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经济刘邦驰文集
3389300000108

第108章 金融及其他(22)

财政投融资与银行信用投资尽管都同属于有偿让渡资金的信用范畴,都是资金支配权的改变,而不是资金所有权的转移。然而由于两种信用资金的来源不同、投资方向不同、影响货币供给量的程度不同,财政投融资在市场机制中的地位、职能和作用是财政投资和银行信用投资所无法代替的。国内外的实践证明,商品经济的发展和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必然引起财政筹资渠道、筹资方式、分配范围和内容发生相应变化,财政资金供给与需求的矛盾更为尖锐。发展财政投融资,逐步拓宽财政资金有偿筹集的范围,提高有偿使用的比重,一方面可以起到分担财政政策性投资不足的作用,减轻财政压力;另一方面也为财政转换职能,实现一部分财政资金由直接无偿拨款向与有偿使用相结合转变,为财政无偿投资向政策引导相结合转变创造了条件。我国金融体制改革的目标是,中央银行主要负责控制货币总量,商业银行实行企业化管理,不再承担政策性的投资业务。今后商业银行的资金投向,主要是竞争性、盈利性领域的项目。专业银行向商业银行转化所留下的空档,客观上也要求发展财政投融资来填补。因此,市场经济条件下,发展财政投融资是客观经济形势的需要,是符合市场机制运行原则的。在财政投融资与银行信用投资关系的处理上,应实行商业银行优先的原则,财政投融资不应追求盈利,必须把资金流向放在商业银行不愿投入而又是国家急需的那些领域和项目上。

2.正确处理财政投融资与政策性银行的关系

建立政策性银行是经济体制改革的必然发展,是实现政策性金融与商业性金融相分离、解决国家专业银行身兼二任、保证中央银行发挥调控基础货币功能主动性的必要条件。在深化经济体制改革中,我国于1994年正式组建了中国进出口银行、国家开发银行和中国农业发展银行三家国有性质的金融机构。三家政策性银行共同的任务是体现国家的政策,为实现国家宏观经济调控服务。其业务运作实行独立核算、自主、保本经营、企业化管理,并建立投资约束和风险责任。

我们认为,政策性银行资金的投向只代替了财政投融资中的一部分,而不是它的全部。例如,国家开发银行资金运用的对象是国家批准立项的基础产业、基础设施和支柱产业大中型基本建设和重点技术改造等政策性项目及其配套工程,并根据资金承受能力来确定。中国农业发展银行的资金投向主要是办理国务院确定的、由人民银行安排的资金,并由财政予以贴息的粮、棉、油料等主要农副产品的国家专项储备贷款和收购贷款,以及国务院确定的老少边穷地区发展经济贷款等。可见,国家政策性银行虽然同财政投融资所体现的政策性目标和社会效益是一致的,但是政策性银行的业务范围受到一定的限制,它不能等同和完全包容财政投融资的活动领域,何况我国幅员辽阔、地区发展水平差异大,如果认为成立了政策性银行就可以包揽一切政策性的投资贷款或取消财政投融资,这种观点无论从理论到实践都是行不通的。正确处理两者的关系是要在目标一致的基础上,分工协作,密切配合,在业务交叉的项目投资中相互支持,以利于推动经济全面快速增长,共同完成国家宏观调控目标。

3.正确处理财政投融资与国家预算的关系

前面已经谈到,财政投融资从根本上讲属财政范畴,是财政资金分配的一种特殊方式。在我国实行复式预算的条件下,应将财政投融资与一般财政收支关系划清。正确处理两者关系的途径是:把经费预算(又叫做经常性预算)和资本预算(又叫做建设性预算)分开,将来自国有企业上交的利润、经费预算的盈余列入资本预算,用于政府投融资需要。由于税收收入和财政投融资收入分开,分别用于满足不同的需要,这样就从资金的性质上分清了不同资金的来源和使用界限,可以较好地体现预算收入的真实性,保证财政投融资资金按借贷原则正常周转,便于对不同性质资金用途的管理和监督。

4.正确处理财政投融资的数量关系

发展和完善财政投融资,正确处理好财政投融资的数量关系,主要是处理好:①财政投融资安排的数量要充分考虑到投资的资金来源的可能,不能只讲需要,不讲统筹兼顾,更不能脱离社会的生产力发展水平。②坚持量力而行。国民经济发展过程中,基础设施和基础产业投资需求巨大,解决经济发展中的“瓶颈”问题只依靠财政投融资是不可能办到的,必须把财政投融资限制在资金来源许可的范围内,量力而行,起到补充的作用。③搞好财政投融资同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银行信贷投资、国家预算内投资的衔接和全面协调。

5.财政投融资机构设置要规范统一

财政投融资的双重性决定了财政投融资机构设置应尽可能在全国范围内规范统一。鉴于我国当前财政投融资组织机构设置较混乱,名称不统一和管理形式不规范的现状,我们认为有必要在中央一级设置统一的财政投融资资金有偿使用管理机构,以协调财政投融资资金同国家预算资金、银行信用资金三者的关系,使之形成合力,提高财政投融资发挥政策性职能的作用,增强政府宏观调控力量。中央财政投融资管理机构设置隶属于财政部是比较切合实际的选择。各地区可根据中央财政投融资机构的设置,结合地区实际,设置分支机构,协调地区财政投融资工作,监督地区财政投融资资金的运用。

十八、第六次全国高校财政教学科研研讨会开幕词

各位领导、各位代表、同志们:

由西南财经大学、四川省财政厅、成都市财政局共同承办的第六次全国高等院校财政教学、科研研讨会,在西南财经大学、四川省财政厅、成都市财政局、都江堰市政府和都江堰市财政局的领导和同志们的大力支持下,经过积极筹备,现在正式开幕了。

这次会议是在贯彻党中央十四届三中全会、四中全会精神和贯彻国务院关于《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的大好形势下召开的。是一次全国高校财政教学改革经验交流、探索财政理论创新的学术研讨盛会,出席这次会议的代表,除了全国高校从事财政经济教学的著名专家、学者、教授以外,还有中国财政学会副会长许毅教授、财政部财政科研所所长宁学平教授、中南财经大学校长何盛明教授、四川省财政厅厅长李达昌教授、四川省地方税务局石恩祥副局长、成都市财政局李茂成局长、祝明竟副局长、都江堰市刘金副市长、都江堰市财政局李泽明局长及其他领导同志共70余人。与会代表中,有政府部门的领导同志,有全国高等教育战线和科研单位著名专家、教授,还有新闻出版界的代表。他们当中,既有财政经济学界的老前辈,也有一大批年富力强的中青年代表。在这里,我代表承办单位向到会的领导和全体代表,表示最热烈的欢迎。

代表们,同志们:党的十四大明确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模式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紧紧围绕这个目标,十四届三中全会具体地、全面系统地勾画出了在本世纪末构建我国新经济体制运行的基本框架和改革发展的总体蓝图。党中央的这些决定,对于推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发展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实现,最终有赖于我国国民素质的提高和人才的培养,而教育则是提高国民素质和培养人才的基础。要提高人的素质,就必须创新理论,繁荣科学技术研究。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确立,对财政税收理论的研究和高等财经教育的改革、发展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财政教学改革离不开财政税收理论指导。我们必须适应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迫切要求,用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武装头脑,深入研究财政税收在市场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进一步转变传统观念,转变教育思想,用新的观点指导和继承传统理论中的科学部分,又勇于突破陈规,大胆创新、积极推进财政税收理论探索,推进财税教学内容,课程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革,优化课程结构,加强教材建设,努力提高教学质量,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出大量的熟练劳动者和各类财政经济专门人才。我深信这次大会的召开,必将促进和推动我国财政经济理论研究,财政税收教学改革的深化和发展,为建立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作出贡献,为建立起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教育新体制作出贡献。

最后,我预祝大会圆满成功!祝各位领导和全体代表身体健康、生活愉快,谢谢大家。

十九、从资金积累看四川经济和社会发展战略

最近省委发出了在“富民升位”上使劲,开创四川工作新局面的号召。这是实现党的十二大提出的我国经济建设总的奋斗目标和在本世纪末使全省工农业总产值翻两番,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的重大战略决策。研究经济社会发展战略,既要总结过去,立足现在,又要面向未来。对于四川的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省内经济工作者和经济理论工作者作了大量研究,提出了不少具有实践意义的见解。我们认为,研究省的发展战略,必须以既定的经济发展目标为核心,探询实现这一目标的经济社会发展模式,途径及其在一定时期内所能达到的程度。为此,就有必要研究这样三个问题:(1)在总目标的统帅下,实现省的战略目标对于资金积累的要求;(2)围绕战略目标,从资金积累看省的战略布局或发展模式;(3)对前述两个方面的可行性作出必要的论证。本文重点对后一问题进行一些探讨。

四川是一个拥有一亿人口,幅员辽阔的大省,地处祖国的大后方,自然环境优越,物产丰富,工业基础雄厚。全面发展四川经济,无论是对建设国家的战略后方基地,还是实现全国翻两番的战略目标,都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四川的经济,经过三十年的建设有了很大发展,由于历史的原因,但仍然比较落后,按人口平均的工农业总产值和国民收入在兄弟省市区中还处于中间偏后。省委提出“富民升位”,到本世纪末,在不断提高经济效益的前提下,实现工农业总产值翻两番,即由1980年的475亿元增加到2,000年的1,900亿元以上,改变经济在全国居于偏后的状况,尽力向前挪挪位置,在生产发展的基础上,使全省人民一年年的富裕起来,真正做到民富国强,繁荣昌盛,为祖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作出更大的贡献。

经济社会的发展,离不开资金的积累。在各种条件一定的情况下,一国或一地区经济发展的快慢,要受到财力、物力和人力的制约,要取决于资金的积累程度和使用效果。在全省总的战略目标已定的情况下,对实现目标所需投入和可能积累的资金进行论证,就成为研究发展战略一个极其重要的方面。

实现战略目标需要投入多少资金?

根据有关部门提供的资料,1982年四川工业企业固定资产原值为363亿元,工业总产值按1980年不变价格计算为301亿元,每100元固定资产原值提供的工业总产值为83元。按此计算,1981—2000年全省工业产值由270亿元增加到1300亿元,需要增加固定资产1200亿元。按全国1953一1980年工业基本建设固定资产交付使用率的综合平均水平70%计算,则需要增加用于发展工业的投资1700亿元左右。

我国过去三十年基本建设的投资结构,工业投资约占总额的54%,其它建筑,地质资源勘探,农业水利气象,运输邮电,商业物资,科研文卫,社会服务,城市公用事业等的投资约占46%,按此比例计算,今后需要投资约1500亿元。

实现战略目标可能积累多少资金?

资金的积累首先取决于国民收入的增长。根据一些同志研究省情后的预测,全省工农业实现翻两番,国民收入可能从1980年的268亿元增加到2000年的900亿元以上,二十年累计至达11000亿元。国民收入中用于积累部分,按全国过去三十年的平均水平计算,可能达到3400亿元。其中用于固定资产投资部分,可能达到2500亿元,和需要相比,相差700亿元。固定资产投资中用于工业投资部分,可能达到1300亿元,和需要相比,相差400亿元。因此,如何在投资不足的条件下,实现翻两番的战略自标,就成为研究和制定四川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的前提。

投资是推动经济发展的主导力量。一定的经济增长,总是以一定的投资和投资效果为前提。在投资不足的条件下,为实现既定的经济增长目标,则要取决于投资和投资潜力的发掘程度。在投资一定的条件下,则只能取决于投资效果的发掘程度。

生产规模一定,投资的增长,主要取决于生产过程中物资消耗的降低和国民收入分配比例的调整。按照一些同志预测提供的资料,已把全省1981—2000年间工农业总产值中物资消耗的比例,大体定在全国总目标的水平,即相当于全国过去三十年的平均水平,再要降低是很不容易的。至于调整分配比例,我们在上面预测的积累和投资,基本上都是以我国过去的实际为基础。我国过去在分配上的失误,积累率偏高,生产投资特别是工业投资比例过大就是一个重要方面。今后短期内,要想在投资上有多大的提高,既不容易,也未必适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