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谜语故事(语文新课标必读书目)
3379700000198

第198章 智救工匠(2)

周生怕连累自己,便写了个呈子,禀报县衙。县官把周生、船生郑为利和张王氏传到县衙。经过几次审讯,毫无结果。县官一会儿怀疑周生与张王氏私通,害死了张三,一会儿怀疑郑为利谋财害命,可又始终找不到证据。最后,只好糊里糊涂地把他们推出县衙。这个案子虽然牵扯到一条人命,也只好不了了之。

后来,来了一位姓杨的新县官,据说很会判断疑难案件。张王氏找到周生,恳求他再写一份呈子,把张三失踪那天周生如何后到船上,又如何与船主一起去张三家的详细情况复述一遍,报到县衙。杨县官看过后,着手审理此案。

他翻阅案卷,苦苦思考,竟找到了作案人留下的蛛丝马迹。他兴奋得将一只拳头击在另一只手的手心里,自言自语地说:“对,一语道破,破绽就在这里!”

于是,他抓住破绽,连夜提审郑为利。郑为利自知露了马脚,只好低头供认了自己谋财害命的罪行。

聪明的读者,你知道郑为利在哪一点上露了马脚吗?

谜底:破绽是船主郑为利到张三家去时,敲门就叫“三娘子”。因为,如果张三失踪,船主当时根本不知道,那么他喊门时应该叫“张三”,而不应叫“三娘子”。而直呼“三娘子”,说明船主已经知道张三不在家。既然在喊门前已经知道张三不在家而又装着去找他,结果便在称呼上露了马脚。

妙计讨金印

清朝年间,某巡抚衙门有位副将与巡抚有很深的私怨,想伺机置巡抚于死地。他千方百计,收买了巡抚的监印官,唆使他将巡抚的金印从印箱中偷了出来,并暗暗转移到副将家中。

这一下可把巡抚吓坏了,因为失掉金印是要杀头的。但这件事又容不得他慢慢侦察,瞒也瞒不住,因为公文往来,天天要用印。巡抚心中当然清楚,这颗生死悠关的金印是那位副将指使人偷的,可一时找不到证据,又奈何他不得,万一追急了,他把印一毁,那就更糟了。

夜深人静,巡抚久久不能入睡,他辗转反侧,苦思冥想,终于想出了一条破案的妙计,巧妙地追回了金印。

聪明的读者,巡抚肯定不会直接去找副将要回或求回金印,因为副将早就想置他于死地,绝不会把金印乖乖地交给他。那么,你能猜想到巡抚所想出的妙计是什么吗?

谜底:第二天,巡抚衙门挂了块“巡抚有病,暂停办案”的牌子。到第三天半夜时,巡抚衙门的大堂突然着火了,烈焰冲天。巡抚手下的官吏,士兵当然得来救火,那位偷了大印的副将也夹在救火的队伍中。这时,巡抚突然把他从人群中喊了出来,随手将手上的印箱交给他,命令他立即离开救火现场,回家专门负责保管大印。副将犹豫了一下,但这是命令,不得不听,也不敢提出当场开箱验看的要求,只好接了印箱,乖乖地回家去了。

第四天巡抚对救火有功人员论功行赏,副将也交回了印箱。巡抚打开印箱一看,原来盛在箱内的一块石头,变成了一颗黄澄澄的巡抚大印。就这样,巡抚设巧计追回了金印。

老吏的妙计

故事发生在明代的安吉州(今浙江安吉县)。一天,有户富裕的人家娶媳妇,喜事办得热热闹闹,亲戚朋友成群结队前来赴宴。这当儿,有个小偷也来光顾。他趁人多杂乱时一头溜进了洞房,钻到了床底下,想到天黑时偷些值钱的首饰什么的。没料到,洞房里一连三日灯火通明,新房里也没断过人。小偷苦苦挨了三天三夜,又饿又渴,实在受不了了,趁新房里只剩新娘新郎时,爬出来就往外窜。

新郎新娘见了惊叫道:“抓小偷啊!抓小偷!”听见呼喊,家人马上扑上去,把小偷绑了个结结实实,然后送到官府。

知县马上升堂审讯。

小偷说:“我不是贼,是医生。”

知县喝道:“既是医生,怎么躲到人家的新房里?”

小偷假装镇静地说:“大人,那新娘子患有特殊的妇女病,出嫁前曾求我跟随着她,以便随时上药。”

知县再三审问,小偷对新娘家的事说得头头是道。原来,小偷在床下三天三夜,自然听到了那对新婚夫妇的全部私房话。知县将信将疑,就对原告说:“被告到底是医生还是小偷,只有请新娘上堂来作证了。”

原告是新郎的父亲,他回家一商量,新娘爱面子,死活不肯上堂作证。

县官便同身边的一位老吏商量。老吏说:“新娘子不肯上堂,是怕丢面子。这是人之常情。我认为,小偷躲在床底下,又突然逃出来,不一定认识新娘。我们只需如此……,便可让他自露马脚了。”

知县听后,不禁拍案称妙;忙吩咐老吏依计而行。

果然,在老吏的妙计面前,小偷自己露出了马脚,不得不承认企图行窃的罪行。

聪明的读者,从上文的描述中,你能推测到老吏出的是何妙计吗?

谜底:老吏出的妙计是:找另一位年轻的妇女,打扮成新娘模样,出庭和小偷对证。由于小偷不认识新娘,见假新娘来了,自然会抢着说:“新娘子,是你叫我跟来治病的,为什么让你婆家人把我当作贼抓起来?”如此,小偷也就露出了原形。

断案的凭据

宋朝有个丞相叫张升,他在镇江府当知县时,曾发生过这样一件事。

有个妇女的丈夫外出,几天没有回来。忽然听说在村东边菜园的井里有个死人,这个妇女便慌慌张张地赶到井边,往井下看了看,便一屁股坐在地上,嚎啕大哭起来。边哭边不停地数落:“这就是我当家的,是哪个丧尽天良的下毒手害了他,今后的日子可叫我怎么过啊……”

闻声赶来的几个老年妇女,也不由滴下同情的眼泪,有的好心地上前劝说,可是越劝说,那女人哭得越凶。

走到井边的几个男人,立即打发两个人去报告官府。

张升听说后,带着手下一帮人,赶到了现场。

那个女人见有官来,哭得声音更高了,嘴里数落得也更清亮了。

富有办案经验的张升,先把第一个发现井里有死人的人叫到面前,简单问了问,又向别人询问了那个女人到井台后的情形,然后探身看了看井下。一看井下,他心里便明白了八九。

张升不动声色,当即命令手下的人先把妇女们赶到一边,然后召集村里的成年男人到井边来,一块儿看看淹死的到底是谁。

人们恐惧地聚拢到井边,张升叫大家逐个往井下看。每个人看看井下,都只闻到一股恶臭味,井里黑乎乎的,什么也看不清楚。都说:“井太深,看不清楚,还是把尸首打捞上来验验后再说吧。”

“是要打捞上来验尸,那只能知道死者是谁,还不能很快断定凶手是谁,你们来了一看,凶手就抓到了。”张升说完,立即叫手下的人把死者的妻子——那个仍在放声大哭的女人抓起来,带到衙门,进行审讯。

经过审讯,果然不错,是那个女人和她的奸夫一块儿密谋,把她丈夫杀害,并投入井里的。

可到这时大家仍然感到奇怪:大家来看看井下,怎么就能断定是那个女人害死了自己的丈夫呢?

聪明的读者,你能解开大家的疑惑吗?

谜底:村里的成年男人往井下看了半天,都不能辩认清楚死者的面目,而唯独那个女人只往井下看了一眼,就知道是自己的丈夫。这只表明她预先就知道她丈夫死在这个井里了。

明官巧破案

唐朝时,某县有个农民在耕地的时候,挖出了一大瓮马蹄金。县令得知后,立即下令将其抬到县衙。他恐怕管仓库的官吏不谨慎,便让差役先把大瓮放在自己房中。

第二天清晨,他打开瓮一看,里面却全是石头。府里派官吏前来追查,县令无法说清,只好含冤承认是自己贪污了金子。

后来,府里有一位官员看了卷宗,对此案表示怀疑,认为在金子未找到之前不应该定案,于是就命令把此案从县里移交到府里,亲自审查。

他询问了挖出大瓮的人,得知里面确实装有满满一瓮马蹄金,那农民仔细数过,整整250块,每块足有5斤重。

那官员又传来了抬金子到县令房中的两个差役,问他们:“在抬之前,你们检查过瓮中的金块吗?”差役答道:“没错,我们仔细清点过金子的数目。”官员再问:“是多少啊?”“250块。”“你们是怎样把瓮送到县令房中的?”“我们是用扁担抬去的。”

那官员听罢,一拍桌子,大声喝道:“大胆,你们身为衙役,竟敢私自将金子换成石块。”

起初,二人还大声狡辩,待那官员说出一番道理后,二人便觉得再也无法抵赖,只好如实招认了将金子换成石块的罪过,并交出了被他们换去的250块金块。

聪明的读者,你知道那位官员是依据什么道理断定是两位差役偷换了金块吗?

谜底:凭二位差人,如何能将1000多斤重的大瓮抬入县令房中?因此,那位官员便断定是二位差人事先就将金子换成了石头,然后抬入县令房中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