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钥匙方式的不足之处是:第一,从事交钥匙项目的企业在客户国家并没有长期利益。在这种情况下,当那个国家后来成为用交钥匙工程生产的产品的主要市场时,企业将处于不利局面。解决这一问题的办法是,企业应该在它所建造的交钥匙工程中拥有少数股权。第二,为外国企业建造交钥匙工程的公司有可能为自己创造竞争对手。例如,许多曾经向沙特阿拉伯、科威特和其他海湾国家销售炼油技术的西欧企业,现在不得不同这些企业在世界石油市场上直接竞争。第三,如果企业的工艺技术是其竞争优势的来源,那么通过交钥匙工程出售这种技术无异于向潜在的或者实际的竞争者转让它的竞争优势。
【案例8—4】经过20年的发展,今天的中国台湾地区己经成为全球的代工基地和IT代工之王。依靠这个代工之王的权杖,中国台湾地区的制造业“制造”了几乎世界所以的IT品牌。目前,全球销售的电脑显示器中,每两台中就有一台是台湾制造的;世界上1/3的便携式电脑、2/3的电脑主机板来自中国台湾地区;中国台湾地区生产的鼠标、键盘占全世界市场的3/5以上。中国台湾地区每年在信息技术工业的投资,比整个欧洲在这个领域的投资还要多。
所谓代工有两种形式。一种指公司受委托为其他公司生产产品。不使用本公司的品牌,也不负责产品销售,仅仅为委托公司加工生产,或完全按委托公司设计和工艺要求生产,称OEM。一种是按委托公司要求由公司设计并生产,但是同样不使用本公司的品牌,也不负责产品销售,称ODM。这种经营形式的生存的关键在于大量的订单。代工企业的效益是与企业的生产规模成正比的,所以也可以理解为上游企业是下游企业的生命线。也许正是因为这一点,代工在经验上被理解为一种寄生经济形态,属于制造梯队中技术含量低的简单操作层面。但是,中国台湾地区的代工生产远比一般人想象的复杂得多。
代工制造的生存哲学总结起来是“便宜,便宜,再便宜”。所以代工经济的核心在于生产成本的有效降低。这里强调“有效”不是单纯的成本绝对值的降低,而是性能价格比的最优。中国台湾地区的核心竞争力在于它的成本工程不是狭隘的、单个企业的逻辑,而是整个岛内的代工制造产业捆绑在一起共同推进“降价”工程。
(三)投资模式
投资模式属于进入国际市场的高级阶段,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各国经济开放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企业选择对外投资方式进入国际市场。涉足国际业务时并不适用,只有当企业已经具有丰富的国际市场营销经验、企业实力,国际市场潜力较大时才采用。中国政府提倡的“走出去”战略所指的主要就是投资模式。投资模式包括合资进入和独资进入两种形式。
1.合资进入
合资指的是与目标国家的企业联合投资,共同经营、共同分享股权及管理权,共担风险。合资企业作为进入国外市场的一种方式,20世纪70年代以来发展异常迅速,由于有当地企业的参与,企业容易被东道国所接受,合资企业的政治、经济风险较小。
当企业面临陌生的法律和文化环境,合资经营比购买企业更可取。当地的合资方会带领外方走出法律迷宫,并帮助他们了解文化差异。在下列情况下,合资经营对国际经营企业是有吸引力的:①公司能利用当地合资方的专门技术;②公司能进入合资方所拥有的当地分销系统;③公司想进入一个独资经营被禁止的市场;④能进入受关税、配额保护的市场;⑤公司缺乏扩大国际业务所需的人力、财力时。
进入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跨国并购投资占国际直接投资的比例大幅上升,据联合国贸发会统计,在2000年达到高峰时达82%,尽管此后3年内跨国并购有所下降,但跨国并购仍然占据着国际直接投资的主体地位。在中国,随着投资环境改善,外商投资信心的增强和中国政府对外商投资股比例限制的放宽,在外商对华直接投资中,独资企业比重大幅上升,外商对华投资的独资化渐成趋势。松下、宝洁、雅芳、西门子、诺基亚等众多知名跨国公司均纷纷加快了其独资化步伐。
2.独资进入
独资指企业直接到目标国家投资建厂或并购目标国家的企业。独资经营的标准不一定是100%的公司所有权,主要是拥有完全的管理权和控制权,一般只需拥有90%左右的产权就可以。
独资公司有三个明显的优点:
(1)独资公司可以降低对技术失去控制的风险。当企业竞争优势以技术为基础的时候,独资公司通常是一种企业乐于采用的市场进入方式。正因为如此,许多高技术企业选择了独资经营作为海外扩展方式,例如电子和制药业。
(2)独资公司可以使企业严密地控制它在各个国家的生产经营活动,这种控制对于企业协调全球战略是必要。例如,用从一个国家获利润支持在其他国家的竞争。
(3)有利于企业对它的价值链进行合理安排,从而使每一个阶段的价值增加值最大化。当成本压力很大时,位于某个国家的子公司有可能仅仅专门生产某个产品系列的部分产品,或者只生产某个最终产品的某个部件,然后用这些部件和企业全球系统的其他子公司进行交换。要建立这样一个全球生产体系,企业必须对每一家子公司保持一定程度的控制。各个子公司必须愿意接受总部的一些决定,这些决定涉及如何生产、生产多少以及在向下一个子公司转移产品的时候如何定价。在这种情况下,建立独资子公司是必要的。
但是,从另一方面来讲,建立独资子公司也是为外国市场提供服务的成本最高的方法,因为企业必须承担建立海外子公司所有的成本和风险。当企业能够兼并东道国的另一家企业时,它在一个新的文化环境中学习做生意的风险将会小一些。然而,兼并会带来其他一些问题,其中包括使不同的企业文化相互融合的问题等。
(四)国际战略联盟
国际战略联盟是两家或两家以上企业为了相互需要、分担风险并实现共同目的而建立的一种合作关系,虽然不是严格意义上的市场进入方式,但许多合同协议中讨论的方式可以归入国际战略联盟。在过去的几十年中,国际战略联盟作为全球营销管理的竞争战略的重要性不断增加。国际战略联盟被看做是弥补劣势、增强竞争优势的方式。建立国际战略联盟的主要动机包括:迅速开拓新市场,获得新技术,提高生产效率,降低营销成本,寻求额外的资金来源。
国际战略联盟意味着:①有一个共同的目标;②一方的劣势可由另一方的优势所弥补;③避免目标成本太高,时间太长,或风险太大;④把各自的优势联合起来能做成本来无法做成的事情。总之国际战略联盟是一种旨在实现共同目标且双方都能获利的合作关系。
进入方式的选择是一个关键性的决策,企业在一国的经营状况取决于进入方式的选择,进入方式的选择还影响未来的决策,因为每一种进入方式都要求相应的资源投入,从一种进入方式转换成另一种进入方式不仅要花费相当的时间而且将蒙受经济损失。
三、影响进入国际市场模式选择的因素
在选择进入模式时,企业必须考虑外部因素和内部因素的影响。
(一)外部因素
影响企业进入国际市场模式选择的外部因素包括目标国家的市场因素、环境因素、生产因素和国内因素四个部分。其中,前三个部分是国外的外部因素,第四个因素是国内的外部因素,以下分别说明。
1.目标国家的市场因素
目标国家的市场因素包括市场规模、市场竞争结构和营销基础设施三个方面。从市场规模方面来看,如果目标国家的市场规模较大,或者市场潜力较大,则企业可以考虑以投资模式进入,反之则可以考虑以出口模式或契约模式进入,以保证企业资源的有效使用。从竞争结构方面来看,如果目标国家的市场竞争结构属自由竞争,则以出口模式为宜;如果是垄断竞争或寡头垄断型竞争结构,则应考虑以契约模式或投资模式进入。从营销基础设施方面来看,如果目标国家的营销基础设施较好且较容易获得,则可采用出口模式进入,反之,则应考虑以契约模式或直接投资模式进入。
2.目标国家的环境因素
目标国家的环境因素包括政治环境、经济环境、社会文化环境、地理环境四个方面。从政治环境方面来看,如果目标国家的政局稳定、法制健全、贸易与投资政策较为宽松,则可以考虑以投资模式进入;反之,则以出口模式或契约模式进入为宜。从经济环境方面来看,如果目标国家的国民生产总值和人均国民收入较高,国际收支保持平衡,汇率稳定,则可以考虑以直接投资模式进入;反之,则以出口模式和契约模式进入为宜。从社会文化环境方面来看,如果目标国家的社会文化和公司母国的社会文化差异较大,则应对投资持谨慎态度,在开始以出口模式和契约模式进入为宜;反之则可以考虑投资。从地理环境方面来看,如果目标国家和公司所在国距离遥远,则可以考虑契约模式或投资模式,因为这样可以省去长途运输所带来的高额成本。
3.目标国家的生产因素
生产因素是指企业组织生产所必需的各项生产要素(如原材料、劳动力、资金、基础设施等)的可获得性和价格。如果企业在母国的生产成本加上运至目标国家市场的运费低于在目标国家生产所需花费的成本,则应采取出口模式;否则应考虑契约模式和投资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