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管我们接近此书的末页,可是我们并未到达历史的终点。历史还在创造中,要比过去任何时候都创造得更为快速。世事从未以这种头晕目眩的速度飞驰前行。可是飞驰的目标是什么呢?许多国家好像在彷徨踌躇,从这个目标转向那个目标,犹豫不定,不知道选择哪个方向是正确的。紧随一战以后,大部分国家迈向民主、繁荣、裁军与和平。之后,突如其来的金融恐慌摧毁了繁荣,独裁者们向民主提出挑战,放弃了裁军,战争破坏了和平。这个世界所面临的不止是一种危机,而是多种危机,包括经济危机、政治危机以及战争危机。
一、商业危机
恐慌与贫穷
1929年快接近年尾的时候,华尔街的股价如扎了孔的气球一样急速下跌,损失达到几十亿美元。可这还仅是一个开始。金融恐慌于1931年席卷欧洲,又以成倍的压力返袭美洲。工厂关闭,银行破产,雇佣劳动者被辞退,对外贸易缩紧,农民们出售的农产品根本无法获取公平价格。直至1933年,全世界的失业工人已达3000万。
恢复与“衰退”
1932年至1933年,各处的商业状况开始有所好转。在好转扩大的时候,人们期望经济萧条已然过去了。但是,1937年至1938年的冬天,人们又感到商业状况再次恶化了。共产党人宣称资本主义完了。资本家宣称是世界大战与政府的政策引发了麻烦。在危机期间,大部分国家的政府想方设法去照顾失业工人,扶持农业,对商业与金融进行调整。至于调整的程度应该如何,在大部分工业国家中存在意见分歧。
二、政府危机
独裁还是民主
由于人们期盼政府在商业危机中提供帮助,他们对那个相当古老的问题产生了更多的兴趣:到底怎样的政府形式才是最好的?一些国家的回答是独裁,大部分西方国家却声称是民主。我们都了解,民主在战后获得了非常大的发展。1935年,代议制政府扩大至印度。同一年,美国为菲律宾人制定了一个预备在10年中使菲律宾彻底独立的计划,这个计划使它得到了更多的自治权。在1937年的印度,自治权又获得了进一步的扩展。还有一方面,一战以后,俄国、意大利、波兰、匈牙利、南斯拉夫、土耳其、波斯以及中国都成立了独裁政权。德国与奥地利也加入进来。
希特勒的**独裁政权
1933年1月,阿道夫·希特勒被冯·兴登堡总统委任为德意志共和国的总理。翌年,兴登堡去世,希特勒掌控了最高权力,自称为“元首”(Fueh rer),不称呼为总统,还将德意志共和国改名为“第三帝国”。1919年的共和国宪法并没有被希特勒废除,而是根本不理它,将众议院当成是一个橡皮图章,将自己的权力扩至诸邦政府之上,还将自己的**党或者国家社会党以外的所有政党都镇压了。**党徒戕害犹太人,还威胁基督教的宗教自由。政府对财政、工业与农业进行调整,工会被取消,罢工被禁止。虽然如此,德国的经济恢复仍然落后于民主国家。可是希特勒却名噪一时。报纸、广播、剧院、电影与学校都在政府的掌控之下,全用于宣传**。不但这样,很多德国人还称赞希特勒对待外国的胆气。他不接受凡尔赛和约的束缚;他不再偿还协约国的赔款;他退出国际联盟;他收回萨尔盆地;最重要的是,他夸赞说自己会让德国强盛伟大,拥有强大的陆军、庞大的海军与不差于任何一个国家的空军。
奥地利的基督教独裁政权
1933年出现了希特勒可能会并吞奥地利的危险,或者说**阴谋家将要夺得维也纳的危险。为了挽救国家,奥地利总理多尔夫斯在国内制止**党,自己实施独裁,还颁布一部新宪法,想让奥地利变成基督教的“社团”国家。在工业与农业方面,想组建协会或者“社团”来维护社会公平。1934年多尔夫斯被**党徒暗害了,可是他的政党还在坚持他的政策。
1938年春,奥地利人曾经于1933年担心并一直希望能永久避免的事情还是发生了。希特勒的力量快速发展,已经强大到能够打倒奥地利总理库特·舒士尼格博士,并成立**党的统治。德国吞并奥地利之后没多久,便进行了一场公民投票,以此确定奥地利与德国的兼并。
德国与意大利答应维持友好关系,推动两国间的贸易与遵照某种政治态度,它的真正内容对于世界上的其他国家来说是秘密。所以,许多人看懂了对奥地利的占据是迈向罗马-柏林轴心的一步。
在捷克斯洛伐克,**党主张与德国合作,希特勒计划援助他们。这要比吞并奥地利更让其他国家震惊,尤其是震惊了法国与英国。对那时的世界和平来讲,多亏捷克斯洛伐克政府表现得非常决绝,让希特勒改变了计划。
民主国家的恢复
在民主国家中,商业的渐渐恢复让人们对他们的政府形式产生了更大的信心。像我们所看到的,英国的经济繁荣恢复迅速,还组建了一个保守党内阁。法国在货币问题、财政舞弊与时常的内阁变动方面有过各种麻烦,可是商业危机要比很多其他国家的危害小得多。美国的危机尤其严重。胡佛总统的共和党政府并非被枪弹打垮,而是于1932年的选举大败中被选票颠覆了。在新总统富兰克林·罗斯福于1933年就任的时候,美国正处于金融恐慌的压力下,银行纷纷倒闭。他的对策是对银行进行管理,将美元贬值,一美元的实际价值只相当于原来的60美分,限制农产品价格上涨,建设公共工程来提供就业机会,准许雇主利用规章来调节竞争,还对劳工试行上涨工资、缩短工时与改善工作条件等举措。他的经济改革政策被称作新政。1935年,新政的主要立法被最高法院宣告为违反宪法。可是此时商业已得到恢复,美国并未向独裁政治乞求也度过了这场经济危机。
三、国际危机
渴望和平
世界上所有的国家,几乎毫无例外地表示对和平的期盼,有的在巴黎和约上签字了,有的加入了国际联盟,有的签订了其他和平公约。几乎全部国家都参与了1932年的世界裁军会议。那时全世界存在一场赞同和平与裁军的伟大的舆论运动。但是同时还涌动着扩充军备、开始新征服与战争的相反趋势。
扩充军备
1932年之后,裁军的尝试突遭阻碍。1933年,德国退出了世界裁军会议。没多久便开始组建50多万人的陆军,强大的空军与庞大的海军。日本不再接受限制海军比值的制度,所以在华盛顿与伦敦签订的海军条约便于1936年期满时停止了。墨索里尼制造了两艘超大的战舰;法国制造了四艘;同时美国与英国决定制造更多的小型战舰。俄国宣称它遭受了德国与日本的威胁,将陆军增至近100万人,还宣称于1936年再增加。俄国还意图通过与邻国签署和平公约、1934年参加国联及在1935年和法国与捷克斯洛伐克结盟等外交手段来巩固自己的地位。法国也扩充了陆军,加强了边界的防御工事并寻找同盟。所有这些强国都在快速建造轰炸机与战斗机。全世界都在备战。战争能否被及时阻止呢?
领土扩张热
领土扩张热是引发战争的主力之一。日本、意大利与德国的领导人公开表现出他们期望获得更多的领土。领土很难得到,除非通过侵略战争。
日本侵略中国
日本期望用更多的土地减少自己人口“过剩”的负担,这造成了它意图夺得满洲以外更多的地方。在国内,1935年至1936年间,由于侵略战争遭到反对而暂被阻止。可是在1937年,日本再次扩大了在中国的军事行动。北平与天津落入了日军的手里;上海在被攻陷之前就遭到了可怕的破坏;广州于1938年在日军进攻之前便弃守了。中国向国际联盟申诉,可是任何抗议都无法阻止不宣而战的日军。
假如日本可以在战场上投放足够强大的军队在短时间之内完成任务,它或许能够达到永远征服中国的目的。可是,这场战争长期拖延下去,中国就有机会聚集更多的资源并做出坚决的抗争。
埃塞俄比亚的战争
领土扩张热与独裁政治将意大利引入了战争。墨索里尼的经济改革并未带来繁荣,反而在1934年面临了一场严重的金融危机。1935年,他声称意大利一定要拥有更多的殖民地,他计划征服东非广阔多山的埃塞俄比亚帝国。埃塞俄比亚信仰基督教的皇帝海尔·塞拉西惊慌得向国际联盟申诉。法国与英国尝试调解,可是没有效果。墨索里尼仍在埃塞俄比亚边境集合军队、坦克与飞机。等雨季过去,他于1935年10月命令攻击。多山的地势、严酷的天气与几十万光脚的埃塞俄比亚士兵抗击入侵者。意大利人在这个冬季获得了些许进展。同时国联有53个国家投票谴责意大利发动战争,背离盟约。不但如此,国联成员国还实施了“制裁”:它们拒绝向意大利销售军火或者贷款,拒绝供给某种原料或者购买意大利货物。这是历史上首次有50个国家尝试用经济压制与禁运来阻止战争。不幸的是,这些制裁并未有效。意大利仍在进行战争,占领了一个接一个的市镇。首府亚的斯亚贝巴被攻陷了,海尔·塞拉西流亡英国。墨索里尼于1936年5月9日公布埃塞俄比亚成为意大利帝国的一部分,皇帝为维克托·伊曼纽尔三世。许多国家拖延了一段时间,最终于1938年认可了意大利的征服。
西班牙内战
西班牙试图建立的民主政府,曾经度过一段困难时期。普里莫·德·里维拉所创建的独裁体制于1931年被颠覆了,可是保守党与激进党间激烈的争斗却并未停止。尽管形势紧张,但直至1936年才公然分裂。左派在选举中取得了胜利,并主张实施事实上是社会主义的激进纲领。1936年紧接着发生内战,弗朗西斯科·佛朗哥将军统领了反政府势力。经历三年艰苦与破坏性的战争,佛朗哥在意大利与德国的有力帮助下获得了掌控权。他将很多保王党领导人(前政府的拥护者)予以正法,还成立了一个以意大利为典范的***国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