大家听。我实在很高兴终于摆脱了坏习惯,我发现这无论是对工作或婚姻,都大有帮助。我们的生活变得丰富多彩,与他人的关系也变得密切起来。”
这两个深陷在习惯的泥沼里的人,经过共同努力,终于自己拯救了自己。
第三,发现生活中最能让我们感到满足的东西。
请看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森在1878年写给妻子的一封信:
“……我经常想,检验一个人品格的最好方法,应该是发掘出他的精神状态来,尤其是发生某些特别事件的时候,使他能感觉到自己最深刻、最活跃的生命。在这种重要时刻,他的心思会豁然开朗:‘这是真正的我啊!’……”
也就是说,兴奋时刻会把我们的真正面目呈现出来。因为,感觉到“最深刻、最活跃的生命”,正是最令人兴奋的事!
或许,这种兴奋与观念、性格或某种客观情况有关。但无论如何,兴奋本身能让我们摆脱掉习性、厌烦和压抑,然后把我们整个的形态生动地表现出来。
兴奋的品质是人类工作能否成功的极重要因素,因为情绪的动力是促成我们向前进的力量。伟大的物理学家及诺贝尔奖得主爱德华·维克多·亚伯顿爵士就说过:“在科学研究的领域里,我认为热忱要比专业技术还重要。”
亚伯顿爵士的意思并非是说专业技术在研究工作上不重要,而是认为:热忱——也就是一种兴奋——能使一个人把专业技术淋漓尽致地发挥出来。
人们在演讲的时候,其效果当视演讲人对其所讲题目热心的程度而定。不论此人讲的是氢弹、岳母大人或是非洲的热带丛林,他对听众所发挥的影响力,完全是由他对演讲题目是否感兴趣所决定的。
人的个性是天生的,但可以借由某些行为呈现出来。要想发觉真正的自我——也就是我们与他人不同、真正具有价值的地方——则必须先去除掉许多人性的束缚,诸如恐惧、畏缩、自我疑虑、迷惑及僵化人性中的种种积习,等等。这时,兴奋便有如火把,能把捆绑住自我面貌的层层束缚烧毁,使真正的自我解放出来。
兴奋的表现形式有多种,爱便是其中之一。有部电影名叫《玛蒂》,便是叙述两个单调寂寞的人,如何因爱而彼此敞开心灵,从而迈向一个崭新的世界。
对有些人来说,兴奋也可说是一种令人振奋的工作、活动或创作行为。耶鲁大学的威廉·林恩·菲尔普教授,曾写过一本名叫《教学的乐趣》的书,书中详细描述了教学生涯如何使他活得又兴奋又快乐的人生经历。
有些危急、惊险时刻也能激发人的兴奋感觉,并能把人的某些性格呈现出来。例如在发生战争、洪水或地震时,就会造就出不少英雄人物。因为人在这种极具刺激或挑战性的时刻,才会把真正的自我和潜藏能力激发出来。还有一些告老退休与儿女同住的老年人,虽然平常看起来好象没什么用处,但若家庭发生危机或意外打击,他们能发挥出的力量和效率,而变得有如巨塔般令人仰之弥高了。
持续不断的自我发现、自我探寻才能促使我们逐渐成熟。除非我们先了解自己,否则我们很难去了解别人。根据苏格拉底的说法,“了解你自己”是智慧的开端。那么,“你是独一无二”的说法,便是现代人对古老智慧的继承和发展。
集中精力,思考问题
当我们初对生活产生憧憬的时候,常常会梦想有朝一日要写出一部最伟大的小说来。我们想象别人是如何赞赏那本书,如何听到掌声,如何享受到那永远的荣耀。
想象自己会穿着什么样的衣服,所到之处,别人是如何赞美、追求、不断引述自己讲过的话。我们想了许许多多,就是从来不曾想过可能会遭到的困难,或是那些沉闷辛苦的工作,那些在创作过程中所要流出的泪和汗。我们想的都是有关荣耀的报偿,而不是怎样去获得这份荣耀。
像这种“空中楼阁”似的幻想,可说是典型的“一颗寂寞的心灵想要得到友谊”,或是“想要与他人建立良好关系”的心理表现。只是,我们把次序弄错了——我们是希望别人先来喜欢我们,却不曾想到要先讨得别人喜欢。
我们有时会听到这种埋怨:“我性情过于羞怯,很难引起别人注意”、“没有人会对我感兴趣”或是“别人并不想认识我”等等。
你有没有想过,别人为什么要喜欢你呢?这世界并没有义务非要喜欢你或我,或任何一个人。有什么特别理由别人会特别选中你(无论是工作或社交的理由),除非我们具有他们所要的特质,否则,他们没有理由非要注意你。
中国的圣哲孔子说:“最重要的,不是别人有没有爱我们,而是我们值不值得被爱。”要想赢得别人的友谊或感情,必须先不去担心别人是否喜欢我们,而是要用心去改善自己的精神面貌,并修养能让别人喜欢你的品质。
著名歌唱家玛丽安·安德逊曾经很生动地描述她早期的生活——她那时事业失败,整个人很不得志,在人生的打击面前,她几乎就要放弃自己喜爱的歌唱生涯。后来,凭借心灵的追求,她才逐渐恢复勇气和信心,准备继续为自己的事业奋斗下去。有一天,她兴致勃勃地向母亲说道:“我不能再这样下去了,我要继续唱下去!我要每个人都喜欢我!我要追求自身的完美!”
她妈妈鼓励她说:“很好啊!这是很好的志向——但是,要知道,人在成就伟大的事业之前,必须先学会谦卑。”玛丽安听了,深受启发,她决心在音乐造诣上“力求”完美,而不仅仅是“想要”完美。“谦卑先于伟大。”这是母亲送给她的人生赠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