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著名文学家成才故事(世界名人成才故事)
3384500000044

第44章 马克·吐温

马克·吐温,原名塞缪尔·朗荷恩·克莱门斯,19世纪后期美国杰出的批判现实主义文学大师、著名的幽默讽刺作家。

马克·吐温原籍密苏里州的佛罗里达,在他4岁时,举家迁到密苏里州南部的汉尼拔。12岁时,父亲去世,一家人顿时陷入困境。从此马克·吐温开始走上独自谋生的道路。他当过学徒、排字工人、印刷工人,饱尝人世间的艰辛,度过了辛酸的少年时代。

1856年,马克·吐温在一次海上旅行中对航海产生浓厚的兴趣,渴望成为一名水手。经过努力,几年后他终于成了密西西比河上的一名领航员。不仅生活宽裕了,而且水上生活使他进一步认识了美国社会,接触了各式各样的人物,熟悉了密西西比河的方言口语和民间传说。为了纪念这段经历,他的笔名“马克·吐温”就来源于此。由于南北战争,马克·吐温结束了领航员工作。此后他干过矿工,但时间都不长久。

1864年,马克·吐温来到旧金山当了一名采访记者,期间他受当时美国“幽默文学”的影响,结合自己丰富的生活经验,开始发表一些丰富多彩的幽默小品。他的文章很受读者欢迎,马克·吐温的名字也为越来越多的人知道。

19世纪60年代下半期,马克·吐温先后出版了《加利维拉县有名的跳蛙及其他》和《傻子国外历险记》这两本书,引起了很大反响,马克·吐温也一跃成为美国文坛著名人物,被誉为“我们文学上的林肯”。

也就是这一时期,马克·吐温与奥丽薇亚结为伴侣,婚后生活十分幸福。奥丽薇亚始终支持马克·吐温的文学创作。马克·吐温在创作上更加成熟,相继写出了《竞选州长》、《高尔斯密士的朋友再度出洋》和《镀金时代》这样思想性很强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品。

1876年发表的《汤姆·索亚历险记》,标志着马克·吐温创作进入了成熟时期,此后一发不可收,许多一流的作品相继问世。1884年,其姊妹篇《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诞生,这是他一生中创作的最优秀的作品,在美国文学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80年代马克·吐温还写了《王子与贫儿》、《在亚瑟王朝廷里的康涅狄格州美国人》这样借古喻今的作品。

马克·吐温不满出版商对作者的剥削,自己投资从事印刷出版事业,开始大获成功。富了的马克·吐温仗义疏财,慷慨地资助生活上有困难的演员、艺术家、青年学生。人们只要求助于他,他总是无私地给予援助。

受美国经济危机的冲击,马克·吐温的公司垮了。他决心埋头文学以偿还债务。这样,90年代马克·吐温又创作出《百万英镑》、《傻瓜威尔逊》这样现实性很强的作品。

马克·吐温热爱人民,坚持正义,他曾自称是一个反帝国主义者。他强烈谴责帝国主义国家的侵略扩张政策,满怀热情地支持殖民地人民的反帝斗争。1898年,他任“美国反帝国主义联盟”的领导人。他还给予中国的义和团运动积极的声援,愤怒地谴责列强对中国的侵略和掠夺。

在作品中,马克·吐温也表现了他这种进步的思想。比如赞扬民族英雄的《贞德传》、抨击殖民主义的《环游赤道》,以及大量的政论和杂文,如《给坐在黑暗中的人》、《沙皇的自白》等等。

晚年马克·吐温非常不幸,亲人相继去世,他生活在凄苦、孤独中,但他仍顽强坚持工作。1910年4月21日,马克·吐温病逝于康涅狄格州。他以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数量众多的文学作品、积极进步的创作思想为后人留下宝贵的文学遗产,同时也使自己在世界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汤姆·索亚历险记》讲的是波莉姨妈收养了父母双亡却又活泼顽皮的汤姆·索亚。一天,汤姆在花园里对一个叫贝奇的小姑娘一见钟情,为了领到奖品《圣经》引起贝奇的注意,汤姆在主日学校里跟同学做交易,却因回答不出问题而出了洋相。

一个晚上,汤姆与哈克·费恩见面,却不料看见三个恶人为分赃而打斗:波特被打昏,医生被印江杀死,但印江却把杀人的罪名栽赃给波特。两个孩子为了避祸,发誓对这一晚所见的事情守口如瓶,他们决定偷渡到荒无人烟的小岛。几天后,正当家里为他们准备葬礼时,几个孩子突然出现了,大家又惊又喜。

汤姆在审理谋杀案时指证了印江,为免遭报复就和哈克一起去寻宝,不料又遇到了发现黄金的印江,并在无意中救了一位寡妇道格拉斯。汤姆和贝奇跟同伴参加野餐做游戏时在山洞里迷路了,当他们寻找出口时却发现了印江,幸好印江没有辨别出汤姆;三天后汤姆终于回到村里。贝奇的父亲为了防备有人再在山洞里迷路,就封死了洞口。后来人们发现印江就死在里面。

后来汤姆和哈克找到了印江所藏的钱,两人都成了有钱人。但哈克过不惯这种生活,又出去历险了。

《汤姆·索亚历险记》自出版以来,一直是世界上最受儿童喜爱的读物之一。这部儿童小说富于惊险性,故事妙趣横生,语言风趣幽默,富有个性色彩;景物描写细致入微,情节悬念迭起,扣人心弦,具有强大的艺术吸引力。作者善于从儿童的眼光来看待周围的世界,没有一点成人说教的口吻,以儿童特有的思维模式为读者描绘了一个天真烂漫的儿童世界;他笔下的儿童个个活泼可爱,聪明健康,充分体现了儿童特有的天性。小说的结构是嵌入式的,其中的每一个事件都是独立存在的,并不是一件事情的连续发展。这既符合儿童的心理特点,又增加了故事的传奇色彩与趣味性,也就更加符合儿童的阅读心理与习惯。

《哈克贝利·费思历险记》讲的是哈克从小就是一个无家可归、缺乏教养、自由自在的流浪儿。他被道格拉斯寡妇收养后,却过不惯那种“体面”、“规矩”的生活,对学校的教育也非常不满,一心向往自由自在的生活。这时,他的酒鬼父亲突然从外面回来,把他强行带到一个僻远的树林里过着捕鱼打猎的生活。但是父亲常常发酒疯,醉酒之后就毒打哈克。哈克忍无可忍,终于设法逃了出来,在一个小岛上遇到了逃亡的黑奴吉姆,两人于是结伴乘着木筏准备逃到不买卖黑奴的自由州去。他们在逃亡的途中历尽艰难险阻,并结下了深厚的友谊。他们在路上遇到了互相“打冤家”的南方家族,也遇到了伪装贵族的骗子和杀人越货的强盗等各种各样的人。而且两个江湖骗子登上他们的木筏后,沿途大搞诈骗活动,后来竟然偷偷卖掉了吉姆。哈克和汤姆又想方设法去营救吉姆,当他们找到吉姆时,吉姆已经是自由人了——因为他的女主人在临终前给了他自由。汤姆的姑妈又想收养哈克,但哈克扔然逃走了,去过他的无拘无束的自由生活。

《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是马克·吐温最重要的作品,它既与《汤姆·索亚历险记》是姊妹篇,同时又是一部独立的作品。小说的中心主题是反对种族压迫。尽管在南北战争以后蓄奴制已经被取消,但是对黑人的种族压迫依然存在。虽然小说写于战争结束以后,但其内容仍然是反映战争以前的社会现实,这也表现了作者对社会问题的关心,对压迫黑人制度的否定。哈克这一形象寄托了作者反对种族压迫的民主主义思想,他不愿意过那种“体面”的生活,不能忍受父亲的虐待,他的逃跑表明了他对自由的追求和对资本主义环境的反抗;他不怕冒犯法律和社会道德传统去帮助吉姆,又体现了他敢于斗争的精神。小说的另一个人物吉姆也有着丰富的思想情感与优秀品质,他渴望自由幸福的生活,自己主宰自己的命运,不愿忍受奴役和压迫;但他身上又存在着迷信和无知的缺点,这又恰恰说明了黑人所受的残酷的阶级压迫和因此导致的教育的缺乏。

这部小说触及了美国社会所存在的多方面的问题,特别是提出了种族压迫的问题,因而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小说最主要的艺术特点是现实主义的具体性和浪漫主义的抒情性的有机结合与完美交融,同时大量使用民间口语,具有鲜明的民族语言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