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科普发现水世界:水族万象
3403600000005

第5章 水陆两栖动物(2)

鳗螈的生活习性

生活在各种较浅的静水域或缓流溪中。经常在水底杂草间活动,偶尔上陆。一遇长期干旱时,皮肤分泌的黏液即可在土穴内形成1个坚硬的外壳,似茧,以便在茧壳内度过干旱恶劣的环境。这时,皮肤失去湿润性,外鳃萎缩,仅保留鳃孔。有些种寿命至少达25年。

丑陋笨拙的蟾蜍

门:脊索动物门

纲:两栖纲

目:无尾目

科:蟾蜍科

蟾蜍容颜丑陋,但它是幸福的象征,传说月中有蟾蜍,故把月宫唤作蟾宫,更有诗人写道:“鲛室影寒珠有泪,蟾宫风散桂飘香。”民间把蟾蜍作为一种祛邪之物,也是五毒之一。

蟾蜍的特征及生活习性

蟾蜍是一种两栖动物,俗称癞蛤蟆。蟾蜍皮肤较厚具有防止体内水分过度蒸发和散失的作用,所以能长久居住在陆地上面不到水里去。而且蟾蜍皮肤粗糙,背面体表长满了大大小小的疙瘩,能分泌黏液,内有毒腺,其中最大的一对是位于头侧鼓膜上方的耳后腺,这些腺体分泌的白色毒液,是制作名贵中药材蟾酥的原料。

蟾蜍皮肤易失水分,所以春夏秋三季白天多隐蔽在阴暗的地方,如石下、土洞内或草丛中,夜晚及黄昏出来活动,在路旁、草地上爬行觅食,尤其雨后常集中于干燥地方捕食各种害虫,冬季多潜伏在水底淤泥或烂草里,也有在陆上潮湿泥土里越冬的,属于冬眠类动物。所以每年冬天蟾蜍都停止进食,以体内贮存的肝糖来维持最低的新陈代谢,到第二年天气暖和时,才结束冬眠。

蟾蜍是捕虫高手

蟾蜍大都行动缓慢笨拙,不擅游泳,多数时间作匍匐爬行,但在有危险的时候也会小步短距离跳跃,可是由于后肢较短,只能做小距离的、一般不超过20厘米的跳动。

虽然蟾蜍很笨拙,但是它适应力很强,它可以生活于密林、高山、草原、甚至荒漠,蟾蜍夜间捕食、活动,以甲虫、蛾类、蛞蝓、蚂蚁、蝗虫和蟋蟀、蜗牛、蝇蛆等为食。由于蟾蜍非常贪食,而且吃的都是一些害虫,所以人们经常用蟾蜍来消灭害虫,蟾蜍要比青蛙捕获害虫的能力更强。

蟾蜍的“内在”价值

蟾蜍有不同的种类,相貌和习性比较相似,但是体形差别很大,有身体轻盈纤细的蟾蜍也有粗壮笨拙的蟾蜍,常见的蟾蜍,只不过拳头大小,可是最大的蟾蜍身长达到25厘米,而最小的蟾蜍只有2.5厘米,蟾蜍满身的疙瘩能分泌出一种有毒的液体,既能巧妙地捕食各种害虫,也能很好地保护自己。

蟾蜍是蛙类的一种,一般青蛙的皮肤比较光滑,眼的后方有金黄色或浅棕色的2条纵行皱褶。中央有一条浅色纵纹,后肢上有很多横列的黑色斑纹,而且青蛙背部是褐色或黄绿色,腹面呈白色。身材比较苗条而善于跳跃,蟾蜍的皮肤比较粗糙,背面暗褐色,腹面乳黄色,身体比较臃肿而不善跳跃,青蛙的蝌蚪颜色较浅、尾部较长;蟾蜍的蝌蚪颜色较深、尾部较短。蟾蜍有丰富的毒腺分布在躯体的背面,青蛙是没有毒腺的。

蟾蜍虽然长相丑陋,但药用价值很高。蟾蜍的蟾酥、干蟾皮、蟾衣、蟾头、蟾舌、蟾肝、蟾胆等均可入药。蟾衣是蟾蜍自然脱下的角质衣膜,蟾蜍除去内脏的干燥尸体称作干蟾皮,也是一种中药材,能改善血象。

蟾蜍在头侧鼓膜上方的耳后腺,以及表皮局部增厚成“疣粒”的皮肤腺会分泌白色的浆液,小心用针刺破耳后腺,就流出乳白色具有毒性的浆液,这些浆液的干燥品叫蟾酥,是珍贵的中药材,有解毒、消肿、止痛、抗辐射等功效。

会“啼哭”的大鲵

门:脊索动物门

纲:两栖纲

目:有尾目

科:隐鳃鲵科

大鲵是现存两栖动物中最大的种类。因叫声似婴儿啼哭,又被人们称为“娃娃鱼”。

会“哭”的鱼

大鲵俗称娃娃鱼,此外也被叫做啼鱼、狗鱼,属于两栖动物,大鲵小时候用鳃呼吸,长大后用肺呼吸。在两栖动物中大鲵的体形最大,身长可达1.8米,外形有点像蜥蜴。大鲵身体前部扁平,至尾部逐渐转为侧扁。头部扁平钝圆,上嵌一对小眼睛,身体两侧有明显的肤褶,四肢短而扁,尾侧扁,圆形有鳍状物。身体背面为黑色和棕红色相杂,腹面颜色浅淡,体表布满黏液比较光滑。

大鲵产于华北、华中、华南和西南各省,常在水质清澈、含沙量不大,水流湍急,并且有回流水的洞穴中生活。它生性凶猛,以水生昆虫、鱼、蟹、虾、蛙、蛇、鳖、鼠、鸟等为食。大鲵不善于追捕,捕食方式为“守株待兔”,隐蔽在滩口的乱石间,发现猎物经过时,进行突然袭击,一般是张口将食物囫囵吞下在胃中慢慢消化。

大鲵有很强的耐饥本领,有时候两三年不吃也不会饿死。但同时大鲵也是很能吃的动物,而且属于暴饮暴食,大鲵饱餐一顿可增加体重的五分之一,在食物缺乏时,饥饿的大鲵会出现同类相残的现象,甚至以卵充饥。

国家的“宝贝儿”

大鲵的心脏构造特殊,已经出现了一些爬行类的特征,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可食用、药用、科研、观赏及工业制革等,有广泛的社会经济生态价值。而且大鲵是3亿年前与恐龙同一时代生存并延续下来的珍稀物种,被称为“活化石”,由于目前数量不多,资源已受到严重的破坏,需加强保护,我国将其列为二级保护动物。

大鲵的同类

陆巨螈又叫太平洋大鲵,是分布于北美西部的大型蝾螈,太平洋大鲵全长可达30厘米,头部和四肢健壮结实,皮肤光滑,尾巴扁平,身体的底色是黑褐色,覆盖浅棕色斑点与黑色细粒或大理石花纹。腹部为白色至浅灰色,皮肤肋间沟不显著,四肢和尾巴残损后可再生。

中国除新疆、西藏、内蒙古、吉林、台湾等地未发现大鲵之外,其余省区都有分布,主要产于长江、黄河及珠江中上游支流的山涧溪流中。其中,江西靖安县被授予“中国娃娃鱼之乡”称号。大鲵是一种传统的名贵药用动物,具有滋阴补肾、补血行气的功效,大鲵皮肤的分泌物具有止血的效果,同时,大鲵肉质细嫩、风味独特、营养价值极高,所以长期遭到人们的大量捕杀,各产地数量锐减,对大鲵的生存造成了严重的威胁,有的产地已濒临灭绝。

太平洋大鲵常栖息于山区潮湿的溪流或者有回流水的洞穴中,以节肢动物、螺类、小鱼、蝌蚪和幼蛙为食。像大鲵一样,成熟的太平洋大鲵是少数有发声能力的蝾螈,所以也是一种独特的会发声的生物。

日本大鲵在形态上与中国大鲵非常相似,最长寿命可达130年,是完全夜行性水生动物,成体在1米左右,头扁平,眼小,体侧有显著的纵行皮肤褶,也是生活在花岗岩或页岩地区水温低、清洁的山区溪流中,以淡水螃蟹、鱼和小型两栖动物为食。不同的是日本大鲵头部背腹面疣粒为单枚,且大而多,尾稍短。

具有“活化石”之称的小鲵

门:脊索动物门

纲:两栖纲

目:有尾目

科:小鲵科

“中国小鲵”是世界“极然物种”1986年与国宝大熊猫一起被列入《中国濒危动物红皮书》。

世界小鲵

小鲵是有尾目中比较原始的类群,仅分布于中国、朝鲜和日本。这些小鲵头部扁平呈卵圆形;躯干圆柱状略扁,体侧有肋沟,有肺,尾基较圆,向后逐渐侧扁,四肢较发达,皮肤光滑。

小鲵分为陆栖和水栖。陆栖为主的小鲵、拟小鲵、极北鲵、爪鲵主要生活在林间潮湿的草丛、洞穴中,以昆虫、蠕虫、蚯蚓、蛞蝓、多足类等小型动物为食。水栖为主的肥鲵、北鲵、山溪鲵、副趾鲵多在水中摄食和游泳,一般生活在清澈、寒冷的山溪内,以水生小动物为食。

中国小鲵

中国小鲵身长100~150毫米,体表颜色为淡黄色,缀有黑色星点,形状与壁虎相似。长有4足,头大扁平,尾末端呈刀片,靠肺和湿润的皮肤交换空气呼吸,一般靠近水源生活,以苔藓或节肢动物幼虫为食。

“中国小鲵”是与恐龙同时代产生的动物,距今3.2亿年,属有尾两栖动物,中国小鲵历尽沧桑劫难顽强地繁衍生息至今,是珍贵的“生物活化石”,被生物学家誉为研究古生物进化史的“金钥匙”。

1889年,一个外国人最早在湖北发现这种小动物,定名为“中国小鲵”。19世纪30年代,又有人在福建、浙江和湖南发现过“中国小鲵”,尔后便销声匿迹,直到2007年才在广东原始森林的一条小溪岩缝中被重新发现。

在背上孵化的“负子蟾”

门:脊索动物门

纲:两栖纲

目:无尾目

科:负子蟾科

在南美洲的圭亚那和巴西的热带森林中,生活着一种有特殊繁殖方式的两栖动物——负子蟾,负子蟾有“负子”习性,因此而得名。

负子蟾的特征

负子蟾别名苏里南蟾,分布于南美洲的巴西、圭亚那等地的热带森林地区,是一种水栖蟾蜍。负子蟾体长约10厘米,皮肤光滑呈黑褐色,躯干扁平似方形,有侧线系统,背、腹部平坦,身体流线形。

成体负子蟾眼小,眼睑无法自由移动。头扁平,口内无舌。吻突与上下腭的皮肤松弛下垂。后肢粗壮,五趾间有很发达的蹼,后足趾上有爪,指端有细小的星状附器,有助于寻食。负子蟾善于游泳,终生栖于水中,在长期干旱的情况下,多集中在尚未干涸的水塘内。

负子蟾独特的繁殖方式

每年雨季是负子蟾的繁殖期。这时负子蟾会分散活动并在积满雨水的水塘和凹地水坑内交配、产卵。

雌蟾会分泌一种特殊气味招来雄蟾,雄蟾用前肢紧紧握住雌蟾的后肢前方,一昼夜后雌蟾的背部和泄殖腔周围都肿胀起来,接着开始产卵,每次产卵约40~100粒。产卵期间雌蟾背面皮肤软化似海绵状,并形成一个个像蜂窝一样的穴,小穴数目多达几十甚至上百个。

在水中雌蟾把泄殖孔紧贴在雄蟾腹部,而雄蟾则拖着雌蟾在水中上下翻滚。雌蟾的泄殖腔壁伸到外面形成管状产卵带,弯曲达于背上,雄蟾在雌蟾背上压着产卵带,把卵挤出,当雄蟾背朝下时,雌蟾的卵在雄蟾腹部受精。

雄蟾将受精卵紧紧抱置于雌蟾背上海绵状皮肤的小窝中,并将卵用胶质盖住。卵在雌蟾背面的皮肤窝中发育,变成幼小的成体后才离开雌蟾。这时候雌负子蟾会马上在树上或石头上蹭背,使皮肤的上层脱落下来恢复到繁殖前的模样。

与恐龙同时代的蝾螈

门:脊索动物门

纲:两栖纲

目:有尾目

科:蝾螈科

蝾螈是侏罗纪中期演化的两栖类中的一类,目前存活的约有400种,它们一般生活在淡水和潮湿的林地之中,体形和蜥蜴相似,但体表没有鳞,一生都长着一条长尾巴,以蜗牛、昆虫及其他的小动物为食。

蝾螈的特征

蝾螈由头、颈、躯干、四肢和尾5部分组成。蝾螈的头部扁平,颈部不明显,躯干较扁,四肢细弱,指、趾无蹼,有尾巴但尾极侧扁。皮肤裸露潮湿、光滑但分布着稍微突起的痣粒,背部黑色或灰黑色,躯干背面有不显著的脊沟,而且分布着不规则的明亮色彩和显眼斑块。

蝾螈的体表半透性,容易导致水分散失,所以多数蝾螈都栖息于潮湿的环境中,成体可分为水栖、陆栖和半水栖几类,冬季在土隙或石下冬眠,其余时间在水草丰盛的水坑活动。

蝾螈在陆上用四肢爬行,在水中靠四肢和尾不断弯曲摆动而游泳,蝾螈的视觉较差,主要依靠嗅觉捕食。

各种各样的蝾螈

日本蝾螈,也叫红腹蝾螈,大部分都栖息在北半球的温带区域的淡水和沼泽地区,靠皮肤来吸收水分,因此需要潮湿的生活环境。温度到摄氏零下以后会进入冬眠状态。

赤水蜥是北美东部最常见的种类,在由陆生变为水生的过程中,体色会由鲜红变为暗绿,且体两侧各出现一排红色斑点。

霸王蝾螈是目前为止最大的蝾螈,身长2~3米,头颅短而宽,前吻比较圆,长有4根手指、5个脚趾和一个短尾,但早在冰河时期就已经灭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