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科普海洋护卫:海上武器
3402700000003

第3章 海上保镖——护卫舰(2)

“无畏”级原打算作为“克里瓦克”级以后的新一代护卫舰,计划建造数量也较多,但由于设计技术等问题,加上接下来出现的苏联解体和俄罗斯遭遇的经济危机,使该级舰的发展计划受到了严重的影响。首舰“无畏”号于1986年4月开工,1988年5月才下水,1989年12月开始试航,直到1993年1月才正式服役,光海上试航和武器系统的试验前后就花了4年多。

“无畏”级是一级火力极强的护卫舰。它装备了现代护卫舰的全部反潜装备,从直升机、反潜导弹到反潜鱼雷和反潜火箭组成远、中、近严密的反潜火力,舰上也可能装备了拖曳线列阵声呐。“无畏”级在隐身性设计上特别注意了降低雷达截面积和红外辐射。在降低雷达截面积上采取了措施,一是相对压低了上层建筑的高度,从船型和上层建筑的布局看,“无畏”级是“克里瓦克”级的改进放大型,但与“克里瓦克”级相比,“无畏”级相对压低了上层建筑的高度;二是上层建筑侧壁采用了与众不同的倾斜方式,一般采用的向内倾斜会严重减小上一层甲板上的内部空间。为此,“无畏”级侧壁采用了从侧壁底部向内倾斜,至侧壁的中点开始又向外倾斜,至侧壁的顶部又恢复到侧壁底部的垂直线上。这样既倾斜了整个侧壁,又不会影响上一层甲板上的内部空间,这不能不说是俄罗斯的创新之作。

首批舰原已开324艘,其中2、3号舰分别于1988年5月和1990年9月开始建造,分别于1991年5月和1993年7月下水。到了1998年10月,建造厂“扬塔船厂”宣布2号舰已报废卖掉抵债,3号舰下水后没有再进行任何工作。

“南森”级护卫舰

“南森”级护卫舰曾经是挪威海军装备的最大军舰,主要使命是搜索、探测、识别和攻击敌方潜艇,保护挪威的领土、领海、管辖海域以及海洋资源和设施不受侵犯;参与国际海上军事行动;承担非战斗使命,如抢险救灾等。它是以反潜为主,可执行多种作战任务的多用途护卫舰。

军舰中的将士

“南森”级采用模块化设计,全舰由24个模块组成,钢焊接的单船体结构,有5层甲板和两组上层建筑,分为13个水密隔舱。在设计过程中,巴赞公司基于在流体力学研究方面的成果,对船体在稳定性、适航性和操纵性方面进行了优化设计,使其性能更加完美。满足了在北欧海域,如北海、挪威海等恶劣海况下的航行要求。

维京人的宙斯盾

“南森”级是迄今为止所有装备宙斯盾防空系统的军舰中吨位最小的。因此,被称为“迷你盾”或“袖珍宙斯盾”。由于“南森”级是北欧国家挪威的军舰,因而又被称做“维京人的宙斯盾”,另外,高度的生存性也是在“南森”级设计中的一个重要目标。

可“隐身”的护卫舰

欧洲在造舰热潮中无论是建造新型护卫舰还是驱逐舰,都会为了生存性而特别考虑到隐形方面的设计。“南森”级最终也被设计者确定了最主要的两点:隐身性和抗损性。

在隐身性方面综合采用了多种隐身技术,以减少各种物理信号的辐射干扰,降低被发现和识别的概率。如对外部轮廓、顶部和水线下船体进行了一体化结构的精心设计;基于F100型护卫舰的研制经验,在船体附体和推进装置方面的优化设计,也降低了南森级的水动力噪声;通过使用噪声屏蔽罩等多种专业设备,把水下噪音辐射降到最低,从而变成一级安静型护卫舰;另外,还使用了红外抑止系统、舰面喷淋系统和消磁系统,极大程度地减弱了“南森”级的红外特征和磁场特征,使“南森”级能够更好地完成反潜任务,可以说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第一艘本级舰“南森”号于2004年6月下水,2005年进入挪威海军服役。其中三艘“南森级”在西班牙建造,两艘完全由挪威组装。

强硬的生存力

抗损性则与排水、抗沉性、系统隔离、冗余性、损害预防和损管相联系。在这些方面主要通过采取相应的措施,如对关键结构采取加固措施以增强抗打击性,针对被雷弹命中的后果对主要控制舱室采取了专门的防护措施,舰上设置4个损管站,具有核生化防护能力,2个隔舱进水仍具有机动性,3个隔舱进水仍可保证电力供应等,从而将舰艇的易损性降到最低,保证了在战斗中具有的高生存性。

“勃兰登堡”级护卫舰

“勃兰登堡”级护卫舰是德国海军l995年3月入役的新型护卫舰。该级舰基本上是仿照“不莱梅”级舰设计、改进而成的,主要用来取代“汉堡”级防空型驱逐舰。该级舰由于采用了诸多最新技术,因而具备不少90年代护卫舰的特征:采用模块化设计,该级舰的武器和电子设备采用了标准尺寸和接口的功能模块,同型的功能模块可以互换。

后备力量强大的“勃兰登堡”级

“勃兰登堡”级可以搭载较多的武器装备,并为进一步改装提供了基础。该级舰武器装备众多、火力强,其中最突出的是防空武器。共有两个MK-41发射装置,每个发射装置可装8枚“北约海麻雀”舰空导弹。上述发射系统的重量不及原来“海麻雀”导弹发射系统重量的一半,所占空间小,且采购费用便宜。更重要的是这种发射方式可全方位发射。舰上还装有一座“拉姆”点防御舰空导弹(可用于拦截各种掠海飞行的反舰导弹和低空飞机,不仅可以单射,而且可以齐射,还可以重复装填,有利于对付密集型攻击)、两座双联装MK-32反潜鱼雷发射管、l门“梅莱拉”76毫米火炮,以及两架“山猫”直升机。

该级舰探测系统、指控系统及电子战系统装置齐备性能突出。

由于该舰的设计建造与功能模块的设计、制造可同步进行,且模块在舰上安装十分方便,所以舰的设计、建造周期短;加之模块和接口的标准化,可使武器、电子设备具有灵活互换性,因此舰的设计、建造具有高度的灵活性和适应性。另一方面,采用模块标准件,舰的改装和维修简便易行。总之,该级舰的总采购费用和日常维修费用都将明显降低。

“塔尔瓦尔”级隐形护卫舰

“塔尔瓦尔”级隐形护卫舰是按照1998年7月21日印度和俄罗斯之间所签署的建造合同而生产的,它的母型是俄罗斯“克里瓦克”Ⅲ级护卫舰。“克里瓦克”Ⅲ级护卫舰是苏联20世纪70年代建造的一级多用途护卫舰,具有较强的对空、对舰及反潜能力,因此,印度看中了它并要求俄在其基础上进一步增强作战能力,特别提出要提高舰艇的隐身性,使其成为一种隐身护卫舰。

“控制了印度洋”的隐身护卫舰

2003年6月18日,在俄罗斯圣彼得堡港,印度海军参谋塔辛格正式代表印度接收了由俄罗斯为其建造的“塔尔瓦尔”级导弹护卫舰首舰“塔尔瓦尔”号(F40),结束了该级舰长达5年之久的建造。

“塔尔瓦尔”级隐形护卫舰的服役不仅使印度成为南亚唯一拥有隐身护卫舰的国家,还使其水面舰艇的远洋作战能力得到了较大的提高。

由于印度长期以来始终坚定不移地执行着“控制印度洋”的战略目标。90年代后,其海军也确立了从“沿海防御——区域控制——远洋进攻”的发展思路,提出发展一支大型远洋舰队,逐步完善战略计划。但随着作战任务的不断改变,现有的海军装备已满足不了未来新的作战需求。因此,从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开始,印度制订了一系列关于新型舰艇的建造计划,其中最主要的就是印度自研的“德里”级驱逐舰以及向俄罗斯定购的“塔尔瓦尔”级护卫舰。

1998年7月21日,印度与俄罗斯签订了关于俄为其建造3艘改进型“克里瓦克”Ⅲ级护卫舰的合同,并将新建的护卫舰称为“塔尔瓦尔”级导弹护卫舰,合同总金额近10亿美元,平均每艘达3亿多美元。

强大的反舰、防空及反潜能力

印度为什么会要求俄为其建造改进型的护卫舰?俄罗斯原有的“克里瓦克”Ⅲ级护卫舰与俄其他舰艇一样,设计时完全没有想到舰艇的隐身性,各种武器及雷达电子设备堆叠在舰体表面,不仅显得非常杂乱,而且灵敏度也相当低,舰艇几乎没有什么隐身性能可言。而“塔尔瓦尔”级则在其基础上重新设计了舰体外形及舰上武器系统的布置。

印度洋控制战略

印度海军大力推行的“印度洋控制战略”,是指将印度洋划分为“完全控制区”、“中等控制区”和“软控制区”三个战略区域。印度试图先控制印度洋北部水域,然后向远洋延伸,逐步限制并排斥其他国家在印度洋的军事存在,最终确立印度的海上大国地位,取得在印度洋的控制权。由于实力的局限,印度只好采取循序渐进、分阶段实现的办法,逐渐达到自己的战略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