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著名发明家成才故事(中国名人成才故事)
3383900000032

第32章 王选(2)

北大汉字信息研究室及协作广的科技人员,都怀着强烈的危机感,全力以赴地参加了大决战。

1985年2月1日,新华社用华光Ⅱ型计算机——激光汉字编辑排版系统连续运行排印出《新华社新闻稿》日刊和《前进报》旬报。Ⅱ型系统经受住了实践的检验。

5月,中国计算机界,新闻界和出版界一百多名专家,出席了国家经委主持的鉴定会。专家们对华光Ⅱ型计算机——激光汉字编辑排版系统进行了严格的测试和审查之后,郑重宣布:华光Ⅱ型编排系统是我国研制成功的一项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重大科研项目。它开创了我国印刷技术发展史上的新纪元。

我国各大报刊都报道了这一重大新闻,并宣布华光Ⅱ型系统即将正式投入批量生产。

那些耸人听闻、喧嚣一时的凶险预言一一破产了。华光系统不但没有垮台,而且在中华大地上站稳了脚跟。

接着又传来一个喜讯:华光Ⅱ型系统被评为1985年中国十大科技成就之一。

在一片赞美声中,王选却以十分苛刻的目光对华光Ⅱ型系统横加挑剔:体积大,外观不秀丽;主机硬盘对机房的要求过高;软件要进一步改进提高,它还应付不了对开大报及版面复杂的科技版;滚筒式激光照排机也不过硬,有时还出毛病;用户也太少了,全国只有五家。

王选冷静地宣布:如果把华光I型系统的样机视为零的话,那么华光Ⅱ型系统只不过是开了一朵小花,结了一个小果子!

于是,他和伙伴们又马不停蹄地发起新的攻坚战——发展小型化的华光Ⅲ型系统,进一步提高系统的稳定性和可靠性,提高排版软件的功能。

他以身作则,分秒必争。平时没有节假日自不必说,春节期间,大家都休息,干扰最少,这段时间成了王选工作效率最高的工作日。华光系统中很多技术难关都是在这时突破的,一些难度最大的设计方案,也都是在这时完成的。

1986年春节,王选因在山东潍坊计算机厂劳累过度,患肺炎,高烧39℃,在病床上打点滴度过了春节。

1987年春节,王选在完成Ⅲ型机微程序设计的同时,又巧妙地构思了空心、旋转、勾边等一系列美观新颖的字体设计方案。

在华光Ⅲ型系统的攻坚战中,北大汉字信息研究室的年轻一代科研人员在实践中崭露头角。他们在研制数学版、化学版的软件过程中,都做出了引人注目的贡献。对此,王选特别高兴。他说:“我们研究室里年轻一代的崛起,比华光系统本身的成果更令人欣慰!”

1985年11月,华光Ⅱ型系统通过鉴定不过才半年的时。间,潍坊计算机公司在北大的支持下,向用户提供下第一套华光Ⅲ型系统。

跟华光Ⅱ型系统相比,Ⅲ型系统不仅体积小,外观小巧漂亮,而且在技术指标和功能方面都有了明显的提高。它不但能排大小报刊和辞典,还能排那些带有复杂数学公式、化学方程式以及各种表格的科技书刊。价格也大幅度下降,朝小型化、实用化和商品化方向迈进了一大步。

王选认为华光系统的技术条件已经成熟,可以实现输出对开的日报。但这需要有一个实践的机会;以便进一步开发和完善华光系统编排大报的功能。

大报纸跟一般书刊可不一样。它的日发行量高达几十万甚至数百万份,万一卡了壳——哪怕只延误一天,也会引起读者的骚动。况且,用激光照排系统输出整页中文报纸,在世界上还没有先例。日本及欧美各国当时都在加紧研制,但没有一家获得成功。谁敢担当如此巨大的风险,轻易上华光系统?

“我们第一个上‘华光’!”首都报业中,第一个站出来装备华光系统的是《经济日报》印刷厂。1987年初,《经济日报》印刷厂购进的两套华光Ⅲ照排系统先后安装调试完毕。为以防万一,工厂仍然保留了全套铅排工艺。

1987年5月22日,在共和国的首都,在《经济日报》印刷厂的激光照排车间里诞生了世界上第一张整页输出的中文报纸!

一时间,《经济日报》的版面成了全国最漂亮,最富于变化的版面。它的标题字字体之多,居全国之冠,丰富多彩,赏心悦目。

《经济日报》的时效更是惊人。1987年10月,中国共产党第十三次代表大会的工作报告,全文达34,000多字。各大报社在收到新华社电讯稿之后,即使立即召集一批最熟练的印刷工人,也得苦战三四个小时才能完成排版任务。只有《经济日报》,借助华光系统的威力,在收到电讯稿之后,仅仅用20分钟就在照排车间完成了全部排版任务!

厂房占地面积也大大缩小。过去拥挤不堪的厂房,现在绰绰有余。劳动生产率更是今非昔比。原来铅排作业的夜班需要35人,现在照排车间只需1人排字,1人拼版。两套班子才4个人,再加1名领班,总共5个人就够了。

印刷厂的经济效益也显著提高。1988年,每天输出成品50万字,清样200万字。与此同时还承担着33种报纸、11种期刊的编排任务。与同等任务的铅作业相比,可减少厂房面积68%,用人减少60%,耗电量减少687%,成本下降27%,年利润达200万元。1989年的日排字量达80万字。年产值达700万元,年利润250万元,人均利润突破了万元大关。

1988年7月,《经济日报》印刷厂又爆出一条轰动全国的新闻:经济日报印刷厂卖掉了铅字,全部废除了铅排作业,成为中国第一个甩掉铅字的印刷厂。人们欢呼着告别了铅与火的时代,欢笑着跃入电与光的时代。

从1981年王选发明激光汉字编排版系统原理性样机(即华光Ⅰ型机),通过国家鉴定后,到1991年又相继推出了华光Ⅱ、Ⅲ、Ⅳ型和新一代方正91电子出版系统。

王选成功的关键在于,在强烈的科技创新意识,发展机遇意识和市场竞争意识的驱动下所作出的一系列决策。当华光Ⅰ型机问世时,他已谋划着要实现研究成果向商品的转化;而当华光Ⅱ型机被一片赞誉声环绕,有入主张停下来喘口气时,王选却洞悉到:停顿就意味着失去市场,意味着失去发展的机遇。他没有松劲,从而也就在不断开拓进取中获得了令人瞩目的发展。

1988年投放市场的华光Ⅳ型采用超大规模集成电路,字形复原速度高达710字/秒,(对于100×100点阵),是国产照排系统走向成熟的标志。方正91系统则采用集成度更高的专用芯片,体积更小、速度更快。1993年推出的方正93系统是北大方正十多年最重要的技术突破,采用了国际标准页面插述语言PostSeripi2,并研制了07微米线宽的手用协处理器芯片,其复杂度为方正91芯片10倍以上。这一系统能在8~10分钟内出四开一版分色片,在中文彩色出版物的输出速度方面世界领先,引起了海外中文报业和印刷业的强烈兴趣,并很快进入了海外市场。1990年,6月,采用华光Ⅳ的香港新晚报成为港澳地区第一家全部版面都用电脑编排的报纸;1992年1月,采用方正91彩色照排系统的澳门日报成为世界上第一家彩色照片与文字合一处理的中文日报。

值得一提的是,在如何把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问题上,王选也是深谋远虑的。他选择一条科工贸一体化的道路,把科技人员、生产厂家和用户紧密联系在一起,这样在开发——生产——商贸不断良性循环过程中,他始终站在了科技的前沿,掌握着商战的主动权,推动各项事业取得新的、更大的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