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科普文明的记录:科技发明
3403100000002

第2章 改善人们生活的发明(1)

人们的日常生活是科技的最基本体现,从钻木取火,到今天的智能家电,一个一个的发明,推动着科技的进步,让人们的生活越来越美好。

服饰的眼睛——纽扣的作用

纽扣是服装结构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纽扣不仅能把衣服连接起来,使其严密保温,还可使人仪表整齐。别致的纽扣,还会对衣服起点缀作用。因此,它除了实用功能以外,还对服装的造型设计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纽扣是谁发明的?

早在四千年前,伊朗的祖先波斯人,就已经会磨制石头纽扣了,我国在西周时期也出现了纽扣,著名的《周礼》中就有多处记载,西周已经形成了完整的礼仪制度,对服装的要求也已经规范化,而纽扣的使用也在服装的发展中得以应用。

在欧洲,古罗马时代人们就开始使用纽扣了,但是,当时的纽扣实用性不高,纽扣的功能主要是装饰作用,系衣服则用针和夹子。一些贵族们为了显示自己的富有,用珍贵的金银、珍珠、宝石、钻石、犀角、羚羊角、象牙等昂贵的材料制作纽扣。法国国王路易十四,就曾经用1万多枚珍贵的纽扣镶嵌了一件袍子,各国的博物馆里也都出现了用珍贵的牛角、羚羊角、象牙、金银等昂贵材料制作的纽扣。直到13世纪,纽扣的实用功能才被人们所重视。那时,人们已懂得在衣服上开扣眼,这种做法大大提高了纽扣的实用价值。16世纪,中国人使用纽扣的方式被传到欧洲,但是仍然只有男性的衣服使用纽扣,女性使用者较少,多数人只是用做装饰。由此可见,早期的纽扣虽然已经体现了使用功能,但是装饰作用要大大高于实用功能。

中式盘扣的特点

中式盘扣是我国传统服饰的纽扣形式,是用各种布料缝成细条,盘结成各种各样形状的花式纽扣。中式盘扣造型优美,做工精巧,宛如千姿百态的工艺品,可以说是我国服饰百花园中独树一帜的奇葩。中式盘扣除具有与其他纽扣同样的使用价值,较多地用来装饰和美化服装,特别是应用在民族服装上,更加体现出其服装的美感。给人们印象最深的就是“唐装”上的盘扣。

今天虽然产生了子母扣,拉链、尼龙搭扣等衣物连接工具,但是作为集实用性和装饰性一体的纽扣仍然受到人们的喜爱。不论是时装设计大师,还是普通老百姓,都喜欢有特色纽扣的衣服。

中国纽扣的发展

中国人虽然懂得纽扣的使用,但是早期同样把纽扣当做装饰品,明朝之前的衣服大多采用“结带式”,互相连接,古人称之为“结缨”。明朝人虽然已经懂得使用纽扣,但是也只是在礼服上使用,在常服上仍然不用。直到清代,纽扣才被大量使用。清代衣服上的纽扣,多为铜制的小圆扣,大的有如榛子,小的有如豆粒,民间多用素面,即表面光滑无纹,宫廷中或贵族则多用大颗铜扣或铜鎏金扣、金扣、银扣。纽扣上常常镌刻或镂雕各种纹饰,如盘龙纹、飞凤纹以及一般花纹。纽扣的钉法也不一样,有单排、双排或三排纽。

乾隆以后,纽扣的制作工艺日趋精巧,衣用纽扣也愈加讲究,以各种材质制作的各式纽扣纷纷应市。比如有镀金扣、镀银扣、螺纹扣、烧蓝扣、料扣等等。另外贵重的还有白玉佛手扣、包金珍珠扣、三镶翡翠扣、嵌金玛瑙扣以及珊瑚扣、蜜蜡扣、琥珀扣等等,甚至还有钻石纽扣。纽扣的纹饰也丰富多样,诸如折枝花卉、飞禽走兽、福禄寿禧,甚至十二生肖等等,纽扣的实用性和装饰性一样已经发展到了顶峰。

关于纽扣的小知识

第二颗纽扣的含义:这是一个来自日本的传说,第二颗纽扣是送给情侣的最好的礼物,第二颗纽扣,在心的上方,是送给心之所系的人,也就是送给最喜欢的人。因为第二颗纽扣偏于心脏位置,所以第二颗纽扣相对地来说是代表心!

纽扣为何男士在右,女士在左:因为现代服饰是以西方服饰为基础的。西方人普遍穿着衬衫和西装,纽扣在右边符合人扣纽扣的姿势习惯。而在很久以前,在西方,小姐们一般是不自己扣纽扣的,一般由伺候小姐穿戴的女仆扣纽扣,为了让女仆扣纽扣的时候方便,所以女士服饰的纽扣和男士是相反的。

隐藏的纽扣——拉链的研究

拉链是依靠连续排列的链牙,使物品并合或分离的连接件,现大量用于服装、包袋、帐篷等。其中,两条带上会各有一排金属齿或塑料齿组成的扣件,用于连接开口的边缘(如衣服或袋口),并且,会有一滑动件将两排齿拉入联锁位置使开口封闭;还有一种就是连结于某物(作为被吊起或放落的物体)上以拉紧、稳定或引导该物的链。

拉链的发展简史

拉链的发明雏形,最初来自于人们穿的长筒靴。十九世纪中期,长筒靴很流行,特别适合走泥泞或有马匹排泄物的道路,但缺点就是长筒靴的铁钩式纽扣多达20余个,穿脱极为浪费时间。这个缺点让发明家伤透了脑筋,也耗费了赞助商许多的金钱和耐性。为了免去穿脱长筒靴的麻烦,人们甚至忍受着穿靴整日不脱下来。

直到1891年,一个叫贾德森的美国工程师研制了一个“滑动式锁紧装置”,并获得了专利,这就是拉链最初的雏形。这项装置的出现,曾对在高筒靴上使用的纽扣造成冲击。但这一发明并没有很快流行起来,主要原因是这种早期的锁紧装置质量不过关,容易在不恰当的时间和地点松开,使人难堪。

1913年,瑞典人桑巴克改进了这种粗糙的锁紧装置,使其变成了一种可靠的商品。他采用的办法是把金属锁齿附在一个灵活的轴上。这种拉链的工作原理是:每一个齿都是一个小型的钩,能与挨着而相对的另一条带子上的一个小齿下面的孔眼匹配。这种拉链很牢固,只有滑动器滑动使齿张开时才能拉开。

拉链的制造技术随着产品的流传而逐渐在世界各地传开,瑞士、德国等欧洲国家,日本、中国等亚洲国家也先后开始建立拉链生产工厂。

我国拉链的发展

自1980年开始,特别是1995年以后,我国拉链生产以空前的速度发展,一大批新兴的民营拉链企业脱颖而出,规模也在不断扩大。拉链产品不断增加。目前,世界上的三大类拉链,各个品种、各个规格的拉链基本上我国都能生产。1999年我国拉链的产量实现了第一次历史性的飞跃,产量超过了100亿米,成为了世界上最大的拉链生产国。

增高的时尚——高跟鞋的历史

提到法国,人们总是津津乐道:阳光下蔚蓝无垠的地中海,卢瓦尔河谷美轮美奂的城堡,巴黎街头情调浪漫的小酒馆。法国人以其浪漫著称,因而成为高跟鞋的发源地。

高跟鞋的传说

关于高跟鞋,有个广为流传的故事,据说,它的发明者是一个名叫德库勒的威尼斯商人,此人不但多疑,而且心胸狭窄。他长年在外经商,因此担心自己不在家的时候,漂亮的妻子会到外面闲逛,招蜂引蝶。有一次,德库勒又要出远门做生意去了,可他却顾虑重重,因为他既不愿意守着妻子而放弃金钱,又害怕妻子让自己蒙羞。他绞尽脑汁,却始终想不出一个两全其美的办法来。

巴黎又下起了细雨,德库勒坐在窗前苦苦思索着,他的心情就好像天空布满的阴霾。这时候,他看见门前的小路上一位行人正小心翼翼地走过,尽管非常小心,那个人仍然狠狠地摔了一跤。他的鞋跟上沾了不少泥,一步一滑,好像随时要滑倒一样。德库勒眼睛一亮,有了办法。他想,我给妻子设计一双难走的鞋,她就无法到处乱走了。他回到屋子里立刻毁掉了妻子所有的鞋,让她穿上特制的高跟鞋,然后放心地出门去了。谁知他的妻子穿上高跟鞋后觉得很好玩,出去东游西逛,反而出尽了风头。姑娘们看到这双非常奇特的鞋,因此竞相效仿,不久高跟鞋就风行起来。

高跟鞋是否是德库勒发明,并无历史依据。有人认为是法国国王路易十四的一名宫廷设计师发明了高跟鞋。法国国王路易十四身材矮小,他为了在臣民面前显示自己的高贵气度,命令设计师为自己制造了四英寸高的高跟鞋,并把鞋跟染成红色。此后贵族们不论男女,纷纷效仿,最后高跟鞋传遍欧洲大陆,得到了上层贵族的喜爱。

受到千万女人的青睐

在17世纪的欧洲,高跟鞋并不完全属于女性,大街上随处都可看到穿高跟鞋的男性贵族,不过当时的高跟鞋并不同于现代的高跟鞋。这是因为当时技术的限制,所有人穿的高跟鞋都是一个模式:3英寸高的鞋跟,鞋身相当细长,鞋跟与鞋底连成一体。这个时候,由于材料的限制,人们无法克服鞋跟易折断的问题,所以只能加宽鞋跟的顶部以充分连接鞋底。尽管如此,它仍然让热爱时髦的女性们疯狂不已。因为高跟鞋不但能增加高度,还能使女性挺拔的身段更加优美。它使女性行走时步幅减小,身体重心后移,腿部相应挺直,并造成臀部收缩、胸部前挺的姿态,这样在行走的时候就显得袅娜多姿,风情万种。

历史上风行最久的高跟鞋是一种叫做“玛丽·简”的鞋子,它在19世纪风行达50年之久。而生产出各色高跟鞋的年代是20世纪20年代。设计师尝试把高跟鞋和凉鞋结合在一起,设计出了优雅动人的晚宴高跟鞋。之后,评论家们对裸露脚趾和脚跟的高跟鞋大加批判,认为这种鞋子很不雅观,这种观点不但没有使高跟鞋遭到女性的唾弃,反而很快就风靡起来。

高跟鞋发展最重要的年份是20世纪50年代,运用钢钉技术,设计出来的高跟鞋看起来尖细又性感,好莱坞的大牌明星们纷纷穿着它亮相,在这种潮流的引导下,各种材料、质地的高跟鞋在设计师的手上诞生了。

今天,高跟鞋的意义不仅在于审美,更重要的是它增加了女性的自信,获得了心理满足。

巴黎时装周

巴黎是世界上最浪漫又最时尚的城市。每一个时尚狂热分子的梦想就是参加巴黎时装周,巴黎时装周上有最好的设计师,最美的服饰,还有最红的超模。

巴黎时装周起源自1910年。17世纪开始,巴黎便一辈辈地积攒下时装制作的好名声。这座浮夸之城从未让全世界的有钱女人们失望。早在19世纪末成立的法国时装协会,便一直致力于将巴黎作为世界时装之都的地位打造得坚如磐石——这也是该协会的最高宗旨。他们帮助新晋设计师入行,组织并协调巴黎时装周的日程表,务求让买家和时尚记者尽量看全每一场秀。

绅士的重新塑造——西装的魅力

西装诞生后,人们开始使用“西装革履”来形容文质彬彬的绅士俊男。它的外观挺括、线条流畅、穿着舒适。若配上领带或领结后,则更显得高雅典朴。古人说“人靠衣装马靠鞍”,这句话还真的是有几分道理。

西装发明的传说

有一年秋天,天高气爽,这天,年轻的子爵菲利普和好友们结伴而行,踏上了秋游的路途。他们从巴黎出发,沿塞纳河逆流而上,再在卢瓦尔河里顺流而下,品尝了南特葡萄酒后来到了奎纳绎尔。想不到的是,这里竟成为西服的发祥地。奎纳泽尔是座海滨城市,这里居住着大批出海捕鱼的渔民。由于风光秀丽,这里还吸引了大批王公贵族前来度假,旅游业特别兴旺。菲利普一行也乐于此道,来奎纳泽尔不久,他们便请渔夫驾船出港,到海上钓鱼取乐。当鱼一旦上钓,就需要将钓竿往后一拉,而这里的鱼都挺大,菲利普感到自己穿紧领、多扣的贵族服装很不方便,有时拉力过猛,甚至把扣子也挣脱了。可他发现渔民却行动自如,于是,他仔细观察渔民穿的衣服,发现他们的衣服是敞领、少扣的。这种样式的衣服,在进行海上捕鱼作业时十分便利。菲利普虽然是个花花公子,但对于穿着打扮,倒有些才能。他从渔夫服得到了启发,回到巴黎后,马上找来裁缝共同研究,力图设计出一种既方便生活而又美观的服装来。不久,一种时新的服装问世了。它与渔夫的服装相似,敞领、少扣,但又比渔夫的衣服挺括,既便于用力,又能保持传统服装的庄重。新服装很快传遍了巴黎和整个法国,以后又流行到整个西方世界。它的样式与现代的西装基本上相似。

西装在中国的流行

19世纪40年代前后,西装传入中国,来中国的外籍人和出国经商、留学的中国人多穿西装。1911年,民国政府将西装列为礼服之一。1919年后,西装作为新文化的象征冲击传统的长袍马褂,中国西装业得以发展,逐渐形成一大批以浙江奉化人为主体的“奉帮”裁缝专门制作西装。20世纪30年代后,中国西装加工工艺在世界上享有盛誉,上海、哈尔滨等城市出现一些专做高级西装和礼服的西服店,如上海的培罗蒙、亨生等西服店,都以其精湛工艺闻名国内外。1936年,留学日本归来的顾天云创办了西装裁剪培训班,培育了一批制作西装的专业人才,为传播西装制作技术起了一定的推动作用。新中国成立以后,占服饰主导地位的一直是中山装。改革开放以后,随着思想的解放,经济的腾飞,以西装为代表的西方服饰以不可阻挡的国际化趋势又一次涌进中国。于是,一股“西装热”席卷中华大地,中国人对西装表现出比西方人更高的热情,穿西装打领带渐渐成为了一种时尚。

西装搭配

西装一般有正版西装和休闲西装之分,一般西装都要搭配领带,领带的颜色可以有很多种选择,西装还要搭配合适的西裤、皮鞋和皮带,这才是完美的西装搭配。在现代社会,对正统西装的穿着知识和色彩搭配,成为每一个男士是否具有成功人士素质的标志之一。而出色地把握穿着西装之道,也成为提高文化品位和走向成功的阶梯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