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著名政治家成才故事(中国名人成才故事)
3383200000028

第28章 李隆基(1)

宫廷角逐夺权登极

唐玄宗(685~762),亦称唐明皇,名李隆基,女皇武则天嫡孙,睿宗李旦第三子,生于垂拱元年(685),其时正是武周天下,等待他的并不是名正言顺轻而易得的皇位,而是宫廷内部激荡多变的风风雨雨的磨炼。李隆基小时即有大志,在宫中常以“阿瞒”自诩,但并不为武氏家族看得起。7岁那年,他例行至朝堂举行祭祀仪式,金吾将军武懿宗对其随从大声喝斥,李隆基立刻声色俱厉呵斥他说:“我们家的朝堂,关你什么事?敢威胁我的随从。”据说武则天知道了这件事后,便对他另眼相看了。第二年,李隆基封为临淄郡王。神龙元年(705),张柬之逼迫武则天退位,拥立中宗李显。这时李隆基曾一度兼任潞州(今山西长治县)别驾。

武则天死后,唐中宗昏庸懦弱,大权操于妻子韦后、女儿安乐公主之手。张柬之等功臣均遭贬逐,太子李崇俊等被杀,武三思等又起来兴风作浪,韦后又任用兄韦温等掌握大权,纵容安乐公主卖官鬻爵,又大肆建筑寺院道观,奴役人民。景龙四年(710),中宗被韦后和安乐公主毒死。韦后准备效法武则天做历史上的第二个女皇。这时,武则天的第四子李旦还有相当的势力,李旦的第三子李隆基也在悄悄积蓄力量,身边已有一批有才能的文臣武将。这是韦后专权的主要障碍,韦后决意将其置于死地。但李隆基绝非等闲之辈,他抢先动手与姑母太平公主合谋发动政变,率御林军万骑抢先攻入皇宫,将韦后及其党羽一网打尽。后由太平公主出面,恢复了睿宗李旦的帝位,李隆基也因功被立为太子。

睿宗也是一个昏懦的帝王,太平公主利用自己的地位和李隆基对她的信任和尊重,大树私人势力,左右朝政。宰相7人,有4人是她的亲信,文武之臣,大半依附于她。她开始认为李隆基年轻,所以不以为意,后来,看到李隆基十分英武,对自己专权不利,于是便把进攻的目标对准了李隆基。她造舆论说,现在的太子不是长子,当太子不合适,立了必有后忧,并且阴谋废李隆基的太子身份。李隆基的皇储地位并不稳定。先天元年(712),睿宗让位给太子,李隆基即帝位,即玄宗。但三品以上官员的任免及重大军国行政却仍然由睿宗决定。这期间,玄宗与太平公主的关系极为紧张,各自在聚集力量准备发动政变。

先天二年(713)七月三日,玄宗抢先下手,举领兵马杀太平公主及党羽数十人,依附太平公主的官吏尽被废逐。至此,动荡的局势才稳定下来,玄宗才获得了全部权力,当上了真正的皇帝。

文治武功开元盛世

李隆基亲政后面临的形势也十分严峻。长期的宫廷政变,削弱了中央政权的力量,吏治腐败,官吏泛滥。玄宗在开元三年(715)明确宣布:“官不滥升,才不虚受。”注意任人唯贤,他所用的宰相,大都成了有名的政治家。

姚崇,是有名的贤相,办事干练。入相前他曾向玄宗提了10项建议,勿贪边功,广开言路,奖擢诤臣,除租税外不得接受馈赠,勿使皇亲国戚专权,勿使宦官专权等。玄宗样样应允,从而奠定了开元施政的方针。

当时,一些富户往往用出家当和尚的办法来逃避赋役,姚崇一次就查出1200多人,勒令还俗。又禁止百官和僧尼道士往来,抑制武、韦时发展起来的寺院地主势力。御弟薛王李业的舅父王仙童欺压百姓,他不讲情面,请玄宗批准,依法进行了惩办。

开元初,黄河南北连年发生蝗灾。蝗虫飞来如云遮日,所落之处庄稼都被吃光了。先朝也曾遇到蝗灾,由于捕杀不力,往往造成赤地千里,横尸遍野的惨景,以致物价飞腾,政局动荡。姚崇对此十分关注,力主诏令郡县及时捕杀,并由官府奖励治蝗。结果蝗灾被有效地制止了,尽管蝗灾连年,灾区也未发生大的饥荒,民心稳定。

宋璟继姚崇为宰相,也很注意选用人才,使官吏都能人尽其才。有一次吏部选人,他的远房叔父宋元超说明自己与宋璟的关系,想得到好差使,他知道了,特地关照吏部,不给宋元超官职。

张九龄是广东人,当时岭南被看作是荒远的地方,那边的人很不容易做到大官,由于其有才能,玄宗便任他做宰相。他建议选用人才要慎重,在吏部议论人才,态度极其公正。他执政时,已在开元后期,每见玄宗有什么过失,总是极力劝谏。

唐玄宗不但注意任用贤相,而且还重视对地方官员素质的培养。这与以前唐朝皇帝重京官、轻外任的作法不同。由于以前的地方吏治混乱,致使大多地方官员水平很差,而且贪污腐败,走后门的现象极为严重。因此,唐玄宗即位时,把新上任的县令200人,重新召集到大殿上,亲自出题考试,谁知只有一人合格。唐玄宗气愤异常,将不及格者革职,让他们重新学习,连主考官也因此降了职。唐玄宗还建立了对地方官员的考核制,对他们的工作定期进行考察,按优劣分为五等,作为其官职升降的标准。关于走后门的现象,唐玄宗直接下令,不准朝廷官员的子弟凭借家族关系当官,对于那些年少不懂事的朝官后代更是不准授予地方官职。

在封建社会,皇帝与皇亲国戚之间的关系是最难处理的,因为在这一方面,对权力的欲望总是大大压过了亲情。历史上有多少的明君没有处理好这层关系,而导致弑父、弑兄的惨剧时有发生。

唐玄宗在这一方面则棋高一招,公私分明,而且是比较有特色的。唐玄宗兄弟很多,在身边的就有五个,俗称“五王”。在位的皇帝最怕被人篡权,尤其怕自己的兄弟篡夺皇位,唐玄宗也不例外。但他却没有像别的皇帝那样,将自己的兄弟视为冤家对头而杀了他们。玄宗并不认为五王有篡位的野心,而是怕他们被别有用心的人利用。因此,他一方面不让兄弟们涉足政事,避免他们与京官过多来往,另一方面却对他们加倍体贴,照顾入微,深厚的手足之情让人艳羡,有些事连普通人都是很难做的。这样唐玄宗和兄弟们的关系就很融洽。

玄宗的改革政策,主要是通过下级官员去贯彻执行,玄宗能注意用人,这是“开元之治”得以出现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

玄宗在位的前半期,不仅文治取得了很大成就,而且武功也赫然可纪。在玄宗即位以前,边防危机十分严重。公元696年,契丹奴隶主李尽忠利用民族矛盾,煽动其部众举兵反,并且攻占了营州。紧接着,营州都督府管辖的连昌、师、鲜等12州也相继失守。武则天派王孝杰等组织反击,结果大败,几乎全军覆没。此后,契丹贵族经常疯狂掠夺土地,残害北方人民。

至于玉门以西,长安三年(703),突厥奴隶主贵族乌质勒攻陷了安西四镇之一的碎叶镇,乌质勒掌握14万武装,接着又向北庭都护府进攻,并强占了北庭西部一些地方。这不仅破坏了国家统一,同时也堵塞了“丝绸之路”,使唐朝对外贸易一度中断。

在北方地区,唐初战胜突厥,统一了大漠南北,设置单于、安北都护府,分别管辖长城内外到贝加尔湖的广大地区。此后,长城以北保持了数十年的相对安定局面。但是,到了七世纪末叶,唐朝北方门户云州(今山西大同市)被突厥攻陷。从此,长城以南已无险可守。公元683年,突厥进攻蔚州(今河北蔚县),定州(今河北定县),由于长城以北大片领土失守,垂拱元年(685),唐政府把安北都护府临时置同城,一直到开元初。

从上述情况看,到玄宗即位时,西域的碎叶、庭州、北方的云州以北以及辽西12州,都已被突厥、契丹奴隶主贵族占领,陇右及河北人民经常惨遭劫掠和屠杀。唐朝统一的局面被破坏了。

玄宗执政以后,为彻底解决边区问题,巩固后政权,维护统一,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为了提高军队的战斗力,玄宗对府兵制进行了改革。府兵制在均田制崩溃的形势下,农民不断逃亡,兵源困难。高、武以后,尚武风气逐渐消失,府兵多不按时更换,教习废弛。到玄宗时士兵逃跑躲避,致使军府空虚。开元十一年(723),宰相张说于是建议雇佣募兵。玄宗即下令执行。朝廷从关内招募军士达12万人,充作卫士,从而代替了有唐以来的府兵轮番宿卫制度。这是当时军制由兵募到雇佣的重大改革。经过十余年的实践开始在全国推行,从此,各地民丁再无轮番戍边之苦。雇佣兵既可吸收社会上的失业人口,缓和社会矛盾,又可常驻各地,加强训练,对改善军队的质量、提高战斗力有很大作用。

玄宗还通过各种措施整顿军旅。他颁布《练兵诏》,令西北军镇增加兵员,加强军事训练,不得供其它役使。还派人去检查执行的情况,代他处理有关事情。

七世纪末年,军马不足,玄宗即位时,只剩下24万匹。玄宗任用太仆卿王毛仲为内外闲厩使;专门抓这项工作,到开元十三年(725),军马增至43万余匹,牛羊数也相应增加了。为了解决军粮问题,玄宗又诏令扩大屯田区。这样唐朝就是兵精粮足了。

经过以上准备,到开元五年(717),唐军把沦陷17年的营州等13州全部收复,玄宗派宋庆礼任都督,重建营州防务。长城以北的拔也古、同罗、回纥等地也宣布取消割据称号,与唐政府合作,唐政府重新恢复了安北都护府,统一了长城以北。

解决西域问题分两个阶段进行,第一阶段从开元27年开始,玄宗派碛西节度使盖嘉运打败了突厥,唐军猛攻碎叶城,俘虏了突厥可汗,从而使沦陷了37年的碎叶镇又归唐政府管辖。第二阶段是击败吐蕃,重新打通“丝绸之路”的门户。开元初年,西域小勃律(今克什米尔以北)可汗曾到唐朝请降,唐政府在那里置绥远军。后来,小勃律王娶吐蕃王的女儿,依附了吐蕃,与唐为敌。玄宗派安西副都护高仙芝打败吐蕃,俘虏了小勃律王,遣送长安。这使唐国威大振。这一仗胜利后,指麻(罗马)、大食(伊朗)等一些国家都很害怕,忙向唐朝称臣。唐朝重打通了中亚的通道,这不仅维护了国家的统一,也有利于对外经济文化的交流。

唐玄宗在开元年间,注重发展社会经济,采取了一系列措施,经济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繁荣景象。

玄宗即位之前,由于政府的勒索和大豪族的土地兼并,使均田农民的负担越来越重,常常无力维持其自身的生存和简单的再生产,从而出现了天下户口逃亡过半的严重危机。玄宗即位后,大力打击豪强大族,把他们所占的大量土地,还给农民耕种,这样国家的税收就有了保障。

玄宗即位初期,在生活上以节俭自励。他还遣返宫女,禁修宫殿。

开元年间玄宗君臣的文治武功,造成了比较清明的政治局面,出现了“开元之治”的盛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