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风险控制措施
(1)两国信用卡因为风险管理概述
应该说,随着国内信用卡业务的快速发展,目前银行信用卡风险管理在业务准入、发卡条件和流程控制等方面逐步向美国看齐,在信用卡产品设计、营销、发卡、账户管理、催收等各个环节建立起全方位的风险管理体系,信用卡中心各部门责任清晰、任务明确,独立运行而又保持紧密联系。由于风险贯穿于信用卡业务的全过程,因此风险控制也贯穿了信用卡业务流程中的各部门。
中美信用卡风险管理的一个重要差别是,美国银行在几十年的经营中,逐步建立起一套运用先进科学技术的强大的信息管理系统,如信用评分模型,行为评分模型,催收管理系统和欺诈风险评分模型等。其中信用评分模型在美国得到了极为广泛的运用,以FICO信用评分模型最享有盛名。当然,美国银行并不照搬FICO的结果,一般都会对其进行一定的校验和修改,以保证这一模型的有效性。中国商业银行一般遵循“事权划分、事中控制、事后监督”的原则加强防范与控制,根据有关规章制度,制定业务工作程序,明确内部工作人员操作级别,不同的级别授予不同的权限,建立了各种审批手续和登记制度,建立了各职能部门、各岗位之间既有分工负责又有相互制约的内控机制,从而达到防范风险的目的。事权划分是发卡机构通过基本岗位设置,明确岗位职责,并按照岗位风险程度的不同,实行分级管理、相互制约、岗位轮换,达到降低和防范风险的一种手段。事中控制是指在业务处理过程中,通过严格执行有关业务规章制度以达到加强管理、规范操作、降低风险的一种手段。事后监督是对信用卡业务经营的处理依据、处理手续、处理结果进行事后全面复审检查,是进一步防范重大差错事故和经济案件发生的监督保障系统,是有效防范信用卡风险的重要措施。
中国信用卡风险管理也存在一定的隐忧。对于银行来说,其所要做的往往是要在利润收入和风险之间建立一个平衡。基于目前信用卡业务跑马圈地的主要格局,各家银行均担心自己在信用卡业务上落后,因此许多银行把发卡量作为一个硬性指标来考核信用卡中心的绩效。而信用卡中心为了完成发卡任务,通过减免年费吸引客户,甚至通过放宽条件,简便手续,提高授信额度等,这就导致客户基础的参差不齐,从而增大了潜在的整体风险。
(2)美国信用评分模型介绍
在美国,信用评分模型不仅广泛运用于信用卡申请,而且也是审批个人贷款的重要步骤之一。信用评分模型的优势在于,能够以最少的人力成本迅速处理大量的申请,使得审批过程标准化规范化,因此降低了经营成本,并且可以替代缺乏经验的审查审批人员进行有效判断,从而有助于控制风险。信用评分模型同时使用多个变量为每个申请者建立数字评分,如果申请者分数低于筛选水平,在没有其他补救因素的情况下,申请人很可能被拒绝。当然,信用评分模型的前提是宏观经济和其他外部因素保持稳定,一旦这一假设变化,如宏观经济出现大的波动,则模型可能失效。这也是为什么美国的信用评分模型需要反复重新测试,并确定更多的变量,对模型进行修订的原因。
可以看出,美国的信用评分模型的信用因素与国内有很大的差别,国内银行最经常使用的变量则是包括:客户的年龄、职业、婚姻状况、收入、资产状况、个人素质、社会关系等。这主要是因为,美国的信用评分关注的是申请人的信用风险。在简化版的美国以上八因素信用评分系统中,申请人可获得的最高分为430分,最低为90分。接着可以对所有曾经的客户进行分数统计,以计算中一定的分值,例如280分,该分值以下的客户具有较高的坏账。
目前国内银行业都积极开发自己的信用评分模型,但是总体而言效果一般,模型的可参考价值偏低。主要有以下原因:第一、美国的信用评分模型是由运营多年的专业信用评分机构开发,例如著名的费尔艾萨克(Fair Issac)设计出售的FICO评分系统,其最主要考虑的五个因素有,申请人还款历史,欠款数额,申请人信用历史的持续时间,新申请贷款的类型和申请人曾使用的信贷种类。而国内一般银行自己内部开发设计,专业性准确性值得商榷。第二、美国的信用评分机构所选用的数据基础是全球数百万的贷款、信用卡申请人,因此所设计出来的模型较为准确。而国内各家银行仅根据本行几万客户,而且有些数据是90年代,当时国内客户基础数据收集存在一定的缺陷,影响了数据基础的准确性。第三、中国本身属于发展迅速,变革剧烈的国家,不论宏观经济还是居民个人收入财富等,均处于加大的变化之中,除非模型经常更新,否者使用效果将大打折扣,而国内银行一般缺乏资源去进行如此频繁的更新。
总的来看,信用评分是评估申请人素质的重要手段,尽管目前许多客观因素限制了国内银行对该方法的使用,但我们需要现在就开始尝试设计模型,积累经验,并积极收集和累积数据,为未来建立标准规范和合理准确的评分模型打下基础。
(七)总结
中国各银行的信用卡业务发展时间不长,目前可以说发展速度飞快,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但以当前的社会文化、信用环境和监管情况,中国银行业的信用卡业务能发展到当前情况,可以说已经相当不容易。对于中国信用卡业务的发展,其实更为重要的是宣传教育和培育市场,比如个人信用制度建立和信用数据库的积累,信用卡相关法律法规的完善,信用卡客户用卡安全意识的提高,信用社会文化的建设等等。
例如,个人信用制度的建立和信用数据库的积累是一项基础,但同时又是复杂而庞大的系统性工程,是在现代市场经济环境中,个人通过信用方式获得支付能力,进行消费、投资和经营的一种金融制度。它包括个人信用登记、个人信用评估、个人信用风险预警、个人信用风险管理以及个人信用风险转化等制度。它的建立不可能依靠单一机构的力量,以分散的方式建立起来,我国个人征信体系建设必须依靠政府领导,而后各家发卡机构共同努力。
又如,加强对信用卡客户的安全用卡意识的培养,不仅有利于信用卡客户保护自身的经济和信用利益,减少发卡银行的信用卡不良率,控制信用卡风险,同时还能有效地保障发卡银行的资金安全,防范信用卡犯罪。因为说到底客户手中的信用卡,虽然是以客户的名义申请的,但信用卡里面的资金所有权仍然属于发卡银行,如果发生拖欠或犯罪,造成信用卡呆坏账,最终都会影响发卡银行的利益。
最后,信用卡相关法律、法规的健全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这就更需要我国政府的大力支持。美国的信用卡法律体系完善,但也并非建立于一朝一夕。自1970年联邦贸易署(FTC)禁止银行未经消费者同意就寄送信用卡,成为联邦政府的第一个信用卡规范后,美国相继形成了《公平信用报告法》(Fair Credit Reporting Act),《平等信用机会法》(Equal Credit Opportunity Act),《信用卡发行法》(Credit Card issuance Act),等等行政规章,近来,奥巴马政府在金融危机后又制定了最新的《信用卡改革法案》,从而形成了较为完整的法律框架体系,为信用卡产业的规范、安全和高效运作奠定了扎实的基础,其风险也被控制在了较小的范围内。
第四节中美银行个人贷款业务
(一)中美银行个人贷款业务发展情况
个人贷款又称零售贷款,零售信贷等,专指贷款人向自然人发放的贷款。其用途可以分为个人住房贷款,即发放的贷款用于购买住房;个人消费贷款,即发放的贷款用于耐用品消费,装修消费等;个人汽车贷款,即发放的贷款用于购买汽车等。
在美国,个人贷款业务可以说具有较长的历史。二战后,个人贷款业务开始成为美国银行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从五十年代中期至今,美国个人贷款一直呈现高速增长势头。美国的个人贷款业务改变了美国人的生活方式,那些没有太多收入的居民也可以超前消费,拥有暂时不能拥有的商品。美国拥有稳定的经济系统、完善的法律机制和发达的科学技术,美国的个人贷款业务主要是建立在完善的个人信用制度和相关法律制度的完备上,同时,美国积极开发个人贷款二级市场使个人贷款市场具备再发展的原动力,政府积极参与以弥补市场的不足,使得美国成为个人贷款市场最发达的国家。目前,个人贷款在美国各银行所有信贷额度中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一般为20—40%,有的甚至更高。个人贷款业务已成为美国银行重要的收入来源。
中国银行机构开展个人贷款业务较晚,从1999年开始较大规模地开展个人住房贷款,此后其他个人消费贷款也逐渐开展起来,个人贷款余额占商业银行信贷总额的比例迅速上升。总体来看,目前中国个人贷款业务发展呈现以下几个特征:第一、总量增长迅速。从1999年开始大规模发展个人贷款业务以来,个人贷款总量增长迅猛。根据银监会公布的数据,截止2010年,个人贷款已经达到68015亿人民币。第二、个人贷款品种逐步多元化,基本建立了相对完整的个人贷款产品体系。基于同业间的激烈竞争,各银行为适应市场变化和不断增长的客户需求,不断开发新的个贷产品,主要包括:个人住房贷款、汽车贷款、教育助学贷款、医疗贷款、大件耐用消费品贷款等。第三、业务品种发展不平衡。目前各银行个人住房贷款均占绝对大头,虽然汽车贷款和消费贷发展迅速,但总体比例仍较住房贷款要小,而助学贷款则成为发展最为缓慢的品种之一。第四、不良贷款率低,综合效益较好。目前,个人贷款业务可以说是我国银行资产质量最好、收益最稳定的业务品种之一。根据银监会2010年年报,我国银行个人贷款总体不良比率仅为0.58%,个人住房贷款不良比率更是仅有0.37%。
中国发展个人贷款业务潜力巨大。总体上看,在中国,由于受经济发展水平、市场体制以及消费观念等多种因素的制约,目前个人贷款业务发展还不充分,尤其是个人消费贷款总体发展水平还比较低。2010年底的个人贷款总额占GDP总额的比为17.44%。从另一个角度看,个人消费贷款总余额为11415亿,仅占2010年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7.39%。由此可以估计,全社会90%以上的消费品还是通过现收现付的方式购买。随着居民消费观念的转变,以及国家号召扩大内需,预计中国消费贷款还有巨大的发展空间,另外,城镇化进程以及人口红利所带来的房地产市场繁荣尚未结束,个人住房贷款也将还有一定的空间。
(二)中美个人贷款产品比较
1、中国个人贷款产品概述
中国的个人贷款产品一般按用途来分类。如招商银行的个人贷款产品大致可分为:第一、购房类贷款,其中包括一手住房贷款、二手住房贷款、直客式一手房贷款、商用房贷款和个人住房公积金贷款。当然,在每个品种项下,还可能有多种小品种,主要是为了吸引客户而进行的创新,包括贷款额度、贷款期限、还款方式、申请方式等。例如一手住房贷款项下还有随借随还、消费易、固定利率和停本还息等房贷创新功能。第二、个人消费贷款。如用于购车的个人汽车贷款,用于装修的装修贷款。第三、其他贷款。如信用贷款、个人留学贷款以及工资贷款等。
总体上看,貌似国内银行个人贷款产品丰富,但实际上与国外银行相比,产品种类还是略显单一,并且各家银行之间产品同质化程度极高,产品创新能力不足。个人银行的贷款主要集中在一手住房贷款上,各银行信贷品种在利率、期限、申请手续、抵押、担保等方面大同小异,尤其受利率非完全市场化的限制,各银行同一品种贷款的利率基本上相同,即使主管部门规定银行有权利在一定范围内上下浮动利率,而实际上各银行为了争取客户,也会将利率下浮到规定的最低水平,结果是各银行的贷款利率仍然相同。从客户角度看,借款人能选择的仅为贷款期限,以及还款方式。而还款方式其实主要还仅有等额本金和等额本息。
另外,尽管大多数银行都开通了循环贷款,但基于目前的监管要求,大多数产品只能用于一种用途,且循环贷项下的第二次申请必须取得银行的同意。总体上看,在新产品创新的方式、方法和组织推动上,与市场变化和客户需求相比,还存在较大的差距,产品创新周期较长、环节较多、与市场脱节的问题比较突出。
2、美国个人贷款产品
从业务品种来看,发达国家和地区的个人贷款已经形成了非常丰富的产品体系。尤其是美国,不论业务开展的历史还是目前业务发展的规模、个人贷款品种的丰富程度、相应的法律制度完善程度等,均处于世界领先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