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投中集团统计,2011年上半年,国内风险投资最为关注的五大行业为消费、制造、TMT(科技、媒体和通信)、新能源及医疗。
这五大领域,囊括了基数庞大且日益增长的国民物质需要,更涉猎已经被稀释得“面目全非”的人民精神文化层面。
中国众多茁壮成长的企业,如同一座座尚未探明的矿产,风险投资机构如同一个个开发商,开采挖掘,热火朝天。然而在中国经济这个生态体系里,由于矿产开发引发的生态问题日益凸显,植被遭到破坏,水土流失,环境污染,事故频发。
所谓体系,就是一张大网,牵一发而动全身。
“敛边丰腹审四隅,布局落子无其偶”,这是对古人在对弈时落子布局的描述。风险投资进入中国约20年,也在精心布置着一盘大棋局,撒下了一张弥天大网。
郎咸平曾在其书中揭露:“在中国已开放的产业中,排名前五的企业无一例外地受到外资的介入。在中国28个主要产业中,竟有多达21个已由外资掌控,成为最大的股东。”
外资漫不经心地在各处落下棋子,只待有朝一日,环环相扣,步步为营,一网打尽。衣食住行:“外资说了算”
“要想吃炒肝,鼓楼一拐弯。”2011年金秋八月,美国副总统拜登专程前往一尝北京小吃之后,位于北京东城区鼓楼路的姚记炒肝店迅速蹿红。
更有消息称,姚记炒肝店的火爆引起了各大风投们的关注,上市已经指日可待。
显然这是皇城根下,人们茶余饭后的玩笑话,但中国人民巨大的消费能力和消费欲望却不容忽视。
“拉动内需”、“扩大消费”是常见的官方词汇,而“消费至上”、“娱乐至死”等流行语的出现则是老百姓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的直接体现。
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十一五”期间,中国消费品市场规模不断扩大。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由2006年的7.9万亿元增加到2010年的15.7万亿元,增长98.3%,年均增长18.1%,消费品市场步入快速发展期。中国人民庞大的消费能力,尤其是迅速壮大的中产阶级膨胀的消费欲,风姿绰约地向风险投资商们招手:“到中国的消费品市场赚钱吧。”史秋实: 《VC/PE 到中国消费品市场赚钱吧》,载《新财经》2011年第8期,第23页。
民以食为天,凡是关系到“食”的消费必然是市场巨大。一枚鸡蛋,能引来数亿元投资,这不是天方夜谭。
成立于2000年的德青源,是一家专业生产鸡蛋的企业,截止到2007年已先后融资7次,被戏称为资本下的“蛋”。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2007年年初,今日资本联合全球环保基金(GEF),各自向德青源投资1.008亿元,各占股份15.8%。齐飞: 《德青源: 资本下的“蛋”》,载《中国企业家》2008年第6期,第11页。据统计数据显示,在资本的强力支撑下,德青源生态鸡蛋在北京地区拥有70%的占有率。
眼光独到的今日资本是在中国消费品领域下手最早的风投先驱。今日资本的耐心和低调为其赢得了好感,也在一定程度上蒙蔽了德青源在膨胀拓展中的隐患。然而,还有一家倾心于消费品领域的风投,阴暗手段,昭然野心,无不令人发指。
中国肉类市场中,“雨润”、“双汇”是由来已久的“死对头”。这对“抢肉吃”的竞争对手从市场占领、产业链发展到品牌塑造都进入了竞争“白热化”的阶段。谁也不曾想到,在资本的干预下,有朝一日,这对“冤家”竟成了有着血缘关系的“近亲”。
雨润集团董事长祝义才在融资上先双汇一步。早在2002年雨润便收购了一家香港公司,带领中国肉制品行业步入了资本时代。2005年,在中国市场频频发力的高盛瞄准了雨润,在年初与鼎晖、新加坡政府投资基金联合,向雨润投资7000万美元。很快,2005年10月,雨润在香港H股实现了整体上市,收获惊人。
自此,雨润视高盛等风投为恩人、亲人,感激之情不言而喻。殊不知,自作多情的雨润错看了高盛。
眼瞅着上市后的雨润风光无限,有着国企血统的双汇痛定思变,不甘示弱。2006年年初,双汇将国有股份挂牌转让,高盛、花旗、鼎晖、淡马锡等风投机构争先恐后参与竞标。
拥有双汇竞争对手——雨润13%的股份,高盛的参与并不被外界看好。多数媒体公开质疑,如果高盛再次得逞,则会同时拥有中国两大肉类企业股份,有着非常大的“垄断中国肉类市场”的嫌疑。对此,高盛获得了相关部门的力挺:“不是每个行业都涉及经济安全,一家火腿肠生产企业的并购,与经济安全的关系并不大。”
同样让人意外的是,尽管高盛拥有自己的“死对头”雨润的股票,双汇对高盛并不反感和排斥。当时双汇发展的股份转让方漯河国资委持股35.73%,意欲全部转让,却又无奈于外资收购限于30%的底线。窥视到漯河国资委此中无奈的高盛,善解人意,联合鼎晖,在香港设立了名为罗特克斯的影子公司,化解政策禁锢,成功中标。
之后几个月,香港罗特克斯公司又从双汇另一股东手中受让双汇发展25%的股份。就这样,通过联合并购和影子公司,高盛在实质上获得了双汇发展60.72%的股权,成为双汇发展的绝对控股人。
在高盛的魔手成功抓住中国肉类企业的双子星之后,中国肉食品行业开始波澜不断,险象丛生。从2007年开始,一场“猪荒”突如其来,生猪价格上涨,肉食品加工成本飙升,有的企业停产,有的开始横向发展。
在产业链的发展上,双汇超前雨润一步。早在2000年,双汇就自建了种猪场和商品猪场,甚至与日本、韩国合资建立养殖场。之后生猪供应紧缺,双汇更是在养殖场方面大手笔投入。一个被外资控制的企业,在高盛迫不及待的分红、减持中,完全忘记了作为中国肉类加工龙头企业所背负的社会责任。
乐于充当“猪老板”的风投机构并非只有高盛。2008年,德意志银行先后在上海、天津两地的生猪养殖企业注入重金,争当“养猪大户”。
从2007年开始,猪肉价格一路飙升,2008年高盛一度陷入“养猪风波”当中。直到2011年,“瘦肉精”事件爆发,双汇一度停牌,猪肉价格再次创下新高。
在一片“涨”声中,有媒体评论员分析,这与外资大规模进入中国养猪业有着不可忽视的关系:“从此轮猪肉涨价中,我们可以看出,外资的确扮演了重要角色。在全面了解或掌握国内猪肉市场结构与市场信息的前提下,他们随时可以在中国生猪现货市场和期货市场进行大规模操作,并决定国内猪肉价格的走势,甚至可以对抗政府对市场价格的调控。”邱林: 《谨防外资控制猪肉价格》,2011年7月28日《湖北日报》,第1版。
美国前国家安全事务助理布热津斯基在其著作《大棋局》中曾经直言:“中国能源消耗的增长速度早已大大超过了国内能源生产的增长,这种增幅的差别还会扩大。如果中国的经济增长继续保持很高速度的话,将更是如此。粮食的情况也是如此。即使中国人口的增幅下降,人口增加的绝对数字仍然很大。在这种情况下,粮食进口对于国内民生和政治稳定变得更为重要。粮食依赖进口,将不仅因成本较高而导致中国的经济资源紧张,而且也会使中国更容易受到外部压力的打击。”
不仅是粮食,推而广之,从鸡蛋到猪肉,从“蒜你狠”到“豆你玩”,无一不昭示着外资魔鬼之手的无孔不入。作为国民经济之基础的农业,应该要有一种桀骜不驯的姿态,唯有自立才能更生。
从衣食到住行,从日常消耗到奢侈品购买,中国空前的消费市场和能力,让风投“胃口”大开,心头大悦。当然,中国消费品市场的确没有让风投们失望。
在消费品市场,今日资本是最大的赢家。餐饮业中的真功夫快餐、永和大王,零食类的良品铺子,化妆品中的相宜本草,饰品界的钻石小鸟,家纺服饰类的远梦、都市丽人,还有悠哉旅游、益丰大药房、荣庆物流,都有今日资本的“输血”。衣食住行,其一一涉猎,完美布局。
中国快捷连锁酒店三剑客“如家”、“7天”、“汉庭”也无一能脱离资本的雄厚支撑。这些成长中的企业,财大气粗后迅速发展,连锁加盟遍地开花,幕后的资本则得偿所愿,盆满钵满,乐不可支。
据统计,8.93倍平均退出回报率以及22个月的平均投资退出周期,让消费品行业成为目前中国最具投资价值的行业。据投中集团统计,2011年上半年,在关键词搜索中,与消费品相关的搜索,占了数据库关键词总搜索量的19.41%,并以每月159%的搜索增长率发展,备受投资人关注。《投中: 上半年消费品为最具PE投资价值行业》,2011年7月4日路透在线,http://cn.reuters.com/article/chinaNews/idCNCHINA4548920110704。
单纯天真的大多数中国民众并不知道,从开门7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到日常生活的衣食住行,从日益依赖的德青源鸡蛋、金龙鱼食用油、双汇冷鲜肉到良品铺子、7天酒店等,一日24小时,几乎都是外资在操控着我们的一举一动。郎咸平曾说过:“如果炒一个青椒肉丝的价格都是华尔街控制的,你可以想象,石油、天然气、铁矿石、有色金属等的价格,当然也都是华尔街控制的。”
当中国老百姓的生活都是“外资说了算”,“当家做主”岂不是痴人说梦,异想天开!
第二产业:并购风潮
素有“五省通衢”之称的徐州,历来都是兵家必争之地。
2002年,在这个“中国工程机械之都”,中国装备制造业的龙头——徐州工程机械集团(以下简称徐工)进行改制,引资重组。龙头企业大张旗鼓“卖股权招女婿”,一场轰轰烈烈的“并购大战”就此隆重上演。
招婿选秀,百里挑一。2004年,徐工对外宣布6家投资机构成为备选,分别为凯雷亚洲投资公司(以下简称凯雷)、美国卡特皮勒公司、华平创业投资有限公司、美国国际投资集团、摩根大通亚洲投资基金、花旗亚太企业投资管理公司。正所谓,外来的和尚会念经,洋女婿讨人心。
随后,在“总决赛”中,全球最大的私人股权投资基金之一、有着“总统俱乐部”之美誉的凯雷获得细节谈判优先权,战略投资者地位稳固建立。在这6家备选投资者当中,美国卡特皮勒公司是全球最大的工程机械制造商,徐工没有选择榜上这样一个技术实力雄厚的行业老大,一方面是出于对“徐工”品牌独立的保护,另一方面也说明徐工此番招婿看中的是“财力”而非“技术”。
2005年10月,徐工与凯雷签订协议,凯雷基金以20.69亿元人民币购买徐工机械82.11%的股权。同时,徐工机械在现有注册资本上增资2.42亿元,全部由凯雷认购。万事俱备,只欠东风,2006年年初,凯雷徐工并购案上报国家商务部,等待最后的审批结果。
东风迟迟未到,却有习习凉风拂面。2006年1月,全国科学技术大会隆重召开,国家主席胡锦涛发表讲话《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为建设创新型国家而努力奋斗》。“自主创新”的呼声越来越响亮,等待数月的审批悬而未决,徐工和凯雷感到大事不妙。
2006年5月,焦急等待审批的凯雷和徐工向商务部递交补充协议——“毒丸计划”,这是专门针对凯雷退出后同业竞争对手敌意收购的特别保护协议。此时的凯雷和徐工迫不及待地表达诚意,以打消商务部心头的顾虑,承诺保证徐工集团对今后上市公司的控制权。
正在凯雷和徐工焦急等待的时候,此场并购之战的另一主角——徐工的国内同行、名列国内工程机械类企业前三甲的三一重工,闪亮登场。2006年6月,三一重工的执行总裁向文波在博客中发文,一针见血点中凯雷收购徐工这场交易的两大命门: 徐工价值被低估、被贱卖,凯雷控制徐工机械危及国家安全。由此,针对这场中国最大的私募股权交易,沸沸扬扬的“全民热议”掀开了序幕。
在一片哗然声中,《国务院关于加快振兴装备制造业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大型重点骨干装备制造企业控股权向外资转让时,应征求国务院有关部门的意见。”之后,新出台的《关于外国投资者并购境内企业的规定》对外资并购设立了新的规范和限制:“外国投资者并购境内企业并取得实际控制权,涉及重点行业、存在影响或可能影响国家经济安全因素或者导致拥有驰名商标或中华老字号的境内企业实际控制权转移的,当事人应就此向商务部进行申报。”
如此态度鲜明的政策导向迫使凯雷徐工一再让步。2006年10月、2007年3月,凯雷两次降低收购比例,并提高平均收购价格。更关键的是,已经意识到“财力”不再魔力无边的凯雷,在新协议中承诺,将在技术领域全力扶助徐工突破技术门槛,缩小与国际竞争对手的核心差距,引进美国江迪尔、韩国大宇的发动机技术。这一迎合之举,此中意义不言而喻。