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鸿章就这样屈辱地坐到谈判桌上,这一次可谓屈辱空前。伊藤博文吃河豚的春帆楼刚刚改造了一下,就被指定为商谈割地赔银子的议和重地。之前大清王朝派过两人去日本谈判,一到日本就被关了禁闭,这两人还想向光绪皇帝请示一下,却都被告知身在军事重地,不能发送密电。
李鸿章万万没有想到,日本的间谍手段已经超出了帝国官员的想象。当李鸿章抵达马关,还没有等他提要求,伊藤博文就满面微笑地对李鸿章说:“李中堂这一次是代表大清皇帝来谈,你有什么需要请示你们皇帝的,随便请示汇报,任何密电文件官厅都不会检查。”
马关谈判期间,有个狂热的日本极端分子向李鸿章开枪,差点将李鸿章的一只眼睛打瞎。李鸿章到死都没有明白,怎么日本人就一两银子都不肯少呢?李鸿章在马关不断向皇帝请示汇报,可是每一个字都被伊藤博文安排的日本外务大臣陆奥宗光破译了。一直被视为大清王朝绝对机密的密电码就是在常用汉字旁添加一二三等数码作为明电码使用,只要记住明电码,就能破译密电内容。
一场触目惊心的间谍战,一场永远滴血的海上战争,一部被视为大清王朝绝对机密的密电码,彻彻底底将整个国家暴露在日本人的面前。书生康有为、梁启超在督察院上访请愿,两人振臂一呼,应考士子云集,“呼啦啦”一大片跪在督察院大门外,京师震动。
老百姓闹事不可怕,历朝历代就没有老百姓闹事能成气候的,最让人担心的就是那些有点文化的八股秀才。一旦这些读书人不读书了,那麻烦就大了。黄巢久考不中,造反把皇帝都给赶跑了;那个烧炭的落魄书生洪秀全,久考不中差点将满洲八旗给赶出关外。现在,康有为的行为看上去文明一点,上访,但这么多读书人上访可不是好事,一旦他们撺掇起来造反,这可是京畿啊。
身居大内的光绪皇帝心急如焚,慈禧太后在紫禁城就差戳李鸿章的枪眼了。李鸿章忍着钻心的剧痛,跪在地上让慈禧太后训斥了两个时辰,最后离开紫禁城的时候双腿都发颤。两亿两白银的赔款成就了日本在未来的崛起。财政已经破产的大清帝国,两亿两白银从何而来?
《马关条约》第四款规定:“中国约将库平银贰万万两交与日本,作为赔偿军费,赔款必须在3年内分8次付清,否则,未付清的款目要另外支付5%的年息。”日本国内的通货膨胀已经到了最危险的时刻,流浪的武士、没落的士族一直是日本国内动荡的不安全因素,维新派需要通过战争缓解国内的金融危机,猎杀高傲而无能的大清帝国成为伊藤博文的唯一选择,日本人达到了目的。
1895年夏,为偿还日本第一次赔款,大清帝国不得不向俄、法借洋款法金四万万(折合英金1582万镑),史称“俄法洋款”;接着又向英商怡和洋行借到英金100万镑,称为“克萨镑款”;又向瑞记洋行借到英金100万镑,称为“瑞记洋款”。洋人们给大清帝国贷款的条件是:要以中国海关关税作为抵押担保,洋鬼子插手帝国海关并进入控制权争夺的态势,大清王朝赔偿日本的第一笔赔款就这样糊弄过去了。[80]
到了第二年的1896年春,第二次赔款还是没有着落,洋人们纷纷找上门来,英国抢先和被俄、法撇开的德国联合,并责成两国驻华公使向大清帝国强硬宣称:这次如不向英德借款,将“不惜诉诸武力”。美国也想分点利益,俄、法还想继续出借,总理衙门一下子门庭若市,红鼻子、蓝眼睛的国际银行家们,在政治外交的支持下,在总理衙门上演“贷款争夺秀”。
经过一场激烈角逐,英德两国压倒俄法两国,取得了第二次借款权,借款总额为1600万英镑,由英国汇丰银行和德国德华银行分摊贷款,抵押依然以海关收入为担保,这一次英国佬下手狠,规定在借款36年期内,大清帝国海关总税务司职位一直由英国人充任。
转眼之间,1898年到了,大清帝国犹如寒冬的乞丐,第四次赔款期限在当年6月底就要到期,根据《马关条约》第四款规定,在本年六月以前清政府能将未付的赔款一次性偿还,可以豁免利息,还可以归还已付利息。日本人为了一下子拿到全额的赔款,甚至开出了从威海卫撤军的诱人条件。
其实,在穷兵黩武的日本人慷慨的背后,不是顾念一衣带水的邻居情义,也不是良心发现,真正的原因是,这个时候的日本并没有因为打败了大清帝国、获得了上亿两的银子,就一举摆脱了国内经济危机,日本国内的财政状况依然窘迫。既然有这么好的一个机会,大清帝国的皇帝跟大臣自然是一片欢呼,可是还银子的压力犹如一把利剑,悬挂在帝国的上空。
外债不能再借了,英德联盟跟俄法联盟为借款争得剑拔弩张,俄国人已经开始悄悄地在东北屯兵,兵锋直指山东,英国人更不是好惹的主,第一次借款就嚷嚷不惜动武,这一次向谁借,大清帝国都将面临被打的威胁。于是光绪皇帝下诏,允许天下士民上书言事,并要求臣下“筹划开源之计以偿付赔款”。
注释:
[1](清)徐润:《徐愚斋自叙年谱》,江西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
[2]《上海通志》卷27,“房地产”,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5年版。
[3](清)徐润:《徐愚斋自叙年谱》,江西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
[4]姚公鹤:《上海闲话》,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版。
[5]蔡育天主编:《上海道契,1847—1911》,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版。
[6]上海市档案馆编:《工部局董事会会议录》第七册,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版。
[7]中国人民银行上海分行编撰:《上海钱庄史料》,上海人民出版社1960年版。
[8]《上海通志》卷27,“房地产”,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5年版。
[9](清)徐润:《徐愚斋自叙年谱》,江西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
[10](清)徐润:《徐愚斋自叙年谱》,江西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
[11](清)徐润:《徐愚斋自叙年谱》,江西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
[12]《论本埠地贵》,《申报》,1882年1月7日。
[13]《申报》,1882年3月10日。
[14](清)郑观应著,夏东元编:《郑观应集》,《至王爵棠观察书》,上海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
[15]《盛宣怀档案》,“禀李傅相左中堂请招商集股设立汉口等处电线”,上海图书馆馆藏。
[16]《申报》,1882年5月3日。
[17]夏东元:《郑观应传》,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1年版。
[18]《申报》,1883年8月26日。
[19](清)郑观应著,夏东元编:《郑观应集》(下),《呈两湖闽浙总督、鄂豫浙抚创设电线节略》,上海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
[20](清)郑观应著,夏东元编:《郑观应集》(下),《呈两湖闽浙总督、鄂豫浙抚创设电线节略》,上海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
[21]《盛宣怀档案》,“详定电报局招商章程”,上海图书馆馆藏。
[22]《盛宣怀档案》,“郑观应、经元善致盛康函”,上海图书馆馆藏。
[23]《盛宣怀档案》,“郑观应、经元善致盛康函”,上海图书馆馆藏。
[24]《盛宣怀档案》,“盛康致郑观应、经元善函”,上海图书馆馆藏。
[25]《申报》,1883年12月6日。
[26]姚贤镐:《中国近代对外贸易史资料》卷2,中华书局1962年版。
[27](清)陈代卿:《慎节斋文存》,清光绪三十一年铅印本。
[28](清)欧阳昱:《见闻琐录》卷2,岳麓书社1987年版。
[29]《申报》,1882年1月27日。
[30]《申报》,1882年6月9日。
[31]《申报》,1882年6月13日。
[32]《申报》,1882年8月24日。
[33]《申报》,1882年9月2日。
[34]《申报》,1882年9月2日。
[35]《怡和洋行档案》,剑桥大学图书馆馆藏。
[36]《北华捷报》,1883年10月26日。
[37]中国人民银行上海分行编撰:《上海钱庄史料》,上海人民出版社1960年版。
[38]中国人民银行上海分行编撰:《上海钱庄史料》,上海人民出版社1960年版。
[39]《总领事许士1883年度上海贸易报告》。
[40]《怡和洋行档案》,剑桥大学图书馆馆藏。
[41]《总领事许士1883年度上海贸易报告》。
[42]《怡和洋行档案》,剑桥大学图书馆馆藏。
[43]《字林沪报》,1883年11月1日。
[44]中国人民银行上海分行编撰:《上海钱庄史料》,上海人民出版社1960年版。
[45]孙毓棠编:《中国近代工业史资料》,科学出版社1957年版。
[46]《交易合同书》,上海市工商局档案室藏。
[47]《总领事许士1883年度上海贸易报告》。
[48]《申报》,1883年12月3日。
[49](清)刘体智:《异辞录》卷2,中华书局1997年版。
[50](清)刘体智:《异辞录》卷2,中华书局1997年版。
[51](清)刘体智:《异辞录》卷2,中华书局1997年版。
[52](清)沈桐生:《光绪政要》,江苏广陵古籍刻印社1991年版。
[53]《总领事许士1883年度上海贸易报告》。
[54]《申报》,1883年12月26日。
[55]《清实录·光绪朝德宗实录》卷3,中华书局1985年版。
[56](清)刘体智:《异辞录》卷2,中华书局1997年版。
[57](清)刘体智:《异辞录》卷2,中华书局1997年版。
[58]徐一士:《一士类稿》,中华书局2007年版。
[59]《左宗棠全集·奏稿》卷8,岳麓书社2009年版。
[60]《左宗棠全集·奏稿》卷8,岳麓书社2009年版。
[61](清)王彦威,王亮:《清季外交史料》卷52,文海出版社1964年版。
[62]徐一士:《一士类稿》,中华书局2007年版。
[63]沃丘仲子:《近代名人小传》,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3年版。
[64]《盛宣怀档案》,“盛宣怀禀阎敬铭”,上海图书馆馆藏。
[65]王尔敏,吴伦霓霞编:《盛宣怀实业函电稿》,香港中文大学中国文化研究所1993年版。
[66]关赓麟主编:《交通史航政编》。
[67]日本《时事新报》,1894年7月29日。
[68](清)郑观应著,夏东元编:《郑观应集》(下),《致招商局盛督办书》,上海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
[69][日]小川又次:《清国征讨方略》,《抗日战争研究》,1995年1期。
[70][日]小川又次:《清国征讨方略》,《抗日战争研究》,1995年1期。
[71][日]小川又次:《清国征讨方略》,《抗日战争研究》1995年1期。
[72]洲汇:《大清国遭遇日本间谍群》,解放军出版社2002年版。
[73]陈旭麓等编:《盛宣怀档案资料选辑之三——中日甲午战争》,上海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
[74]《清实录·光绪朝德宗实录》卷345,中华书局1985年版。
[75]戚其章编:《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续编:中日战争》,中华书局2006年版。
[76]《清实录·光绪朝德宗实录》卷346,中华书局1985年版。
[77]《清光绪朝中日交涉史料》,故宫博物院文献馆编印1932年版。
[78]王伯恭,江庸:《蜷庐随笔》,山西古籍出版社1999年版。
[79]《纽约时报》,1894年8月6日。
[80](清)王彦威,王亮:《清季外交史料》,文海出版社1964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