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这里曾经是汉朝4
3404900000043

第43章 乱政(3)

刘骜对王太后表现出特别的孝敬,每次去看望王太后时,总是带着一帮会干事的高官。这时,刘骜的身体也开始好转了,脸色由黑转红,看起来健康多了。有人还告诉王太后,张放离开他的这段日子,他对私自出宫游玩,也不感兴趣了。更重要的是,他学习比以前积极多了,还经常翻看儒家的书。

不管是真还是假,王太后听来,心里总是高兴的。当母亲的其实很简单,只要孩子学好,身体健康,家庭幸福,国泰民安,她这太后就满足,绝对阿弥陀佛了。

事实上,刘骜做这些,只为一件事,能让张放回京,好过上团聚的生活。一年后,机会又来了。

张放的母亲敬武公主病了,必须让那当儿子的回来照顾。这是一个堂而皇之的借口,于是张放很顺利地回到长安。

或许,张放以为这回他可以赖着不走了,刘骜更以为,王太后没道理再下驱逐令了。胜利属于他们,属于天长地久的狐朋狗友们。

然而,刘骜又失算了。几个月后,王太后又传话来了:张放已经尽孝了,请他快点离开长安。

刘骜真是欲哭无泪。难道酒友之间,就没有纯洁的友谊吗,为什么王太后偏要拆散他们这份黄金友情呢?

当然,如果刘骜真想知道答案,王太后当然不会让他失望。

她的答案就是:可怜天下父母心。张放不走,我就会长夜失眠,浑身抽筋,泪流不止。难道这些不良反应,还不够抵挡你对一个所谓酒友的眷恋吗?

刘骜摇头叹息,似乎懂了。他眼含泪水,只好再送张放上路。

走吧,不要迷恋长安,长安只是个传说。我想,这应该是王太后最后赠送张放的一句心里话。

四、面试

刘骜不可能不知道,王太后日夜忧愁,为他操碎了心,只想证明一件事,她就算不是个优秀的母亲,至少也要做个负责任的母亲。事实上,纵观王太后的一生,她不但是个好皇后、好母亲,而且还是一个讲理的婆婆。

中国式的婆媳关系,一直都是中国古典文学的主题之一。好婆婆、恶媳妇,或者是好媳妇、恶婆婆,此对黄金搭档,缠斗败伤的故事,只要想听,向路边社大妈大婶那里打听,包你几天几夜都有得听。

读过《孔雀东南飞》的,都知道焦仲卿和刘兰芝的爱情故事。刘兰芝和焦仲卿情投意合,两人喜结连理后,刘兰芝渴望在家里树立起一个好媳妇的良好形象。可是呢,焦仲卿老妈怎么看这个儿媳都不顺眼。最后趁焦仲卿出差在外,把刘兰芝休了。

于是,悲剧发生了。刘兰芝被父母逼嫁,在婚礼的当晚投河自杀,紧跟着,闻讯赶回家里的焦仲卿,找了一根绳子也在树上挂了。

马克思说,人是社会关系的产物。在种种社会关系中,哪种又是最难缠的呢?这个问题,我想天下的男人都会有一个共同的回答:家庭关系。所谓清官难断家务事,这话还是说轻了。大多数时候,无论是清官、贪官、伟大人物及非伟大人物,他们不怕刀不怕枪,他们最怕的只是那些永远都剪不断、理还乱的家事。

陆游就是其中一个。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陆游的诗歌,质量不是最好,粉丝也不是最多,但是他却是个诗歌高产者,是古代诗人之最。

这位以高产著名的诗人,年轻的时候,爱上了才华横溢的唐婉。陆家就派人用了一支家传凤钗定下了这门婚事,然而出人意料的事出现了,陆游为爱冲昏了头脑,却落下了功课。于是,陆母为了儿子的伟大光辉前程,编织种种理由,终于将这段美丽缠绵的爱情拆散了。

后来陆游埋头苦读,考中科举。但是,青春里的那段染满了悲伤离歌的爱情,成了陆游一生中,最不可承受的生命之重。

诸如此类家庭悲剧,绝对不是偶然。有人曾经将这种普遍的婆媳不和的原因,归之于人类的某种本能。这种本能,用西方的一个术语说,叫俄狄浦斯情结。通俗地说,就是恋母情结。

这是什么说法,有科学根据吗?

我只包打听传说,不想再做深入具体的科学分析。广告过后,让我们回到汉朝,继续观看两个女人之间的战争。

可以这么说,赵飞燕能碰上王太后这等婆婆,算她走运。如果碰上汉文帝刘恒老妈薄太后,或者汉景帝刘启老妈窦太后,那她纵有一千个伤心的理由,都别想在长安城里混了。碰到吕雉那类型的,说不定又是一个惨剧人彘。

王太后和赵飞燕,还只是冷战。双方这一耗,就一年多过去了。现在,她终于松口承认赵飞燕是她家媳妇了。

听到这个消息,第一个兴奋的不是刘骜和赵飞燕,而是淳于长。在过去一年里,淳于长费尽口水,好话说尽,关系跑完,终于还是把生意做成了。你说,他能不激动吗?

不过,如果将王太后和赵飞燕关系的改善,归因于淳于长,我认为,这纯属胡扯。持这种说法的人,是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只见水滴,不见海洋。我认为,王太后之所以承认赵飞燕,只为一件事:刘骜比以前懂事了。

现在的刘骜,生活规律总算正常多了。上班的时候,认真听取各部门的工作报告,认真处理事情;八小时之外,小喝小饮应酬工作的事免不了,但不像曾经那样,一喝就是通宵,一玩就玩出未央宫去。

王太后其实是一个很简单的母亲,她很容易满足,她的想法也很简单,只要孩子不乱来,什么话都好说。她不是一个蛮横的人,更不是一个固执的人,她只想做个明理的人。

于是,王太后托人告诉赵飞燕:我不为难你了,你是皇后,只管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

咦,太阳真是从西边升起来了哦。您太后那嘴不是早镶了钻石,绷得挺紧的吗,怎么一夜之间就松口了呢?

世间爱恨,那都是有理由的。王太后松口了,当然是好事。但是赵飞燕认为,事情绝非一句做好本职工作那么简单。

突然有一天,来了一个客人求见赵飞燕。

赵飞燕才明白了,原来王太后主动改善关系,是有事求她来了。

公元前9年,春天,正月。按规矩,又到诸侯王进京朝见皇帝的时候了。这年春天,长安城来了两个王,一个是中山王,一个是定陶王。

刘兴是中山王,刘欣是定陶王。中山王是刘骜的幼弟,定陶王是刘骜大弟刘康的儿子。这两个王,从亲情关系看,都是刘骜最亲近的人。特别是刘欣,他老爹刘康当年曾经是刘骜的好兄弟,俩人玩得好好的,竟然被王凤拆散,赶出长安城。搞到现在,刘骜只好将对刘康的爱倾泻到刘欣身上。

这个春天,似乎很平常,因为是正常朝见,就像是拜年一样,送礼吃饭,说句吉祥的客套话,然后就走人了。

但事实上,这个春天很不寻常。这一年,刘骜四十四岁了,还没有孩子。经过多年论证和实践,他生出儿子的概率几乎为零。所以,他必须趁早物色人选,在生前把皇位接班的准备工作做好。

这是他唯一的选择,似乎是苍天的安排,这个无后的皇帝,竟然选了一个断刘氏江山的皇帝。

经过一番考试,在刘兴和刘欣之间,刘骜对刘欣的喜爱占了上风。自刘邦开国以来,老皇帝选太子,都偏向类己的,然而最后,都是些不满意的人当了皇帝。然后前面那个不满意的,想选一个满意的人,竟然又是让不满意的人接班了。

这是个怪圈,刘骜必须打破。而刘骜倾向于刘欣,主要是刘欣这孩子才华不错,有当年老爹刘康的风范,而且口齿伶俐,一举一动,一问一答,都有学问,特惹人喜欢。

刘兴呢,是个愣头青。刘骜问刘兴,你能不能背诵《书经》?刘兴老实说,不能。刘骜说,没关系,不懂我就教你。等刘骜教完了,再问刘兴,能背了吧,你背给我听听。

刘兴却结结巴巴,背不出来。刘骜叹息着说道,你看人家刘欣,我教他一遍,就背下了,你怎么就背不出来。真是失败。

刘骜请刘兴吃饭,两兄弟共进晚餐。那顿饭吃得好像挺没意思的,刘骜先放下筷子,却发现刘兴只顾自己吃,吃得还挺香的。

于是刘骜只好等,刘兴好像觉得刘骜等他吃饭,是一件天经地义的事。他根本没想到,老大心里已经要冒火了。刘兴吃完,满足地起立向刘骜告辞。

等刘兴下台阶时,刘骜发现刘兴袜带还松了。真是无语了,为了一顿饭,连个基本形象都没有,这不是愣头青那能是什么?

从以上判断,刘骜认为,刘兴根本不是当皇帝的料。当皇帝,那是要脑子的。就算你没脑子,也要装得你有脑子的样。连装都不会装,你玩什么,滚回老家去吧。

这一年,刘欣才十七岁,人小鬼大,无论是学习,还是社会关系,都处理得人模人样。这种孩子,培养他来玩政治,不敢说特别优秀,至少还是值得信赖的。

信赖是一种感觉。可是,刘骜的感觉总是错觉。

事实上,刘欣之所以表演得如此出色,那是因为有备而来的。刘骜只看到刘欣在台前的表演,却没看到在他的背后,站着一个强大的团队。而打造刘欣品牌的策划人,是一个刘骜很熟悉的人。

这个人,就是傅昭仪。

傅昭仪,就是刘康的生母,刘欣的祖母,是当年刘骜老爹刘奭身边的红人。曾记否,当年就是因为她,刘骜差点被废掉,当不成皇帝了。还好,时过境迁,大家都不追究那事了,两家之间,不但相处得好,还特别融洽。

此次刘欣进京朝见皇帝,傅昭仪也跟来了。顺便说一下,刘欣的生母姓丁,人称丁姬。这个女人只管生孩子,培养孩子的任务,却是由傅昭仪一手完成的。所以,刘欣特别留恋这个祖母,祖母也一样,特别疼爱这个孙子。

傅昭仪随刘欣进长安,当然不是蹭孙子的方便,到京城旅游观光。她是为实现一个光荣的使命而来的。这个使命,就是把刘欣推向长安,君临天下。

而要实现这个梦想,接受刘骜考察是一个关键,还有一个关键就是,她必须去见一个人。那个人,当然就是王太后。

刘骜对刘康好,事实上王太后对傅昭仪,一向也都是以好姐妹的态度对待的。傅昭仪见到王太后,两人关起房门闲聊。最后,就聊到了皇帝候选人问题上。

没人知道两姐妹聊了什么,但是傅昭仪见过王太后之后,浑身像灌满了力气,端着贵重礼物,连续去见了三个人。

傅昭仪这是干吗?当然是贿赂。贿赂谁?他们分别是赵飞燕姐妹,以及王太后的弟弟——骠骑将军王根。

毋庸置疑,这一切都是策划好的。王太后肯定是对傅昭仪点过头的,而为了不节外生枝,王太后肯定和傅昭仪商量好了,必须将刘骜身边那两只妖精收买了。同时,还有能说得了话的王根。

谜底终于解开了。王太后承认赵飞燕,完全是为了傅昭仪的孙子刘欣,能够继承皇帝的大位。

王太后需要赵飞燕,赵飞燕更需要王太后。这个道理,赵飞燕比谁都清楚。于是乎,赵飞燕姐妹很顺利地被傅昭仪拿下了,同意替刘欣打广告。

路已经铺好了,现在,就只是个时间问题了。

五、强者的游戏

一年之计在于春。第二年(公元前8年),又是一个春天,正月,刘骜召开了一个重要会议,参加人员大概如下:丞相翟方进、御史大夫孔光、右将军、后将军等人。

刘骜的议题是,请大家论证,刘兴和刘欣两人,谁适合继承帝位?

这是一个麻烦的问题。大家你看看我、我看看你,都故作沉思状。不久,这几个人就陆续发言。丞相翟方进、右将军及左将军意见一致,他们的看法是,做皇帝,还是刘欣靠谱。

理由呢?以翟方进为代表的一方认为:《礼经》上说兄弟的儿子,就是自己的儿子。只要当了继承人,自然就是你的儿子。这个说法,我们十分认同。

刘骜点点头,问御史大夫孔光,他们都说完了,您意下如何?

孔光好像还在沉思,只见他慢悠悠地说道:“我选刘兴。根据是依照礼教选择继承人,都要看血缘关系。谁跟陛下关系最近?当然是刘兴。”

孔光接着说:“丞相搬出了《礼经》做理由,我在《书经》里也翻到一句话,说商朝继承君位,都是兄终弟及。所以,让弟弟来接哥哥的班,靠谱还是其次,主要是合情合理,大服人心。”

孔光,字子夏,孔子第十四世孙。其父孔霸,当过刘骜老爹的老师,在汉元帝时代,曾被刘骜老爹多次提拔为丞相,都拒绝了。拒绝的理由很充分,就是没有当大官的喜好,还是留给喜欢的人当吧。

孔光是孔霸幼子,他继承了祖宗的学术基因,打小的梦想就是为儒学的垄断事业添砖加瓦,不求闻达于诸侯,只求学术在人间。不过孔子说过,学而优则仕。基于这个思想,孔光也不排斥当官,竟然还当上了御史大夫。

无欲则刚,随遇而安,一直都是孔光人生修养的信条。你叫他提意见,他就凭他良心说,从不违背内心的道德准则,想委屈他,想都别想。他只负责说,从不负责结果。如果你不喜欢,就当是放屁,他也不会据理力争。如果想让他为此跟人玩命,这种赔本的事,他也从来不干。

所以孔光一直活得很诗意、很从容、很自在,也很得意。这是一种上了档次的境界,是一般的俗人不能懂得的。比如,丞相翟方进和他就不是同一条道的。

翟方进,字子威。在西汉官场,有诸多人物都是苦孩子出身,翟方进是一个。翟方进小时家里很穷,父亲好不容易在郡里混出头了,却在他十二三岁时就去世了。当时,翟方进正在郡太守府中打工,生活极为苦闷。

他苦闷,是因为不甘心一辈子打工混日子。然而他除了打工,看不到生活的希望。于是乎他就去找人看相。看相的却鼓励他道:“你命中注定要封侯,好好干吧,年轻人。”

当你长年混在一个小公司里,天天加班,没有假期,而且还没有加班费。突然街上有一算命的,对你说,看你面相,你将来肯定是亿万富翁,好好干吧年轻人。你说,你会信那鬼话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