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著名政治家成才故事(中国名人成才故事)
3383200000014

第14章 商鞅

商鞅(约前390~前338)战国时政治家,卫国人,公孙氏,名鞅,亦称卫鞅。开始是魏相公叔座的家臣,后入秦说服秦孝公变法图强。孝公六年(公元前356年),主持实施变法,过了十年,因战功封于商(今陕西商州市东南)十五邑,号商君,因此也被称为商鞅,孝公死后,被贵族诬害,车裂而死。

公元前361年,秦国的新君秦孝公即位,他发奋图强,宣布广纳天下人才。他下了一道命令,说:“不论是秦国人或者外来的客人,谁要是能想办法使秦国富强起来的,就封他做官。”

秦孝公这样一号召,果然吸引了不少有才干的人。卫国的贵族卫鞅,在卫国得不到重用,跑到秦国,得到秦孝公的接见。

商鞅对秦孝公说:“一个国家要富强,必须注意农业,奖励将士。要打算把国家治好,必须有赏有罚。有赏有罚,朝廷有了威信,一切改革也就容易进行了。”

秦孝公完全同意商鞅的主张,就拜商鞅为左庶长(秦国的官名),说:“从今天起,改革制度的事全由左庶长决定。”

商鞅起草了一个改革的法令,但是怕老百姓不信任他,不按照新法令去做。于是就先叫人在都城的南门竖了一根3丈高的木头,下命令说:“谁能把这根木头扛到北门去,就赏10两金子。”

不一会儿,南门口围了一大堆人,大家议论纷纷。有的说:“这根木头谁都拿得动,哪儿用得着10两赏金?”

大伙儿你瞧我,我瞧你,就是没有一个敢上去扛木头的。

商鞅知道老百姓还不相信他下的命令,就把赏金提到50两。没想到赏金越高,看热闹的人越觉得不近情理,仍旧没人敢去扛。

正在大伙儿议论纷纷的时候,人群中有一个人下了决心跑出来,说:“我来试试。”他说着,把木头扛起来就走,一直搬到北门。

商鞅立刻派人传出话来,赏给扛木头的人50两黄金,一分也没少。

这件事立即传了开来,一下子轰动了秦国。老百姓说:“左庶长的命令不含糊。”

商鞅知道,他的命令已经起了作用,能够取信于天下,于是就把他起草的新法令公布了出去。新法令赏罚分明,规定官职的大小和爵位的高低以打仗立功为标准。贵族没有军功的就没有爵位;多生产粮食和布帛的,免除官差;凡是为了做买卖和因为懒惰而贫穷的,连同妻子儿女都罚做官府的奴婢。

秦国自从商鞅变法以后,农业生产增加了,军事力量也强大了。不久,秦国进攻魏国,从河西打到河东,把魏国的都城安邑也打了下来。

公元前350年,商鞅又实行了第二次改革,改革的主要内容是:

一、废井田,开阡陌,秦国把这些宽阔的阡陌铲平,也种上庄稼,还把以前作为划分疆界用的土堆、荒地、树林、沟地等,也开垦起来。谁开垦荒地,就归谁所有。土地可以买卖。

二、建立县的组织。把市镇和乡村合并起来,组织成县,由国家派官吏直接管理。这样,中央政权的权力更集中了。

三、迁都咸阳。为了便于向东发展,把国都从原来的雍城(今陕西凤翔县)迁移到渭河北面的咸阳(今陕西咸阳市东北)。

这样大规模的改革,触犯了许多贵族、大臣的利益,他们都反对新法。有一次,秦国的太子犯了法。商鞅对秦孝公说:“国家的法令必须上下一律遵守。要是上头的人不能遵守,下面的人就不信任朝廷了。太子犯法,他的师傅应当受罚。”

结果,商鞅把太子的两个师傅公子虚和公孙贾都判了罪:一个割掉了鼻子,一个在脸上刺上字。这一来,一些贵族、大臣都不敢触犯新法了。

这样过了10年,秦国果然越来越富强,周天子打发使者送祭肉来给秦孝公,封他为“方伯”(一方诸侯的首领),中原的诸侯国也纷纷向秦国道贺。魏国不得不割让河西土地,把国都迁到大梁(今河南开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