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恐怖历险故事(感动青少年的惊险历险故事)
3382700000021

第21章 解救人质(1)

20世纪70年代,美国接受了伊朗巴列维国王的避难。于是引发了1979年11月4日清晨,在伊朗首都德黑兰发生的抗议示威活动。霍梅尼的拥护者在市内大街上举行示威游行,一路高呼“引渡巴列维!”、“打倒美国!”等口号。

不久,这支气势雄壮、愤怒无比的游行队伍来到美国驻伊朗大使馆附近的一条大街上,举行集会。大使馆里的美国海军陆战队队员见势不妙,立即分头行动,把住使馆的各个出入口,并全神贯注地在使馆大门口巡逻站岗。

上午10点30分,一些游行者绕开陆战队守卫的大门,突然从使馆的高墙上翻过去,人们蜂拥而入,大使馆内的美军士兵只得用催泪弹进行抵抗。人们不顾一切,迎着催泪弹,拼命地冲进了大使馆。

人们将使馆内人员,含秘书、武官等外交官53人扣作人质,并给外交官蒙上眼睛,把他们统统集中到正楼附近的建筑物里关了起来。此外,正当伊朗人冲进大使馆时,主持使馆工作的临时代办雷思,恰巧同其他两名外交官在伊朗外交部,于是也被扣作了人质。

当日傍晚,伊朗外交部发表了一项声明,措辞强硬地谴责了美国:“事件反映了伊朗国民的情绪。美国接受巴列维严重伤害了人民的感情。必须把巴列维国王送回伊朗,否则,美国人质将会受到审讯。”

次日,伊朗最高领袖霍梅尼声明支持学生的行动,要求美国引渡巴列维国王。

这意想不到的消息震惊了全世界。美国朝野一片沸腾,国民上下群情激奋,呼声迭起。在受到巨大压力的同时,白宫开始酝酿以武力夺回被扣押人质的计划。

其实,武装营救人质的问题,早已提上五角大楼的议事日程。就在事件发生后还不到一周,“三角突击队”就已接到预先号令:准备采取远程偷袭方式,武装袭击德黑兰美国大使馆,消灭守卫人员,救出人质,将他们安全带出伊朗。

圣诞节之夜,五角大楼的参谋长联席会议的特别作战情报室里坐满了人。国防部长琼斯正在召集中央情报局官员,陆、海、空三军首脑,贝克韦斯上校等人研究磋商武装营救人质的行动方案。像这样的会议,已经开过6次了。

琼斯主持了会议。“诸位都知道,一个多月来,我们为了营救被扣人质,已经作了多方努力,但收效甚微,伊朗无动于衷。卡特总统命令我们拟定一个方案,适当时机以武力一举救出人质。我们根本不想这样做;但因为球已逼到了网前,我们别无选择。希望大家根据最新获得的情报和上几次讨论的情况,对武装营救人质的方式、路线、行动预案,继续发表意见。”

连日来,他们在商讨营救方案过程中,遇到的最大障碍就是情报,准确可靠的情报!例如,美国驻伊朗大使馆是个什么样子,内部如何布局?人质被关押在大使馆的哪个地方?是集中在一起,还是分散在几处?谁在看守人质,有多少兵力?一旦伊朗人遭到攻击,附近有哪些部队可能赶来增援?德黑兰周围有没有可供袭击部队停留的隐蔽地?等等。缺乏情报就等于在拳击场上被人蒙上了眼睛,如何能下定决心?为了搞清上述情况,中央情报局在伊朗的一个特工小组立即展开了活动。他们很快搞清了有关情况,还购买了5辆卡车和2辆运货车,租了一所仓库,作为接应突击队时使用。

美国大使馆位于德黑兰罗斯福大街,占地27英亩,大体有一座小型的大学校园那么大,里面有14栋不相连接的楼房和平房,人质分散关在2栋楼房里。其中,大使馆办公楼有31名人质,大使住宅里有19名人质。另外2名人质由于发事当天正在伊朗外交部办事,被关押在外交部大楼。负责看押人质的主要是伊朗警察和学生,戒备程度不高。大使馆外面是伊朗的革命卫队,战斗力较强。还有,德黑兰驻有伊朗的一支高度机动的武装部队,装备有英国的弗奇顿、美国的M48和M60AI中距坦克,苏联的ZSU—23—4装甲炮等令人生畏的武器,但这支部队远离市区,在理想状态下,赶来增援也需一个半小时。另外,德黑兰东南部的沙漠地区有二处便于隐蔽部队的地点,那里土质坚硬,可以承受大型运输机起降。

“既然所需的情报都送来了,还等什么,该是作出抉择的时候了。”琼斯由于心情焦急,语调显得有些激动。

“我提一个方案。”一位空军准将打破了沉寂。“我的意见是使用大型运输机,将‘三角突击队’空降到德黑兰郊外,然后骑自行车通过德黑兰大街,冲进大使馆。”

空降并不可行!德黑兰郊外尽是些高低不平的丘陵地,突击队在那里空降,按照概率大约有7%的人会扭伤脚腕子,要是执行其他任务这还好说,可眼下是营救人质,“三角突击队”拖着这么一群断了腿的人,如何能将人质从虎口中救出来?救出来又如何能安全退回?至于骑自行车通过德黑兰大街,荒唐!美国人和伊朗人13岁的小孩也能区别出来,如何能隐蔽行动企图达到突然性?贝克韦斯不满地瞪了那位空军准将一眼。

“我看可以采用卡车方案。”又有人站起身来说,“先用大型运输机将突击队运到土耳其,再从那里乘预先购置的卡车把突击队接进德黑兰。因为土耳其每天都有大量卡车通过国境,从陆路进入伊朗,他们不会疑心的。”

卡车方案更不可行,乍听起来,似乎有些道理,其实不然。这个方案如要付诸实施,危险性可以说是999%,成功的希望却等于零。因为土耳其边境距德黑兰,足有上千公里远,如果在伊朗边境检查时遇到一点麻烦,海关人员打开一辆冷藏车,发现里边装的不是啤酒,而是全副武装的美国大兵,后果将不堪设想。没有人赞成“卡车”方案。

会议冷场了。

琼斯将军瞧了贝克韦斯一眼,努了努嘴,用征询的口吻说道:“上校,谈谈你的意见吧。”

对这次营救行动方案,贝克韦斯早有考虑,只不过出于对这些将军的礼貌,不愿过早地显露罢了。

贝克韦斯的整个行动方案分三步进行。

第一步,使用空军的6架C—130运输机,装载97名“三角突击队”队员和所需燃料、设备,从美国本土的波普机场起飞,直飞埃及,在基纳机场加油后,穿越红海,南下进入曼德海峡,沿阿拉伯海,绕哈德角,从查赫巴尔插入伊朗领空,然后直飞德黑兰东南约180英里处,于夜间降落在一块沙漠盐碱地上。那个地方,他给起了一个名字,叫作“沙漠1号”。

与此同时,抽调8架直升飞机,从停泊在阿拉伯海上的“尼米兹”号航母上起飞,赶往“沙漠1号”会合。

第二步,“三角突击队”队员乘上加过油的直升飞机,直奔德黑兰郊外的另一个隐蔽地——“沙漠2号”。到达后,直升飞机和突击队员在那里潜伏一个白天。

第三步,C—130运输机于第二天夜间飞至“沙漠2号”,与此同时或稍后,突击队员在“青蛙”小组的接应下,乘上领先购置的汽车,秘密进入德黑兰。到达罗斯福大街后,兵分三路,蓝队从大门突入使馆,直趋大使馆办公楼,营救那里的31名人质;白队从大使馆东侧越墙而入,扑向大使住宅,营救那里的19名人质;红队冲向伊朗外交部大楼,营救被关在地下室里的2名人质。人质救出以后,各组到使馆足球场会齐,从足球场登上刚刚降落的直升飞机,撤回“沙漠2号”。尔后,直升飞机返回航母,人质和突击队员换乘C—130大型运输机,撤离伊朗。

届时,卫星和高空侦察机为“三角突击队”提供情报和通信保障。8架直升飞机中的武装攻击直升机将飞临大使馆上空巡逻,假如伊朗的革命卫队敢轻举妄动,就让他们尝尝格林机炮的厉害。

“哦,不错。”琼斯一面听贝克韦斯的介绍,一面颔首称赞,“我看可以以此为基础,制订一个营救方案。这个方案,就叫‘饭碗’行动吧。至于行动的具体时间,我向卡特总统汇报后再决定。”

无人提出异议。

光阴荏苒,日月如梭。“三角突击队”在焦急等待中,迎来了1980年。

1月平安地过去了,2月悄悄地溜走了,3月也不见什么动静,4月的日历又翻过了一半,可是,“三角突击队”仍没有接到武装营救人质的命令。

本来,2月底至3月初,正是伊朗的冬春交替时节,从电视新闻中可以看到,那段时间里,德黑兰的气温比较低,使馆区的武装警卫人员警惕性也比较差,他们大部分时间都在围着火炉取暖、打盹,这对于武装营救人质行动来说,是多么好的天赐良机啊!但是,却白白错过了。

据说,卡特总统早已批准了贝克韦斯上校提出的营救人质计划,但具体行动日期却一推再推,迟迟定不下来,是因为总统还要观察一下政治气候,不敢贸然行事。

几个月来,“三角突击队”犹如坐在火山口上,度日如年。他们昼伏夜出,一遍遍地从直升机上爬上爬下,向那座模拟的美国使馆模型冲击,冲击,再冲击。修起的“使馆”围墙炸掉后再建,建起又炸掉,不知折腾了多少次。美国大使馆有几条路,每条路多长,每座楼有几个旯旮,几个门,钥匙孔的方位,伊朗人的日常巡逻路线和停留地点,都装在他们脑子里,闭上眼睛也能说得出来。

命令终于下达了。4月20日晚上,贝克韦斯上校宣读了总统的电报:“三角突击队”立即开赴埃及,4月24日晚进入“沙漠1号”,4月25日晚向美驻伊大使馆发起攻击,救出全部人质。

“三角突击队”一片欢呼声。不知是谁,带头唱起了“上帝保佑美国”。歌声回荡在夜空,越来越响亮。

“你认为怎样?”贝克韦斯问“三角突击队”的心理学博士贝格。

“他们的士气比任何时候都高,上校!”

4月24日晚22时30分,“三角突击队”顺利到达“沙漠1号”。

载有“三角突击队”队员及武器装备器材、油料的C—130大型运输机。它们样子古怪,腹部隆起,活像大腹便便的孕妇。虽然这些钢铁大鸟其貌不扬,但机动性好,航程远,能在简易机场或较平坦的空地上起降。几分钟前,6架载重量分别达几十吨的“大肚皮”,竟然在伊朗空旷的沙漠硬地上降落。

与此同时,从停泊在波斯湾的“尼米兹”号航母上起飞的直升机群,正迅速向沙漠中会合处飞去。

沙漠之夜,幽暗诡秘,令人毛骨悚然。“大肚皮”机组正在检修飞机。“三角突击队”队员们,身穿肩部缝有美国国旗的黑色战地夹克衫、牛仔裤、长统靴,在银白色月光的映照下,忙碌地从飞机上往下搬东西,只待直升机一到,马上就向“沙漠2号”进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