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全球通史
3412200000031

第31章 中国的智者(2)

尽管如此,这种贸易从未间断并持续升温。为了不让中间人波斯获利,许多罗马人竭力想和中国人直接交易,这大概是罗马与波斯帕提亚朝诸王之间交战的原因之一。为此,他们做了种种尝试。例如,寻找出一条直通中国的海上路线。据史料记载,在公元166年,曾有只叙利亚船抵达中国陆地,但由于航程过长,未被人们接受。为了到中国去,罗马帝国派出的特使和一些旅行家,有时竟冒险选择从陆地穿越中亚细亚,无奈路程实在太远了。所以,罗马和中国仍须通过中间人波斯和印度来进行大部分贸易。

一个有价值的秘密

由于距离过远,中国和罗马很少直接贸易,更别谈这两个伟大帝国之间相互影响了。虽然罗马人迫切地想要知道制造丝绸的方法,但直到查士丁尼大帝时期才得到。查士丁尼派遣了两个修士前往中国。大约在公元551年,他们带回了一根装着蚕卵的空心手杖——比起和它们等重的黄金,这些蚕卵无疑更有价值,因为它们象征着丝绸业在小亚细亚和欧洲的兴起。

三、佛教在中国及其以外各地

皇帝的一个梦

如果说中国同罗马大多是间接而且效果不显著的交流,那么,它同印度的联系则是直接且效果显著的。公元1世纪,佛教传入中国,据说可能是来中国经商的印度人传入,也可能正如中国史书所叙述的那样以更带有戏剧性的方式。

据汉文记载,中国的汉明帝曾经梦见了一位金人,金人告诉他,他的梦是一个要他派遣使节的神圣命令。于是汉明帝特派了使者到印度,并成功带回一匹装载着一些佛像和多部佛经的白马。大约公元67年,汉明帝在都城建立了一座佛寺并将佛经译成中文,使佛教成为中国国教的一部分。

缓慢的成长

中国历史上的几个世纪,佛教几度被当作外来宗教。佛教僧侣都是从印度来的传教者,而热衷于佛教的中国人则到被他们视为“圣地”的印度去朝拜。自公元4世纪始至公元10世纪,佛教朝拜者的人流不断地从中国涌入印度。有几个朝拜者还写了游记,这些游记有助于增进我们对印度佛教史的了解,也给我们带来了关于印度的有趣事实,而这些事实在印度文献上从未被记录。

在中国,佛教逐渐和中国的风俗相结合,与此同时,还和中国其他的信仰相互融合,传播甚是广泛,直到最终成为中国人的主要信仰之一。

中国以外的佛教

中国文明伴随着佛教使徒所到之处,如朝鲜、日本、西藏、蒙古和安南(今越南),广泛传播开来,这也是佛教对中国产生的一个重大影响。公元6世纪,佛教由中国又经过朝鲜传入日本,那些传播佛教的僧人又重新回到中国去寻找一些技术熟练的中国工匠并把他们带到日本,让他们建造庙宇,雕刻佛像。从此之后,日本便开始模仿中国的建筑、雕刻风格和绘画艺术,以及中国的文字系统。一时曾掀起一股学习中国的热潮,对中国的哲学和文学乃至舞蹈和战争武器都大加赞赏模仿。但是他们并不仅仅是单纯的模仿,而是善于修改和完美利用中国艺术,使之适合他们当地人的需求的优秀技巧。比如,为了使中国的汉字更好地适合他们本国的音节,他们最初借用了中国的会意字,同时把那些比较复杂的会意字简化了,这样中国的汉字便更适用于日本文字。

建筑和美术

佛教在中国以及周边各地的传播,为美术和建筑带来重大的影响。壮丽宏伟的寺院和庄严美丽的宝塔庙宇布满各地,这直接刺激了庭园设计,对雕刻和绘画的飞速发展也十分有成效。例如在佛像的雕塑方面,中国人吸取了印度人从西方带来的希腊化的艺术传统,但并不是一味地模仿,他们按照自己独特的方式吸取精华,并加以修改,意外地产生了一种与印度美术有别又有鲜明特点的中国美术。现如今,在我们的博物馆里大家所看到的大部分青铜铸造的、陶制的或石雕的神圣美丽的中国佛像,都是在佛教传入中国的初年和之后制造出来的。

四、中国

周朝末年

在这个礼乐崩溃、孔子生活的年代,齐、秦、晋、楚等几个相当大的诸侯强国几乎占据了整个中国,而这些诸侯国又统领着公国、伯国、男国等数不清的小国。小国被封建主义制度控制,保持周朝的传统。所谓的封建制度便是层层分封,男、伯、公及其他诸小国的统治者应效忠于他们各自的王侯或首领,而王侯或首领最后要效忠于他们的帝王。但实际上,王侯们并不团结,他们为了一己私利,不断交战。这正暴露出了封建主义在当时中国的真正意义之所在。封建主义在中国维持了几百年,随着时间的推移,封建制度弊端百出,逐渐衰落下来。在公元前249年,边境公国之一的秦国统治者彻底推翻了这个没落的王朝——周朝。

“始皇帝”

历经漫长的交战,有一个王侯在争雄的诸王之中卓越超群,连续击败了其他诸侯国,于公元前221年取得了皇帝的称号,他自封为“秦始皇”。“第一个”正是始皇帝的内涵所在,而且他是第一个真正的皇帝。他正是中国名副其实的旃陀罗笈多,是他用武力征服不同的地区和集团并统一控制;是他结束了当时的封建制度,重新划分了三十六郡,继而新设立了郡守和郡尉来取代曾经的公侯,并由他亲自任命和监督各郡;是他率领精兵,向南扩充帝国的势力范围,成功在长江以南新获四个郡;也正是因为他,驰道和运河也修筑起来了,水陆交通便利了,中国各部分也紧密地结合起来了。这一切行动,让我们想起波斯的大流士,还有罗马的恺撒。

道路和城墙

从那时起,中国的迁居者把中国文明带入长江以南的“蛮族”地区,使之逐渐成为完整中国的一部分。与此同时,为了抵御北方“蛮族”即匈奴的入侵,始皇帝与匈奴进行了一场彻底的战争,并取得了重大胜利。为了避免他们再犯中国国土,他命人修筑了一道万里长城。这道长城起于东北的黄海,越过黄河的弯曲地区,止于西北丛山之外。这道长城最初虽然是土筑的,但对于从北方来犯的那些野蛮骑手来说,无可置疑是一个实实在在的真正屏障。这正是中亚细亚的游牧民宁肯向西方寻求出路,也不南下进入中国的一个重要因素。大概就因为这个缘故,蛮族侵略者忍痛割爱,从亚洲迁移出来,放弃中国,直闯欧洲。

后来,历代王朝又延长加固了长城。到了近代,明朝用石头重建了长城,世界奇迹之一的万里长城就此诞生了。

剑和书

虽然始皇帝在许多方面理应受到百姓们爱戴,但很不幸的是,他在位之日,百姓畏而不敢言;逝世之时,百姓恨而无从言。在中国的传统印象中,始皇帝一直被视为一个嗜杀、残酷的暴君。他不得人心的一部分原因是,他曾焚书坑儒,试图毁灭儒教。他曾下令烧掉除农业医药等实用学科书籍以外的所有儒家经典和一切过去被学者视为生命的文献,几百位试图抢救藏书的儒士都遭到斩首或流放。

始皇帝在位时,他残酷地施政压迫着怒而不敢言的百姓们。但公元前212年他的死讯传来之际,积聚了多年的愤怒终于爆发,各地纷纷揭竿而起,相继发生了叛乱,他的儿子们都命丧起义者之手。

汉朝

秦始皇死后爆发的战争接连不断,一个农人出身却又不乏才干的冒险家很快击败了他的众多敌手,结束战乱,统一中国,于公元前206年自立为皇帝,建立了汉朝。他和他的子孙后代曾稳坐超过四个世纪之久的江山。他们引领中国进入一个领土扩张、文化发扬及商业繁荣的“黄金时代”。

新书和旧书

汉朝的文学发展更加灿若星辰。原因之一是纸和一种新式毛笔的发明,小毛笔能将中国文字极为灵巧地呈现在纸上,自然为汉朝文学注入了新的活力。另外一个原因就是秦始皇禁止古书的敕令被彻底废除了,藏匿的手稿得以重见天日,还抄写了许多副本,文人们还积极撰写了许多新书。为研究中国文学,汉朝有个皇帝还创立了太学,设立了一种竞争式的文官考试制度——察举制。自此以后,门第再也不是提升官职和社会地位的绊脚石,官吏都是从在经书考试中名列前茅的人中间选拔。孔子及其弟子的著作被奉为圣书经典拜读。

汉武帝和“丝绸之路”

汉初的几个皇帝,不仅致力于复兴儒教文化,与此同时,也丝毫不减扩张国土、促进商业经济发展的帝王野心。其中政绩最为突出的便非中国人众所周知的汉武帝莫属了。虽然美国人对此名字会有所生疏,但要说他的历史地位可与亚历山大大帝、尤利乌斯·恺撒以及查理大帝相提并论,就自然可知了。汉武帝在公元前140年至公元前86年的漫长统治期间,曾大力征服了长江以南的地方,并将朝鲜的一部分纳入版图之中。而他最大的功劳便是开辟了一条连接东西方世界的“丝绸之路”。

汉朝衰亡

公元220年,曾经辉煌的大汉国落得一个悲惨的下场。之后三国称雄,平分中国。这不禁让我们回忆起之前提到的亚历山大和他的帝国。中国又开始了漫长的战乱时代。在北方诸郡,蛮族侵略者早已自立为王,侵占了该国北方约大半的国土,由于北部国土丧失,国都被迫南迁到长江畔的南京。这是一个黑暗的年代,而中国的文化传播并没有因此受到打击,反而传到了朝鲜和日本。公元5世纪,指南针作为罗盘为远洋的中国水手们指引前行之路。

唐朝复兴

公元618年到907年,中华历史上的第二次“黄金时代”来临了,唐朝统治之下的伟大复兴再一次证明了中华帝国的生命力。不仅收复了失去的领土,还新增了许多境外领土。中国此时的强大使别国为之仰慕,波斯、君士坦丁堡以及穆罕默德纷纷派遣特使来觐见天朝大国。商业繁荣发展,阿拉伯商人乘船来中国购买丝绸,其他外国商人也在中亚细亚与中国商人碰头,互换物品。文学也随之重焕生机,雕刻、绘画和诗歌蓬勃发展。

中国印刷术

虽然从公元前1世纪以后,中国人已尝试用木版印刷一些图画和经文,但第一次大规模使用书籍印刷的技术是在公元10世纪之后。当时由于皇帝的重视,孔子经书的一种新版本以及两大部百科全书全都编纂完毕并复印了。

若是中国和欧洲早有密切接触的话,那么公元10世纪或11世纪的时候,印刷术就可以传到西方了。但由于当时条件有限,欧洲就不得不等到公元15世纪才开始采用这个划时代的伟大发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